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Mann-Kendall等方法对寿县1955—2015年的气温序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寿县近60多年来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349℃/10年,其中春季、秋季和冬季变暖趋势明显,夏季变暖趋势相对较弱。年平均气温20世纪50—80年代偏低,90年代以来持续偏暖;年平均气温大体可分为2个阶段,1955—1993年为偏冷阶段,1994—2015年为偏暖阶段,2个阶段平均气温差异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998年发生了增暖突变。春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相似,但增温突变的时间有差异,春季增温突变发生在1999年,秋季增温突变发生在1997年,冬季增温突变发生在1990年。夏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比较独特,1958年发生了一次降温突变,没有发生增温突变。  相似文献   

2.
利用四会市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平均气温以及各种气温极值、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6年四会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3℃/a;20世纪60—80年代气温较低,90年代后气温明显上升,近10年气温上升剧烈;各季、各月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增温趋势显著;高温天气日数在逐年增多,低温天气日数在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我国华北地区17个站1951—2003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秋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秋季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前处于偏暖时段,90年代中期以后急剧降温,气温随着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显著,从降温的幅度上看,华北的西部比东部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潍坊国家基本气象站(寒亭)1971—2015年的气温资料,采用气温变化趋势函数,分析近45年寒亭区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寒亭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2℃/10年,并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中20世纪70年代偏冷,2006—2015年增幅明显;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明显高于最高气温,为最高气温的2.19倍,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5.
1961—2010年海原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利用海原县气象局1961—2010年逐月气温资料对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海原县年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1961—1986年为相对偏冷期,1986—2010年为相对偏暖期,极大值为8.9℃,极小值为5.7℃,两者相差3.2℃;海原县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呈增加趋势,2001—2010年年平均气温最大,1961—1970年平均气温最小;近50年来海原县四季气温均呈逐年增加趋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24、0.261、0.352、0.406℃/10年,冬季增温幅度较显著,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6.
温煦  王腾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168-2171
利用通州区气象局197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近40年来通州区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结果表明,通州区气温在近40年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近20年升温较为明显,且以冬季增暖幅度最大;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也呈增暖趋势,最低气温增暖趋势更加显著;以20世纪80年代末为分界线将近40年的气温变化分为2个时期,之前为偏冷期,之后为偏暖期。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际变化较大;夏季降水量减少明显,冬季次之,春秋季降水量均略有增加;21世纪以后,年降水量大多数处于40年平均值以下,说明通州区近10年偏干旱。此外,通过合成分析发现,通州区的变暖是在全国大范围内一致性变暖的背景下产生的结果,而降水量的减少则更多与局地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6—2015年日照市气温资料分析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日照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52℃/1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为偏冷期,之后为偏暖期;1—8月气温呈逐月上升趋势,8—12月气温呈逐月下降趋势。日照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一致,但各季增幅不同,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78℃/10年、0.276℃/10年、0.256℃/10年、0.109℃/10年。日照市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58℃/10年、0.382℃/10年;日照市年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月际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相同。  相似文献   

8.
张有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703-9704
利用济阳县1962~201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气候倾向率以及气温年、季、月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济阳的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速率为0.119℃/10a;不同季节气温的增温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其次是春季,而夏季平均气温略有下降;各月气温变化中,2月份增温幅度最大,增温率为0.714℃/10a;5月份增温率最小,呈负增长.济阳近49年来经历了2个时期,分别为冷暖交替期和偏暖期,1962 ~ 1986年为冷暖交替期,1987年至今为偏暖期.极端最高气温下降了,极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了,低温和高温天数减少了.  相似文献   

