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杀虫剂激发害虫再猖獗的评价方案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害虫再猖獗指数(indexofpopulationresurgence;IPR)”来评价化学杀虫剂激发害虫再猖獗的效应,并以11种杀虫剂处理背飞虱的为例介绍了评判杀虫引起害虫再猖獗程度的方法,实例分析表明:IPR是评判杀虫剂激发害虫再猖獗效应的合适指标。  相似文献   

2.
三类辛硫磷混剂对棉铃虫的增效测定与田间应用周荃韩丽娟王强顾中言许小龙(江苏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南京21002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所研究所)多年来,化学防治是防止棉铃虫猖獗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长期单一和多次使用某些农药,使得棉铃虫的抗药性已达高...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抗药性是导致化学防治失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棉铃虫抗药性现状,抗药性形成的原因及通过合理使用杀虫剂来抑制或克服棉铃虫抗药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4.
印楝质杀虫剂的研究及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化学杀虫剂的害虫抗药性,再猖獗和农药残留问题的出现,使植物杀虫剂的研究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对楝科植物——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广泛深入的研究,引起了昆虫学家和植物化学家的极大兴趣,掀起了一个国际性的研究热潮。曾于1980、1983和1986年在德国召开了三次国际印楝专门会议。1984年8月在菲律宾又召开了一次国际性的杀虫植物讨论会。1986—1988年由亚洲发展银行(ADB)提供资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的生态对策与抗药性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吴益东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一种进化现象,它是伴随着杀虫剂对昆虫的选择作用而出现的。长期依赖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棉铃虫抗药性的发生。在六七十年代,主要依靠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  相似文献   

6.
菊酯类农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棉铃虫已对多种菊酯类农药产生了抗性,有的品种已不能继续使用,为控制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抗性的发展,发挥其强大的杀虫威力,自2003年开始,我们对棉铃虫抗药性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望广大棉农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农业害虫综合治理也称为害虫综合管理,是针对由于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而引发的“3R”问题(即害虫的抗药性(resistance)、害虫的再猖獗(resnrgencn)、药剂的残留(residue)提出的。基本定义为:害虫综合治理是一套害虫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抗药性是导致化学防治失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棉铃虫抗药性现状、抗药性形成的原因及通过合理使用杀虫剂来抑制或克服棉铃虫抗药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病毒杀虫剂投产能使棉铃虫象感染“瘟疫”一样的生物农药棉铃虫病毒杀虫剂,目前在河南禹州市生物农药厂投入工业化生产。棉铃虫是一种世界性的杂食害虫,严重危害棉花、玉米、烟叶、高粱、蔬菜等30多种农作物。长期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棉铃虫抗药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新型复配杀虫剂卵虫净防治棉铃虫药效试验张学坤,陈自荣,刘建中,于中心,杨兴华(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济南250100)(山东禹城农药厂251200)近年来,山东省棉铃虫猖獗发生,实践证明,使用化学农药是迅速控制棉铃虫危害的重要手段。1993年我们用新型复配...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农药包括活体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Bt制剂、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真菌除草剂;后者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一些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物。随着越来越多的化学农药被禁止或有限制地使用,微生物农药作为目前应用最多的一大类生物农药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就几类微生物农药在国内的研究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并对国内微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跟踪推广应用“六五”以来所形成的综防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进关键技术、加强病虫监测预报、组建综防技术体系。在1992、1993年棉铃虫猖獗发生的情况下,于河南省新乡棉花病虫害综防示范区0.67万hm#+2棉田上实施后,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这套控制棉铃虫猖獗危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主要是:研究改进了棉铃虫中期预报方法;提出“一代监测、二代保顶、三代保蕾、四代保铃”为主的防治策略;制定推广适用于不同世代、不同水肥条件的科学防治指标;协调应用多种配套措施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害;系统监测和治理害虫抗药性;利用棉花种质资源和品种的抗病虫性;诱杀成虫;组建大面积综防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抗虫棉晋棉26号的生产特性及其配套技术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运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t抗虫基因导入晋棉7号,获得抗虫棉品种晋棉26号。其纤维品质、产量性状与对照相当,属于高抗棉铃虫类型。棉铃虫防治不治2代,适当防治3代和4代。栽培措施是宜早浇水,早施肥,密植,不化控。  相似文献   

