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50~60个/只每天给6只试验羊饲喂草原毛虫,观察草原毛虫对羊口腔黏膜的影响,并进行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自然发病羊进行对比,以探索家畜口腔黏膜溃烂病的病因。结果表明,试验羊在连续饲喂8 d后舌表面出现黑斑,试验第13天舌面黑斑处溃烂出血,和自然发病羊的口腔变化相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在实验羊和自然发病羊舌组织内有均质染色的异物,咖啡色,异物边缘不整齐,有倒刺,横切异物环状,中空,纵切异物较长,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少量异物巨噬细胞浸润,其他脏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证实试验羊和自然发病羊舌组织内中空具有倒刺的异物是草原毛虫,为引起口腔黏膜溃烂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祁连县家畜口腔黏膜溃烂病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海省祁连县某村羊、牛、马发生的病因不明的“口腔黏膜溃烂病”进行了调查。自2004年1月至4月末,该村绵羊发病23730只,发病率为52.7%,死亡364只,病死率1.53%;牦牛发病1446头,发病率为27.8%,死亡65头,病死率为4.5%;马发病124匹,发病率为28.9%,死亡3匹,病死率为2.4%。当年羔羊的发病率低,成年家畜的发病率高。5月份草地返青,家畜吃上青草后,发病明显减少并逐渐停止。从所采集的羊病料中没有分离到致病性微生物。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草场草原毛虫大量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3.
饲喂青海草原毛虫对绵羊6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5只试验羊每天按50个/只~60个/只数量饲喂草原毛虫,并在试验前和试验后每间隔7d监测血清6项生化指标,以探索草原毛虫对试验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羊在连续饲喂8d后舌表面出现黑斑,试验第13 d舌面黑斑处严重溃烂出血;试验羊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肌酐含量在试验期间无明显变化(P>0.05...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青海省海北州发生不明原因的放牧家畜口腔黏膜溃烂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9—2011年口腔黏膜溃烂病主要发生在海北州海晏县甘子河乡,其他县发病率较低;海晏县甘子河乡22 457只(头、匹)放牧家畜由于口腔黏膜溃烂病发病14 126只(头、匹),发病率为62.9%,死亡家畜6 646只(头、匹),死亡率为47%;放牧家畜口腔黏膜溃烂病在每年的1—4月份开始发病,4月份为发病高峰期,5月份草地返青,家畜吃上青草后,发病明显减少并逐渐停止;该病主要发生于马、牛、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口腔,在齿龈、面颊黏膜、舌面和舌背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面,影响家畜的采食;当地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上报疫情、灭除草原毛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默勒乡马口腔溃烂病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祁连县默勒乡老日根村一社的马口腔溃烂病,经多方诊治未获结果,成为一种疑难病。笔者现就该病的发生进行探讨。基本概况默勒乡老日根村一社冬季草场位于湟(源)冰(沟)公路默勒大桥以东,默勒河以北的三角区内,海拔高度3500m左右。年均气温-2.3℃,年降水量380—400mm,系山地草甸类滩地嵩草草甸草场。1987年全社共有牧户33户,饲养马138匹,牦牛1063头,羊5285只。全社除4户外,基本上实现了围栏放牧。  相似文献   

6.
<正>草原毛虫(Gynaephora spp.)也叫红头黑毛虫,隶属鳞翅目毒蛾科草毒蛾属,主要发生在海拔3 000~5 000 m的高山草原。青海发生的草原毛虫主要为青海草原毛虫(G.qinghaiensis)、金黄草原毛虫(G.aureata)、门源草原毛虫(G.men yuanensis)。毛  相似文献   

7.
草原毛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为草原毛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是草原毛虫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了有效的控制草原毛虫的数量,就近年来在草原毛虫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了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西藏草原毛虫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草原毛虫是西藏草地的主要害虫,它对草地的危害是毁灭性的,导致牧草缺乏,生态环境恶化。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防治方法,采取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草原毛虫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自然条件下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menyuanensisChouetYan)的体重增长模型,将幼虫体重增长分为两个阶段:滞育期(0-180d)和生长期(180-310d)。个体平均体重生长曲线:滞育阶段为W=0.0008-0.0000004t(0≤t≤180);生长阶段为  雄性(180≤t≤300),雌性W(180≤t≤310)。并求得幼虫体重生长S型曲线的拐点位于雄性第5龄和雌性第6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羊养殖行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给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动力,给市场上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羊产品.羊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疫病.其中,羊口腔溃烂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疫病类型,并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干预,会使得其他健康羊只也受到影响和威胁,从而降低羊养殖效益.基于此,本文从流行病学特点、临床...  相似文献   