9.
内江市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辉  刘春  古亚丽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44-244,250
利用内江市1961-2006年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经验函数拟合等方法,计算分析了内江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江市近50年来,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增温明显,进入偏暖阶段,极端最高气温日数明显增多;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其减速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加快,各季节降水量存在较大差异,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1年1月至2013年2月营口市冬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营口市冬季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51—2013年营口市冬季平均气温-6.6℃,最冷冬季气温-11.1℃(1956年),最暖冬季气温-2.9℃(2006年),极差达8.2℃。年代际间气温波动较大,20世纪50—60年代冬季最冷(-7.6℃),90年代冬季最暖(-5.6℃),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00年代冬季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近63年营口市冬季气温呈极显著升高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383℃/10年。近53、43、33年冬季气温呈不同程度升高趋势,而近23年和近13年冬季气温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961 ~2004年南京市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高淳站、江宁站、江浦站、溧水站、六合站、南京站6个气象站点1961 ~2004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南京夏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5℃高温日数和热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961 ~2004年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热积温数值虽有明显上升,但高温天数并没有显著增长;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夏季高温期,而70、80年代夏季气温有所下降,80年代是夏季气温最低的时期,90年代和2000~2004年的平均值普遍提高,90年代以后是一个夏季变热的时期.[结论]酷暑主要分布在60年代,凉夏主要分布在70、80年代.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统计分析1960~2007年48年来珲春市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8、10℃的积温和持续日期、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30℃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珲春市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也在上升,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37℃/10年,各界限积温每10年增幅在60~80℃,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和无霜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分别增长了7 d和22 d,≥30℃高温日数增长3 d。低温冷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尤其是进入2000年代夏季气温持续偏高的影响下明显减少,冷期中以延迟型和混合型冷害为主,暖期里以障碍型冷害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961年以来南方早稻移栽至成熟期温度变化情况,结合早稻不同移栽期,定量分析气候变暖和提前移栽对早稻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温度适宜度的影响和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将南方早稻种植区划分为海南(区域1)、华南(区域2)、广西北部(区域3)、江南(区域4)4个区域,以候为研究尺度,计算1961—2015年4个区域早稻正常移栽、提前1候和2候移栽3种情况下的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的温度适宜度和高温日数,建立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温度适宜度评价指标,以此分析南方早稻关键生育期适宜度对气候变暖与提前移栽的响应。【结果】(1)移栽至成熟期不同区域平均温度均呈现缓慢升高的态势,倾向率在0.097℃·(10a)-1至0.192℃·(10a)-1之间;20世纪90年代为早稻抽穗至成熟期高温日数最少的年代,21世纪为最多的年代。(2)空间上来说,不同年代区域3温度适宜度最高,区域4最低;20世纪90年代温度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大于其他年代。(3)区域2、4提前移栽有利于提高早稻关键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同时减少高温日数;区域1中提前移栽导致高温日数增多;区域3提前移栽温度适宜度降低,但高温日数增多。(4)代表站广东梅县早稻关键生育期温度适宜度呈现"下降-升高-再下降"的特点,进入2000年后降幅明显;高温日数则呈现上升的特点;同时表明提前移栽能够提高适宜度,减少高温日数。【结论】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华南和江南地区提前移栽有利于提高早稻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温度适宜度,同时降低高温日数,有效避开高温热害对早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0年青州市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该市年、季、月平均气温以及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青州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35℃/10 a,近50年年平均气温上升约1.8℃;四季平均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增温趋势最为明显,增温率大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年平均气温的突变年是1989年。近50年青州市平均最高气温20世纪60年代为一个高值区,70年代为近50年来最低值,自70年代以来气温逐渐回升,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平均最低气温20世纪60年代为最冷期,自70年代以来气温快速回升,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海东市1961-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和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近55年来青海省海东市气温变化的特点及其规律,利用海东市5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累积距平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5年来海东市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年际增长率分别为0.33℃/10a、0.33℃/10a和0.43℃/10a,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增暖趋势明显;四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增温趋势,存在着非对称性变化的特点,以最低气温增温更明显,冬季增温对年平均气温增高贡献最大,三者增温的强弱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表现出不一致性;海东市年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增暖是一突变现象,突变开始的具体时间是1996-1997年,最高气温于1993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6.
选取全国715个常规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气候变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中国近50年来气温变化最剧烈的时期.1961—1990年与1991—2010年多年平均气温差值显示,20世纪90年代之后,除了西南部局部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之外,大部分地区是以增温为主;北部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中部和南部地区,增温地区主要出现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多年平均日均温≥10℃的累积积温为8000℃的等值线向北移动,4500℃的积温等值线向西北方向移动,3400℃与1600℃的积温等值线移动的方向可能与海拔高度有关,有向海拔较高的地方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52年来武汉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1961~2012年武汉市气候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武汉市52 a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湖北其他站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52 a来,武汉市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在波动中略呈上升的趋势,70年代为显著的少雨期,多雨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降水量在1979年发生突变。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明显高于全国和湖北省水平,90年代以来增温尤为突出,并在1993年前后出现了突变点,进入了一个相对偏暖的气候态。日照时数在波动中下降明显,1986年前后是近52 a来的显著突变点。平均相对湿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幅度尤其明显,于1977年前后发生突变。武汉市气候变化总体表现出降水略升,气温升高,日照减少,平均相对湿度降低的暖干化趋势。对比其他站点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暖干化现象明显,武汉是其典型地区。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艳兰  黄卓  覃卫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27-19429,19456
[目的]研究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广西8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逐年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低温阴雨结束期,利用线性倾向计算、阶段性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特征,并分析气候变暖对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和结束期的影响。[结果]1961~2010年广西各地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多年平均值在3.5~23.2 d,其地域分布特点是东北多、西南少,山区多、河谷少;结束期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东北部晚、西南部早,山区晚、河谷早。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呈略减少趋势,低温阴雨结束期呈略偏早趋势;低温阴雨日数和结束期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较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低温阴雨日数明显偏多、结束期明显偏迟,90年代末以后低温阴雨日数明显偏少、结束期明显偏早;低温阴雨日数存在4、6、8、10~14年的周期振荡信号,结束期存在6、12~14年周期振荡信号。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结束期与2月中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相关显著,气候变暖使低温阴雨日数趋于减少,结束期趋于提前。[结论]该研究为当地进一步了解低温阴雨的发生规律、趋利避害、合理安排生产以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隋东  梁红  马福全  陆慧红  张军  曹志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93-4695,4712
对1951~2008年沈阳市7个观测站35℃以上高温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北部地区高温出现时段长于南部及东部;西北部高温日数最多,东南部其次,中东部及西南部较少。高温时间分布特点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温天气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强、范围扩大趋势;6月份高温出现频率最高,8月份出现频率最低。2009年8月中旬出现高温伏旱天气是由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