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森林公园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载体,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以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参与观察法对西山森林公园游憩及游客满意度开展研究,构建出森林旅游形象、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共4个逻辑变量对西山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游客的满意度和森林公园的旅游形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联系;森林公园的环境和设施会直接影响游客的体验和满足感;森林公园的游客满意度越高,它的感知价值就越高。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景区实际发展及发展前景制定发展策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来提升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引入幸福感作为中介变量,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参与森林旅游的中高龄游客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揭示中高龄游客的认知体验(恢复性知觉)与情感体验(场所依恋)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与路径。结果表明,在森林旅游体验时,幸福感对中高龄游客生活质量的影响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即恢复性知觉与场所依恋均无法直接显著影响中高龄游客的生活质量,必须通过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才能对生活质量产生显著正影响。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森林旅游情境下中高龄游客生活质量的研究提供新的中介变量,还可为森林公园的建设与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反映生态旅游地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作用机理,基于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为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南朗森林小镇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了居民环境友好行为概念模型。结果显示:文化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恋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地方依恋间接影响环境友好行为;地方依恋2个维度均直接影响环境友好行为,同时地方依赖显著影响地方认同。因此,建议南朗森林小镇通过营造生态旅游地文化原真性,促进居民人地情感的形成,是居民实施环境友好行为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唐洪松 《绿色科技》2022,(4):255-258
由于游客低碳消费意愿对推动旅游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四川省410个游客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Ordered Logistics模型探析了互联网对游客低碳消费意愿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频率显著正向影响游客低碳消费意愿,且环境感知、环境沟通和环境知识对游客低碳消费意愿也有正向促进作用;互联网使用频率通过环境感知、环境沟通和环境知识的部分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游客低碳消费意愿,且环境感知的中介效应大于环境知识和环境沟通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以西塘古镇为例,构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旅游者重游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地方依恋和满意度对短期、中期和长期重游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地方依恋对短期重游意愿有直接和间接正向影响,对中期和长期重游意愿只有间接正向影响;满意度对短期和中期重游意愿均有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中间变量对长期重游意愿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因子中"相比其他景区,对西塘更满意"和满意度因子中"总的来说,对这次旅游感到满意"对重游意愿的影响最大。因此,西塘古镇可从培育地方依恋和提升满意感知2个方面着手,提高旅游者在各个时期的重游意愿。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影响游客乡村旅游价值感知的影响因素,促进乡村旅游及绿色文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对广西钟山县龙岩生态村234名游客实地调查,建立了乡村旅游游客价值感知影响因素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IPA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价值、游玩价值、产品服务价值和感知价格是影响游客价值感知四大重要方面,旅游地娱乐与购物价格、游玩项目、地方特色农产品等是影响游客感知价值评价重要因素,据此提出发挥当地优势、实施差异竞争、建立立体宣传、加强规范管理等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使得大众参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可能性与热情增加,本研究旨在探索全民参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意愿与影响机制,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课题组于2019年在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对游客进行实地调研获取410份有效问卷,并从森林生态旅游的游客视角出发,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拓展,增加了环境情感和生态公益林认知变量,构建包含亲力行为、说服行为、经济行为、公民行为在内的4种生态公益林保护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结果】1)模型的拟合适配度指标皆满足建议值要求,说明本研究的模型拟合结果可被接受,拟合效果良好。2)模型中的所有初始假说经检验结果都为真,大部分假说都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验证。3)分别选择问卷数量的90%(369份)、80%(328份)和70%(287份)进行拟合,模型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说明本研究的结果是可靠的。4)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只在经济行为意愿上强于男性,其他3种保护行为意愿无显著性别差异;年龄在公民行为意愿和亲力行为意愿上影响较大,与小于19岁的组别相比,30~49岁的人群拥有更强的公民行为意愿和亲力行为意愿,而60岁以上的组别则经济行为意愿更低;月均可支配收入与公民行为意愿、说服行为意愿以及亲力行为意愿在0.05水平上呈显著的负向关系;教育程度则基本上对4种保护行为意愿无显著影响。【结论】1)个人的生态公益林认知和环境情感会同时对保护行为态度有正向的影响,其中,个人对生态公益林的认知比环境情感的影响更大; 2)个人的保护行为态度对4种保护行为意愿都有正向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除了经济行为意愿以外,其他的亲力行为意愿、说服行为意愿和公民行为意愿都更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判断的影响; 3)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4种保护行为意愿都有正向的影响,其中,经济行为意愿受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最大; 4)性别、年龄和月均可支配收入会对保护行为意愿产生影响,而教育程度和个人职业对保护行为意愿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森林碳汇减排量是国家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作为森林碳汇项目的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识别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的内、外生因素对于项目的稳定推进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内、外生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的内、外生因素,构建外生激励的"政策关注""项目补贴""榜样效应"和"增汇培训"4个维度以及价值认同的"林地价值最大化""碳汇产业认可"和"减缓气候变化"3个维度;基于全国首批开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浙江省遂昌县和景宁县,利用417份已参与首期碳汇项目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通过统计性描述定性分析了外生激励、价值认同与农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关系;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外生激励、价值认同对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及价值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交叉分析结果表明:外生激励、价值认同因素对农户持续参与意愿有促进作用的比例均达到98%以上,不同的外生激励、价值认同因素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卡方检验,说明对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外生激励中"政策关注"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农户持续参与意愿,"项目补贴""榜样效应""增汇培训"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农户持续参与具有正向影响; 