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根施进行防控甘蔗绵蚜和蓟马试验。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甘蔗绵蚜和蓟马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是防控甘蔗绵蚜和蓟马理想的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可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最适宜用量为450 g/hm~2(有效成分315 g),可在2~6月,按hm~2用药量与hm~2施肥量混匀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和蓟马的防效分别达98.4%和82.9%以上。甘蔗实测产量和糖分分别较对照增加34 290 kg/hm~2和6.8%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防控甘蔗绵蚜的理想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及轻简高效施药技术,选用0.12%噻虫嗪GR药肥混剂根施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12%噻虫嗪GR药肥混剂对甘蔗绵蚜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是防控甘蔗绵蚜理想的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可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0.12%噻虫嗪GR药肥混剂最适宜用量为675~750 kg/hm~2(有效成分810~900 g/hm~2),可在2—6月结合甘蔗种植管理或大培土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的防效达100%;甘蔗产量较对照增加29.6%以上,甘蔗糖分较对照增加4.4个百分点以上。缓释长效强内吸性药肥混剂一次性根施,施用方便,轻简高效,省工省时,环境友好,应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防治甘蔗粉蚧的杀虫剂,在广西两个蔗区进行了不同杀虫剂对新植(4个处理)和宿根(3个处理)甘蔗粉蚧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新植蔗应用300 g/L氯虫·噻虫嗪SC 10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FS 750 mL/hm2、10%吡虫啉WP 22.5 kg/hm2+90%杀虫单SP 6 kg/hm2三种...  相似文献   

4.
2023/2024年榨季,广西贵港市糖料蔗种植面积约2.35万hm2,新植蔗面积约0.95万hm2,其中种植脱毒种苗约780.00 hm2,种植健康种苗约0.84万hm2。贵港市为保障推动《贵港市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清桉还蔗”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落实,计划在2024/2025年榨季新增糖料蔗种植面积2000.00 hm2以上,新增种植大户250户以上。文章详细总结贵港市蔗区备耕的地块选择、深耕整地和基肥施用,种植技术的植期选择、良种选择、种苗选择处理和播种要求,以及田间管理的施肥原则和水分管理,苗期、分蘖期和伸长期管理,甘蔗凤梨病、黑穗病、梢腐病、绵蚜、螟虫和蓟马等病虫害防治,先进栽培技术中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冬植蔗栽培技术和宿根蔗栽培技术应用,收获的甘蔗联合收割机和甘蔗分步式机收模式等方面的甘蔗高糖高产栽培实用技术,为推动贵港市提高甘蔗种植技术水平和糖料蔗产量及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栽培条件下,采用不同农药处理甘蔗,以无农药处理为对照,以此研究不同农药处理对甘蔗枯心率、蚜虫为害株率、螟虫蛀率、有效苗数、株高、茎径、每公顷的有效茎数、产量及产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农药处理的甘蔗枯心率、螟虫蛀茎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每公顷的有效茎数、产量及亩蔗茎含糖量在农药处理下均高于对照,以1%苏云金杆菌·噻虫胺颗粒剂处理表现较好,分别比对照大390条/亩、1.79吨/亩、0.267吨/亩;组合药剂(3.6%杀虫双颗粒剂+70%噻虫嗪)产量比对照大1.59吨/亩。综合分析得出,施用1%苏云金杆菌·噻虫胺颗粒剂对甘蔗螟虫、绵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甘蔗种植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药方式下6种药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达到延缓棉蚜抗性和高效防除的目的,2017年研究了几种新型药剂在不同的施药技术下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茎叶喷雾处理,48%(质量分数,下同)丁硫·啶虫脒油悬浮剂对棉花苗蚜的防治效果较好,120~180 g·hm-2处理的速效性好,持效期长,能维持14 d左右,优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33.75~45.00 g·hm-2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乳油 7.5~22.5 g·hm-2处理;采用种子包衣(拌种)处理,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种子处理悬浮剂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前者3.15~4.20 g·kg-1和后者3.00~4.00 g·kg-1处理对棉蚜持效期均可至播种后30 d左右,能有效控制苗蚜;2%吡虫啉缓释粒剂按照22 500~37 500 g·hm-2沟施防治棉花苗蚜效果优良,持效期可超过播种后30 d,但对蕾铃期发生的伏蚜基本没有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浓度40%溴酰·噻虫嗪SC对苹果绵蚜的田间防效及苹果品质的影响,2018年在云南昭阳区苹果主产区果园,采用以清水灌根为对照,40%溴酰·噻虫嗪SC 500倍液、750倍液、1000倍液在落花期至幼果形成期灌根处理进行防控苹果绵蚜效果评价。