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红波  黄云战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73-8775
根据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茶叶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加工技术以及工艺和装备现代化的研究现状,认为技术开发是提高普洱茶加工现代化技术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普洱茶现代化加工装备的应用为视角,对普洱茶加工新设备的研发、普洱茶加工新工艺的开发以及普洱茶清洁化生产车间技术的研究,以及采用PLC、电子计算机等相关现代技术在普洱茶产业中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年分市售普洱茶的卫生安全品质差异 ,台湾中兴大学食品科学系研究四十一种普洱茶的茶样发现 ,普洱茶的品质不但受贮存年分的影响 ,制程、贮存环境也大有关系。中兴大学食品科学系教授区少梅说 ,这项研究是将贮存一至五十年不等的普洱茶样 ,包括散茶、七子饼茶、砖茶、沱茶及千两茶等四十一个茶样 ,进行微生物、物理与化学分析 ,项目涵盖水分含量、水活性、茶汤PH值、生菌数、霉菌数及氟含量等 ,以了解不同年分市售普洱茶的卫生安全品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普洱茶各项目品质除了受贮存年分的影响外 ,制程和贮存环境也大有关系 ,…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普洱茶从田间管理、鲜叶采摘到成品贮藏、出厂等过程的生产加工工艺及流程;分析普洱茶加工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原料、加工和贮藏等问题;探讨思茅普洱茶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品质改进拟采取的系列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措施;提出根据当地的天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有机普洱茶生产,并适时开发普洱茶的再加工产品,将是普洱茶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的发酵离不开微生物。对目前普洱茶加工与微生物的关系,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已发现微生物的种类以及优势菌种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指出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普洱茶从原料鲜叶到普洱茶成品整个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的必要性,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普洱茶中微生物种群的消亡规律及其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热回流提取法生产普洱茶膏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浸提温度、茶水比和筛目数等对普洱茶膏提取得率、汤色、香气、滋味和溶解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茶膏最适宜的热回流提取法工艺为:浸提温度90℃,茶水比1∶10,浸提时间15 min,真空加热浓缩后真空干燥。该工艺生产普洱茶膏得率高,而且汤色红褐明亮,陈香显著,滋味醇厚,无冷后浑现象,保持了普洱茶原有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普洱茶主产区双江、景谷、景东、镇康等地的原料及其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翻次的茶样进行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探究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指导普洱茶的加工,规范其加工技术,保证普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浸出物含量一般随翻堆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正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府因普洱茶而名扬天下,作为普洱府故地的普洱市素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的美誉,不但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而且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普洱茶加工原料是采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毛茶。云南大叶种茶对形成普洱茶的品质有重要作用,其性状特点是芽长而壮、白毫较多,具有发芽早、生长期长、叶质柔软,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等,是制作普洱茶的理想原料,因而开发种植云南大叶种有机茶园是发展壮大普洱茶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电场作用对干仓普洱生茶的影响,进行了电场对普洱茶汤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汤经特种电场处理后,有助于普洱生茶的快速陈化过程,能改善和提升普洱生茶的品质.表现在加快了普洱茶汤的过滤速度,有效提高了普洱茶茶汤的透光性,使普洱茶的汤色更清亮,喝起来更甘甜圆润.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以古树普洱茶为领头羊的高端茶品一路高歌猛进占据大江南北爱茶人的茶桌。每年春茶季节云南各大名茶山人潮涌动,普洱茶再次成为中国茶产业的焦点。但在这片大好形势下却暗潮涌动,一个巨大的风险已经显现,那就是混淆普洱茶制作过程中摊晾和萎凋的区别,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征造成危害或减弱,若任由这个危机蔓延,会使我们最终丧失普洱茶最具市场竞争力的越陈越香品质。  相似文献   

10.
云南普洱茶由于其独特的暖胃、健胃、助消化、减肥、降血脂和胆固醇、防癌、抗癌功效和耐贮藏,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特征以及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喜爱和饮用普洱茶的人数急剧上升。普洱茶的耐贮藏和越陈越香的特性,也使普洱茶收藏者越来越多,因此,普洱茶将持续升温,进入成长期。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实用技术》2014,(7):56-59
<正>在近期茶叶市场里,普洱茶被爆炒,古树茶更是成为各大企业的主打产品。消费者也是盯准了古树茶,以喝到古树茶才算真正品尝到了普洱茶。以下分析了那在未来的茶叶市场里,普洱茶热的势头能否持续。1、贵生不贵熟长期以来,在普洱茶市场里,  相似文献   

