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多代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和选育后,为查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斑尾刺虾虎鱼营养成分和品质变化,试验选择驯养F3代斑尾刺虾虎鱼肌肉开展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驯养的斑尾刺虾虎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1),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5),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方面:两者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39.47%)>野生斑尾刺虾虎鱼(31.7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73.65)>野生斑尾刺虾虎鱼(66.76)。脂肪酸方面:驯养斑尾刺虾虎鱼中共检测到25种脂肪酸,而野生为24种;驯养和野生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脂肪酸中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9.58%和40.91%;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显著高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低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5种虾虎鱼类的营养和空间生态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anka重叠指数分析了胶州湾5种虾虎鱼类的食物组成、营养生态位宽度、空间生态位宽度及其重叠,通过计算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探讨了5种虾虎鱼类种间食物竞争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州湾的5种虾虎鱼均属底栖动物食性,其中斑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主要以虾类、多毛类和鱼类为食,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和钟馗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则主要摄食桡足类、钩虾、涟虫等小型底栖甲壳动物。在5种虾虎鱼中,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高(2.65),纹缟虾虎鱼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高(2.01),而红狼牙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最低(分别为1.26和0.97)。5种虾虎鱼之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3~0.64之间,其中六丝钝尾虾虎鱼与钟馗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64);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8~0.91之间,最高值出现在红狼牙虾虎鱼与钟馗虾虎鱼之间(0.91);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032~0.3648之间,其中钟馗虾虎鱼与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3648),因此最有可能出现激烈的食物竞争,其他鱼种之间则通过营养或空间生态位的分化而降低了种间竞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斑尾刺虾虎鱼与纹缟虾虎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龙珍  宋超  庄平  赵峰  闫文罡 《海洋渔业》2011,33(3):304-309
采用生化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口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两者的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纹缟虾虎鱼(P<0.05),而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4.
<正>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连云港地方名,沙光鱼,隶属虾虎鱼亚目、虾虎鱼科、复虾虎鱼属。矛尾复虾虎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渤海沿岸浅水区,尤以海洲湾地区最富盛名。因其善吞食小虾、小蟹及沙蚕类动物而生长迅速,其肉质白嫩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煲汤和红烧的上  相似文献   

5.
纹缟虾虎鱼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虾虎鱼科鱼类除矛尾刺虾虎鱼体型较大外均属小型鱼类,主要分布在沿岸浅海区域。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halus(Gill)俗称迷落钩(辽宁复县)、油葫芦(辽宁锦县),是一种数量较多的暖温性常见种,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对虾养殖池中栖息着这种虾虎鱼,它与养殖对虾存在着复杂的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长江口东旺沙、东风西沙和青草沙潮间带水域隔月进行插网作业,共采集到459尾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样品,分析其胃含物。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共摄食12类37种生物,主要摄食虾类,其次是鱼类、蟹类等。其饵料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以外,春季还摄食糠虾类和蟹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冬季还摄食糠虾类;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主要以幼鱼为食,同时还摄食大量的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70~18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虾类和鱼类,体长189 mm的个体主要以鱼类为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秋季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春、夏、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食物组成与体长≥70 mm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强度也有显著的季节和体长变化,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组和体长组平均胃饱满系数均差异显著(P0.01);列联表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斑尾刺虾虎鱼的空胃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空胃率差异显著(P0.01)。通过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得到饵料生物体长与斑尾刺虾虎鱼体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s=0.263,P0.01)。此外,摄食饵料平均重量和个数随着斑尾刺虾虎鱼体长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因此,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不仅与环境中饵料生物丰度有关,也与其自身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7.
