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集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藻类养殖合作社某紫菜育苗场的患有黄斑病的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丝状体,经2216E、TSB和TCBS 3种培养基体外培养,筛选获得优势菌株PZ201809121102,通过革兰氏染色、电镜负染观察、16S rDNA鉴定、生理生化分析、药物敏感性等技术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  相似文献   

2.
植物激素对条斑紫菜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NAA、6-BA和KT)的f/2培养液对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进行培养,观察植物激素对条斑紫菜丝状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用3种植物激素的各种浓度对条斑紫菜丝状体的生长和发育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0.2 mg/L的NAA、2 mg/L的6-BA和2 mg/L的KT对条斑紫菜丝状体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同时还发现,不同的植物激素对丝状体发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条斑紫菜丝状体培育的病害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贲秀林 《水产养殖》2007,28(1):43-44
目前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的病害,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传染性病原病害,如黄斑病、泥红病;由于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引进的病害,是一种非传染性的病害,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善会恢复过来,如绿变病;丝状体贝壳自身理化变化而引起的病症,如白雾病、鲨皮病等。  相似文献   

4.
以一株黄斑病致病菌Vibrio mediterranei 117-T6感染坛紫菜的自由丝状体,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该菌株生长的影响及其最易感条件,检测了该条件下V. mediterranei 117-T6引发的坛紫菜丝状体的抗氧化酶(SOD、POD)活性以及藻胆蛋白、叶绿素a(Chl. a)、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V. mediterranei117-T6的最优生长条件为30°C、pH 7.0、盐度20,最易感条件为30°C、pH 6.0、盐度20。在易感条件下培养12 h后,感染组坛紫菜丝状体的SOD和POD的活性,藻胆蛋白、可溶性蛋白以及游离Pro含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峰值出现在6 h,显著高于对照组;在24 h后,感染组的Chl. a含量达到峰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短期内弧菌感染虽然可以刺激坛紫菜丝状体产生胁迫应激反应,但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致病菌感染引发的藻体内活性氧及渗透压胁迫加剧,最终导致紫菜死亡。高温和酸化等不良的环境会加剧V. mediterranei 117-T6引发的坛紫菜黄斑病的恶...  相似文献   

5.
引进优良品系“申福2号”坛紫菜及“太空1号”条斑紫菜,对其苗种培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及示范推广.将“申福2号”坛紫菜及“太空1号”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用搅碎机60 ~120 S切碎成300~500μm的藻丝段,喷洒于平铺的贝壳上,密度约为500段/cm2,进行移植贝壳培育.并对移植后的贝壳丝状体采用控制光时、光强、温度等调控措施,结果显示:坛紫菜“申福2号”在水温26 ~29℃下,获得丝状体贝壳10972.5 m2;条斑紫菜“太空1号”在水温22 ~21℃下,获得丝状体贝壳60 m2;两个品系的丝状体成熟率均达40%以上.在显微镜(10×10倍)下观察,成熟的坛紫菜丝状体经10 h的夜间海水刺激,一滴孢子水(面积约204.1 mm2)一个视野(面积约3.14 mm2)平均80个壳孢子;条斑紫菜丝状体经7d左右的池水搅动刺激,采苗帘—根纱头一视野平均20个壳孢子,采苗效果良好.采苗后的养成面积,坛紫菜“申福2号”为12194亩,条斑紫菜“太空1号”为29亩.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抑制农杆菌的效果及对条斑紫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头孢霉素和卡那霉素抑制农杆菌(LBA4404和EHA105)生长,同时测定在液体培养条件下条斑紫菜组织块对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期找到适合用于农杆菌介导条斑紫菜遗传转化的脱菌剂及农杆菌转化用于条斑紫菜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2种抗生素对2株农杆菌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条斑紫菜叶状体组织块的生长作用效果不同,头孢霉素≥300 mg/L抑制叶状体组织块长度的增加,而卡那霉素≥400 mg/L对组织块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头孢霉素对条斑紫菜的发育抑制作用较卡那霉素更大.在培养液中添加头孢霉素≥300 mg/L或卡那霉素质量浓度≥600 mg/L组织块不能发育形成丝状体.头孢霉素和卡那霉素可作为农杆菌介导条斑紫菜遗传转化的抑菌剂,使用较适宜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0 mg/L和400 mg/L.  相似文献   

