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22年11月及2023年2月在鄱阳湖松门山南部砂坑水域开展了大规模长江江豚应急救护行动,本文利用救护期间获得的体检数据及后续在该水域实施的长江江豚声学考察成果,首次描述了该水域长江江豚的群体结构和生长状况。该水域长江江豚群体雌雄比约为0.58,妊娠率约为27.8%;平均体长(135.01±16.95) cm,平均体质量(42.37±14.71) kg,平均最大体围(88.32±9.32) cm,平均体质指数(22.83±4.72) kg/m2,平均体围指数65.88%±5.86%,平均腋下脂肪层厚度(2.51±0.55) cm,平均肛围脂肪厚度(2.47±0.31) cm,平均最大体围脂肪层厚度(2.08±0.34) cm;群体结构中年轻个体占比较大,雄性占比较多,种群呈现增长型;该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密度大于2头/km2,种群数量约39~111头。整体上看,该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健康状态良好,有很好的繁殖潜力,对该水域及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的关注及保护应加强。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东风西沙水域江豚种群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江河口是窄脊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栖息密度较高的分布区,崇明岛西部的东风西沙水域是窄脊江豚长江亚种即长江江豚(N.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活动的热点水域。为了弄清东风西沙水域江豚的种群动态,2014—2016年期间采用目视考察与常年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水域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显示,6次目视考察(样线224 km)共目击到江豚11群次,计68头次。江豚的遇见率在0.12~1.14头次/km之间,平均0.37头次/km。专业渔民13个月的常年监测,共目击到江豚123群、340~353头次,月平均群遇见率为0.38群/次,平均个体遇见率为1.07头/次。采用可见系数法估算种群数量为11.1~62.7头,平均31.6头。考虑到该水域北侧的浅滩难于作为江豚的栖息地,修正后的种群数量平均为26.8头。鉴于常年有江豚集中活动,建议将该水域作为重点监护区甚至建立江豚的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3.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目前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仅有的鲸类动物,了解其种群的生理和健康状况对于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2002-2015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计136头次长江江豚的体检数据,统计分析了包括血液学和血液生化54个临床指标,结合行为学指标,构建了基于行为与生理健康两个维度的长江江豚健康评价体系,并评估天鹅洲保护区内圈养长江江豚"天天"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谷草转氨酶(AST)等多个临床指标的生理参数区间同陆生哺乳动物及其他近缘种存在较大差别,显示长江江豚物种的特异性."天天"的体检结果显示其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异常.研究结果为长江江豚的健康状况评估和养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江江豚种群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江豚的生长现状进行了分析,采用改进的莱斯利模型对未来几年长江江豚的数量进行了预测,并用席勒模型对长江江豚的死亡率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5.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保护区水位下降,江豚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韩长赋部长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做好长江江豚保护工作。日前,农业部发出《关于请做好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立即组织专家开展江豚受威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条件下,构建1个初始种群数量为20头、环境容纳量为100头的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在未来100年的内禀增长率为-0.0536~0.1378,周限增长率为0.9478~1.1477,净增殖率为0.6602~2.5870,雌性平均世代为6.90~7.75a,雄性平均世代为7.77~8.52a,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14.21~30.09头,平均种群数量为1.51~19.10头,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4820~0.4919,灭绝概率为0.3704~1.0000,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19.1~59.5 a。只有当保护区环境容纳量达到160头时,在未来100年内长江江豚种群的存活概率才能达到95%,此时的MVP为38~41头。