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分别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ITS序列)方法对一株可保持稳定群体状态的微囊藻(Microcystis)进行了鉴定,发现该菌株为蓝藻水华常见种类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采用紫外线、Cu2+和放线菌发酵产物3种常见杀藻方式对不同表型微囊藻作用时发现,杀灭群体微囊藻所需要的杀藻剂剂量更大,作用时间更长.结果显示,在环境胁迫条件下,该菌株(群体株)比M.aeruginosa PCC7806(单细胞株)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提示在微囊藻水华的控制中,杀藻剂所用剂量和作用时间也应考虑微囊藻的表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加入金鱼藻(Ceratophyllum)、狐尾藻(Myriophyllum)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同培养的实验方式,测定其过程中藻密度、总氮和总磷、藻毒素含量的变化,研究金鱼藻、狐尾藻对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鱼藻、狐尾藻不仅能很好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囊藻毒素的释放.其中狐尾藻对铜绿微囊藻密度的抑制率能高达91.19%,对氮和磷的吸附率分别为66.84%和53.75%,对藻毒素MC-LR的抑制率达到44.23%.  相似文献   

3.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一些蓝藻水华产毒藻株的毒性作用,给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并间接地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藻毒素对水生有机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蜈蚣藻属(Grateloupia)藻类的开发利用,为其食用和加工提供参考,该研究于2018年1—4月间每月1次对广东汕头南澳和福建东山浮筏上的蜈蚣藻属种类组成、生物量、生长环境及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时期的口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的水温和水流速度分别为19~23℃和0.039~0.985 m·s~(-1),福建东山的流速较汕头南澳的大。采用培养观察形态变化、藻体切片以及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判断这两处浮筏上的蜈蚣藻属为披针形蜈蚣藻(G. lanceolata)、带形蜈蚣藻(G. turuturu)、台湾蜈蚣藻(G. taiwanensis)、肉质蜈蚣藻(G. carnosa)、舌状蜈蚣藻(G. livida)、海门蜈蚣藻(G. haimensis)、长枝蜈蚣藻(G. prolongata)和稀疏蜈蚣藻(G. sparsa)。披针形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为优势种,两者最高生物量分别达到901.26 g·m~(-1)和352.9 g·m~(-1)。水流速度较大地方生长的披针形蜈蚣藻藻体较长(可达142 cm)。长枝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口感最差;披针形蜈蚣藻、舌状蜈蚣藻的口感最好,这2种仅在4月质地变硬时口感略差。披针形蜈蚣藻生物量多、藻体大且食用口感好,是值得加工为海洋蔬菜的优良种类。  相似文献   

5.
藻胆蛋白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s,PBP)是存在于蓝藻(Cyanophyceae)、红藻(Rhodophyceae)、隐藻(Cryptophyceae)和少数甲藻(Pyrrophyceae)中的一类色素复合蛋白,已知的藻胆蛋白主要可以分为4大类,即藻红蛋白(P h y c o c y a n i n s,P E)、藻蓝蛋白(Phycocvardn,PC)、藻红蓝蛋白(Ph  相似文献   

6.
氮源对雨生红球藻和扁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缺氮MAV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 30× 10 -6的硝酸钾 (KNO3 )、尿素 ((NH2 ) 2 CO)、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CH4Cl)对雨生红球藻和扁藻进行生长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氮源对雨生红球藻和扁藻的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 ,其中NH4Cl最有利于雨生红球藻和扁藻生长 ,NH4NO3 最不利于它们生长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对共培养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抑制萱藻丝状体扩增过程中出现的膨胀色球藻的生长,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氯霉素等5种常用抗生素对共培养条件下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链霉素浓度为100μg/mL时可以显著抑制膨胀色球藻生长,而不影响萱藻丝状体的生长;(2)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对膨胀色球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的浓度均为100μg/mL,对萱藻丝状体产生抑制作用的浓度分别为100和500μg/mL;(3)10μg/mL卡那霉素可强烈抑制膨胀色球藻生长,而萱藻丝状体没有出现被抑制的现象;(4)氯霉素对膨胀色球藻和萱藻丝状体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μg/mL可以对膨胀色球藻的生长产生显著抑制,浓度达到50μg/mL后,萱藻丝状体生长受到抑制。研究表明,链霉素(100μg/mL)、卡那霉素(100μg/mL)和氯霉素(10μg/mL)可以用于降低萱藻种质保存和扩增过程中萱藻丝状体被膨胀色球藻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水体中的藻类是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来源,现已知海洋中有13种单细胞的甲藻类可产生麻痹性贝毒。目前在我国海区已经发现的产毒甲藻主要有3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kexandrium tamarense)、微小亚历山大藻(Alezandrium minudum)、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catenella)。微小亚历山大藻在我国台湾沿海较常见。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沿海的微小  相似文献   