7.
紫菜丝状体的培养,岩崎(1961、1963)报道过甘紫菜(Porphyra tenera)自由丝状体在人工培养液中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史,并对自由丝状体采苗,培养技术作了介绍。在日本利用自由丝状体作为推广纯种的主要手段,对于纯化养殖种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近年来对自由丝状体的利用进行了研究,陈国宜(1980)直接用坛紫菜自由丝状体采苗成功,王素平等(1983)对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自由丝状体的生态以及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营养添加浓度、扩增初始密度、扩增培养方式对自由丝状体扩增影响的研究,得到了悬浮培养、每两周在1000ml培养液中添加PES5ml、扩增初始密度每1000ml培养液中投放自由丝状体0.8g,能够促进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快速扩增,为条斑紫菜种质保存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扩增的意义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紫菜的生活史由两个形态截然不同的阶段组成,即宏观的叶状体阶段和微观的丝状体阶段.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的丝状体是其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果孢子是粘附在含钙的贝壳等基质上萌发,并钻入壳内生长、发育成贝壳丝状体(conchocelis),如果不钻壳,在培养液中悬浮生长,这种丝状体称为自由丝状体(free-living conchocelis)[1,2].  相似文献   

10.
条斑紫菜品系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并分析了“国家级紫菜种质库”中有关紫菜种质材料的原始数据和资料,调查研究了条斑紫菜不同品系的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性及环境适应性表现;通过对条斑紫菜不同品系经济性状的定量测评、丝状体生长发育特征的测评、品系产品生化成分的分析评价以及分子标记技术在条斑紫菜种质评价分析中的应用等研究,初步得到了条斑紫菜品系的评价方法;筛选...  相似文献   