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环境容纳量相对不限的条件下,最小的MVP为22头,而满足MVP为22头的最小环境容纳量为366头;同时得到了在不同环境容纳量水域长江江豚种群的MVP,并对最小可存活种群下长江江豚未来100年的生存动态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长江江豚种群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现有条件下,构建1个初始种群数量为20头、环境容纳量为100头的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在未来100年的内禀增长率为-0.0536~0.1378,周限增长率为0.9478~1.1477,净增殖率为0.6602~2.5870,雌性平均世代为6.90~7.75a,雄性平均世代为7.77~8.52a,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14.21~30.09头,平均种群数量为1.51~19.10头,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4820~0.4919,灭绝概率为0.3704~1.0000,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19.1~59.5 a。只有当保护区环境容纳量达到160头时,在未来100年内长江江豚种群的存活概率才能达到95%,此时的MVP为38~41头。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环境容纳量相对不限的条件下,最小的MVP为22头,而满足MVP为22头的最小环境容纳量为366头;同时得到了在不同环境容纳量水域长江江豚种群的MVP,并对最小可存活种群下长江江豚未来100年的生存动态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长江江豚种群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湖南农业》2013,(2):10-11
四大举措保江豚近年来,洞庭湖高度濒危物种江豚种群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十分重视该问题,采取加强东洞庭湖江豚保护区建设、保护江豚水域生态环境、开展江豚保护科学研究和提高江豚保护意识四大举措来保护江豚,并将探索开展江豚迁地保护作为下阶段工作重点,努力为江豚打造一个适宜生存、繁衍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2008年4月29日,在长江口崇明岛附近水域发现2头死因不明的雄性江豚遗骸.江豚1体长 138 cm,上下颌齿整齐,齿冠完好,髓腔深凹.江豚2体长168 cm,约1/3上下颌齿脱落,齿冠严重磨损,髓腔已基本封闭.经下颌齿磨片鉴定分别为4龄和8龄.2头江豚体表完整,未见损伤和局部肿大.解剖发现,江豚1体态健壮,脂肪层鲜亮厚实,各主要脏器外表未见异常,肺部无明显水泡,胃部充满未被消化的舌鳎类鱼骨.江豚2体态瘦弱,腹壁脂肪层灰暗干瘪,在胃肠联合处有7颗肿块,肺部未见明显水泡,消化道无任何鱼骨.综合年龄、体表和解剖观察、以及死亡场所分析,江豚1可能是在湿地追逐食物过程中搁浅死亡的,江豚2则可能是因年老而自然死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工业废水污染和渔民酷捕滥捞等影响,长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长江豚类种群和数量急剧下降。被誉为活化石的白暨豚已近乎绝迹,长江江豚也成为继白暨豚之后,逐步走向灭绝的长江珍稀野生濒危品种。据悉,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跌至1991年的一半,总数不足14  相似文献   

11.
异常型窄脊江豚的体型参数及肝脏组织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2016年2月在上海崇明岛水域发现的1头超重雌性窄脊江豚东亚亚种遗骸作了年龄鉴定,并将体型参数、腹壁脂肪层及肝脏组织等与同龄的正常个体作了比较。分析显示,该江豚为2龄,体长115.0 cm、体质量29.9 kg、最大体围86.2 cm、体质指数(BMI)22.6 kg/m~2、体围指数(BGI)75.0%和腹部脂肪层厚度3.5~4.3 cm,均明显大于同一水域的其他8头同龄个体。参照人类体质指数(BMI)等判断肥胖的方法和标准,发现该江豚已达到肥胖程度。实验样本的肝脏质量占体质量3.3%,肝脂肪含量高达9.27%±1.67%,脂肪占肝脏切面的体积也达40.81%±2.09%,分别是正常或对照样本的1.4、2.63和1.75倍。肉眼观察发现,实验江豚的肝脏表面凹凸粗糙,内部出现了短肌纤维束脂肪样的病变。石蜡切片显示,低倍镜下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高倍镜下轻度病变部位的肝细胞已发生了明显的空泡状病变,高度病变部位仅可见完全坏死的肝细胞。研究表明,该肥胖江豚已发生了严重的脂肪肝病变,并与体型参数、腹壁脂肪厚度存在着相关性,这些发现对江豚的人工驯养和迁地保护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地处长江与东海、黄海的交汇处,是窄脊江豚东亚亚种和长江亚种的重叠分布区和死亡率高发区。筛选出1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采自长江口的36头窄脊江豚东亚亚种样本作了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动态分析。结果显示,除了2个微卫星位点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他14个位点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16个微卫星位点共获得了129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达8. 1个。计算获得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 73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 75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在0. 