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存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  相似文献   

2.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存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  相似文献   

3.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主持人)于1994年7月18日在北京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发现的学术讨论会”。特邀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稻作遗有的发现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副研究员及贾湖炭化稻米的发现者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副教授作了贾湖稻  相似文献   

4.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生产工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生产工具的初步研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杨肇清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城北22公里、北舞渡镇西南2公里的贾湖村东。遗址发现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仅当作一般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待。1983年春经过试掘才知是一处单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1)。...  相似文献   

5.
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炭化稻米与初步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陈报章贾湖遗址是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位于中原大地河南省的中部,地理坐标为33°37′N,113°40′E,海拔68米。该遗址是1983年至1987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的。贾湖遗...  相似文献   

6.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坯土和红烧土中掺和着大量的稻谷颖壳和植物,在研究稻作起源和早期稻作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遗址没有发现炭化稻谷和与稻作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本研究通过植物硅酸体分析方法,对古稻的文化属性、稻作生产在先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栽培稻系统的演化方向等进行了探讨.遗址地层和遗迹土壤中高密度的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反映了稻米是在小黄山遗址先民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野生稻的双峰乳突形态特征表明当时已经开始农业生产活动,生产稻米;运动细胞硅酸体形态特征解析结果显示遗址土壤硅酸体来自粳稻,且带有热带粳稻特性.另外,遗迹硅酸体分析结果也为认识遗址功能区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对河南贾湖遗址发现8000年前栽培稻遗存的思考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水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密切。栽培稻(O-ryzasativaL.)起源与演化是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迄今未解决的重要基础理...  相似文献   

8.
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生境。淮河流域作为我国稻作农业的传统分布区,无疑在探讨我国水稻的起源、分化与传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地处淮河上游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游的安徽蒙城尉迟  相似文献   

9.
彭头山与贾湖遗址出土了9000—8000多年前左右的稻谷印痕、炭化稻、水稻硅酸体,却未发现水田存在,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究其根底,可能与现代人头脑中固有的大型水田概念有关,以为远古水田也应该是大面积的水田,不会是小面积的水坑;应该是规矩的方形、长方形、梯形之类平面,不会是圆形或不规则形平面。另外,传统稻作史认为远古时代是撒播方式进行水稻种性繁殖,不会采取移栽方式进行水稻种性繁殖。所以,就不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栽培水稻的远古时期水田及水利设施。笔者在从事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时发现,原始先民们在驯化野生稻的早期,…  相似文献   

10.
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刘长江迄今为止,论者述及史前农业时,多认为河南属粟作农业传统地区,只是在仰韶文化中期之后,稻作农业技术方从长江流域传播过来,但始终未得以推广①。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新发现...  相似文献   

11.
水稻硅酸体的鉴定及在稻作起源与传播研究中的应用(摘要)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报章关于稻作起源问题,目前意见尚不一致。以前,在我国的考古遗址上鉴定水稻的存在是通过发现稻粒遗存或稻壳印痕而实现的。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大植物遗存(水稻叶、茎、种子等)在考古...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最近在汝州市李楼遗址首次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炭化稻米,为研究黄河流域的史前农业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李楼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古遗址,包含着丰富的遗迹、遗物。从去年开始的发掘,揭露出不同时期的房基、墓葬和灰坑,以及大量的陶、石、骨、角器。考古人员在今年四、五月的发掘中第一次使用了水洗法技术,在典型灰坑和地层里水洗出一批炭化稻米等粮食作物遗存。  相似文献   

