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佳早1号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用佳辐占与外引8号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早籼常规稻品种,表现产量较高,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较广,熟期转色好,米质优等特点,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总结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优质早籼稻新品种漳佳占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优质早籼稻品种佳禾早占做母本与优质高产中间材料特丰矮/多系1号杂交,从杂交F2代起,每代采用出糙筛选法进行优质单株选择,定向培育,育成优质早籼稻品种漳佳占。该品种高产、米质优、抗性强、后期转色好、抗倒性强,在2002~2003年福建省区试中,两年平均比对照种佳禾早占增产2.86%。  相似文献   

3.
4.
优质早灿稻品种佳禾早占的选育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性杂交和水稻成熟芬粉辐照诱变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福建省第一个优质早灿稻品种“佳禾早占”。其产量水平400~450kg/667m^2,高的500kg/667m^2以上;稻米品质符合部颁优质食用米标准,经济效益好,是福建省主要推广的段质早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优质早籼稻品种佳禾早占的选育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性杂交和水稻成熟花粉辐照诱变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福建省第一个优质早籼稻品种"佳禾早占"。其产量水平400~450 kg/667 m2,高的5∞kg/667 m2以上;稻米品质符合部颁优质食用米标准,经济效益好,是福建省主要推广的优质早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台科早3号系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科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早中熟常规早籼稻品种,该品种田间生长整齐一致,长势繁茂,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穗大粒多,结实率中等,后期转色好,谷色黄亮,丰产性好,稻米适宜加工等特点,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202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等同类型生态区作早稻种植。在栽培上主要做好种子消毒、适时播种、肥水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病虫草管理。  相似文献   

7.
在南瓜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基础上,采用杂交转育,创新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嫩早南瓜株系,通过配组、观察测定、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等程序选育出了嫩早1号。研究结果表明,嫩早1号茎蔓生,生长势强,主蔓第一雌花节位8~11节,隔2~3节1雌花;嫩瓜高圆形、白绿色,膨大速度快,肉厚、品质好,采摘期长;商品嫩瓜约500 g,瓜肉黄白色,味甜香;早熟,春播从定植到始收约38 d,秋播从播种到始收约35 d;产量高,嫩瓜产量约3 000 kg/667m~2。  相似文献   

8.
通过早熟材料LC02-6和中熟材料FW2两个优选自交系配制的冬瓜杂一代新品种早粉1号遗传性稳定,植株生长势强,早熟瓜单重5~10kg,老熟瓜8~15kg;果肉致密,回味甜,肉厚4~7cm,肉质细,品质佳,纵长34~40cm,横径22~28cm,商品性好;早熟,抗逆性强,平均亩产量达8000~10000kg,显著优于地方早熟主栽品种五叶子。  相似文献   