结果表明,3个浓度的40%溴酰·噻虫嗪SC溶液均可持续降低苹果绵蚜虫落数,增加虫口减退率,对苹果绵蚜均有较好较长的防效,其中750倍液40%溴酰·噻虫嗪SC对绵蚜防效最好,500倍液和1000倍液的防效次之;品质分析表明,40%溴酰·噻虫嗪SC处理可增加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从降低农药施用量及保证苹果品质出发,生产中建议以750倍液、1000倍液40%溴酰·噻虫嗪SC防治苹果绵蚜为佳。  相似文献   

8.
以粤糖93-159和ROC22为研究对象,设1200.0 m3/hm2(D1)、1500.0 m3/hm2(D2)和1800.0 m3/hm2(D3)3个滴灌灌溉定额处理,1500.0 kg/hm2(F1)、2250.0 kg/hm2(F2)、3000.0 kg/hm2(F3)和3750.0 kg/hm2(F4)4个施肥量处理,开展12个灌溉定额和施肥量组合的甘蔗生长试验,探究不同灌溉定额和施肥量互作对2个甘蔗品种农艺性状、蔗茎产量和蔗糖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中、低水平灌溉定额(1200.0~1500.0 m3/hm2)与中、低施肥量(1500.0~2250.0 kg/hm2)组合有利于提高甘蔗出苗率,促进植株伸长;高水平灌溉定额(1800.0 m3/hm2)与...  相似文献   

9.
"云蔗"药肥防治甘蔗绵蚜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云蔗”甘蔗药肥防治甘蔗绵蚜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与常规药剂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药肥2号和药肥6号防效最好,是能够满足甘蔗防治绵蚜需要的好药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勐海县甘蔗螟虫和绵蚜危害严重问题,进行3.6%棵棵无损杀虫双6kg/亩+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g/亩盖膜(A)、不盖膜(B),当地常规农药毒死蜱1kg/亩、不盖膜(C),不施任何农药(CK),防治新宿甘蔗螟虫和绵蚜药效研究。结果表明:处理A防效最好,对新宿甘蔗螟虫苗期枯心率防效为70.12%~93.46%,比常规用药高12.57~38.52个百分点,对后期螟害节防效为49.42%~52.70%,比常规用药高9.38~41.93个百分点;对甘蔗绵蚜防效为100%,比常规用药高60.00~66.6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抗黑穗病、高产高糖的‘中糖2号’甘蔗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并就其蔗茎产量、抗黑穗病鉴定、特征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中糖2号’(ZT2)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热引1号’ב新台糖22号’(ROC22)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的甘蔗优良新品种,201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编号:GPD甘蔗(2018)460029]。该品种表现为出芽整齐均匀、直立、易脱叶、抗倒伏、适宜机械化,高抗黑穗病。在海南临高的试验结果表明,‘中糖2号’1 a新植2 a宿根连续种植3 a平均蔗茎产量(117 080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96 330 kg/hm2)增产21.54%,其中宿根1 a和宿根2 a宿根甘蔗的蔗茎产量分别是112 875 kg/hm2和110 625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7.82%和34.73%。‘中糖2号’1 a新植2 a宿根连续种植3 a单位面积平均含糖量(14 756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18.61%,其中宿根1 a和宿根2 a的宿根甘蔗的含糖量分别为14 516 kg/hm2和13 874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25.29%和29.17%。多年的黑穗病自然发病调查结果显示,‘中糖2号’对黑穗病表现为高抗,人工接种结果也表明其为高抗。‘中糖2号’为高抗黑穗病的高产高糖新品种,既为甘蔗育种提供抗病的亲本材料,也为甘蔗生产提供抗病的生产用种。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使用除草剂、预防杂草抗药性的产生,研究10%(质量分数,下同)噁草酸乳油以田间推荐剂量60.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和45.0 g·hm-2(田间推荐剂量减量25%)分别与不同剂量的50%噻苯隆悬浮剂(37.5、75.0、150.0 g·hm-2)、41%乙烯利水剂(400.0、600.0、800.0 g·hm-2)混配对棉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噻苯隆悬浮剂75.0 g·hm-2和150.0 g·hm-2与45.0 g·hm-2的噁草酸乳油混配使用,药后15 d的株防效分别达到93.3%和96.5%,极显著高于噁草酸乳油单剂处理的52.3%;药后45 d的株防效分别为93.5%和98.3%,显著高于噁草酸乳油单剂处理,质量防效分别提高19.3和24.4百分点。