13.
“伯益艺稻”新探(摘要)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樊志民“伯益艺稻”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稻作文献资料之一,然于北粟南稻之成见,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河南舞阳贾湖8000年前稻作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重新确立了黄淮流域在中国原始稻作起源与发展中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14.
从南庄桥遗址的稻硅酸体看早期水稻的系统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硅酸体分析是研究作物起源进化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了解新石器时代栽培作物的种类以及栽培稻系统的历史变迁,我们从浙江省南庄桥遗址5~12层中采集了16份土样和8份陶片及红烧土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从14份土样和6份陶片中发现了稻的硅酸体,分别属于马家浜文化(B.C. 4500~B.C. 3800)和良渚文化(B.C. 3500~B.C. 2000),说明这个遗址及其周围从距今6000年左右起就已经栽培水稻了.对发现的稻硅酸体进行形状解析结果显示,伴随历史的发展稻硅酸体的长、宽、厚增大,形状系数b/a 减小;在4个形状特性的分布上看到同样的趋势,表明从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稻的硅酸体有一个向大尺寸、尖长型方向变化的过程.根据稻硅酸体形状解析结果,我们认为遗址早期的栽培稻可能是一些正在分化的多样性的群体,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走上大量栽培粳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世界稻作农业发祥于何处?这个问题一直是稻作史上的疑案。海外学者最初根据印度古稻及云南三种野生稻的存在,倡导“云贵高原──阿萨姆说”。后来,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批7op年前的栽培古稻,子是国内学者首倡“长江下游说”。当湖南波县彭头山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栽培古稻后,国内学者又倡导“长江中下游说”。江苏连云港古稻的出土,则又有学者提出“黄河下游首创说”。而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栽培古稻后,不少学者提出“长江中游──淮河上游说”。亦有学者作泛论,主张“亚洲稻作文化圈说”(‘)。原始稻作的起…  相似文献   

16.
对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省罗家角遗址4个文化层出土的1 5块陶片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从来自第2、3、4等3个文化层的5块陶片中检出了稻运动细胞硅酸体.形状解析结果显示:罗家角遗址水稻硅酸体的纵长、横长较小,形状系数较大,是一类小型硅酸体;利用硅酸体4个形状特征参数进行亚种判别的判别值也较小,和现代栽培稻籼亚种的硅酸体更相近.但在硅酸体的分布图上出现多峰现象.从硅酸体形状分析结果看,罗家角遗址及其周围的栽培稻可能是一些以籼亚种为主,并混杂粳亚种的多样性群体.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据考古发掘,江苏省境内已发现的5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址达20多处,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位于张家港南沙镇的东山村遗址最早年代距今8000年,对该遗址进行植物蛋白石分析结果,在距今8000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水稻叶片机动细胞硅酸体的植物蛋白石,表明该遗址周围在8000年前就种植过水稻。这是迄今为止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比浙江省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年,充分反映了江苏省悠久的稻作历史。  相似文献   

18.
唐盈 《古今农业》2014,(2):100-105
农业起源问题一直是农业考古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因此,人们一直都很关注家畜驯化的历史,家猪的驯化更是研究的热门。近些年了,随着牙釉质发育不全、食性分析和DNA分析这些新兴科技手段的应用,学界在此问题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罗运兵等人通过运用新技术手段,证明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猪已经是驯化的家猪,距今约9000年左右。这与已经发现的土耳其Cayonu遗址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这一结论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发现,这些新发现为探索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佐证。笔者也指出研究过程中也要注意到新技术手段还不是很完善,应该结合多种研究手段,综合分析,以期得出一个比较合理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王圪垱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伊洛盆地中西部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该遗址主体为龙山中晚期到二里头早期。本次对王圪垱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龙山晚期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非农作物植物遗存,包括20余种杂草类植物遗存及少量果核类植物遗存。浮选结果显示,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最高,黍和稻米也是重要的农作物资源,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存在着稻旱混合的农业经济模式,又以旱作农业为主。王圪垱遗址龙山晚期出土植物遗存研究也为二里头遗址的稻旱混作农业提供了可能的来源,为进一步了解这一都邑性聚落的农业生产特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严小娟 《现代农业》2014,(10):92-93
<正>舞阳县地处河南省中南部,黄淮平原腹地,隶属漯河市,因位于舞水子阳而得名。舞阳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众多。境内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和契刻符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乐器和文字,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9000年以前。民间文化更是异彩纷呈,最著名的是舞阳农民画,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艺术画画乡"。舞阳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其绿化状况必将成为反映全县以及全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