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中小河流水资源开发河流生态流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二者联系非常紧密,在水资源开发中,河流生态流量标准越高,枯水时段水电站经济效益降低,电力供应不足,不仅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纯公益性质的水利工程投资也将较大幅度增加。寻求水资源合理开发、探讨河流道生态流量的适度下泄,保护河流道生态基本平衡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有益的。经多年实践分析认为,云南省对一般无重要保护对象的中、小河流生态流量采用多年平均枯水段法(11~4月)控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毋庸置疑,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是重要的生存资源,水资源补给不及时,对人类社会稳定发展具有较大限制作用。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供给不平衡,所以当前要合理开发水资源,对水资源有效利用,避免水资源大量浪费。从目前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来看,会出现环境破坏问题,当前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3.
4.
为解决复杂流域水资源配置和水库群生态调度问题,以闸坝众多的沙颍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流域关键断面的生态基流为基础,建立以“保证河道生态用水,优先生活用水”为目标的水资源配置模型。以近年用户的实际用水为基准年的需水水平,在丰、平、枯、特枯来水条件下,应用改进大规模线性规划方法求解,得到水库生态调度控制线和运行规则,以及地表水资源分配方案,并以枯水年85%来水条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原常规调度相比,水库生态调度可充分利用可调水量的时空分布以及水库群的调控能力,更有效地提高沙颍河流域关键断面生态用水的保证率。研究为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河流栖息模拟法是计算生态流量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的栖息地模拟多以单一指示物种构建栖息地模型进行栖息地适宜度评价,忽略了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不能代表河流整体的生境质量水平。【方法】本论文基于模糊逻辑法构建多物种栖息地适宜度模型进行栖息地模拟,建立河流栖息地质量与径流条件的定量响应关系,进而确定河流生态流量。【结果】以浉河信阳市区段为实例,基于多物种栖息地适宜度模型推求的河段适宜生态流量为160~260 m3/s,最小生态流量为60 m3/s,比以鲫鱼为单一指示物种的栖息地模型的推求结果区间更小。【结论】多指示物种的河流栖息地适宜度模型,能够考虑物种之间的竞争或促进对物种生长的影响,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确定河流生态流量。完善了河流生境评估理论体系,为河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受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湖北省部分河流出现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退化趋势,以上问题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湖北省典型河流为研究对象,在流速法的基础上考虑环境流量指数因素,计算河流生态需水,并联合Tennant法生态需水计算结果,对二者结果进行综合考虑,确定综合条件下的生态需水量,为... 相似文献
7.
基于冰沟水文站、鸳鸯池水库站的长序列水文资料,通过Tennant法、中位数改进法和众数改进法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讨赖河干流在一般用水期和用水高峰期的生态流量,同时对现状水平年的生态下泄流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①冰沟水文站用水高峰期生态流量为2.332 m~3/s,一般用水期为1.258 m~3/s;而鸳鸯池水库站用水高峰期生态流量为0.989 m~3/s,一般用水期则为0.778 m~3/s;②现状水平年(2016年)冰沟水文站、鸳鸯池水库站的用水高峰期和一般用水期月平均流量均可达到相应生态流量的最佳范围;③2016年,冰沟水文站在一般用水期生态流量达到最佳生态流量的天数为181 d,鸳鸯池水库站的一般用水期生态流量达到最佳生态流量的天数为137 d,达到极好生态流量的天数为19 d,达到好的生态流量的天数为22 d。因此,冰沟水文站、鸳鸯池水库站均可基本满足河道一般用水期的生态流量。 相似文献
8.
在印刷品质量检测系统中,采集来的图像不可避免会出现噪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阈值的图像去噪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噪声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得到小波系数矩阵,硬阈值化后,对阈值化后的小波系数矩阵逆变换。得到去噪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中值滤波具有更好的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修复大坝下游生态退化的减脱水河段,基于ME-Tennant法定义了生态流量过程等级,构建了以生态流量过程等级最大和发电量最大为调度目标的生态调度模型,采用改进的NSGA-Ⅱ算法进行求解.将该模型运用于湖南省筷子篓-水口梯级电站,结果表明:生态流量与发电流量为竞争关系,随着生态流量过程等级增加,发电量也会减少;选取的丰... 相似文献
10.
