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茭白是一种多年生缩根性水生蔬菜,又名茭瓜、茭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少地方把低产田、烂泥田改种茭白,要使茭白优质高产,必须抓好以下几项措施。选择优良品种和种株。选择结茭早且整齐、肥大、不易发青的品种作为栽植品种。种株不能是雄茭,也不能是灰茭,只能选择两侧有两个分蘖的植株。  相似文献   

2.
<正>1选种茭白按"孕茭"采收季节分为一熟茭和两熟茭两大类。它们在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栽培特性上却有所不同。一熟茭,又称单季茭,小熟茭,于春季分墩种植,当年秋季采收茭白。以后每年秋季采收一熟茭白,可连续采收3~4年。从秋季采收时间的早晚又分为早熟的7月茭,中熟的8月茭,晚熟的9月茭。单季茭在生产上为保持种性和获得高产,多实行每年选种,换田重栽。该类品种对环境、肥水及栽培技术等要求不严,  相似文献   

3.
为给茭白与鸭共作系统中适宜放养鸭密度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茭白单作、茭白田放鸭300、375、450只/hm~2条件下茭白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茭鸭共作能显著提高茭白后期叶片数、干物重及产量,并延缓茭白后期叶片衰败。放鸭密度从375只/hm~2增加至450只/hm~2时,茭白后期叶片衰败加快,且茭白产量不再增加。茭鸭共作显著提高茭白蛋白质、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茭鸭共作系统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4500 m~3/hm~2时,输入的N、P、K相当于99.75 kg尿素、38.25 kg过磷酸钙和83.55 kg氯化钾的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茭白常规种植密度27795株/hm~2,田间适宜放鸭密度为375只/hm~2,可显著提高茭白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切花生产的发展,以往那种仅靠盆栽肾蕨来供应切叶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将肾蕨地栽,不仅植株分蘖多,提高了切叶的产时和质量,而且管理较简单、栽培年限长、生长势更强。肾蕨性喜排水良好、富含钙质的沙质壤土,地栽时忌选低洼之地,否则雨后积水,容易烂根并导致黄叶、落叶。如果栽培地土壤板结,可掺入少量粗砂、墙皮土或碳酸钙进行改良。定植前翻土,检去石块等杂物后整平。以30厘米的间距把每墩带有5枚以上羽片的肾蕨栽入,理土与原土面相齐。为了使植株能够尽早地提供商晶切叶、最好是把盆栽植株直接磕盆下  相似文献   

5.
烟芸3号是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引进的地方品种“一尺青”芸豆变异株中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菜豆新品种。该品种植株蔓生,无限生长,生长势强,分枝3-4个,叶片浅绿色,花白色,每花序有8~10朵花。该品种结荚多,嫩荚绿色,扁条形,平均荚长25-33cm最长达35cm,荚宽1.2-15cm,荚厚0.8cm,纤维极少,不易老,品质优良,单荚重18g左右,种子肾形,666.7m^2产荚3000kg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夏直播棉花在增密、减氮和简化施肥(见花一次性施用)等措施下增密、减氮的适宜范围,2016-2017年在湖北省3个棉花主产区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高密度和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种植密度从7.5万株/hm 2提高至9.0万株/hm 2时,棉株中上部果枝长度在2年中分别变短1.3和1.8cm,中部果枝第一果节长度分别变短0.5和0.6cm,单位面积成铃数增加9.0万/hm 2,生育进程、实收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均无显著差异;氮肥用量在135~255kg/hm 2范围内,棉花理论产量、实收产量、纤维品质和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设置的高密度和低氮肥范围内,简化施肥夏直播棉可获得比较稳定的产量和品质。具体而言,湖北省棉花主产区实施这一种植模式时,密度可增至9.0万株/hm 2,氮肥用量可降至135kg/hm 2。  相似文献   

