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科学利用逆温资源有效防御霜冻,利用天水市大面积果园近地气温、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9:00;1~10 m逆温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3、4、5月分别在24:00至次日7:00、24:00至次日6:00、22:00至次日4:00较强;在逆温存在时间段内,当风速小于(或大于)3.3 m/s时,逆温较明显(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科学利用逆温资源有效防御霜冻,利用天水市大面积果园近地气温、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9:00;19:00;110 m逆温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3、4、5月分别在24:00至次日7:00、24:00至次日6:00、22:00至次日4:00较强;在逆温存在时间段内,当风速小于(或大于)3.3 m/s时,逆温较明显(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宁波市不同功能区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OCs)浓度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潜在来源,于2014年10月31日至2015年10月30日,运用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 foam, PUF)被动采样器的方法,分析了宁波市大气OCs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宁波市大气中主要的农药为六六六(HCHs)、阿特拉津(Atrazine)、滴滴涕(DDTs)、硫丹(Endosulfans)和百菌清(Chlorothalonil),其平均浓度分别为4500、280、210、160 pg·m-3和87 pg·m-3。大气OCs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浓度最高的地区是城市绿化区和茶园,其次为花卉种植区,最低的是滨海地区。OCs的污染特征表明,宁波市部分地区存在DDT和硫丹的使用,滨海地区三氯杀螨醇的使用对该地区大气DDT含量有较为明显的贡献。OCs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茶园和花卉种植区冬季受到阿特拉津、百菌清和硫丹等当前使用农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栖息地适应性指数的长江口刀鲚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刀鲚是长江水域重要的洄游型鱼类,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资源。为研究长江口刀鲚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2—2014年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渔业资源调查采样数据,分析长江口刀鲚相对资源密度(RAI)与水深,水温,盐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模型。结果表明:长江口刀鲚春、冬两季的RAI较高,并主要分布在南支水域附近;刀鲚种群在长江口多栖息于水深10 m以下,盐度范围为0.0~1.0的中上层水域;春季水温与适应性指数(SI)之间变化平缓,夏、秋两季SI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2.5℃和28.5℃,冬季集中分布在15℃附近水域;回归分析表明,使用几何平均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长江口刀鲚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分析了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刀鲚分布的影响,依据HSI模型讨论了刀鲚的时空分布,并对选用的HSI模型进行评价,为保护长江口刀鲚种群并修复长江口的生态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1962—2018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对山东省倒春寒的时空特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各站点倒春寒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57年整体上倒春寒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呈下降趋势,但是空间差异较大,不同年代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在空间上均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点。研究期间,山东省的轻级倒春寒从2000年开始出现但发生频率并不高;中级和重级倒春寒发生站次比1970s相对变大,然后在1990s变小,2000s又开始增大;特重级倒春寒发生的站次比总体上和中级、重级的变化特征相反。轻级、中级、重级倒春寒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特重级倒春寒则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倒春寒发生强度指数和国家气候中心的88种环流指数中有6种有相关性,其中和北半球极涡中心经向位置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1—2016年长沙市常规气象资料,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长沙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成因,并利用2003—2015年森林火灾资料进一步研究干旱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6年来长沙地区干旱频率有所下降,干旱的年代际变化明显,呈三峰型。最长干旱持续天数和干旱总日数的年变化对应较好,长沙、浏阳、宁乡3站年际变化基本一致,且3站干旱分级特征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长沙地区以夏秋干旱最为常见,持续时间最长,最主要的气象原因为大气环流的影响。干旱情况下,森林等植被含水率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森林火灾容易发生。最长干旱持续日数和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受灾面积的相关系数超过0.05信度水平。2007年的火灾情况分析表明,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干旱条件下的连晴时段内。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及污染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确定江西省农村饮用水源地重点控制区域,本文通过估算11个地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进行污染风险分析。采用排污系数法及统计年鉴估算2011—2015年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污染负荷,并结合ArcGIS表征COD、TN、TP污染负荷及污染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采用离差标准化法分析COD、TN、TP污染强度。结果表明,2015年江西省农村地区COD、TN及TP污染负荷分别为455.3、168.7 kt·a-1及58.8 kt·a-1;2011—2015年COD、TN及TP污染负荷整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贡献顺序为:农村生活畜禽养殖种植业水产养殖;不同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污染强度与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其中污染负荷呈西高东低的特点,污染强度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污染风险与污染强度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11个地市农村面源污染风险顺序为:南昌萍乡鹰潭宜春新余抚州上饶赣州九江景德镇吉安。  相似文献   