9.
杜氏盐藻和亚心型扁藻混合培养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杜氏盐藻和亚心型扁藻在单独培养和相同接种比例混合培养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单独培养盐藻的生长经历了3个明显的阶段,生长曲线呈现"S"型;单独培养扁藻与混合培养藻在18 d内还未到达稳定期,仍保持一定的生长态势。混合培养、单独培养盐藻以及单独培养扁藻的最大光密度值(OD680)分别为0.784、0.702和0.765。混合培养藻的生物量(0.841 mg/ml)也稍高于单独培养盐藻(0.582 mg/ml)和单独培养扁藻的生物量(0.819 mg/ml)。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盐藻和扁藻具有一定的促进藻生长和提高生物量产出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加入金鱼藻(Ceratophyllum)、狐尾藻(Myriophyllum)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同培养的实验方式,测定其过程中藻密度、总氮和总磷、藻毒素含量的变化,研究金鱼藻、狐尾藻对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鱼藻、狐尾藻不仅能很好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囊藻毒素的释放。其中狐尾藻对铜绿微囊藻密度的抑制率能高达91.19%,对氮和磷的吸附率分别为66.84%和53.75%,对藻毒素MC-LR的抑制率达到44.23%。  相似文献   

11.
微绿球藻、隐藻、颤藻的种间竞争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陈海水配制的无机培养液,添加营养盐的无机培养液和对虾养殖池水3种培养液,分别对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隐藻(Dyptomonas eyosa)和颤藻(Oscillatoria sp.)进行单培养和混合培养,探讨3种微藻的增殖规律和相互关系.观测各处理组微藻的生长状况,并以Lotka-Volterra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计算3种微藻在生长拐点后各取样点的竞争抑制参数.结果显示,在各处理组中,实验前期微绿球藻和隐藻对颤藻的生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颤藻在混合培养组中的生物量大于单培养组,而微绿球藻和隐藻的最大生物量均出现在其单培养组.在各组生长拐点后,微绿球藻对颤藻的影响较小,隐藻对颤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各取样点隐藻对颤藻的竞争参数远大于微绿球藻对颤藻的竞争参数(P<0.05);颤藻对微绿球藻有较小的抑制作用,而对隐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各取样点颤藻对隐藻的竞争参数均为各组的最大值.实验结果表明,3种微藻按竞争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颤藻,隐藻,微绿球藻.颤藻对隐藻和微绿球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微绿球藻和隐藻之间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弱,能够达到"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牟氏角刺藻的培养和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一种海产硅藻——牟氏角刺藻的培养条件和应用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1.牟氏角刺藻在5~4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为30℃,45℃是藻的致死温度。2.当光照强度在1,000~12,000勒(光周期为12:12)时,藻的生长量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r=0.859,p<0.05),当光照时间在6~24小时(光照强度为7,000勒)时,藻的生长量与光照时间亦呈正相关(r=0.901,p<0.05),在大量培养牟氏角刺藻时,适宜的光照条件是光照强度为7,000~9,000勒,光照时间为10~16小时。3.牟氏角刺藻能利用硝酸盐、铵盐和尿素等多种形式的氮源,其中以尿素的效果最好(■=1.318),铵盐次之(■=1.266),硝酸盐稍差(■=1.247)。在无机自然海水培养液里添加2%的土壤抽出液或0.02%的贝汤,能有效地刺激藻的生长繁殖,最后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64.6%和173.0%。4.大量培养牟氏角刺藻时,适当降低盐度可促进藻的生长。牟氏角刺藻的最适生长盐度约为25‰。但当在培养液里添加了0.02%的贝汤后,降低盐度并不能更多地促进藻的生长。5.用0.05%的次氯酸钠溶液(含氯约11%)处理海水,能杀死海水中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用1 N 浓度的等量的硫代硫酸钠中和海水中的余氯后,对牟氏角刺藻的生长繁殖没有任何不良影响。6.虽然初始接种量与藻的最后生长量成正比,但接种量与生长率却成反比。因此,三角烧瓶培养和大玻瓶培养的起始接种量以5~10×10~4个细胞/毫升较为合适;大池培养的起始接种量用25×104个细胞/毫升的浓度较为适宜。7.将处于指数生长期的藻液,贮藏在家用电冰箱(4~6℃)中,牟氏角刺藻可存活6个月左右。8.投喂牟氏角刺藻,对虾幼体(溞状Ⅰ期→)糠虾Ⅲ期)的成活率可达85%;刺参幼体(耳状幼体→稚参)的成活率45%;菲律宾蛤仔幼虫(D 型幼虫→稚贝)的成活率为36~50%;泥蚶幼虫(D 型幼虫→稚贝)的成活率为11%。  相似文献   