7.
中饲507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牧草型四倍体黑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04年12月通过全国牧草饲料作物审定委员会的审定。1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1990年选用结实率较高,成熟较早的荷兰四倍体黑麦AR174为母本,以分蘖多、叶量大、植株繁茂、抗寒性强的苏联四倍体黑麦AR307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和对株高、叶量、生物量等饲用性状的定向系选,于1996年培育出优良稳定株系。该品种具有双亲的优良特性,抗寒性强,结实性好,成熟期适中,株高、叶量、繁茂性和饲用品质等性状显著优于亲本。1996年定名为4R507(中饲507)并进入鉴定试验,1999年升入品种比较试验,2001年参加全国区域试验,并同……  相似文献   

8.
巴西陆稻的应用价值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陆稻 ( IAPAR9)是巴西政府赠送给我国的优良稻种。它是一种适应于旱地或干旱生态环境下生长的特殊稻类。 1998年金华市组织武义、磐安、金华、兰溪等地布点试种。 6~ 10月份出现了长期少雨高温干旱天气 ,各地试种的巴西陆稻经受了严重的干旱考验 ,展示了较好的耐旱特性和丰产性。1 主要特征特性茎秆粗硬。叶片淡绿 ,光滑无毛 ,剑叶下垂。主茎总叶片数 12叶 ,分蘖中等 ,成穗率高。谷粒长形。稃尖紫色。米粒垩白小。米质优 ,主要品质指标达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米饭清香较软 ,食味佳。株高114cm,变幅 10 0~ 12 4 cm。穗大粒多 ,穗长 …  相似文献   

9.
杭丰三号红茄是杭州市江干区杭丰蔬菜良种研究所与农业部门新育成的 F1代秋栽品种。具有长势旺盛 ,耐热性强 ,果实商品性优良的特点。该品种经1998~ 2 0 0 0年夏、秋露地试种 ,在江干区丁桥镇、建德乾潭镇、长兴县新塘乡、天台县等地表现良好 ,667m2 产量 2 5 0 0~ 30 0 0 kg。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中熟品种 ,株高 12 0 cm,第一花序着生于 12~ 13节 ,每一花序有花 2~ 3朵 ,果长 30~ 35 cm,果实横径 2 .5~ 3cm ,果型较直、头尖 ,表皮紫红色而富有光泽 ,果肉柔嫩商品性好。植株长势旺盛 ,耐热、耐湿 ,秋冬季在大棚内抗轮纹病 ,适宜夏、秋…  相似文献   

10.
寒地水稻钵育摆栽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丽敏 《作物杂志》2002,18(6):34-35
钵育摆栽是近几年来在寒地稻区大面积推广的一种旱育稀植技术,是利用带有钵体的塑料育秧盘进行育苗,本田进行摆栽或抛秧。由于秧苗基部带有土坨,在起苗运苗过程中大大减少了对秧苗根系的损伤。因此,插秧后不缓苗,几乎没有返青期,有效地提高了活动积温利用率,对于有效积温略显不足的寒地中晚熟水稻品种来说,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同时,由于秧苗插植时根部入土浅,有利于秧苗早分蘖、多分蘖,有效地提高了低节位分蘖的利用率,为创高产打下了良好的生理基础。1 栽培管理1.1 置床育苗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钵育秧盘规格一般为61cm×33cm,孔眼数在240~590个。苗床的尺寸可依据所使用……  相似文献   

11.
豫玉 31号是河南省漯河农科所以漯 12作母本、丹 340作父本育成的竖叶大穗型中早熟玉米新品种。2 0 0 0年 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遗传基础广泛 ,综合性状优良 ,适宜于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1 主要特点1.1 株形紧凑 ,大穗多粒。豫玉 31号前期生长势强 ,植株健壮 ,叶片宽大上冲 ,穗上部叶片夹角小。穗长 18~ 2 5cm,穗粗 4 .9~ 5.5cm,穗行数 14~ 18行 ,行粒数 4 0粒 ,穗粒数 50 0~ 70 0粒 ,单穗粒重可达 350~50 0 g。1.2 高产稳产。据 1997年至 1999年河南省夏玉米区试和生产示范 ,2 9点次汇总结果 ,豫玉 31号…  相似文献   

