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做好危害杨树云斑白条天牛的防治工作,以洞庭湖地区危害杨树云斑白条天牛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产卵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的数量来确定卵、幼虫和成虫(蛹)的种群数量,然后对不同虫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和频次比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斑白条天牛卵、幼虫和成虫(蛹)的种群数量增长呈正金字塔型,卵期虫口数大,死亡率高,存活曲线符合凹型曲线的增长规律。单株树上卵、幼虫和成虫(蛹)的种群数量与其统计频数负相关,表现为随单株树受害程度的加重,同一受害程度树木的株数下降。不同虫态的频次统计结果均符合负二项分布,表明云斑白条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蛹)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2.
韦妮妮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4):151-156
在韩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工作中,其政策扶持体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责任清晰的属地管理、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多功能利用等机制对广西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介绍了韩国重要农业和渔业遗产系统实践并总结吸取其有益经验,同时分析了广西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现状,重点从完善保护机制、合理划分责任(政府、社会、个人责任)、强调活态的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旨在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危害白蜡树的云斑天牛的防治提供指导。通过调查白蜡树林地云斑天牛的产卵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的数量,研究卵、幼虫和成虫(蛹)种群数量动态和频次。结果表明,危害白蜡树的云斑天牛种群卵、幼虫和成虫(蛹)的种群增长曲线是凹形,卵期虫口数大,死亡率也高。单株树上卵、幼虫和成虫(蛹)的数量与其频数负相关,随着单株白蜡树受云斑天牛危害加重,同一受害程度树木的株数下降。云斑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蛹)的频次统计均为负二项分布,不同虫态所对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危害白蜡树和杨树种群云斑天牛种群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基本相同,寄主对云斑天牛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5.
以8个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苦荞品种花和籽粒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苦荞品种花和籽粒总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川荞2号总花数、总籽粒数最高,分别为3 046.6和1 367.8,而川荞1号最少,分别为1 017.6和487.2,品种间总花数和总籽粒数变异系数分别为34.8%、29.0%。不同苦荞品种花和籽粒空间分布呈现相同趋势,均主要分布于分枝上,分别占整株的76.3%和74.2%以上,且均显著高于主茎,分别高68.7%~87.0%和65.2%~84.5%。生产上可通过调控分枝的有效籽粒数来提高苦荞产量。  相似文献   

6.
咖啡锈病是小粒咖啡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为探讨小粒咖啡锈病田间分布情况,首先对不同品种田间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叶锈病在‘P1’、‘P4’、‘PT’、‘维拉萨奇’、‘卡杜拉’、‘卡杜埃瑞吉纳’、‘卡杜埃44’7个咖啡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咖啡叶锈病在咖啡品种上总体呈现聚集分布,不同咖啡品种之间平均每叶病斑数有差异,其中‘卡杜埃瑞吉纳’、‘卡杜埃44’发病较重,且病斑发展速度快,‘P4’病斑平均值最小。该病害在咖啡叶层上的严重度分布总体呈现下层中层上层。  相似文献   

7.
滴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节约用水,还能够提高水肥利用率,使兵团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滴灌条件下,高产棉田的产量结构及棉铃的空间分布,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田条件下,利用示踪技术研究了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从返青到挑旗阶段在垂直深度20cm,水平距离0-20cm的土体内,大穗型品种78-3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明显高于多型品种鲁麦14。以后,78-3的根系吸收活力的降低幅度也显著大于鲁麦14,其活力的绝对值低于鲁麦14。  相似文献   

9.
茶园土壤中钾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艳  朱江  曹海生 《茶业通报》2006,28(3):113-114
通过对茶园土壤中元素钾在不同剖面上含量测定的研究,得到元素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土壤剖面的全钾含量由于主要受母质的影响,无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全钾含量由于其母质的不同而含量不同。速效钾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一般表现为上层土>中层土>下层土;但不同地区的速效钾的含量并不相同,主要受施肥、耕作等因素所致。缓效钾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无较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缓效钾由于土壤母质的不同含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鲁西地区不同类型土壤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成铃时空分布的影响,以自育棉花新品种‘聊棉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土质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果枝成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壤土土质棉花产量最高,不同类型土壤间皮棉产量与籽棉产量差异显著,成铃数是导致产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籽棉产量与成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皮棉产量与成铃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土壤棉花不同时期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均以伏桃最高;棉花6果枝以上成铃数以壤土土质最高,1~10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68.34%~87.47%,鲁西地区棉株成铃以中下部为主。  相似文献   