2)价值认同中"减缓气候变化"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具有正向影响,"林地价值最大化""碳汇产业认可"对农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3)外生激励对价值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认同在外生激励和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占比为25.99%。【结论】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是外生激励、内生价值认同各自作用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生激励中的"政策关注""项目补贴""榜样效应""增汇培训"和价值认同中的"减缓气候变化"是影响农户持续参与的重要因素。外生激励对价值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认同在外生激励和农户持续参与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陕西省3家森林公园(自西向东依次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和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现状及影响游客满意度评价的关键因素,为森林公园景区发展质量提升提供基础理论借鉴。【方法】在有效性改进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划分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等级,并结合IPA分析影响森林公园发展质量的优劣势资源。【结果】3家森林公园游客总体满意度得分为5.076,处于"有点满意"等级;自然环境满意度评价得分最高,处于"非常满意"等级;旅游设施及其质量、旅游信息与通讯满意度评价等级最低,处于"比较不满"等级;旅游消费价格满意度评价等级为"一般";景区服务质量与安全、旅游交通与环卫设施以及旅游吸引物满意度评价等级为"有点满意";IPA分析显示,指标层中的门票价格合理、景区内小交通价格合理、餐饮价格合理、餐饮设施、餐饮质量、住宿质量、外部交通可进入性、景区手机通讯良好、景区无线网络完备、珍稀动植物多样、文化遗存价值高以及紧急救援体系完备位于高重要性-低满意度象限,急需重点改进。【结论】在森林公园景区发展建设中,应重点改进旅游设施及其质量、旅游信息与通讯、旅游消费价格等满意度较低的项目。具体而言,应注重创新旅游吸引物,重点控制景区内小交通价格、餐饮价格,着重改善餐饮设施、旅游通讯设施,提高餐饮质量和住宿质量。  相似文献   

10.
森林火灾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灾害之一,培养居民森林防火行为意识能有效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本研究以TPB理论为基础框架,将地方依恋与道德规范纳入TPB理论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概念模型进行探究.结果显示:道德规范对森林防火意识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地方依恋对森林防火意识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对森林防火意...  相似文献   

11.
以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以实地考察的方法,研究游憩者在森林生态旅游地中的环境知觉行为与环境满意度,以及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知与参与意愿。研究结果显示,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者年龄45~64岁占35. 1%,本科以上学历占57. 1%,多是与家人或亲戚、朋友或同事一起游玩,以吸负离子、运动锻炼、欣赏自然为主,游客多为初次到访;此外,游憩者对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各项环境属性满意度相对较高,特别是对自我行为的满意度更为明显;不同的游憩者属性,在环境知觉与行为及环境满意度上皆有显著差异,而对环境满意度高的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意愿也较高。建议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规划,进一步完善解说指示、交通网络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提高游憩者的参与意愿,增强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吸引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声景观的游客调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发掘森林声景设计手法来指导城市公共空间的声景设计。【方法】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声音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测和问卷调查方式对单个声源和整体声景观进行评价。单个声源评价方法为评价者对调查问卷提供的26种声音以即时的身临其境之感进行主观喜好度评价,评价等级分为5级,以统计平均值方式进行喜好程度的判定;四季声景观总体评价以响度、协调度、舒适度和满意度为评价指标,首先对各个指标在四季中的结果进行统计,以计算平均值法比较四季中各个指标的变化趋势,了解游客在四季中对整体声景的主观评价。【结果】游客在不同季节对不同声源的喜好度有差别,各声景类型受喜爱程度表现为自然声历史文化声人工声机械声;整体声景的评价表明,游客对梅岭森林公园声景观现状满意度较高;四季中,响度、协调度、舒适度都会影响整体满意度的评价,其中协调度、舒适度越高,总体满意度越高;春夏季响度越高,满意度评价越低,而秋冬季满意度与响度相关性不大。【结论】在后期森林景观规划和声景观设计与营造中,应综合考虑声音响度对人的影响,增加鸟鸣声、流水声等人们喜爱的声源,隔离或规避鸣笛声、施工声等人们反感的声源,从而提高整体声景观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游客问卷调查,以便利抽样的方式探讨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相关关系,以指导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需要。经因素分析得到环境责任、生态关系、游客意愿和居民福祉4个游客环境态度因子,参与互动、积极参与、环境干扰、环境维护和后续保护5个游客环境行为因子。对环境态度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生态观光型、严格生态旅游型和一般生态旅游型3类游客。研究发现:游客环境态度因子与环境行为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游客环境态度类群与环境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提出了大力发展可持续旅游、强化景区环境解说和提高游客管理水平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游憩动机类型及差异,为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升级转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游憩动机进行实地调研,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开展描述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均值计算、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AMOS21.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5个游憩动机均值表现为健康放松4.37>社会交往4.03>学习教育3.96>自我实现3.86>逃避压力3.79;不同学历游客在逃避压力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职业游客在学习教育、自我实现以及逃避压力动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家庭年收入的游客在学习教育、社会交往及健康放松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健康放松是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体验森林游憩活动的首要驱动因素,其次为社会交往、学习教育和自我实现,而逃避压力位居最后。在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前提下,建议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森林康养、森林研学、森林度假、森林养老和森林体育等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5.