9.
中早88号由安徽华硕五谷种业有限公司与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中早46、台早16-40为亲本联合选育而来,2021年定型,在安徽省等地的早籼稻试验中综合表现佳。结合宣城地区的实际,对其选育经过进行总结,基于此从培育壮秧、移栽、大田管理、收获等方面提出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中熟早籼新品种湘峰早1号的选育及开发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概述了湘峰早1号的选育目标及过程,并系统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品质及开发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杨卓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684-7686,7702
[目的]研究栽培措施对佳早1号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间筑小田埂,并覆盖地膜,排灌分开,每个小区面积是14 m2,栽插规格是20 cm×20 cm,每丛插4本。共进行播栽期试验、栽植密度试验、不同N肥水平试验、N肥施用比例试验。[结果]不同播栽期对佳早1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大,在不影响晚稻安全齐穗的前提条件下,佳早1号的播栽期可比当地正常时期推迟10 d左右。不同栽植密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栽植25、30和36丛/m2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比21.43、18.37丛/m2处理增产显著或极显著;以获取最大效率的高产为目标,现行适宜的栽植密度为25~30丛/m2(19.8 cm×16.5 cm至19.8 cm×19.8 cm)。不同N肥水平现行适宜的施N量为150~195 kg/hm2;比较各处理的产量构成看出,适量施N量的处理穗多穗大,单位面积总粒数多,结实率高;施N偏少的处理,穗数较少,单位面积总粒数少,引起减产;施N偏多的处理,虽然穗也多,单位面积总粒数多,但由于结实率偏低而减产。基蘖、穗粒肥比8∶27、∶36、∶4各处理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从平衡施肥的角度出发,现行适宜的基蘖、穗粒肥比例可选7∶3。[结论]该研究可为佳早1号在宁德市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浙农8010是用科情3号/IR29//8004籼粳稻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早籼中迟熟型新品种。经浙江、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试种,表明具有米质优、抗稻瘟病能力强、产量高和适应性广等特点,一般产量为6000~7500kg/hm~2,最高产量可达到9990kg/hm~2,1992年省内外种植5500余公顷。现已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华航31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航天诱变技术与品质抗性鉴定技术相结合,创建水稻育种新种质袁培育水稻优良品种。华航31号是利用航天诱变选育的优异新种质通过杂交选育出来的优良水稻新品,该品种表现为优质、高产、抗病等特点,米质为国标优质2级,稻瘟病总抗 性频率98.4%~100%,其中对中B群96.9%~100%、中C群100%,两年区试比对照平均增产6.95%,生产上每667m2最高产量达到727.5kg,2011-2012年列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14.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香稻新组合琼香两优1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琼香两优1号系用海南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优质新资源籼型香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琼香-1S(原名GHS)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优质常规品种粤丰占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香稻新组合。在海南作早造种植,全生育期125~135d,一般每公顷有效穗270~300万穗,每穗总粒数135~155粒,结实率72%~80%,千粒重24.1g。米质优,具茉莉花香,绝大部分检测指标达国标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2004年12月通过海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优质稻耿籼1号的最优施肥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3因素5水平2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比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耿籼1号最优施肥组合方案为氮肥(46%尿素)255 kg/ hm2,磷肥(17%普钙)600 kg/ hm2,钾肥(50%硫酸钾)150 kg/ hm2,产量可超过8 829 kg/ hm2。建立的耿籼1号最高分蘖数、成穗率、产量与肥料用量的优化数学模型,经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6.
科湘糯玉1号是用自选系HN01作母本,自选系HN02作父本杂交育成的糯玉米新品种,经过品比、区域试验、生产示范、抗性鉴定和品质测试,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稳产、抗性较强,籽粒皮薄,味道鲜美,营养和食味品质好,果穗外观品质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郑太芝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利用杂交育种、空间诱变育种相结合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该品种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抗性优良。2011—2013年参加品系鉴定、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 499.0 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3.74%,均居第1位;粗脂肪含量57.49%,高出我国目前芝麻行业高油标准2.49个百分点,粗蛋白质含量17.49%,属油用型芝麻新品种;高抗茎点枯病、枯萎病(发病率分别为4.6%、3.2%),耐渍、耐旱、抗倒性强,属高抗、广适型芝麻品种,适宜在河南和安徽省芝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沧蜜1号是以沧州枣树品种资源为材料,经过初选、复选和决选而选育出的枣树新品种。具有果大、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宜加工等特点。2008年12月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沧蜜1号。  相似文献   

19.
刘册 《广西农业科学》2006,37(4):364-365
玉丝占是广西玉林市农科所利用“单广选”变异株的细粒优质谷株系与引进的优质稻“固优8号”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而成的早籼优质稻新品种,表现株叶形态好、群体生长整齐、熟期适中、后期转色好、米粒细长且透明有光泽等特点,2005年1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以优质早籼稻品种佳禾早占为对照,研究优质早籼稻新品种泉珍10号、佳辐占与漳佳占的库、源、流特性。结果表明,泉珍10号库容量大,填库能力强,冠层叶挺直,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总量大,开花后茎鞘干物质向穗部运转量大,对稻谷的贡献率大;佳辐占和漳佳占的库、源、流特性有许多相似之处;佳辐占与漳佳占的主要差异:佳辐占穗粒数少,千粒重较大;漳佳占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