12.
款冬花栽培技术简单效益高,适宜在气温 20-25℃,海拔 1100-1900m,气候湿润、土壤疏松肥沃地区种植,种植方式主要有大田种植、地膜种植、原膜二次利用三种方式。大田种植按行距 25-30cm 开沟,沟深 6cm,沟内按株距 33cm 放 3节根茎(长 6-9cm)种植,种好后覆土压实即可。地膜种植时要先进行覆膜,覆膜可采用人工覆膜或机械覆膜,覆膜按垄距30cm,垄面 100cm、垄高 10cm 起垄覆膜,地膜均采用宽 120cm,厚 0.005mm 的强力超薄白膜,覆膜时地膜要与垄面、垄沟贴紧,覆膜后每隔 2m 横压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两种不同覆膜方式种植时均按行距 33cm,穴距 25cm 开穴种植,每穴放根茎3 节,深 8-10cm,种植后覆土压实即可。原膜二次利用秋季、春季均可,在地膜玉米原膜上,按行距 33cm,穴距 25cm,开穴种植,种植时每穴放根茎 3 节,深 8-10cm,种植后覆土压实即可。4 月底至 5 月初,待幼苗出齐以后,进行锄草间苗,间苗时要留壮去弱,留大去小,定苗株距 33cm。9 月上旬进行除草追肥,亩施腐熟农家肥 1000kg,9 月下旬 -10 月上旬结合培土,亩施尿素 15kg,磷肥 7.5kg。9 月下旬 -10 月上旬结合培土,割去老叶,只留心叶 3-4 片,使养分集中于花蕾的生长,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初冬花蕾未出土苞片外表面显紫红色或淡红色时及时采收,采收前 20 天左右,割取款冬花叶茎,清除地上落叶、杂草,充分利用太阳光照,促进款冬花蕾芽形成和成熟。采摘好的花蕾要及时进行晾晒或烘干,以防变色霉烂,影响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挖掘和克隆更多控制株高与分蘖的基因应用于水稻育种,利用多分蘖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少分蘖高秆南特号组配杂交组合F1并构建分离群体F2;并且对该群体的株高与有效分蘖数进行性状遗传分析以及基因型检测,利用IciMapping V3.0对株高与分蘖数进行QTL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的株高与分蘖数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45对分子标记对两亲本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南特号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出194对差异明显的多态标记,多态率为56.23%;利用122对基因型清晰的多态标记对571株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共获得33个与株高相关的QTLs,19个与分蘖数相关的QTLs;检测到1个与株高有关的主效QTLs,定位于1号染色体RM302~RM104标记之间,对表型贡献率达71.72%。找到一个控制株高的主效QTL,与分子标记RM302和RM104紧密连锁,对株高具有极强的矮化效果,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矮秆基因与株型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广适性优质水稻三系不育系云谷2A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云丰66 B与优良的三系保持系中9B进行杂交,使2个品种的优异基因迅速聚合,选择株型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植株再与云丰66A杂交1次,连续多代回交育成的质核互作不育新品系,该不育系株叶形态优良,分蘖强,开花习性好,花粉败育彻底,配合力高,于201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现场鉴定.  相似文献   