叶雪凌 《广东园林》2019,41(3):74-78
森林小镇的建设是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居民的参与是森林小镇建设的关键要素。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切入点,将地方依恋纳入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了居民支持度理论模型,以博罗县观音阁镇的215位居民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探究。结果显示:1)获益感知通过满意度对支持度具有间接驱动作用;2)成本感知对支持度不具有驱动作用;3)地方依恋通过支持态度间接驱动支持度。研究结果可为森林小镇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市)森林公园为对象,研究其旅游效率,为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效率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基于DEA的效率测算方法,选择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为产出变量,森林公园面积、当年投入资金和职工人数为投入变量,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工具DEAP2.0版本软件中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效率测算模型,以国家林业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我国大陆各省森林公园数据为依据,测算各省森林公园2009—2013年各年不变规模下的旅游效率。然后,基于供给需求理论,选择森林公园所在省级区域的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GDP、高级别旅游资源密度、森林公园密度、高等级公路密度以及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资金投入强度、劳动力投入强度等为自变量,旅游效率为因变量,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森林公园旅游效率的因素,其中回归分析模型中的自变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因变量数据来自于第一步的测算结果。【结果】1)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效率从2011年开始逐年提升,但各省区间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省区各年份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存在较大波动。2)利用Stata 12.0软件对回归分析模型依次进行个体效应检验、时间效应检验、Hausman检验及异方差稳健检验,得出模型存在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且随机效应效果优于固定效应,最终确定采用双向随机效应模型(显著水平为5%)。3)利用异方差稳健的GLS估计方法对所建立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出人口密度和林地森林覆盖率(5%的显著水平)、城镇化率(10%的显著水平)对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和资金投入强度对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5%的显著水平);高级别旅游资源密度、森林公园密度、高等级公路密度对森林公园旅游效率产生不显著的正向影响(10%的显著水平);劳动力投入强度对森林公园旅游效率产生不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2009—2013年,中国森林公园资源的旅游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但各省之间森林公园的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省份森林公园效率的年度波动较大;地区人口密度、城镇化比率、旅游资源水平、森林公园密度、交通发展水平对森林公园的效率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而资金投入密度对森林公园的效率起着显著的负相影响,这一点与人们关于森林公园资本投资作用的认识相悖。本文提出了提升我国森林公园效率的一些建议,指出了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对柳州市城郊君武森林公园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需求、满意度等方面,分析游客对森林科普旅游产品的感知因素,发现游客对森林科普旅游产品的需求体现在科学性、趣味性、参与性、艺术性等方面。依此提出了森林科普旅游体验设计的模式图,进而结合公园实际,提出了森林科普旅游体验设计的具体方案,并辅以设计构想图,可为城郊森林公园科普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三山五园“园外园”地区为例,基于441份问卷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生产性景观价值对游客场所依恋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生产性景观的自然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对场所认同与场所依赖有显著正向影响,科学教育价值对场所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自然游憩价值的感知程度最强,但对场所认同的影响最弱;相反,历史文化价值的感知程度最弱,但对场所认同的影响最强。据此,生产性景观建设中可将自然游憩价值的强感知作为依据,同时以历史文化价值在场所依恋建构中的作用为指导,促进人本导向下的景观管护。  相似文献   

19.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促使其完成旅游行为,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森林资源。它是包括森林生态环境、森林植物、森林动物、以及形成各种森林独特景观要素的统一体。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除具有一般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外,还具有下列特征:1.分布的地域性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总是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或一定的区域之中。地理环境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必然导致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这种地域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尤…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调查法和分析法对四川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以下简称"海螺沟")游客行为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游客属性、旅游动机、出游时间、出游方式等特征,并针对性的对海螺沟旅游产品开发与宣传、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