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种植秋马铃薯,既可以作春薯用种,减少购种成本,又可以作商品薯销售,增加效益。从品种与田块选择、种薯催芽、适期播种与平作种植、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秋马铃薯种植面积正在不断扩大,因其耐贮藏,品质优良,销路好,许多种植户已得到了较好的收益.但秋马铃薯栽培技术要求较严,稍有不慎就会烂种死苗,以至于绝产.  相似文献   

3.
秋马铃薯具有增产增收、有效降低种薯调运成本、复壮保苗和利于贮存加工等优点。秋植马铃薯是农村"短、平、快"的脱贫致富项目之一,特别对山区、半山区的农民具有较大的致富潜力,深受广大农户的喜爱。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兼具粮、经、饲及工业加工原料等多种作物特性。南方发展马铃薯,可以缓解早春蔬菜淡缺,增加农民收入,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春季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马铃薯春季高产,必须采取深耕细耙与合理施肥、种薯处理、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7.
8.
马铃薯是霞浦县冬种春收的主要作物,传统种植中,多集中于4月中、下旬上市,价格不高,且影响早稻插秧。生产实践中,我县农业生产部门采取北种南调、种薯催芽,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增强了马铃薯抗寒耐霜冻能力,增加土温,促进生长,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马铃薯地膜栽培常见的栽培难题、解决途径,以及地膜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杨莉 《农村科技》2004,(10):7-8
马铃薯是浅根作物,应选择土层深厚、肥力中等、灌溉方便的沙质土壤种植。前茬以小麦、油菜、牧草和豆类作物为好,忌重茬,茄科作物和烟草不宜做前茬。地块选好后每667米^2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500~3000千克,耕翻深度为25~30厘米,将地整成待播状态,播种前每667米^2先深施磷酸二铵5~8千克,施肥深度为12~15厘米,严禁种肥混合。  相似文献   

11.
秋马铃薯是一种较好的晚秋作物,在改革耕作制度中,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但目前秋马铃薯大面积的产量仍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播种季节正值雨季,气温高,特别是还没有完全渡过休眠期的种……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是浅根作物,应选择耕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沙质壤土田块种植。马铃薯不宜连作,不宜在茄科作物尤其是烟草等作物之后种植,其良好的前茬作物是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及绿肥作物,其次是禾谷类和豆科作物。耕翻深度视施肥水平而定,一般以30厘米为宜。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近年来,霞浦县积极发展冬季农业,充分利用冬闲田开发马铃薯生产,脱毒马铃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作物。马铃薯脱除病毒后,恢复了原有的优良种性,实践中,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增产36.7%,  相似文献   

15.
我省境内气候温和,秋季气温及光照资源较充足.尤其在8~10月,一般平均温度都在20℃左右,有效积温达2000~2100℃,日照达400小时,占全年的30%左右.这些温光资源对水稻收割后发展稻田晚秋生产十分有利,而秋洋芋具有投入少、生产期短、见效快、价值高等特点,适宜作稻田晚秋资源开发项目.稻田种植秋洋芋,要狠抓以下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秋播马铃薯是选用当年夏收马铃薯做种,8月上旬催芽,8月中下旬播种,生育期仅70~80天,一般667平方米产量可达1000公斤。其秋播马铃薯的高产关键性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搞好种薯处理,适期播种种薯选择。严格选用无杂、无退化、无病虫害的脱毒良种。催芽晒种。播种前20~30天作用将种薯出窖,至于室内催芽,温度保持在18~20℃当芽眼内露出像火柴头至绿豆粒大小芽基时停止催芽,转入室外背风向阳处晒种,使其幼芽进一步见光粗壮,呈紫绿色为止,晒种一般需要5~7天左右,白天置于室外阳光下,晚上取回室内防受冻,在催芽晒种时发现病薯烂薯要及时挑出。  相似文献   

18.
从选地整地、种薯选用及处理、适时播种、科学施肥、中耕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入手,提出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秋马铃薯高产优产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20.
肖国峰 《新农业》2004,(5):17-17
品种选择.由于二季作马铃薯作为秋菜作物的上茬栽种.应选择中短生育期的品种.如早大白、东农3D3、费沃瑞特等。种薯购买应到信誉较好的正规种子经营单位.一般选择脱毒薯第三代作为种薯。这样既能保证种薯质量.价格也较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