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2003,35(2)
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为依托部门、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为依托单位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已于日前启动。该项目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为目标,阐明长江三角洲(沪苏杭)、  相似文献   

2.
红壤侵蚀裸地不同植被恢复后林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会利  乔洁  曹继钊  毕利东  邓欢  张斌 《土壤》2009,41(6):952-956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侵蚀地植被恢复试验区为依托,调查侵蚀裸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林地表层土壤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侵蚀裸地种植植被后,表层土壤酸化程度减小,土壤养分含量和孔隙度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增加、活性增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相比,各指标的大小顺序均为樟树>胡枝子>马尾松;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前后表层土壤均以细菌为主,其中马尾松林地表层土壤真菌比例最高:植被恢复林地土壤有机C处于累积阶段,土壤微生物对C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土壤学报》2009,46(1):183
本刊编辑委员会于2008年11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召开了编辑委员会会议,决定实施稿件录用编委负责制,并划分了土壤学科的专业领域。经过酝酿、推荐,产生了新一届编辑委员会。现将新一届编辑委员会介绍如下:主编蔡祖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执行编委(按专业领域和姓氏笔画为序)土壤地理与土壤信息史舟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史学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小敏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土壤物理与土壤侵蚀李保国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杨劲松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依艳丽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逄焕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蔡崇法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相似文献   

4.
张甫 《土壤》1959,(10):20-21,25
广东省根据党中央“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和省委“关于抓好秋前农业生产十七项措施中的第六条”,要求在全省范围内以县为单位开展群众性的土壤监定工作的精神,由省土地利用局(现改为省农业厅土壤肥料局,下同)建议省科委召集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农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省农垦厅、水电厅、林业厅、中山大学、仲恺农校,并敦请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广东省土壤监定协作委员会,并抽组370人的工作队。  相似文献   

5.
施卫明 《土壤》1997,29(6):332-334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国际土壤学会土壤与环境专业委员会(Commission Ⅷ)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持,中国科学院、国际土壤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加拿大磷钾研究所和加拿大Canpoex公司以及美国土壤学会的联合资助下,“土壤-人类-环境相互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已于1997年5月4日至11日在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协调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提高土壤的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6.
《土壤学报》2008,45(5):963
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973-2002CB410800)办公室承办,荷兰土壤合作组织、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lterra研究所、英国洛桑研究所及香港浸会大学协办的”第三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SoilRem2008)”将于2008年10月18~21日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会议旨在讨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以及污染土壤修复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新问题,会议有关信息及注册、提交摘要/全文等相关事宜可登录会议网站:http://159.226.104.139/home/indexFrameset.asp?id=2。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7.
赵其国 《土壤》2013,45(6):957-96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我国土壤科学研究的中心,也是培育土壤科学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值此纪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之际,笔者回顾了自己在土壤研究所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研究、科研业绩、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研究所管理等工作情况,系统地总结了自己为我国土壤科学事业发展及国家与国际社会经济建设所作过的贡献。同时,从工作经历中,提出了自己60年科研生涯最深的四条人生感悟,以激励大家能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树立理想、创新信念,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为创建现代土壤科学和土壤所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的土壤专业考察为例,展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几批土壤工作者为揭开青藏高原高山土壤奥秘的艰辛历程、科研成果和对推动土壤科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文章最后从青藏高原综考实践中引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生物炭对宁南山区土壤持水性能影响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为确定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固原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基地,通过添加不同种类(锯末、槐树皮)、不同比例(1%,3%,5%,以干土质量计)生物炭的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添加6个月后表层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及持水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入生物炭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的导水性能.其中槐树皮生物炭的作用效果优于锯末生物炭,且土壤的持水性能与生物炭掺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2):F0002-F0002
赵其国先生,男,1930年2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5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1983年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是第13,14,15届中国共产党全国党代会代表。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连任三届)、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连任二届)、南京大学兼  相似文献   

11.
土壤固化技术应用于戈壁荒漠区水土保持工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输变电项目工程,对高强高耐水土壤固化剂(HEC)应用于戈壁荒漠区3种典型土壤的固化效果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试验以无侧限抗压强度要达到1.5 MPa为标准,分别对影响固化效果的养护龄期、固化剂掺量等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养护龄期7d以上,固化剂掺量达到8%以上时,固化剂对3种土壤的固化效果能够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对固化样本的力学性能、渗透性能、干缩性能等测试后表明,样本的各项性能均能满足输变电线路工程的水土保持要求.  相似文献   

