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以及乡村旅游资源个性特征的深度挖掘,是确保贵州乡村旅游成功开发的重要条件。该文以贵州省的典型自然乡村旅游地——十里桃花江旅游区为例,在对其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乡村旅游资源特色与特征,提出十里桃花江旅游区旅游开发战略构想,以期推动整个贵州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对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旅游发展现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其应重点打造以昌硕文化、鄣吴金龙、扇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产品,同时将鄣吴乡村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在一起,延伸旅游产业链,最终形成"研学昌硕文化,玩味鄣吴古村"研学旅游产品,提升鄣吴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4.
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借鉴特尔菲法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这一区域的乡村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进行了科学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性指数特征为5.89,属于中等乡村,开发乡村旅游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5.
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贵州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建立融合贵州独特的地质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判标准值,探讨适合贵州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寻新乡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小庄村为例,分析其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果表明,抑制小庄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内涵、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等,建议通过丰富旅游活动、完善旅游设施、塑造特色品牌、提高员工素质等措施来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不仅能促进旅游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旅游地居民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该研究以旅游地居民视角,通过实地访谈,从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方面探讨金达莱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总体上正面感知效果更大,但有些负面感知也不可避免.结合和龙市金达莱村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和居民参与度等方面的负面感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金达莱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位于城郊的乡村旅游具有基础设施较完善、距离客源市场近等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前景广阔。但在研究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理论研究滞后实践发展。本文以位于武汉城郊的石榴红村为例,对其资源特色、区位、村委的组织结构、农村建设等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对策,以期对石榴红村及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西昌市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家标准资源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西昌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得知西昌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且资源价值高,属优良级旅游资源。为合理开发乡村旅游提供科学量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介绍了满城县旅游资源的概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管理条件3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对满城县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满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近郊型乡村旅游是我国起步较早,也是最主要的乡村旅游形式,但乡村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以天津蓟县常州村为例,针对该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单一、缺少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组织模式单一、缺乏统一规划、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从深度开发特色产品,加强规划、引导农户选择适合的组织模式,注重硬件开发的同时注意软环境建设3个方面,提出了天津市城市近郊型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乡村性的研究,提出乡村性指数模型,模型由目标层、要素层和因子层组成,要素层有地域条件、乡村意象、社区参与、旅游产业本地化和可持续发展五方面要素,因子层有18个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乡村性指数模型各因子的权重,在要素层中,乡村意象的比重最大,达到了0.3829,其次是社区参与,比重为0.2759,从因子层来看,权重在0.1000以上的因子有两个,包括"乡村民俗文化"和"参与管理",其中"乡村民俗文化"的权重最高,为0.1317;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因子的评价标准,最后得出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7.
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是低收入村,该村依据自身优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业,虽已初见成效,但依然存在劳动力短缺、宣传不到位、客流不足、村民收入低等问题.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开发村里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旅游+采摘相结合的休闲方式,以定点配送、订单农业、电商等销售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扩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等,成为破解该村的乡村旅游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低收入问题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厘清乡村绿色转型的逻辑,采取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对安徽省D村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政府主导下的乡村绿色转型尚未达到全方位、深度的参与,且开发经营缺乏动力,内部利益格局复杂.为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应找准政府的定位,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同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