11.
桑园主要害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害虫种群的重要属性,笔者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分析方法,对桑园3种主要害虫桑白粉虱(Bemisia myricae Kuwana)、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粉虱随机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中间偏于随机分布型,朱砂叶螨为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型中间偏于随机分布型,桑螟为随机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中间型,结果为这3种害虫的种群系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鄢铮  王正荣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194-198
为了明确甘薯大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和种群特征。2011年通过对15块甘薯田的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法、Taylor的幂法则等,对其空间分布型和田间理论抽样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薯大象甲幼虫在甘薯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与密度相关,聚集强度随着幼虫密度的升高而增强;而个体群所占的空间随密度的升高而减少。导致甘薯大象甲幼虫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n=1.962/D2(1.1047/m+0.8737)]和序贯抽样模型[T0(n)=0.2n±0.4759 ]。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滨带优势灌木种群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氮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鄱阳湖滨带主要优势灌木种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含氮量的关系,笔者根据鄱阳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样地调查结果,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蔓荆子在小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迅速向集群分布过渡;牡荆在大多数尺度下均表现为集群分布。(2)不同类型的样地,蔓荆子和牡荆的聚集强度达到最大时的尺度也各不相同。(3)样地中土壤含氮量随着优势灌木种聚集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地升高。群落中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受生境条件和种群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相互作用的影响,也是种群对生境长期适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桃蚜作为世界范围内农作物主要害虫,在我国主要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因其繁殖能力强以及对蔬菜尤其是辣椒质量造成危害而成为重要防治对象。为了明确四川省成都主要辣椒种植区桃蚜空间分布格局,本试验运用2种回归方法和8个聚集度指标(K, C, CA, I, M*, m*/m, L*, L*/(1+m))对桃蚜盛发期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计算桃蚜种群理论抽样数,Iwao和kuno序贯抽样技术拟合桃蚜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桃蚜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原因是由桃蚜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但8月下旬开始聚集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决定;通过种群密度与聚集度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用平均拥挤度(m*/m)、负二项分布指标(K),久野指数(CA)及L*/(m+1)分析桃蚜空间分布型更具说服力;并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玉米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玉米田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某种环境因素(如气候、生育期、长势等)所引起的;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灰飞虱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对灰飞虱在稻田的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水稻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水稻田呈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测定,当成虫、成若虫平均虫口密度分别在1.3978头/丛、1.4883头/丛以下时,λ<2,聚集是由周边环境、移栽期、生育期等某种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当成虫、成若虫平均虫口密度分别在1.3978头/丛、1.4883头/丛以上时,λ≥2。而若虫:λ均≥2。其聚集因素是由灰飞虱自身特性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引起。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n=(1.96)2/D2(1.35595/m+0.41366)和T(n)= 5n±4.13778 。研究结果为稻田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水稻大螟田间调查抽样技术,提高水稻大螟预报准确率,通过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函数法,研究浙江北部地区水稻大螟的田间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水稻大螟无论是第2代引起的枯心还是第3代引起的白穗,无论是田埂边还是田中间,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由大螟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互作的结果。第2代引起的枯心有“趋边”现象,田埂边水稻比田中间容易受害,二者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第3代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抽样数量随着为害程度的加大而递减,第2代、第3代的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n2=287.83/m+38.57和n5=447.42/m+10.63。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1949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在不同时段的发展变化特点和和总体演变趋势,从而给现阶段粮食生产发展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本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在省域层面对中国粮食生产发展和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1949-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单产以及人均产量循着“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发展,而粮食播种面积却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就生产比重而言,稻谷是波动中下降的,但它在粮食作物中的比例仍然是最高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比重是波动上升的;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偏移了148 km;各年代粮食产量不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而且相近省域的空间集聚程度增加,集聚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