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在海拔 190 0m处的自然条件下 ,将鄂马铃薯 3号脱毒试管苗直接进入大田土床培育、切顶扦插繁殖 ,以同一密度 ,不同时期将土培扦插苗移栽到试验区内 ,生产种薯。试验结果表明 ,从 5月 2 8日至 6月 2 6日移栽的土培扦插苗 ,5 g以上块茎重量占 94 %以上 ,其中 ,10 0~ 15 0 g块茎重量占 17 6 7%~ 19 5 5 % ,产量达 14 4 5~ 180 3kg/ 6 6 7m2 ,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6月 6日移栽的单株结薯数平均 4 0 5个 /株 ,尔后随移栽时期的延迟 ,单株结薯个数呈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摘取腋芽薯对脱毒马铃薯扦插苗生产微型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温室条件下 ,使用相同的无土栽培基质 (蛭石 ) ,利用脱毒试管苗和扦插苗生产微型薯 ,扦插苗采用摘取腋芽薯和不摘取的管理办法 ,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扦插苗生产微型薯单粒重达7 0 g ,试管苗单粒重为 4 5 g ,摘取腋芽薯扦插苗达 4 0 g ,单株结薯和单位面积 (m2 )结薯分别比扦插苗高 76 3%和 6 1 1%。而试管苗和摘取腋芽薯扦插苗则相差不大。而扦插苗 >1g微型薯比例达90 %,试管苗仅 82 %,摘取腋芽薯扦插苗为 83%,单位面积产量三者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和扦插苗的微型薯生产比较实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试验研究了在温室条件下 ,使用相同的无土栽培基质 (珍珠岩 :蛭石 =1∶1) ,脱毒试管苗和扦插试管苗生产微型薯的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扦插苗生产的微型薯 ,单粒重达到 4 0 2 g ,试管苗只有 2 95g。而试管苗生产的微型薯 ,单株结薯数、单位面积 ( 1m2 )结薯数分别高于扦插苗58 2 9%、 68 61% ,两者的单位面积 ( 1m2 )产量相近 ,试管苗略高于扦插苗的微型薯产量 ,>1g的微型薯比例扦插苗达 85 58% ,高于试管苗 5 6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无土栽培高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防虫网室中无土栽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产微型薯。用 9次剪尖和 8次培土的办法 ,180d平均单株结薯达 2 12 8个 ,2 10d商品粒数 (≥ 1g)达 158 2个 ;且剪尖和培土的次数与匍匐茎数、腋芽枝数和单株结薯个数有正相关关系 ,后两者均达极显著水平r1=0 90 2 3,r2 =0 94 70  相似文献   

5.
在日光温室中 ,以蛭石为无土栽培基质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直接移栽 ,生产微型薯 ,通过炼苗提高成活率 ,调控温湿度促壮苗 ,及时培土提高结薯率 ,水肥适宜促薯块膨大。平均单株结薯率达到 4 2粒 株 ,由于长期生长 ,单薯重增加到 6 8g ,提高了脱毒薯 1~ 2个等级 ,试管苗直接结薯不仅解决了扦插伤口二次污染的问题 ,而且产量提高了 4 9 6 9% ;效益提高了 16 9 15 %。  相似文献   

6.
中原地区马铃薯脱毒移栽时间对微型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秋季利用网棚结合覆盖大棚膜 ,于 9月 15日、 9月 2 8日、 10月 10日、 10月 19日、 11月 1日分 5个时间进行移栽 ,研究移栽时间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的影响。结果显示 :随着移栽时间的延迟 ,各处理的单株微型薯产量和单株微型薯粒数均呈极显著降低的趋势。在各级微型薯的重量百分比上 9月 15日和 9月 2 8日两个时间移栽没有差别 ,9月 2 8日后 ,随时间的后移 ,大薯率呈极显著降低 ,小芽率升高。 10月 19日后大薯率为 0 ,11月 1日中薯率为 0。前 4个处理间微型薯中薯率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提高雾化栽培马铃薯微型薯结薯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用 3种处理方法 ,下放植株 ,激素 (CCC) ,剪尖对雾化栽培室内的脱毒苗进行随机区组处理。结果表明 :激素和剪尖对叶面积系数 (LAI)、株高、茎粗等营养器官生长特征影响一致 ,可用剪尖替代激素促进形态建成 ;下放植株可极显著促进根系发育 ,促使腋芽向匍匐茎转化 ,可极显著提高微型小薯的产量 ;同时 ,相关分析表明 ,LAI与单株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874 8 ) ;根系体积与单株薯数显著相关 (r=0 82 0 1 ) ,与单株匍匐茎数极显著相关 (r =0 8770 )。  相似文献   