13.
高温胁迫对盐藻和塔胞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测定了高温胁迫(35~50 ℃)下盐藻(Dunaliella salina)和塔胞藻(Pyramimonas sp.)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变化.测定的主要参数有: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PS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諴SⅡ=yield),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结果表明,与对照组(25 ℃)相比,高温胁迫下2种绿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諴SⅡ、ETR和qP均明显降低,并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也逐步增大;高温胁迫下盐藻的NPQ先升高后下降.塔胞藻的NPQ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温度有关,35 ℃和45 ℃处理下,塔胞藻的NPQ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40 ℃处理下NPQ则先下降后上升.盐藻的耐热性较好,在40 ℃和45 ℃下处理10 min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各荧光参数可恢复到接近对照水平,在50 ℃下处理10 min后各荧光参数则不能恢复.塔胞藻的耐热性较差,在35 ℃和40 ℃处理10 min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各荧光参数可基本恢复,而在45 ℃下处理10 min后则不能恢复.本研究还对高温胁迫下2种绿藻的响应机制以及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高温微藻品系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分别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ITS序列)方法对一株可保持稳定群体状态的微囊藻(Microcystis)进行了鉴定,发现该菌株为蓝藻水华常见种类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采用紫外线、Cu2+和放线菌发酵产物3种常见杀藻方式对不同表型微囊藻作用时发现,杀灭群体微囊藻所需要的杀藻剂剂量更大,作用时间更长。结果显示,在环境胁迫条件下,该菌株(群体株)比M.aeruginosa PCC7806(单细胞株)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提示在微囊藻水华的控制中,杀藻剂所用剂量和作用时间也应考虑微囊藻的表型。  相似文献   

15.
刚毛藻的存在给生态修复和湖泊管理带来许多问题。沿滇池湖岸线每隔约5km设置1个采样点,共设置25个样点,每季度进行1次采样,调查了滇池沿岸带刚毛藻种群结构和分布特征。在种类组成上,在滇池共鉴定到4种刚毛藻,分别是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脆弱刚毛藻(Cladophora fracta)、疏枝刚毛藻(Cladopho-ra insignis)和绉刚毛藻(Cladophora crispata)。在空间分布上,滇池西岸常年以寡枝刚毛藻(C.oligoclona)为优势种;东岸在秋、冬季节以脆弱刚毛藻(C.fracta)和绉刚毛藻(C.crispata)为优势种;但过渡到春、夏季,优势种演替为寡枝刚毛藻(C.oligoclona)。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究刚毛藻在生态系统恢复中如何影响沉水植被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了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不同成分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毒性,分析了颤藻浓度与水温对对虾响应粗提液毒性的影响,并初步检测了颤藻粗提液所含的毒素。结果显示,湿藻质量浓度为5.04 mg·m L~(-1)的颤藻细胞及其粗提液可导致93.72%以上的对虾死亡,藻细胞培养液对对虾无致死效应。用湿藻质量浓度高于2.52 mg·m L~(-1)的粗提液注射对虾,对虾死亡率超过86.67%,随质量浓度低至0.504 mg·m L~(-1),对虾死亡率降至2.22%,差异显著(P0.05);水温显著影响了粗提液对对虾的致死效应(P0.05),湿藻质量浓度为2.52 mg·m L~(-1)的粗提液在22℃水温条件下可引起20.0%对虾死亡,当温度升至34℃,对虾死亡率增加至97.8%;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RR/YR/LR,MC-RR/YR/LR)作标准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颤藻粗提液毒素,结果在粗提液中均未检出RR、YR、LR等3种常见的微囊藻毒素。结果表明,绿色颤藻可致对虾急性死亡,其主要有害成分是颤藻粗提液所含的非MC-RR/YR/LR等藻毒素,对虾对颤藻粗提液毒性的响应与颤藻浓度和水温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对等鞭藻 30 11(Isochrysisgalbana 30 11)、等鞭藻塔溪堤品系 (TahitianIsochrysisgalbana)和绿色巴夫藻 (Pavlovaviridisai) 3株微藻种进行培养。NaHCO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 0 ,2 0 0 ,4 0 0 ,80 0 ,12 0 0和 16 0 0mg/L ,培养温度 (2 2± 1)℃ ,盐度 2 8,光照强度 50 0 0lx。结果表明 ,NaHCO3的浓度对 3株微藻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 ,经过 6d的培养 ,培养液中不加NaHCO3、但连续充气组中 3株微藻的细胞浓度都达到最大值 ;除充气不加NaHCO3组外 ,3株微藻的细胞浓度都在NaHCO316 0 0mg/L组中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8.
以初始体质量为(13.88±0.28)g的卵形鲳鲹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盐藻添加量(0.0%、0.1%、0.2%、0.4%、0.8%、1.6%)饲料对其体色和生长的影响。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饲养20尾鱼,每日饱食投喂2次(8:00;17:00),试验周期为56d。结果显示,盐藻添加量为0.1%~1.6%时,随着饲料中盐藻水平的提高,卵形鲳鲹背部和腹部黄色值(b*)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可明显改善卵形鲳鲹体色;与此同时,卵形鲳鲹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盐藻水平的上升呈下降趋势(P0.05),未添加盐藻的对照组具有最高蛋白质效率和最低饲料系数,且与盐藻添加量为0.4%的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饲料盐藻水平对卵形鲳鲹体成分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空间效应、盐度和营养素浓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分析不同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能力.结果表明:1)塔玛亚历山大藻中至少含有1...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在6-BA质量浓度较低时,6-BA与盐藻生长正相关;在6-BA质量浓度较高时,6-BA与盐藻生长负相关;培养液中1.5 mg/L的6-BA是盐藻的最佳促生长质量浓度,且6-BA对盐藻生长的促进效果可被萘乙酸(NAA)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