600 g·hm-2和800 g·hm-2乙烯利水剂与45.0 g·hm-2的噁草酸乳油混配使用,药后15 d、30 d、45 d的株防效为89.2%~100.0%,极显著高于噁草酸乳油单剂处理;药后45 d的质量防效分别提高21.1和24.2百分点。可见,噻苯隆悬浮剂和乙烯利水剂分别与噁草酸乳油混配对禾本科杂草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且速效性和持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棉花化学打顶剂,筛选适于棉花的化学打顶剂配方,选择杀菌剂戊唑醇、除草剂二甲戊灵和抑芽剂氟节胺3种药剂,于2020年在河南安阳进行棉花化学打顶试验,研究其化学打顶效果。结果表明: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SC)258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330 g·L-1二甲戊灵乳油(EC)990 g·hm-2+25%(质量分数,下同)氟节胺SC 300 g·hm-2混配处理抑制棉花株高和增产效果最佳,可以达到人工打顶的效果;其次为430 g·L-1戊唑醇SC 516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处理;而330 g·L-1二甲戊灵EC 1 485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处理和25%氟节胺SC 500 g·hm-2单剂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产量,但对棉花的打顶效果远不及人工打顶,仍须优化配方和确定合适剂量。因此,在本研究区宜用430 g·L-1戊唑醇SC 258 g·hm-2+330 g·L-1二甲戊灵EC 990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或430 g·L-1戊唑醇SC 516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进行棉花化学打顶来代替传统人工打顶。  相似文献   

14.
以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和50%(质量分数,下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设置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3个不同剂量处理,评价其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高剂量处理(每100 kg种子用有效成分400 g)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9%和86.3%,极显著高于2个对照药剂处理,且该制剂对种子萌发、出苗率、苗期长势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阿维菌素复配制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适宜用药剂量。[方法]选用目前田间常用的阿维菌素复配制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其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供试的4种阿维菌素复配制剂在中、高剂量处理时对水稻二化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枯心防效和杀虫防效均在80%以上,与氯虫苯甲酰胺、丙溴磷组合高剂量处理时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6%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水稻二化螟最佳用药量为42.53~47.25 g/hm2,8%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SC最佳用药量为48 g/hm2,20%阿维菌素·丙溴磷ME最佳用药量为450~540 g/hm2,32%阿维菌素·毒死蜱EC最佳用药量为240~360 g/hm2。[结论]为水稻二化螟药剂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施用硅肥对甘蔗抗条螟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蔗施用硅肥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抗性的影响,在田间自然螟虫胁迫条件下,对甘蔗含硅量、抗条螟性指标和产量性状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硅肥在187.5~750 kg/hm2施用量范围内能显著提高整个生长季甘蔗植株的硅含量,显著降低甘蔗条螟钻蛀率和为害程度。硅肥施用量、植株硅含量和抗条螟性指标间响应一致。采用因子分析对7个抗条螟性指标进行简化,可分为3个公因子,即苗期条螟为害因子、工艺成熟期条螟为害因子和条螟生长发育因子。苗期螟害枯心率、工艺成熟期螟害节率和羽化率可作为硅肥调控甘蔗对条螟抗性效应的评价指标。经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在7个抗条螟性指标中,苗期螟害枯心率和累积蛀道长度对蔗茎产量影响最大。562.5 kg/hm2硅肥施用量对甘蔗条螟防治效果和甘蔗增产效应最适宜。