8.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叶面调控对马铃薯微型薯结薯的影响,以丽薯6号和云薯505为材料,以清水处理为对照,设2种叶面肥和2种植物生长激素处理(叶面肥设2个浓度,植物生长激素设1个浓度)。结果表明:在叶面肥调控中,促进丽薯6号、云薯505微型薯结薯的最佳处理分别是浓度1 g/L的花多多和浓度1 g/L的K_2SO_4,2种叶面肥均能够显著增加2 g以上及2 g以下薯块数量。植物生长激素调控中,浓度5 mg/L的ABA显著提高了丽薯6号、云薯505的2 g以上微型薯结薯数;浓度5 mg/L的6-BA显著增加了2 g以下云薯505的结薯数,而丽薯6号的2 g以下结薯数减少。在微型薯繁育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叶面调控方案能够提高单株结薯数。  相似文献   

9.
冀西北高寒区微型薯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在冀西北高寒区冷凉气候条件下脱毒微型薯的高效生产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单次无损害重复收获与选择采摘结合培“土”技术 ,使单位面积结薯数量提高 2 1 6 %~ 16 9 2 %。同时筛选出提高脱毒扦插苗成活率的生根液最佳组合NAA2 0mg/L +IBA2 0mg/L +GA36mg/L +6 BA2mg/L及成本较低的栽培基质 1/ 2河沙 +1/ 2珍珠岩。并在 10~ 11月霜冻期进行了地沟式拱棚生产微型薯的可行性试验 ,增加了微型薯生产周期数  相似文献   

10.
小整薯播种是未来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趋势。试验以马铃薯新品种‘垦薯1号’为研究对象,110 cm大垄垄上双行种植,采用切块播种和整薯播种2种种植模式,每种模式下设9个处理,分别为3个行距(垄上2行之间的间距):15,20和25 cm,3个株距:15,20和25 cm。经过试验发现整薯播种与切块播种相比出苗期提前1~3 d;株高、茎粗小于切块播种,但是单位面积内主茎数增多;植株鲜重和干重都小于切块播种,植株的干鲜重比高于切块播种;单株结薯数整薯播种平均比切块播种增多18.34%;整薯播种的商品薯率都低于切块播种,产量除处理15×20外都高于切块播种,处理25×25、25×20、20×20的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产量分别高出43.00%,31.73%,40.59%,且差异显著,处理15×25产量高出48.36%,差异极显著。整薯播种和切块播种产量最高处理分别为36 473和29 263 kg/hm~2。  相似文献   

11.
‘陇薯3号’和‘陇薯7号’试管结薯关键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5,(3):141-145
应用不同光照、温度、培养基等条件诱导‘陇薯3号’和‘陇薯7号’试管结薯,结果表明,自然光照室温培养、自然光照室温培养7 d转黑暗恒温培养以及黑暗恒温培养条件均能诱导2个品种结薯。自然光照室温条件下,‘陇薯7号’试管薯单瓶薯数、单瓶薯重及大薯数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条件(P0.01)。与"固体+液体"、"固体"培养基相比,"液体+液体"培养基结薯时间早,数量多,大薯率高。  相似文献   