鰕虎鱼防控虾病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鰕虎鱼是对虾的敌害鱼类,在对虾养殖池塘人为套养一定数量的鰕虎鱼,当对虾发病时,鰕虎鱼及时吞食病、弱虾,从而切断病、弱虾被健康虾摄食的途径,达到控制虾病进一步蔓延的目的。1材料与方法矛尾复鰕虎鱼(学名:Synechogobius hasta)为鲈形目、鰕虎鱼科、复鰕虎鱼属的近海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常见于淤泥底质的海区或栖于河口底层,我省沿海分布较多。矛尾复鰕虎鱼体型较小,当年成鱼体长一般10cm左右,由于其头大、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及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以及2014年2月、4月、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获取的6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研究了黄河口及邻近水域优势种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矛尾虾虎鱼主要集中分布于37.80°N–38.20°N,119.00°E–119.40°E的水域。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月变化明显,8月最大为862 g/h,其次6月资源丰度为521 g/h,5月最小。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对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分布的底层水温适宜范围为17~22℃,底层盐度适宜范围为18~27。水温、盐度在河口区变化范围较大,矛尾虾虎鱼能较好地适应河口区底层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成为河口定居性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生物学特征,为其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基本参数,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所得的矛尾虾虎鱼资源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25~154 mm,平均体长为(87.77±24.18)mm,优势体长为60~120 mm,占总渔获尾数的76.71%。体重范围为0.08~37.83 g,平均体重为(9.1±6.905)g,优势体重为0~10 g,占63.03%。全年矛尾虾虎鱼体长(SL)-体重(W)关系式为W=4.7×10~(-6)SL~(3.183)(R~2=0.962,n=1842)。矛尾虾虎鱼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月变化,其主要繁殖期为4―5月,产卵持续至6月上旬;体长与性腺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无显著雌雄差异,瞬时性成熟速率K=0.039,50%性成熟体长L_(50)=117.92 mm。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斑尾复虾虎鱼的生态早繁,于2014年底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内进行斑尾复虾虎鱼的繁殖试验。越冬主养鱼为1龄菊黄东方鲀鱼种,平均规格为45.0 g/尾,放养密度在3 033尾/亩(15亩=1 hm~2,下同)。2014年11月19日挑选斑尾复虾虎鱼亲鱼90尾,雌雄比为1∶1,雌、雄鱼的平均规格分别为150、200 g/尾,平均每亩放养量为10尾。试验结果:翌年4月28日,共起捕菊黄东方鲀1 860.0 kg,平均规格为69.0 g/尾,越冬成活率为98.7%;获得斑尾复虾虎鱼苗种共计135100尾,平均规格为4.19 cm/尾,平均每尾雌亲鱼产鱼量为3002尾。结果表明,利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放养斑尾复虾虎鱼亲鱼,挑选规格合适的亲鱼,掌握好亲鱼雌雄配比、放养数量等,后期无需进行注射催产激素等人工干预,即可实现全生态育苗。  相似文献   

11.
2种虾虎鱼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矛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hasta)和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2种虾虎鱼Cytb基因序列全长均为1141bp,通过序列比对,检测到266个变异位点,序列中碱基转换频率高于颠换,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结合GenBank中的虾虎鱼科其他物种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利用Kimura-双参数模型分析遗传距离表明,10种虾虎鱼科鱼类的遗传差异在0.118~0.330之间,大头新虾虎鱼(Neogobius kessleri)与同属的裸喉新虾虎鱼(N.gymnotrachelus)遗传距离最小,为0.118;大头新虾虎鱼和矛尾刺虾虎鱼遗传距离最大,为0.330。以Cyt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分析表明,10种虾虎鱼分为3个主要类群,红狼牙虾虎鱼和矛尾刺虾虎鱼聚为1支,且与其余8种虾虎鱼类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2.
在繁殖季节研究了斑尾刺虾虎鱼的形态、生殖力与卵巢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全长(TL)与体长(SL)、头长(HL)与体长(SL)、体长(SL)与体高(BD)、体重(BW)与空壳重(SW)、体重(BW)与体长(SL)的相关关系分别为:TL=0.779 6SL+1.793 9;HL=0.299 9SL+7.288;SL=0.783 2BD+7.324 9;BW=0.818 4SW-4.979 6;BW=0.062 9SL2.331 5。斑尾刺虾虎鱼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6 328~59 878 egg,与体长(SL)、空壳重(SW)、卵巢重(OW)的相关关系分别为F=94.972SL2-4 832.2SL+833 435;F=83.823SW+14 084;F=507.54OW+13 190。个体绝对生殖力(F)与体长、空壳重、卵巢重、成熟系数(GSI)的多元回归方程为:F=2 375.54+525.67SL-31.44SW+199.43OW+261.74GSI。斑尾刺虾虎鱼体长相对生殖力(FL)平均为88±31 egg/mm,体重相对生殖力(FW)平均为157±54 egg/g。平均卵径为1.22±0.24 mm。斑尾刺虾虎鱼IV期卵巢以第IV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第IV时相晚期卵母细胞开始出现油球,细胞核偏移和变形,放射带明显;Ⅴ期卵巢的卵细胞游离,卵膜外的二层滤泡膜脱落,卵细胞的外层分别有胶膜、放射带和质膜。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多年实地调查和对照现有资料,首次报道了苏州及邻近地区虾虎鱼科和鳗虾鱼科鱼类的重新定名和种名的重新整理。共确认有2个亚科、6个属、8个种,占全国128种的6.25%,其中纹缟虾虎鱼、矛尾虾虎鱼和阿匍虾虎鱼为本地区新记录的种,列出了虾虎鱼科和鳗虾虎鱼科鱼类的分类鉴定检索表。对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正>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俗称沙光鱼、海鲇鱼、扔巴鱼。为鲈形目、虾虎鱼科、复虾虎鱼属、暖温性中小型底层杂食性鱼类,耐温性和耐盐性超强。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黄渤海海域分布极广。虾虎鱼肉质鲜嫩、口感润滑,营养丰富,骨刺少而细软,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随着近海资源的日渐枯竭,  相似文献   

15.