11.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涂布法和划线法,从不同地区的海洋环境样品中分离纯化光合细菌,以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emolyticus)、创伤弧菌 (V. vulnificus)、鳗弧菌 (V. anguillarum) 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海洋光合细菌菌株的抑菌作用,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和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菌株对氨氮 (NH4 +-N) 和亚硝态氮 (NO2 -N) 的降解作用,筛选出具有抗弧菌并高效降解NH4 +-N和NO2 -N复合功能的优良菌株。结果显示,从30个海水、海泥等样品中分离得到3株光合细菌,分离自连云港车牛山岛海水样品的菌株P-3,对3种弧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鳗弧菌的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5.3 mm。3株光合细菌均具有一定的降解NH4 +-N和NO2 -N作用,菌株P-3的降解作用最强,在含有50 mg·L−1 NH4 +-N和NO2 -N的培养基中培养4 d,降解率分别为89.68%和94.98%。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P-3为沼泽红假单胞菌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从硝化菌群中分离的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氨氮 (NH4 +-N) 和亚硝氮 (NO2 -N) 的去除效果,并对菌株NB5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菌株NB5在盐度25~45、pH 6.0~9.0、15~35 ℃和通气量1~2 L·min−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P>0.05)。在盐度45、35和25条件下对NH4 +-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6.24%、88.93%和75.08%;pH 7.5和9.0条件下分别为99.53%和99.37%;温度30、25、15和35 ℃条件下分别为99.53%、97.22%、97.29%和71.26%;通气量为2和1 L·min−1时分别为99.87%和99.82%。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菌株NB5对NH4 +-N的最大去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条件组 (P<0.05)。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NO2 -N浓度变化无显著作用 (P>0.05)。经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NB5鉴定为海水硝酸盐还原菌 (Nitratireductor aquimarinus)。研究表明,菌株NB5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氨氮去除效果,尤其适合中高盐度 (25~45) 养殖池塘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海藻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 对琼枝(Betaphycus gelatinae)、石莼(Ulva lactuca)、匍枝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南方团扇藻(Padina australis)和棒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的粗多糖的自由基清除及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海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南方团扇藻和匍枝马尾藻多糖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活性,其中南方团扇藻多糖对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较强[半抑制浓度(IC50)为(262.00±24.60) μg·mL-1],明显高于匍枝马尾藻多糖[IC50=(458.00±18.70) μg·mL-1],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IC50=(388.00±45.29) μg·mL-1]与匍枝马尾藻多糖相近[IC50=(312.04±37.42) μg·mL-1],匍枝马尾藻多糖对DPPH的清除能力[IC50=(95.80±7.48) μg·mL-1]显著高于其他4种海藻多糖,而南方团扇藻多糖对DPPH的清除能力较差[IC50=(726.00±54.90) μg·mL-1]。通过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研究发现,南方团扇藻多糖对肝细胞膜脂质氧化有较高的抑制能力[IC50=(283.67±44.14) μg·mL-1],并且对过氧化氢诱导的红细胞溶解有一定的保护能力IC50=(335.50±22.47) μg·mL-1]。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收割期的靖海湾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营养价值并评价其鲜味。通过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无机元素组成和氨基酸组成,分析其营养学特征,通过测定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组成,进而计算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 TAV)与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 EUC)。结果显示,靖海湾条斑紫菜蛋白质含量丰富,头水和二水紫菜的蛋白含量均在49%以上,显著高于四水和六水紫菜(P<0.05)。不同收割期条斑紫菜的脂肪含量较低,均小于1.1%。常量元素中P含量最低,K含量最高,约为2.59×104~5.52×104 mg/kg;微量元素以Fe含量最高,Zn次之,Co最低;Pb含量明显低于GB 2762-2017的限量要求。头水、二水紫菜与四水、六水紫菜的必需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游离谷氨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条斑紫菜的鲜味起主要贡献作用,头水、二水、四水和六水紫菜的EUC(以干基计)依次降低,分别为239.71、190.03、108.05和51.56 g MSG/100 g。靖海湾条斑紫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收割前期的靖海湾条斑紫菜鲜味度较高,可作为开发调味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17.
条斑紫菜优良品系(LC-14)的筛选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绿色突变体和红色突变体种内杂交产生的F_1叶状体中,分离出新品系LC-14。该品系的F_1叶状体在生长速度和品质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条斑紫菜野生型栽培品系(WT)。日龄70 d的叶状体平均长度和湿重,LC-14品系分别为106.53 cm和3.07 g,分别是WT品系的4.39和10.27倍。培养至第55天,LC-14品系的3种主要光合色素(叶绿素a、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为9.85 mg/g、52.09 mg/g和23.26 mg/g,分别比WT品系提高了65%、65%和49%,而其藻体的平均厚度(20.89μm)反而降低了32%。此外,LC-14品系的壳孢子放散总量为761.32×10~4 ind/壳,是WT品系的1.28倍。上述结果表明,LC-14品系具有生长快、品质优、壳孢子放散量大的优点,藻体颜色与野生色(棕褐色)相近,是条斑紫菜的优良品系,有望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小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小新月菱形藻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与开放式桶培养下,藻密度、pH、溶解氧及菌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下的藻密度可达到1.33×107个·mL–1,明显高于开放式培养的藻密度 (8.36×106个·mL–1)。藻液中pH随藻密度增加而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P<0.01),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及开放式培养环境中pH最高值分别为10.3和9.3。溶解氧与pH变化趋势相反,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内溶解氧随藻密度增加而降低,最后稳定在6.5 mg·L–1,溶解氧的下降可能与玫瑰杆菌 (Roseobacter)成为优势细菌有关。利用16S rD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培养过程中藻际菌群的结构变化,发现菌落的多样性显著下降 (P<0.05),培养前期主要以变形杆菌 (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 (Bacteroidetes)为优势细菌,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后期主要以蓝细菌 (Cyanobacteria)与玫瑰杆菌为优势细菌,其菌落结构与开放式桶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UV-B紫外辐射对条斑紫菜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作为一种生长在潮间带的经济海藻,在适应干露失水时的高紫外辐射上有其独特的特性。本研究以无UV-B辐射为对照组,0.5 W/m2(低)和2 W/m2(高)UV-B辐射为实验组,检测条斑紫菜对UV-B紫外辐射响应的叶绿素荧光光合参数、多光谱荧光参数以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受到UV-B辐射的条斑紫菜的叶绿素荧光光合参数(QY_max、NPQ_Lss、qP_Lss和Rfd_Lss)随辐照时间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并且高辐射强度下的各光合参数值低于低辐射强度,表明条斑紫菜光合作用受到辐射的负面影响;极早期胁迫参数F440/F690和F440/F740的差异表明,2 W/m2 UV-B辐射组条斑紫菜比0.5 W/m2辐照组更早(1 h)进入胁迫状态,且UV-B辐射下条斑紫菜酚醛类物质减少;与叶绿素浓度呈负相关的参数F690/F740变化表明,0.5 W/m2辐照组叶绿素浓度高于对照组,而在辐照3 h内低于2 W/m2辐照组,2 W/m2辐照组叶绿素浓度则先上升,并在辐照4 h下降,至6 h呈显著降低,说明藻体可耐受较低UV-B辐射,而高UV-B长时间辐照对藻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受到UV-B辐照的条斑紫菜酪氨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高辐照组的酶活性高于低辐照组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引起网箱养殖大黄鱼肠炎病的病原及其特性,自患病大黄鱼肝脏组织分离到1株优势菌NDLc-P,经回归感染试验确认该菌为大黄鱼致病菌.人工感染7 d后,该菌对体质量(46.4±3.5)g的健康大黄鱼的半数致死密度为3.98×107 cf u/m L,表明该菌株对大黄鱼有一定的致病性.利用梅里埃微量多项鉴定系统对病原菌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