12.
对 39个食用大麦的株高 (x1)、平均穗长 (x2 )、基本苗 (x3)、最高苗 (x4 )、有效穗 (x5)、穗粒数 (x6 )、千粒重 (x7)、全生育期 (x8)和公顷产量 (y)之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x5、x6 、x7对 y的贡献达极显著水平 ,它们和 y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 =730 8 84 14 +187 92 4 0x5+10 0 5 5 5 1x6 +10 4 3931x7(F =10 0 30 0 ,R =0 94 6 5 ,根据这一方程可对四棱食用大麦的产量进行预报 ;(2 )八个农艺性状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为 :有效穗 >穗粒数 >千粒重 >基本苗 >全生育期 >株高 >最高苗 >平均穗长 ,因此在食用大麦的育种实践中 ,应把提高有效穗、穗粒数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千粒重次之。  相似文献   

13.
《中国马铃薯》2017,(3):134-137
为探明试管薯诱导期温度对试管薯结薯率的影响效果,以马铃薯品种‘宁薯14号’为试验材料,在试管薯诱导期,研究了温度(13±1)℃、(15±1)℃、(17±1)℃、(19±1)℃和(21±1)℃对‘宁薯14号’结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管薯诱导期低温处理有利于促进试管薯结薯形成、缩短试管薯结薯时间,提高试管薯结薯率和单薯重。在全黑暗条件下,‘宁薯14号’在MS固体基本培养基+白糖(100 g/L)+6-BA(0.25 mg/L)+CCC(0.5 ml/L)培养基上,诱导期温度(17±1)℃,试管薯结薯效果最好,结薯率为100.0%,大中薯率为83.78%,单薯重57.0 mg。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2022,(1):27-35
为研究追施尿素量和施用时间对‘云薯902’块茎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云薯902’为材料,‘丽薯6号’为对照,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尿素(N 46%)为氮肥,于2018~2020年在云南玉溪和建水实施。玉溪试验点分别设置0(CK)、150、300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1年试验不设重复,第2年试验设3次重复。建水试验点第1年分别设置0(CK)、225、300和375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1年试验不设重复,第2年试验设3次重复。建水试验点第1年分别设置0(CK)、225、300和375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2年分别设置0(CK)、225、300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2年分别设置0(CK)、225、300 kg/hm2尿素施用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块茎产量与农艺性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其种植效益。在冬小春作区出苗后(出苗率75%)30 d内增施尿素处理可以使‘云薯902’株高、分枝数、地上部茎叶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较对照(CK)分别增加8.6%,25.0%,35.8%,8.6%,29.1%(2点2年平均,其中玉溪试验点第2年的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数据未调查),最终使‘云薯902’大薯率增加10.3%,块茎产量增加26.3%,种植户的收益平均增加17 946元/hm2尿素施用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块茎产量与农艺性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其种植效益。在冬小春作区出苗后(出苗率75%)30 d内增施尿素处理可以使‘云薯902’株高、分枝数、地上部茎叶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较对照(CK)分别增加8.6%,25.0%,35.8%,8.6%,29.1%(2点2年平均,其中玉溪试验点第2年的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数据未调查),最终使‘云薯902’大薯率增加10.3%,块茎产量增加26.3%,种植户的收益平均增加17 946元/hm2。但是以增施150 kg/hm2。但是以增施150 kg/hm2(玉溪试验点)和225 kg/hm2(玉溪试验点)和225 kg/hm2(建水试验点)尿素的效果最佳,超过该用量产量虽增加但是施肥效率不高。在出苗30 d后增施尿素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如在建水试验点第2年试验由于追施时间为2020年3月20日,属于结薯后期,追施氮肥反而不利于块茎膨大,最终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作为云南省仅次于玉米和水稻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其产业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为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产业布局,采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51个马铃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省马铃薯冬作代表区域德宏自治州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种薯在不同处理方式下打破休眠对出苗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采用二因素条区试验设计。A因素为品种,51个品种依据其相应特性分成5组,即示范组、加工组、冬作组、大春组和特色组;B因素为种薯处理方式,分为3种方法,即种薯在室温下自然打破休眠、使用1%硫脲+20 mg/L GA3浸泡30 min催芽打破休眠和收获后放入4~6℃冷库自然打破休眠。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进行农艺性状与产量综合评价。3种不同处理方式间马铃薯产量差异极显著(F=9.713,P <0.001),不同分组之间的产量差异也极显著(F=17.134,P <0.001)。