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生产在满足人民对粮食基本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正面临耕地资源锐减、环境健康受损和土壤退化加剧等历史性挑战,与此相关的耕作制度再一次受到人们关注,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给当代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从耕作制度视角提供历史经验和参考。从耕作制度演变及内涵变迁、耕作制度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以及耕作制度发展的驱动力和现实挑战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综述,同时针对耕作制度改革、智能化发展等提出了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华北平原的农业开发具有悠久历史,太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多处发现约8 000年前的原始农业遗迹。数千年来,华北的农业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粮食、纤维、能源等供应。直到建国初期,华北平原整体上仍属于传统农业,对环境影响较小,地下水位埋深普遍在1.5-2m,个别地区较低,也都小于10m。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制度的生态及经济效益,连续3年耕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年2熟地区实行机械化作业时,小麦少耕和玉米免耕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机械化作业模式。该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目前农村自然和经济资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方农业低产落后、自然灾害频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土地贫瘠。这是我国北方特定自然条件所形成,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宝地上为世界农业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破坏了这个基地的生态环境,到处水土流失,沟壑纵横,耕地破碎,土壤瘠薄。要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良土壤,建立起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使土地越种越肥,永续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旱地三熟耕作制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所谓的合理耕作制度,就是要符合自然与经济两个规律,实现农作物全面持续高产、稳产、低成本为目标的一整套农业技术体系。也就是说,要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要在保护环境资源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资源。只有建立了防止生态恶化的耕作制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就我国发展农业的战略来看,也是要求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求得最高转化效率,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消耗少、收益大,有利环境生态保护,人民又能得到实惠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四川丘陵区坡耕地上的耕作制度,如果无益于生态保护,破坏了水土保持,即使再高的经济效益,也是不足取的。可以说在丘陵旱地上,能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就成为衡量耕作制度的合理程度及其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集水技术走"雨养农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翼翔 《水土保持研究》2002,9(4):106-108,112
水分是影响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子,雨水资源则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因而在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充分利用有限雨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将领先的农业高新技术和传统的集水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全拦降水,就地入渗,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入手,改革耕作制度,实行覆盖技术,减少地面蒸发,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有效的“雨养农业”的新路子,这既是保证当地居民食物供应的需要,也是为西部大开发奠定稳固的农业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在北美的农业中已经建立了水土保持耕作制度,大部分耕作制度包括利用地面上的前期作物残茬来保护土壤兔受风力和水力侵蚀.作物残茬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残茬干物质重.残茬覆盖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调查,总结介绍了富平县东新村的农业资源特征,农林牧副渔的产业结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及耕作栽培技术,作物品种搭配,林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最后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9.
近30年阴山南北麓农牧交错带标准耕作制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标准耕作制度作为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是衡量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2—2013年调研的农户数据、1980—2010年作物播种面积与农业气象数据,从种植结构变化、标准耕作制度类型的空间变化研究了阴山南北麓农牧交错带标准耕作制度的变化规律,并从气候与经济效益两方面进行了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阴山北麓小麦种植面积比例从1980年40.00%下降至2010年的11.48%;莜麦种植面积比例从1980年3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13%左右;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比重逐渐上升至2010年的47.32%。1980—1990年,阴山南麓小麦种植面积比例逐年增加至1990年21.70%,杂粮种植面积比例稳定在35%左右,同期玉米与马铃薯种植比例较小;1990—2010年,麦类作物种植面积比例逐年下降,2010年小麦种植比例仅为8.55%,杂粮种植面积所剩无几,同期玉米与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标准耕作制度的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阴山南北麓标准耕作制度由小麦、杂粮、小麦与杂粮类型变化为马铃薯、玉米、马铃薯与玉米、小麦与马铃薯类型。气候变化与经济效益共同影响着标准耕作制度的变化,气候暖干化及经济效益低导致麦类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小,经济效益明显是马铃薯与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水稻土特性的发展和水稻田的绿肥耕作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癸 《土壤学报》1955,8(2):97-111
过渡时期农业建设对农业科学提出的要求是:建立一套先进的科学的耕作制度。这个制度必须能够不断提高土壤的肥力,这个制度要有实践基础,要有不断发展的前途,要与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保证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获得高  相似文献   

11.
2004年4月24日,“全国节水农业理论与学术研讨会”在我国海滨文化历史名城青岛市召开。会议是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山东省、青岛市有关领导的关照和支持下,由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综合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莱阳农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因地制宜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结构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林州市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坡地经济的可行性。主要探究林州市在坡地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不断深化农业发展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东北大部地区作物生长季(4~9月)农业气象条件较好,雨水充沛,气温偏高,水热匹配较为协调,仅日照略嫌不足,各种作物长势较好,获得了增产丰收。主要灾害是黑龙江、吉林两省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少见的大洪水,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农业生产遭...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山东气候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是降水显著偏少,气温升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对策,主要有:1.适当调整耕作制度、种植方式和作物布局.重点是根据水热资源等条件,调整好玉米种植面积,适当增加较耐旱又较高产的甘薯、谷子的面积.2.大力发展雨养农业和节水农业.重点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水的生产转换率.3.适当发展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以充分利用土地、时间、空间及气候资源条件,减轻气象灾害.4.积极开展气象预测、监测和农业对策的科研、服务、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及产业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总体上生态环境状况较差,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本文结合西部各典型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生态问题,对该区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模式取向及生态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 农业生产中的轮作换茬,是一项恢复和培养地力的重要措施,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历来就受到重视。远在公元544年北魏时期的古书《齐民要术》中就有“谷田必须岁易” 的总结,至今轮作换茬在我区的农业生产上仍被广泛采用。因此,实行合理的轮作,建立科学的轮作制,已成为一项促进用地和养地协调、持续增产、费省效宏的技术措施。 内蒙后山地区主要指乌盟大青山以北的旗县,包括固阳县、巴盟前旗、中旗的山旱区,乌盟的察右中、后旗,以及兴和县、化德县、达茂旗、四子王旗、武川和商都县。在历史上这里就有轮作压青休闲耕作的习惯。 后山地区的主要栽培作物是“两麦一薯”,即春小麦、莜麦、马铃薯,还有油料、豆类。通常采用三年、五年为轮作周期。  相似文献   

17.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良种的推广和复种指数的增加,肥料不足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麦田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王颖明  黄以兴 《土壤》1984,16(4):137-139
年来,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已成为人多田少高产地区解决粮食,增加收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小麦--玉米农田生态系统能流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龙港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壤质潮土上连续3年的耕作试验,研究在不同耕作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与能量分配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制度相比,保护性耕作(免耕)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率,能量投产比间的差异显著(P<0.01);不同耕作农田生态系统的熵变和自由能绝对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免耕增强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有序性,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相对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川中丘陵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系统阐述了川中丘陵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低温寒潮及秋绵雨的发生规律及其对该区农业生产的危害,并提出了选良种、调播期、改革耕作制度、应用覆盖栽培及化学调控技术等具体且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