8.
利用成都市14个站点1961—202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等指标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市的多年平均暴雨、寒潮、连阴雨日数分别为1.68~3.07、0~0.17、27.28~61.78 d;多年平均连阴雨日数由西向东逐渐减少;1961—2020年,成都市暴雨日数减少,连阴雨日数增加。  相似文献   

9.
根据1959—2011年马鞍山市、含山县、当涂县、和县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雷暴资料、2005—2010年安徽省闪电定位监测资料,运用surfer、ArcGIS软件以及本地GIS信息分析了马鞍山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马鞍山多雷区主要集中在含山县中东部、和县北部、市区北部;时间分布上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季节性分布上主要集中夏季;日变化明显,主要发生在午后13:00至夜间;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雷暴日数下降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为SO2,TSP,NOx和降尘。2000年通过对北门、新华南路、市监测站和铁路局4个监测点的监测和数据分析知,4个监测点全年SO2,TSP,NOx平均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全市SO2年平均浓度为0.136mg·m-3,TSP为0.499mg·m-3,NOx为0.079mg·m-3,SO2浓度按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北门>新华南路>市监测站>铁路局;TSP,NOx空间分布具有相似特点,按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新华南路>北门>铁路局>市监测站。采暖期SO2,TSP,NOx的浓度分别为0.300,0.532,0.105mg·m-3,明显高于非采暖期,SO2全年最大值出现在1月,TSP出现在5月,NOx在非采暖期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尘量全市平均为896mg·m-2d-1,4个监测点按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新华南路>北门>市监测站>铁路局,且均高于乌鲁木齐市降尘标准,降尘最大值出现在5月,非采暖期降尘量明显高于采暖期。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四川省遂宁城区2006年1月 ̄2010年12月大气连续采样监测数据,利用空气污染指数(API)法分析了遂宁城区大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年来遂宁城区大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城区SO2、NO2和PM10的污染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大气质量级别为Ⅱ级(良),污染程度已处于较低水平。大气污染程度呈现冬季>春、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污染物浓度顺序在城区分布为群康印染厂>市监测站>市行政中心>石溪浩,空气污染在城区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桂林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7-2010年桂林所辖13个站点的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近50年桂林地区初雷日、终雷日,以及雷暴的年、季、月、日、时变化特征,雷暴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9.4d,属高雷区;全市南部县年雷暴日比北部县多,北部地区初雷日最早都在1月7日,南部都是1月4日,初雷日最晚为4月11日,各地最晚终雷日基本都在12月30日;每月均有发生雷暴的可能,6月为高峰月,最少的是12月;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呈现单峰型特点,主峰区在14:00-17:00,深夜和凌晨是雷暴活动的低谷;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雷暴日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郭铭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05-7507
通过统计分析洛阳市1961~2010年9个站逐日雨量资料和2008~2012年107个单雨量站和39个四要素站逐日雨量资料,得出洛阳市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以来洛阳市暴雨出现的站次呈缓慢减少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10年除2003、2004和2010年较常年平均略偏多外,其余年份显著偏少;洛阳暴雨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出现在10月;50年资料显示洛阳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份,但区域自动站资料显示近5年7、8月份洛阳暴雨出现日数在全年中的比重大幅度减少;栾川西部、栾川东南部,洛宁西部、洛宁东部和宜阳交界处、伊川和偃师的东部、新安东南部、洛阳市区南部及宜阳东部和伊川北部交界处是暴雨多发区域;洛阳市暴雨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近5年来暴雨日数最多的区域多处于山坡或峡谷地带。  相似文献   