矛尾复虾虎鱼、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效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海安县在南美白对虾高位养殖池中引入一定数量的矛尾复虾虎鱼,摄食感染桃拉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的病态个体,开展南美白对虾、矛尾复虾虎鱼高位池生态混养试验与示范,该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矛尾复虾虎鱼的食性,有效切断虾病的粪-口传播途径,提高养殖成活率,经两年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虾WSSV病是亚洲对虾养殖业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研究采用Kimura引物 ,用PCR技术对不同生长期的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进行了WSSV的检测 ,同时也检测了对虾发病时养殖池中多见的野生厚蟹 (Helicesp .)和矛尾刺虎鱼 (Acanthogobiushasta)。检测结果表明 :分别在检测的 5尾亲虾中的 1尾 ,6尾仔虾中的 1尾 ,5尾稚虾中的 3尾及所检测的 5尾病虾和 2只厚蟹中获得到 982bp的PCR扩增产物 ,说明为WSSV感染阳性。在检测的 2尾矛尾刺虎鱼中均未获得PCR扩增产物 ,说明为WSSV感染阴性。在亲虾、虾苗以及虾池内的野生厚蟹中检测到WSSV感染的阳性结果表明 :WSSV感染的亲虾有可能是病毒的储主 ,WSSV感染的野生厚蟹有可能是病毒中间宿主或病毒的携带者 ,它们在对虾WSSV病的感染、传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程文  纪毓鹏  薛莹  张崇良  徐浩  任一平  徐宾铎 《水产学报》2022,46(12):2357-2365
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参数估计的准确与否影响进一步的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不同采样设计获得的生物学数据,对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参数b估计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2013-2014年在黄河口水域调查获得的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体长、体重数据,采用计算机模拟重抽样方法,选取相对估计误差和相对偏差两个指标,比较了不同采样设计对估计矛尾虾虎鱼体长-体重关系参数b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样本量可有效提高其体长-体重关系参数b的估计精度。不同季节数据对参数估计精度具有不同影响,应用多季节调查采样数据估计参数精度往往优于单季节采样。夏季数据对矛尾虾虎鱼体长-体重关系参数估计尤为重要。方案9(夏-冬季方案)在样本量达到540尾时,相对估计误差REE为2.08%,相对偏差RB的绝对值为0.71%,在相同样本量下该设计方案表现最好。在估计黄河口矛尾虾虎鱼等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参数时,应保证获得一定样本量的对参数估计具有较大影响的季节的生物学数据。  相似文献   

18.
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冬季(11月)和2007年春季(4月)、秋季(10月)在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鱼类39种,隶属于8目23科35属,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优势种有较明显的季节更替,季节性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小黄鱼、梭鱼、印度鲬、大银鱼和黄,无四季共有优势种,季节性优势种组成较1998年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Margaler物种丰富度指数D(0.40~1.6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0.39~1.45)、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0.43~0.75),方差分析表明,3种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ONSIM)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小黄鱼、矛尾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斑、黄、梭鱼、印度鲬、蓝点马鲛、横带高鳍虾虎鱼、焦氏舌鳎是造成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BVSTEP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可为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采自长江口的7种虾虎鱼(Gobiidae)19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进行测序,其他6种虾虎鱼的相应序列从Genbank中获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种虾虎鱼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的GC碱基含量最恒定,第三位碱基的GC含量最高,平均A+T的含量要高于G+C的含量,与多种鱼类的COI基因的碱基特点相似。运用MEGA5.0计算13种虾虎鱼的种间遗传距离,表明拉氏狼牙虾虎鱼(Oxyurichthy tentacularis)与孔虾虎鱼(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归属于近盲虾虎鱼亚科,根据种间遗传距离与系统发育树的结构特征推测,触角沟虾虎鱼和矛尾虾虎鱼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20.
虾虎鱼(Gobiidae)是海洋底层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虾虎鱼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体型较小, 加之形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特化, 对形态学分类鉴定带来极大挑战。本研究对采自黄渤海的 73 尾虾虎鱼成鱼和幼鱼样本分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 DNA 条形码分析, 依据形态学分类特征, 鉴定出 9 属 12 种; 而运用 DNA 条形码技术, 共鉴定出 13 种, 隶属于虾虎鱼科 10 属。可见, 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幼鱼形态学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 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种鉴定。同时, 系统整理了黄渤海虾虎鱼科记录种名录, 共计 29 属 47 种。依据物种名录, 从 BOLD 及 NCBI 数据库中筛选并下载了 18 属 29 种虾虎鱼科鱼类的 DNA 条形码, 与本研究鉴定出的 10 属 13 种虾虎鱼类合并分析, 构建了虾虎鱼科 26 属 42 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 覆盖了黄渤海虾虎鱼科 89.36%的记录种, 通过对虾虎鱼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进行确认和修订, 初步建立了黄渤海虾虎鱼科 DNA 条形码分类体系。本研究结果证明了 DNA 条形码技术对虾虎鱼物种具有较高识别效率, 有效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缺点和局限, 丰富了虾虎鱼 DNA 条形码数据库, 完善了虾虎鱼 DNA 条形码分类体系, 为虾虎鱼的保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