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十一、丁谓、蔡襄—龙凤团茶龙凤团茶是北宋的著名贡茶,产于福建的建溪等地,茶的形状如团饼,团饼上印有龙凤花纹,所以叫龙凤团茶。该茶由丁谓(北宋大臣)、蔡襄(北宋书法家)两人先后创制而成的。据《广群芳谱·茶谱》:“建州有大小龙团,始于丁谓,成于蔡君谟(蔡襄),宋太平兴国二年,始造龙凤茶,  相似文献   

2.
蔡君谟与茶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福建仙游人,性忠鲠,官至端明殿学士,出知过开封府、福州、泉州、杭州。工诗文,明史事,善书法,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这里仅谈谈蔡君谟与茶的一段因缘。 一、蔡君谟对团茶的制造努力创新,大兴“斗茶”之风。 福建龙凤团茶是宋代的主要贡茶,它品质优异,品种繁多,深为宋皇室和上层人士的赞赏,他们并把制造龙凤团茶的功劳归于丁谓和  相似文献   

3.
正值建团市建县1800年、设市4周年庆典之际,“北苑茶”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4日在建巨市召开。建欧是中国乌龙茶主产区之一,1995年其外贸出口量达到3060吨,所产的闽北水仙、北苑乌龙茶等享誉海内外。建茶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建州就有人工种茶和茶叶加工。北苑龙凤团条,是我国茶叶生产中的一颗摧现的明珠,它始于南唐,盛于来元,衰于明朝,在这四百多年间,它一直作为“贡茶”,专供皇家享用。建区东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是北苑龙凤团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由于茶树品种优良“建茶皆乔木”。“茶树分七类”和丁谓创制龙团茶,后经蔡襄改进…  相似文献   

4.
柯冬英  王建荣 《茶叶》2005,31(2):119-122
本从宋代斗茶的兴起与鼎盛、斗茶之茶、斗茶之器具、斗茶之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斗茶的消亡、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龙凤团茶的试制及斗茶茶艺的开发等方面论述了斗茶。认为斗茶出现于晚唐而盛于宋代,北苑之名始于南唐北苑使,而非因其面北而名北苑,论述了北苑茶的加工方法、层出不穷的茶品,介绍了斗茶的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分析了斗茶器具的特点、斗茶消亡的原因,总结了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通过龙风团茶的试制及系列试验,分析了影响斗茶胜负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叶的加工已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叶生产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摸索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历史上“贡茶”的兴起,以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的盛行,大大促进了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至唐代有史料记载的贡品茶就有14目,宋代增至41目,元、明、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造型由原来的饼茶、龙凤团茶等演变扩大到形态各异的散茶。茶类也由绿茶演变为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多茶类。近50年来,中国茶叶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茶叶生产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我国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6.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是北宋的一位著名茶人,他以创制小龙团茶和著作《茶录》闻名于世。我在1984年曾写了“蔡君谟与茶”,刊登在《福建茶叶》第4期上,现根据新收集到有关他的茶诗方面的资料,写一续篇,蔡襄有茶诗二十余首,这些茶诗,既是福建的珍贵茶事史料。又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品,特撰之以文供大家研究和欣赏。北苑十咏这十咏包括:出东门向北苑路,北龙、茶垄、采茶、造茶、试茶、御井、龙塘风池、修贡亭。纵观这十咏,它写了北苑的地理位置(第一、二首),贡茶(龙凤团茶)的采制和品尝(第三、四、五、六、十首),优质的条…  相似文献   

7.
正蜀土茶称圣,茶以雅为美。四川洪雅自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产茶历史。洪雅茶叶也简称"雅茶",位列洪雅物产"十雅"之一。玉屏山(花溪)和宝子山(三宝)的颗子茶就是经过饼茶制法、蒸青制法(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再到炒青制法(炒青散茶)、蒸压制法(砖茶),直至炒青绿茶(颗子茶)历程后,精炼和遴选的上品雅茶之一。一、饼茶制法(茶饼)始于魏朝(220—264),先蒸青成饼烘干,后碾碎冲泡。该法经青衣县(今雅安市名山区)蒙顶传  相似文献   

8.
龙凤茶(亦称龙团凤饼茶),宋代驰名天下的御茶。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风饼,名冠天下”。 龙凤茶产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北苑,取名为原产地北苑有龙山和风凰山之意。北宋初年,宋朝废唐代顾渚山贡茶院至建安,设官焙,置龙焙精制贡茶,北苑开始成为宋代贡茶产制中心。  相似文献   

9.
前言 饮茶讲求技艺,品茶追寻意境,可以说创兴于唐代,“盛造其极”于宋代,然而,在“盛造其极”的宋代过后,明清时期的景况又是如何呢?简单地说,明清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追寻茶的品味,并由此推动茶的生产与品饮技艺的大变革。经元人明“炒青散茶”陆续出现,特别是在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明主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茶芽以进”,成为团茶改制散茶的历史转折期,延续生产千年历史的团饼茶全被散茶所取代。改制散茶有力地推动茶类的创兴,六大茶类先后创制而成。在另一方面,随着散茶及六大茶类的出现,饮茶技艺及茶具艺术向多…  相似文献   