12.
从文献结果看,国内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研究较多,样品主要包括配方普洱茶和多个年份产的普洱茶。配方普洱茶和标准普洱茶的LD50在10 g·kg^-1左右,说明普洱茶提取物属无毒和无致突变作用产品。普洱茶中的铝和其他元素含量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的浓度限量。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存在曲霉、青霉、根霉、木霉、酵母、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致病菌-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急性毒性、重金属、致病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实现普洱茶加工过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更加完的善理论依据,继续完善普洱茶自动发酵罐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改造研制工作.[方法]就Ⅱ型普洱茶发酵罐的关键部件进行了改正设计,并用改正后的发酵罐进行批量普洱茶发酵试验.[结果]改正后的Ⅱ型发酵罐,设计结构合理,环境内发酵普洱茶较传统发酵升温快,发酵周期短,品质相对稳定.[结论]研究得到相关的试验参数,可为普洱茶发酵的清洁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不同地区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5家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到厂现场进行普洱饼茶随机取样,共取样6个;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感官审评,在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进行内含成份分析,研究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的关系,为云南普洱茶的规范生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并与普洱茶的汤色、浓度、滋味密切相关;荼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茶样其感官品质均高于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的茶样;咖啡碱含量和糖类物质含量时云南普洱荼的感官品质的影响不是主要因子,但可以适度增进云南普洱茶的内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于1993年4月4——11日在云南省思茅县举行。参加这两个会议的有来自中、美、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业、印度尼西业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专家近200人。共收到学术论文76篇,涉及普洱茶史、普洱茶分类学、普洱茶区土壤、普洱茶区茶树资源、普洱茶文化与云南社会经济、普洱茶的防癌抗癌功能、普洱茶的保健作用、普洱茶的多种微量元素、普洱茶的产销、普洱茶马商道、普洱茶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普洱茶在海外的传播、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研究、思  相似文献   

16.
 以普洱茶和三七皂甙为主要原料,对普洱茶浸提液的澄清工艺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澄清剂的不同添加量、茶汤pH、茶汤温度、静置时间,测其透光率,选择出最适的澄清工艺条件;通过配方筛选选择出最佳配方;并对普洱茶三七口服液进行稳定性实验和对其质量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升普洱茶三七口服液中加入4 g三七皂甙、20 g普洱茶、9.45 mL/50mL的蜂蜜、0.05%Vc, 经115℃ 20 min灭菌处理,其感官品质最佳;普洱茶三七口服液在37-40℃,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保存90 d,其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符合产品的质量标准,微生物指标符合产品的卫生标准,推测普洱茶三七口服液在常温下保质期达2年。该研究结果为普洱茶多元化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的设计及环境湿度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普洱茶发酵是采用人工在车间内自然渥堆发酵,这种发酵方式不能保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湿度的均匀性,对普洱茶生产厂房和发酵车间进行设计和研究,将微生物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融为一体,使普洱茶的生产规范化,并具有科学性。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结合了传统发酵的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控制技术及设备,由湿度传感器、PLC主控设备、计算机处理系统、加湿设备和监控系统等构成。本文通过构建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对车间内的环境湿度进行控制,使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的环境稳定,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了生产试验,得到试验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处理,从试验数据中找出普洱茶发酵湿度对普洱茶品质形成影响的一些规律,为普洱茶发酵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相应的科学参数。  相似文献   

18.
以81份来自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市3个不同产地的普洱茶样本为研究对象,其中校正集54份,验证集27份,利用近红外光谱采集单个普洱茶样本在1 100~2 498 nm的光谱数据,分别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建立普洱茶产地识别定性分析模型。结果表明,2种分析模型的校正集正确识别率均大于90%,可用于普洱茶产地的识别。其中,基于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效果更好,其校正集和验证集的识别正确率达到98.15%和100%,更适用于普洱茶产地的识别。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快速、无损识别普洱茶产地,为普洱茶产地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含水量不同的原料加工普洱熟茶品质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日光干燥至不同含水量的晒青茶为原料,按常规后发酵工艺加工普洱熟茶,并对其进行品质差异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含水量为26.9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处理2)与含水量为11.6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对照)品质相似,均优于含水量为43.5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处理1).理化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糖茶多糖变化规律相似,在普洱茶成品中的含量相差不大.采用GC-MS色质联用归一化峰面积计算方法,对普洱茶成品进行香气成分比较检测,结果显示,处理1成品以醇类、碳氢化合物和酯类物质为主;处理2成品与对照成品在香气组分上相似,都是以醇类、酮类和醛类物质为主.结果证明日光晒干至含水量为26.9 %的晒青茶为原料加工普洱茶具有可行性,为企业改进工艺、稳定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内含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主要内含成分的变化,选取了自然存放条件下,相同存放地,不同存放时间的9个普洱茶茶样,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普洱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水分和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氨基酸呈减少趋势;普洱生茶咖啡碱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普洱熟茶呈增加趋势;灰分含量变化随普洱茶年份的增加无规律性变化。通过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对普洱茶品质的改善和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