易燃;谈广鸣;常剑波;韩琦;舒彩文;陈鹏;冯志勇;章广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3,(12):94-102
以流量指标的多概率密度法为基础,提出了分布流量法(DFM)、生态流量指数(DEFI)、分布流量法评价等级标准(DFGS)。以宜昌段为例,将分布流量法与传统的水文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流量评价方法及鱼类生态流量计算结果相比较,并对变异前后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率和生态流量指数得分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分布流量法考虑了河流天然径流的年内、年际丰枯变化过程,减弱了极端流量事件及流量年内分布不均的影响,能够满足河流生态系统对径流的实际需求,优于传统水文方法,有较强的时空适用性,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应考虑年际丰、平、枯变化,以高于或接近变异前的生态流量等级和生态流量指数得分作为水资源和生态流量管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支持向量级模型良好的泛化能力,构建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支持向量机评价模型.针对评价标准,采用均匀分布随机函数,在3个标准间内插10个样本,形成共30个样本用于支持向量机的训练,实现了对西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实例研究表明,运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进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评价结果合理、可靠,可以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布式水文模型是水文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该研究选用黄河下游流域作为典型研究流域,应用ARC/INFO 技术和遥感信息、国内最新水资源调查资料和我国自行开发的LL-Ⅱ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的水资源量进行模拟计算。黄河下游流域内主河道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属于典型的地上悬河,而且该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日益显著,尤其是跨流域调水的影响。本研究充分考虑各种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对径流过程进行连续模拟,并取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有效的典型区域,相较于其他主要沙漠、沙地而言,具有资源丰富、水热配合好等优点,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生态脆弱区,如何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协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地所需解决的首要难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法计算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值,引入障碍度模型遴选地区承载力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资源-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毛乌素沙地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总体时间上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在空间上形成了“南北高,中心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期间地下水供水能力、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三产用水定额等是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主要“优势指标”,而人口、灌溉面积以及城镇化率则是阻碍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关键“劣势指标”,地区内各旗县耦合协调度从“十五”规划至今一直在中等水平范围内浮动。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黄河下游分布式水资源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布式水文模型是水文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该研究选用黄河下游流域作为典型研究流域,应用ARC/INFO技术和遥感信息、国内最新水资源调查资料和我国自行开发的LL-Ⅱ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的水资源量进行模拟计算。黄河下游流域内主河道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属于典型的地上悬河,而且该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日益显著,尤其是跨流域调水的影响。本研究充分考虑各种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对径流过程进行连续模拟,并取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空间分布状况直接决定着生态安全。参照洛仑兹曲线原理及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构建水资源与耕地、GDP和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度系数,以此来衡量水资源分布与耕地资源、GDP和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程度,得到海南省水资源与耕地资源、GDP和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比较均衡的结果,目前海南省的生态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6.
阿不都外力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16,(3):50-53
本文探讨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措施.采取实证分析模式,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技术路线及结构,计算出流域配置的关键管控阿拉尔断面的水流量,阐述了“源流、干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配置目标及措施,给出了源流、干流及干流下游依序展开“集中同步组合、分段耗水管控、地下水深管控”的水资源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17.
生态需水量的研究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以蒲河流域为例,根据北方河流生态需水量在年型和年内的变化规律,分析河流生态环境功能。利用基流比例法和近10a的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分别计算河道生态需水量和河道的自净需水量,得到生态基流范围在0.57~7.64m3/s;经分析得出保持河道需水量和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的河流最小生态基流量为0.57m3/s。试验结果可为流域规划和生态调度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4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在考虑黄河客水情况下的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间河南省总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农业用水居于主导地位,累积贡献率为576.1%;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降雨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关系数为0.925 5;310年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水资源负载指数也全为Ⅰ,水资源利用前景不容乐观;4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相对较低,一直在0.35~0.42 hm2之间波动;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河南省总体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呼兰河干流生态流量并作为流域生态调度的依据。采用改进的River2D模型,将河道水动力模型和鱼类栖息地模型相耦合,模拟呼兰河干流七星鱼最适宜栖息地面积时所对应的河道流量范围。为了获得更好的栖息地模拟效果,将原有River2D模型中的河道基质偏好性替换为指示性物种对水质的偏好性,这样在进行河道基质变化范围较小和鱼类对水质偏好性较为明显的河流生态流量研究时,模拟的效果更好。基于改进的物理栖息地模块,运用Riv‐er2D中的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呼兰河干流不同流量工况下的流速、水深和适宜性栖息地分布情况,作流量-适宜性栖息地面积关系曲线,得到七星鱼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的适宜生态流量值分别为2.75、8.25和27.5 m3/s,适宜生态流量范围是2.75~27.5 m3/s。基于改进River2D模型得到的呼兰河干流七星鱼生态流量范围和Tennant法的评价范围相吻合,认为研究结果是合理的,能够为呼兰河干流七星鱼的保护和生态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杏梅;翟琴琴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1,(10):21-26
为定量分析陕西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分析二者之间的脱钩关系并对其脱钩状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5-2018年陕西省水量资源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均处于脱钩状态,但并未实现完全脱钩;水质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由扩张性负脱钩和弱脱钩向强脱钩发展;综合视角下陕西省处于水量型弱脱钩状态。通过预测发现陕西省水量资源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向良性发展,而水质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强度在降低,综合视角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矛盾由水量型转化为水质型,因此陕西省必须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为陕西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