10.
关于珠茶起源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丰镐  张乐尔  王金贤 《茶叶》2003,29(1):50-50
珠茶是我国主要出口茶类之一 ,过去一贯是浙江省独家生产。珠茶形圆味醇 ,在国外素享盛誉 ,被称为“绿色的珍珠”。但关于珠茶生产的起源和原产地 ,迄今未有确实的报导。我们长期在浙江从事珠茶的加工和对外贸易工作 ,曾对珠茶的起源搜集一些资料 ,尤其是在撰写《浙江省茶叶志——加工篇》过程中 ,广阅了一些历史资料 ,对珠茶的起源有些了解 ,但总感资料不够充实 ,未敢妄加论述。近日由陈爽文主编的《中华茶叶五千年》,其中记述了鲜为人知的古代珍贵史料 ,其中一些记载与我们搜集的资料吻合 ,证实了资料的可靠性。为此。对珠茶的起源及原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远在一千年以前的唐代,我国已采用蒸青方法加工绿茶。唐代绿茶制法,主要为蒸青团茶;到了宋代,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炒青制法,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味,从此绿茶品质有了更大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绿茶制法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炒制技术,由手工方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产量有了增加,品质有了提高,历史上名贵绿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还创造了不少优质名茶。  相似文献   

12.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武夷茶是茶中之精品.武夷茶生产可远溯唐代,至明代,茶叶生产虽有所停滞,但"(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1].降至清代,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走向鼎盛. 一、福建茶叶生产的兴衰沿革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肃、代年间,陆羽著《茶经》记: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建有武夷茶(建州茶)与福州茶,福州茶主要是方山露牙和正黄茶两种,《三山志》记方山茶:"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之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2].《膳夫经手钞》记正黄茶:"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直至唐末,建茶才开始出名,所谓"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3].五代期间,建州茶生产更加兴盛,南唐统治建州时,还大规模组织人民种茶采茶于北苑,并制造团茶,用特制的龙凤模压印,谓之"龙凤腊面茶",简称"龙凤茶",为贡茶.作为建州茶中突起的名品——武夷岩茶也已普遍种植.福建茶叶除了茶品有名外,其产量也颇为可观.唐代时,福建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五位[4],为全国重要产茶区.  相似文献   

13.
珠茶在十七世纪后期开始出口,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品质风格特异,外形光滑圆溜如珠,色泽绿润起霜,冲泡后芽叶连枝成朵,叶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耐饮解渴。国外广大消费者称赞为“绿色的珍珠”。“天坛牌”特级珠茶是珠茶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正径山茶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专家研究考证,南宋时径山茶宴用的茶类是蒸青团茶(即龙凤团茶),或蒸青散茶碾磨而成的抹茶。南宋时径山茶抹茶"点茶",要注水七回,并要使抹茶与水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即"沫饽"。这个过程约需数分钟。点完后,再茶汤分盛入盏供饮,一杓一盏,还要每盏茶汤的沫饽均匀。本人尝试一种现代径山原味抹茶(薄茶)一次注水的点制与喝沫饽方式,与大家分享。抹茶点制成沫饽的过程,与使用的茶碗大小,取抹茶的多少,冲泡水的温度,手握茶筅的方法,茶  相似文献   

15.
黄桂枢 《中国茶叶》2008,30(1):37-39
清代、民国时期景谷茶庄商号 《景谷县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私营茶叶加工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为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景谷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又叫“谷庄茶”,系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  相似文献   

16.
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溯源福建建瓯的北苑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998年)以后改制小团茶,成为驰名天下的龙团凤饼;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的。到了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制法也相应改革,品质不断提高,誉满天下。乌龙茶是沿袭武夷岩茶的制法,而武夷岩茶又与北苑龙团的原料、采制方法相近似。乌龙茶具有自然的花香与醇厚的滋味,而且对人体具有一系列显著的保健功效,因而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喜爱。乌龙茶的历史悠久,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精湛的传统加工工艺;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为此挥毫写就了璀灿的茶文化,本文拟简述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茶文化。  相似文献   

17.
第一讲绿茶精制的基本原理杨伟丽(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鲜叶加工成绿毛茶,因制法不同,可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炒青依形状不同,又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等。长炒青和圆炒青分别主制出口眉茶和珠茶;扁炒青由于采制均较精细,只需稍加整理即可...  相似文献   

18.
今昔渠江茶     
渠江镇在安化县西南的连里乡,是资江上游支流渠江注入资江的入口处。“渠江茶”代表安化茶叶最早见于茶书。据唐代杨华撰(公元856年)《膳夫经手录》载。“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以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这里就提出潭州和渠江薄片茶。此书离陆羽著茶经(公元758年)不过百来年。  相似文献   

19.
《茶世界》2016,(8)
正如今,白茶炙手可热,收藏老白茶饼之风盛行,消费者开始把老白茶与茶饼挂钩。老白茶的茶饼形象符号化,能帮助简化消费者对品牌的判断,确实是节省沟通成本的做法,但这一形象的慢慢固化,却也给白茶带来了负面影响。茶叶压制成茶饼,由来已久,北宋初的龙凤团茶后世闻名。但白茶在过去一直没有压制成饼的先例,最主要的理由在于,白茶过去国内名声  相似文献   

20.
珠茶为我国最早出口的商品茶之一,十八世纪初珠茶以“贡熙”茶名曾风靡世界茶坛,被誉为“绿色的珍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珠茶以销西北非为主,次为欧、亚、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珠茶出口量不断增长,目前,珠茶已行销于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