14.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is a globally important crop that is often damaged by pests and diseases. Current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management is dependent on chemical pesticides. Although chemical pesticides are usually effectiv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these pesticides often leads to increase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the pests, fewer natural enemies, reduced natural control, and a degrade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cotton production, the control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using biological means like intercropping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attention. Intercropping of cotton with other crops can often boost the total yield and output of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and provide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without sacrificing cotton quality. Intercropping also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natural enemies, and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by altering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fields. Cotton-based intercropping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reduc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tton and grain or other economic crops for arable l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the populations of natural enemies in cotton fiel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sts and diseases. However, inappropriate intercropping can also increase labor requirements and even result in inadequate control of pests and diseas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mechanisms of intercropping for reducing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 as well as o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tercropping systems. The risks and limitations, as well as the study approaches needed and the prospects of intercropping for the control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are also discussed. This information is intended to aid researchers and growers in designing economically viable and ecologically friendly pest and disea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will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s and the cost of cotto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5.
我国棉蚜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棉蚜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比较缓慢,有些地区抗性水平仍处于敏感或敏感度降低阶段,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主要品种抗性倍数大多在40倍以下,处于低至中抗水平,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发展极快,已产生极高水平抗性,菊酯类杀虫剂已失去了对棉蚜的实际防治作用。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机理涉及到靶标敏感度下降,体内解毒酶系活力升高等多种机理。对棉蚜的抗药性治理主要采用合理用药,结合农业和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寄主植物对棉蚜酯酶活性及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研究取食5种寄主植物的棉蚜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α-乙酸萘酯酯酶对杀虫剂不敏感性的频率分布,为棉蚜抗药性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棉蚜的酯酶活力及杀虫剂对棉蚜酯酶的抑制作用均不相同。其中,棉花棉蚜种群中具有高酯酶活力的个体多于其它4种寄主植物棉蚜,杀虫剂对棉花棉蚜酯酶的抑制率也小于其它寄主植物棉蚜。表明取食寄主植物不同,可影响棉蚜解毒酶活力及其对杀虫剂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转Bt基因棉与常规棉的棉铃虫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转Bt基因棉保铃棉、中棉30与棉常规品种防治和不防治情况下棉铃虫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1)各处理间棉铃虫卵的发生时期基本一致,发生量则差异较大;(2)转Bt基因棉棉铃虫幼虫的发生量远低于常规棉(平均低72.4%);(3)在生长前期各处理均有一定数量的天敌类群,对棉铃虫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麦棉套种棉田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套种田害虫为害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比单作棉田大,因此单作棉田的防治指标在套种田无法应用。研究证明,适合套种田棉蚜棉铃虫的单独防治指标是苗蚜卷叶株率20%,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两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3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棉铃虫百株幼虫2代为8头,3代为6头;相继4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伏蚜百株三叶蚜量1万头,棉铃虫2代、3代百株幼虫均为6头。  相似文献   

19.
刘晓  耿军  邢茂德  刘萍  刘超 《农学学报》2022,12(10):21-24
受转基因棉大面积种植的影响,棉田害虫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引起的棉田防治策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是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棉田种植诱集或驱避植物可有效减轻害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研究发现,目前可应用于棉田的诱集或趋避植物有30余种,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大致分为传统诱集植物、保育天敌诱集植物和害虫忌避植物。本研究综述了通过种植诱集或忌避植物来控制棉田害虫和增加天敌数量的方法,为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一种新的杀虫混剂MA-95防治第四代棉铃虫,1500mL/hm^2常量喷雾,药后5d校正防效95.96%,较灭铃皇为优,且具有较好的杀卵效果。实际防治成本较灭铃皇低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鉴于混剂MA-95中有效成分独特的作用机理,预期对缓解棉铃虫的抗药性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