14.
王腾  孙晓光  石磊  李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41-14743
基于1980~2011年昌都地区7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昌都地区夏季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昌都地区夏季干旱的发生程度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是较严重的干旱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轻旱和重旱的发生次数急剧减少,中旱的发生次数保持稳定。根据主成分分析,昌都地区夏季干旱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根据因子分析将昌都地区分为北部、西部和南部3个区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北部干旱多于西部和南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前期西部干旱增加,多于北部和南部。  相似文献   

15.
李玉娥  高万泉  王蓉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72-12574
利用保定19个观测站1974~2010年的大雾资料,对保定地区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定的雾日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呈现出秋冬多、春夏少的特征,12月最多,5、6月最少;保定雾日的地理分布呈东部平原多、西部山区少的格局。对19个观测站的大雾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8.6%,第1特征向量大致代表了保定地区雾的总体分布,东部平原的安新、望都附近第1、第2特征向量均是高值区,说明这一区域大多数年份雾日较多。  相似文献   

16.
张焕焕  毕春娟  陈振楼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30-6333,6357
[目的]探讨滴水湖各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从2012年冬季至2013年秋季,采集上海市最大人工湖表层水样品55个、沉积物样品49个,测定其各形态氮及总氮含量.[结果]滴水湖水体TN污染水平较高,TN浓度在夏季最高;底泥中TN浓度在整个采样期间呈现上升趋势,在秋季达到最大值.表层水中NH3-N在夏季最高,NO3--N在春秋季节比较高,NO2--N在冬季最高;底泥中NH3-N在冬季达到最高,NO3--N在秋季达到最高,NO2-N在春季最高.[结论]滴水湖底泥中各形态无机氮在4个季节空间差异性均大于上覆水体中的无机氮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张苗苗  张云峰  王会山  郑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69-15171
应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台站1960~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和自然降水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区域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趋势;自然降水率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山脉及其南端年平均降水效率相对较高,大庆、齐齐哈尔南部、绥化南部较小;全省年大气可降水量存在不规则波动,年际变化不大;年大气可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占全年的78.2%;大气可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呈单峰结构,全年的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的84.2%。  相似文献   

18.
近52年湘西自治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10年湘西自治州8县(市)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52年该州暴雨的年代际、月际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暴雨期长,暴雨的平均初日是4月11日,平均终日是9月27日;暴雨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分别出现3次峰值,80年代及2000年后变化较为平缓;暴雨最多的是1996年的62站次,最少的是1961年的7站次;2—11月均有暴雨发生,4月暴雨开始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5—8月,其中以6月最多,7月次之,其他月份依次下降;暴雨具有明显的双峰态特点,按旬统计也大致可分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2个峰值,2个时段分别占全年暴雨和区域暴雨总数的39.9%和44.3%。暴雨中心和大暴雨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出现频次由东部向西南部递减,永顺、古丈、泸溪县是暴雨中心,凤凰暴雨出现频次是州内最少的。影响湘西自治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14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0年的逐月降雨资料,进行降雨聚类分区和建立基尼系数降雨分布不均匀性模型,对河南省近50年的降雨量、基尼系数和洛伦茨不对称系数的系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河南省年降雨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南多东北少的特点;河南省年降雨量总体趋于增加,各类降雨类型具备一定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同时,降雨年内时间分布趋于均匀,降雨量较多月份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比例趋于增加。  相似文献   

20.
西安雾日和霾日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2年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地区雾日、轻雾日及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2年西安区域雾日分布呈近山区多、平原区少的特点;轻雾日的分布呈城区多发、郊区少发的特征;霾日在城区为高发区,近郊次之,远郊最少。西安地区年平均雾日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轻雾日数以9.0 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增加趋势,霾日以-7.7 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减少趋势。西安地区雾日数在年内呈单谷型分布,全年最低值出现在夏季6月(0.2 d),冬季12月出现最高值(3.8 d);轻雾日数在年内呈"V"型分布,全年轻雾日数最低值出现在6月(7.6 d),冬季12月份出现最多(17.4 d);霾日数在年内呈"U"型分布,春末(5月)~初秋(9月)霾日出现频率在年内变化曲线上表现为一个宽广的"U"型底部,在冬季1月份上升至最高值(6.1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