研究表明,硅肥能显著提升甘蔗植株硅含量,增强甘蔗植株对条螟的抗性,有效降低甘蔗条螟发生为害,促进甘蔗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甘蔗生产中氮肥用量高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本研究以‘桂糖4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对比5种施氮量(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N300:300 kg/hm2、N375:375 kg/hm2、N450:450 kg/hm2)和2种施氮次数(R1:3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30%作分蘖肥和40%作攻茎肥;R2:2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和70%作攻茎肥)下宿根蔗生长、产量、含糖量以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1)蔗茎产量受施氮量影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2种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均呈现递增趋势。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R1N375、R1N450、R2N375和R2N450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06.4、112.2、106.4和109.1 t/hm2。(2)随施氮量增加,蔗糖分先增加后减少。N375和N450下,R1的蔗糖分显著高于R2。随施氮量增加,R1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无显著变化的趋势,R2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N375和N450下,R1的产糖量显著高于R2,R1N375和R1N450处理甘蔗含糖量较高,分别为14.95和14.58 t/hm2。(3)R1和R2的当季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2%~36%和20%~32%。因此,当施氮量为375 kg/hm2,以30%基肥、30%分蘖肥和40%攻茎肥是蔗叶还田下宿根蔗的最优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8.
30%度锐悬浮剂防治宿根蔗螟虫和绵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6%杀虫双颗粒剂为对照药剂,研究30%度锐悬浮剂不同施用量对宿根蔗甘蔗螟虫和绵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度锐悬浮剂450 m L/hm2、600 m L/hm2、750 m L/hm2处理在药后15 d、30 d、60 d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均高于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其中以度锐750 m L/hm2处理的防治效果最高且差异显著。30%度锐600 m L/hm2处理药后30 d、60 d的防治效果与3.6%杀虫双颗粒剂的防治效果差异达显著水平。30%度锐3个不同处理,于药后130 d、160 d、190 d对宿根蔗绵蚜的防治效果均达到100%,而杀虫双的防治效果只有27.81%~8.20%,且防治效果随着时间延长递减。30%度锐3个不同处理间的甘蔗平均锤度和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杀虫双和空白对照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本研究说明30%度锐悬浮剂对甘蔗螟虫和绵蚜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施用量建议为600~750 m L/hm2。  相似文献   

19.
‘桂糖58’号(GT58)是广西甘蔗的主推品种,‘桂糖29’号(GT29)是广西目前宿根性最好的品种,探讨这两个品种对肥料的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GT58’和‘GT29’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肥料T1(0%:0 kg/hm2)、T2(25%:562.5 kg/hm2)、T3(50%:1 125 kg/hm2)、T4(100%:2 250 kg/hm2),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新植甘蔗生长、产量、糖分等农艺性状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T58’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T3>T4>T2>T1,其中T3和T4分别比对照T1提高了12.67%和11.11%(P <0.01);‘GT29’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T2>T3> T4>T1,但是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即不同施肥处理对蔗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从品种来看,‘GT58’的产量高于‘GT29’,但是糖分低于‘GT29’。综合考虑甘蔗生长、产量品质及肥...  相似文献   

20.
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具有全新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为明确它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开展了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14 d,15.00 g/hm2和18.75 g/hm2药剂的防效最高分别达到90.23%和92.17%。田间推荐使用剂量为15.00~18.75 g/hm2,使用时间为阴天或晴天下午4:00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