11.
草原毛虫大量取食植物幼嫩茎叶,严重影响牧草生长,妨碍畜牧业发展。本文介绍了草原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防治方法,为草原毛虫的预测预报以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测报工作中对草原毛虫生活特点的研究,发现食物、温度、降水、人类活动是影响其生存活动的主要因素。影响草原毛虫活动的时间、空间,并对其种群结构变化和个体生命力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慧  朱文琰  赵新全 《草业学报》2016,25(1):268-272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域之一,门源草原毛虫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的主要害虫之一,虫害爆发时造成牧草短缺,引发家畜口膜炎甚至死亡。因此,未来持续增温情况下,门源草原毛虫的表现对当地畜牧业生产安全至关重要。通过野外控制试验,探讨增温(日增温1.2℃/夜增温1.7℃)和放牧对草原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显著提高了幼虫生长速率和蛹重,雌蛹增重比率约为雄蛹的2倍。增温显著缩短了草原毛虫幼虫期(雌性幼虫4.4 d、雄性幼虫7.0 d)和蛹期(雌蛹3.6 d、雄蛹4.6 d),而且引发雄性先熟,即雄成虫羽化时间较雌成虫早5.0 d。增温放牧处理下,草原毛虫的生长速率提高9%、雌蛹增重26%。可见,未来持续增温的高寒草甸牧场,门源草原毛虫适合度升高,对当地草场和家畜的威胁加大,需加强害虫的监控和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4.
草原毛虫是世界性检疫害虫。通过对周氏啮小蜂防治草原毛虫原理的应用,利用周氏啮小蜂对草原毛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生物防治的特性,操作方便,效果好,具有延续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草原毛虫引起牦牛口膜炎的防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药物治疗和综合防治对草原毛虫引起牦牛口膜炎的治疗效果,于2009年3~6月份进行了药物治疗和综合防治草原毛虫引起牦牛口膜炎的试验.结果表明,综合防治痊愈率和有效率皆达100%,高出药物治疗组21.5个百点,同时还可缩短病程,显著降低淘汰率.  相似文献   

16.
草原毛虫幼虫的食性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禾草及嵩草在高寒草甸中的优势度为指标,研究草原毛虫(Gynaephora alpherakii)的食性、空间格局及其与植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草原毛虫的食性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其喜食程度排序为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杂类草,特别对嵩草属(Kobresia Willd.)植物表现出强烈的偏好和倾向性;草原毛虫的分布型受制于其喜食植物的空间格局,在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但在小尺度下则常呈均匀分布;虫口密度依赖于喜食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喜食植物的增加而显著上升,随着植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显著下降;草原毛虫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具有平衡物种关系、调控群落结构的功能;采用定向改变草地植物组成的农艺措施实现对草原毛虫数量的人工调控是实施虫害生态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用9种杀虫剂进行室内灭杀草原毛虫药效研究,结果表明:9种杀虫剂中,辛氰乳油、敌杀死、氯氰菊酯、辛硫·甲氰菊酯灭效特别好,病毒灭毛剂和功夫乳油灭效较好,而艾美乐、绿僵菌、氧化乐果灭效较差。在应用上述杀虫剂防治草原毛虫时,辛氰乳油使用的稀释倍数为5000倍以上,敌杀死、辛硫·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使用3000~40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18.
病毒杀虫剂防治草原毛虫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病毒杀虫剂经9年的应用研究,防治草原毛虫6.12万hm2,平均防治效果78.13%,防后3-4年,残虫密度仍呈下降趋势。病毒具有专一性,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生物防治剂。  相似文献   

19.
于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对青海省海晏县草原毛虫引起放牧家畜口膜炎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条件下毛虫引起的口膜炎马最为严重,其次为牦牛、藏绵羊;口膜炎的危害程度与刺入家畜口腔黏膜的毛虫虫毛数量有关;毛虫灭治后家畜仍会发生口膜炎,但危害程度较轻,在预测、预防时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0.
利用玛沁县历年草原虫口密度调查资料,研究了气候因子尤其是温度与降水对草原毛虫(Gynaephora alpherakii)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果洛州玛沁县草原毛虫的灾害严重,危害面积达14.67×104 hm2,1993年最高虫口密度达500头·m-2,2003年也较为严重;1971-2007年的37年间玛沁县的年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呈递减趋势;虫口密度与年平均温度、虫口密度与年降水量、虫口密度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之间均无显著关系(P>0.05)。虫口密度与前一年9月的降水量关系显著(P<0.05),与前一年9月平均温度、降水量二者关系显著,虫害的发生与前一年9月的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温度与降水适宜会使草原毛虫大量发生,导致严重虫害。本研究的结果与其他研究分析认为的“温度是草原毛虫生长发育的限制因素”这一结论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玛沁县近年来温度升高与降水减少,使得温度不再是限制因素,而草原毛虫进行羽化、交配、产卵、孵化所需求的9月降水量成为影响虫害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