苗势与长势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苗势与单株结薯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大薯率、块茎大小以及商品薯率4个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长势与收获成熟度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展了苗源及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研究。试验为二因素裂区设计,4次重复,苗源为主区,栽培密度为副区,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试验设置组培苗和水培苗2个苗源,200,400,600和800株/m~24个栽培密度。结果表明,苗源对匍匐茎长度和叶面积以外的其他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密度仅对根长、匍匐茎数量、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根长具有显著两因素互作效应。同一密度下,水培苗的单株结薯数和产量(600株/m~2除外)高于组培苗。在主因素组培苗和水培苗中,密度200株/m~2单株结薯数和结薯产量均显著高于3个高密度处理,随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下降,组培苗和水培苗均在200~400株/m~2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8.0%和46.0%,25.3%和20.1%,组培苗在600~800株/m~2,水培苗在400~600株/m~2时增幅大幅下降,平均单薯重也随之降低。苗源类型和栽培密度均能显著影响原原种结薯数、产量和单薯重,在保证单薯重基础上,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原原种结薯数更有意义。组培苗在密度为600株/m~2处理,水培苗在密度为400株/m~2处理,既可以确保适当的单薯重,又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结薯数。因此,从原原种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考虑,组培苗栽培密度600株/m~2,水培苗400株/m~2可以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铃薯》2013,(2):72-76
马铃薯试管薯诱导技术因其能有效加快脱毒马铃薯繁殖,缩短种薯生产周期,使种薯工厂化生产成为可能而受到重视。本研究以不同苗龄的高产抗病新品种‘丽薯6号’脱毒苗为试验材料,在马铃薯适宜的8%12%蔗糖浓度诱导区间内使用不同浓度的蔗糖诱导试管薯,探求其最适蔗糖浓度并观察苗龄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旨在花费更少的成本和较短时间内诱导大量的试管薯,以便于建立原原种高效生产体系。综合分析单株结薯数及单株结薯速率,结果表明:‘丽薯6号’诱导试管薯的最适苗龄为80 d,最适蔗糖浓度为10%。在此处理下单株结薯数最多,且结薯最早,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8.
以马铃薯晚熟品种“下寨6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离体诱导微型薯直播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田间1~5代种薯的质量和效率。结果表明,生育阶段比同品种网室繁殖脱毒小薯同代脱毒种薯略迟;生长势、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单株叶面积、根系数、匍匐茎数和匍匐茎长度等生长发育指标,PVX、PVY、PLRV和PVA等重要病毒害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干腐病和软腐病发病率,晚疫病发病率和叶面枯死率相同;未发现环腐病和黑经病。单薯重量平均45.1g,随田间种植代数增加而增大;单株结薯数、单位面积结薯数逐代减小,脱毒田间1~4代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逐代增加,繁殖效率与脱毒小薯相同,故离体诱导微型薯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种薯是经济有效且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移栽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富友33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不同移栽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富友33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齐穗期叶面积指数、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移栽基本苗数呈正相关,茎蘖成穗率、齐穗期有效叶面积率及高效叶面积率、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收获指数与移栽基本苗数呈负相关,单位面积颖花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移栽基本苗数呈多元相关。移栽基本苗80.85万/hm2的K4处理单产9.61 t/hm2,比处理K3、K5、K2、K6分别增产了0.6%、0.9%、3.7%、6.7%。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与大薯留种对‘宣薯2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宣薯2号’为试验材料,探索了以大薯留种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结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宣薯2号大薯留种以密度2.70万株/hm2为最佳,平均单产达34 654 kg/hm2,比常规种薯6万株/hm2和大薯留种2.25、3.15和3.75万株/hm2都增产增收,结薯率从适宜的种植密度2.7万株/hm2开始,随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变少和单株块茎重变轻,大中薯率有变化,但不成规律。‘宣薯2号’在宣威市大薯留种以密度2.7万株/hm2种植既能获得高产,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