5以上。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印度洋江豚和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相近,但明显高于大熊猫、东北虎等陆生珍稀哺乳动物。杂合度检验和Mode-shift模型分析显示,该种群未经历过近期的遗传瓶颈效应。Msvar软件的4次模拟均未发现该种群在历史上发生过明显的有效数量波动,估算的当前有效种群大小约为5 623头。研究显示,在长江口发现的窄脊江豚东亚亚种个体,属于一个大而稳定的种群。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17年9月12日发现于长江安庆段的1头野外死亡长江江豚样本(AQJT20170912),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其脑、心脏、肝脏、肺、肾、胃、肠、睾丸、肌肉、皮肤10种组织器官中钾(K)、钙(Ca)、钠(Na)、镁(Mg)、钴(Co)、铁(Fe)、铜(Cu)、锌(Zn)、铅(Pb)、镉(Cd)、汞(Hg)、砷(As)共12种元素的含量,以期探究各元素在其组织器官中的累积特征。结果显示,该样本Fe、Cu、Zn、Pb、Cd、Hg在不同组织器官中表现出差异性累积特征,这与水生哺乳动物组织器官元素累积特征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元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特有的生理功能。对比分析发现,鲸类动物组织器官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累积特征有一定规律,并不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呈显著差别,总体表现为NaKCaFeMgZnCuCo。此外,AQJT20170912各个组织器官中毒性元素Pb、As的含量均较高,这应与其栖息环境的元素背景有关,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县域耕地需求量的预测是否合理关系到区域和全局的耕地保护压力程度。以夹江县为例,利用粮食安全法、GM (1,1)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法对夹江县的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结合县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实际状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3种预测结果赋予权重,最后用固定权系数预测夹江县的耕地需求量。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耕地需求量14 49359 hm2,2030年为14 28945 hm2,该方法综合了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准确地研究了目标年耕地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水氮耦合对烟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随氮肥用量增加,烟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产值率增大,当氮用量达到67.5kg/hm2时开始下降;灌水与氮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水量在225-450m3/hm2范围内,施氮22.5-45.0kg/hm2既可满足烤烟生长的需要又可增强其对土壤水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虉草的经济价值,虉草根际土壤氧化酶活性、金属累积量及氮、磷、钾含量,虉草氮磷含量、碳酸酐酶活性及光合速率,并将其与一些有代表性的湿地生长植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虉草可以适应湿地水陆过渡的还原性环境,其氮、磷处理能力及根际土壤重金属富集能力都高于芦苇。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模拟培养,研究了底泥氮营养的释放及上覆水体中氮营养的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扰动下,底泥向上覆水体明显地释放氮营养,而消亡的水华更可以激发底泥中有机氮的释放,底泥中有机氮的矿化释放与沉积到底泥表层的水华量密切相关。释放进入上覆水体中氮首先以铵氮存在,并快速向亚硝氮转化,此后才向硝氮转化。水中铵氮浓度高,存在时间长,是比较主要的氮形态。  相似文献   

18.
彭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668-9669,9752
为沿海地区滩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于2005年5~11月对江苏灌东盐场养殖环境中的N(水体NH4+-N、NO3--N、NO2--N和底质无机N)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了其与养殖环境中其他因子的关系。养殖环境中各种形态无机N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呈现一定的规律;无机N的主要存在形态是NO3--N,且有较明显的季节特征,NO2--N和NH4+-N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NO2--N在养殖前期含量较低;水体中总N与底质中无机N显著相关;水体中溶氧与NH4+-N呈显著正相关,与NO3--N呈显著负相关;水体中总N与无机P的比例相对稳定,接近自然海区。灌东盐场养殖池塘的水体和底质中各项无机N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应在养殖过程中动态地控制和掌握养殖环境中N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