12.
张甘霖  骆国保  龚子同 《土壤》1999,31(2):111-111
1998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组织了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IUSS)"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World reference Base of Soil Resources)工作组召开的"人为土分类与参比"(Classific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Anthropogenic Soils)野外土壤参比考察。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试验站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湿地草甸、旱田系统、退耕成草、退耕成林)对土壤酶分布特征及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利用方式不同,土壤酶活性(转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差异.未开垦的湿地草甸,土壤酶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最高,开垦20年后,上述各种指标含量均有较大幅度降低;由耕地恢复为湿地后,土壤酶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幅度的回升,而耕地恢复为林地后,上述各种成分也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因此,要保持三江平原湿地较高的土壤肥力和生物学特性,维持三江平原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稳定,对已开垦湿地进行部分退耕还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正"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倡导,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和天津市共同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该项目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针对环渤海中低产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等制约267万hm~2中低产田和67万hm~2盐碱荒地的粮食生产问题,依据"扩面积、增单产、水保障、创高值"的粮食增产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区域土地资源、咸水资源、降雨集中和充足的光照资源,以及该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菅野一郎 《土壤》1979,11(3):114-116
本书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全国土壤的一本著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参加编写的单位有辽宁省林业土壤研究所,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组、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山西农学院以及南京林学院。  相似文献   

16.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以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试验站长期有机肥与无机肥处理的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及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转化酶等5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厩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SMBC,增加土壤真菌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无机肥NK(缺P)处理下微生物数量、SMBC和5种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说明磷元素对维持土壤良好的生化环境至关重要,是供试土壤样点中最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SMBC和真菌数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能够有效地反映旱地红壤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周健民 《土壤学报》2002,39(6):769-779
熊毅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土壤学家,是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土壤科学研究,以创新的思想,开辟了中国科学研究的许多新领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承担国家重大生产建设任务,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严谨治学,率先垂范,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土壤学的学术带头人.他曾较长时间地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的领导工作,确立了土壤研究所在当时的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扩大了土壤研究所在国际上的影响.由于他为祖国土壤科学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现科学院院士).熊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20年了,但他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我们今天缅怀熊毅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求实创新,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于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不断地把我国的土壤学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磷素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素饱和度(Degree of phosphorus saturation, DPS)能够有效评估土壤磷素的流失潜能及地表水磷富营养化问题,可用于评价土壤磷素环境风险。DPS值通常由酸性草酸铵提取态磷(Pox)与提取态铁铝(Feox, Alox)的摩尔质量比除以校正常数(Corrected constant,α)计算得到,而α是通过建立土壤饱和吸磷量与影响土壤磷吸附的土壤特征值间的相关关系而计算得到的数值;α的取值大小(常取0.5)会直接影响到DPS的准确估算。因此,本文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28°04′~28°37′N,116°41′~117°09′E)为依托,以长期施肥(1988~2014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材料,通过两种计算方法得到了土壤的DPS值,分析了校正常数α=0.5在长期施肥的旱地红壤DPS计算中的适用性,并确定了长期施肥旱地红壤DPS计算中α的适用性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校正常数α=0.5虽适用于长期施肥旱地红壤DPS的估算,但易导致旱地红壤DPS的过高估算;对比计算发现,长期施肥旱地红壤DPS计算时,校正常数α的最适取值范围为0.71~0.81。但是,不同环境背景下旱地红壤DPS计算公式中校正常数α的适应性阈值仍需进一步校正与验证,从而提高红壤区土壤磷素环境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熊国炎  赵其国 《土壤》1981,13(6):239-241
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分类组主席、西德霍尔海姆大学斯里奇廷教授(E. Schlichting),1981年9月22日和23日应邀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作土壤分类研究概况的报告。兹将内容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土壤通报》2019,(5):1062-1071
以科学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技术为手段,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90~2019年关于土壤硒研究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国际上关于土壤硒的研究力量主要以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为主;形成了以地质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趋势主要聚焦在土壤硒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有效性等方面,相应的研究方法多以植物为载体,盆栽实验为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