15.
抛栽稻成本低, 易操作, 高产稳产潜力大, 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 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 以洗根手插为对照, 从摆栽、点抛和撒拋3种抛栽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茎蘖动态、LAI、光合势、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性, 并从株型特征、后期根系活力、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的生态生理基础。结果表明, 甬优8号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洗根手插)高21.9%、18.3%和13.2%, 南粳44分别较对照高18.3%、14.1%和9.87%, 两品种产量均为摆栽>点抛>撒抛>洗根手插,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抛栽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 但总颖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 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较高。抛栽稻较对照, 高峰苗数多, 成穗率高或与其相当, 最终有效穗数足, 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高, 群体质量较对照更稳健。抛栽稻高产稳产的生态生理基础为: 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早, 分蘖叶位多, 分蘖性强, 分蘖质量高、数量足; 抽穗期株高适中, 茎鞘粗壮, 叶系配置好, 通风透光强, 物质积累量高, 库源协调, 产量潜力更高; 后期根系发达, 叶片衰老慢, 光合生产能力强, 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协调, 籽粒充实度高。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 精确摆栽和点抛生长优势显著高于撒抛, 更易于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麦谷蛋白亚基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的创制期间,结合常规育种实践总结了两种高效培育小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的新方法,以期拓宽近等基因系的培育技术,推动小麦品质研究和育种的发展。(1)SDS辅助选择的分株回交技术。该方法利用小麦自花授粉和分蘖特性,借助SDS-PAGE室内辅助选择目标亚基植株,结合经典近等基因系培育方法,提高了非直观性状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培育成功率。(2)借助SDS辅助选择,并结合大田系谱育种技术而形成的杂合系谱法。本方法结合大田常规系谱育种,借助SDS-PAGE辅助选择目标亚基株系,同一组合内大量培育双亲中间类型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较大的提高了培育效率。  相似文献   

17.
杨再深  任永健  阙灿明 《种子》2004,23(6):84-85
协优57由不育系协青早A(安徽省广德县农科所选育)与ZD2057配组而成的中籼迟熟组合,于1998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株高110cm,生育期为145d左右,在大田生产表现为耐肥、抗倒、耐脊、耐旱,对温光不敏感,抗稻飞虱、综合性状况优良、米质中等、产量高、适应性广等到特点,适宜贵州山区种植.2000年至2002年在我县夏制48hm2,入库1.27万kg,平均产量2.64t/hm2,高产田块单产达4.1t/hm2.现将高产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水稻直播种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水稻直播是不进行育秧移栽而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的栽培方式。水稻直播种植可省去40~45d的育秧时间、繁重的插秧工序,免除育秧插秧成本。推广直播水稻可节省成本。虽然直播水稻比育秧移栽水稻生育期少40d左右,理论上将降低产量,但直播水稻无拔秧植伤和栽后返青过程,有利于低节位分蘖,成穗率高,总穗数多。只要完全掌握技术,直播水稻产量和育秧移栽水稻基本持平。因此水稻直播技术成熟后,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移栽期对短葶山麦冬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短葶山麦冬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定期采集短葶山麦冬样品,测定各器官生长量,采收时测定产量与多糖、水浸出物等含量,研究不同移栽期对短葶山麦冬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的短葶山麦冬地上部生长发育规律相似,均呈“先升后降再缓升”的发育趋势,分蘖数则呈“先快后慢”的趋势。4月份移栽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发育均优于其他移栽期,此间移栽,植株生长迅速,有利于分蘖和块根形成,且增加了块根的发育时间。不同移栽期的产量差异显著,随着移栽期的推迟,产量逐渐下降,多糖和水浸出物含量也随之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适宜的移栽时期为4月初至5月初。  相似文献   

20.
小麦高留茬田间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小区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留茬、灭茬和烧茬三种处理土壤、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比较了三种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分析了小麦高留茬的田间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留茬明显降低了土壤温度,测定日0cm地表温度全天内留茬都处于最低,其中10时到14时降温效果最明显,土壤5~25cm平均温度分别较灭茬和烧茬低1.45℃和2.3℃;土壤0~70cm含水量自始至终留茬高于灭茬和烧茬;留茬对近地层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在晚上,麦秆凝结的水汽增大了空气湿度,白天留茬高度内气温低湿度较大,留茬高度外气温高湿度较小(与灭茬和烧茬相比)。留茬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后期,试验结束时留茬株高、茎粗均高于灭茬和烧茬,表现出较大的后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