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稻杆潜蝇 Chlorops oryzae(Matsumura)又名稻杆蝇。以前在我区很少发生,至70年代末,由于杂交稻的推广,冬种面积的扩大,发生量逐年上升,为害逐年加重。已上升为丘陵山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我县1980年以来,杂交中稻秧苗被害株率常在4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后期被害穗率达22%左右。从1982年起开始向低山区发展。丘坪区早稻秧苗被害率常达3%左右,高达9.5%;晚稻秧苗被害株率达2.5%左右,后期被害穗率达1%左右。  相似文献   

2.
田间调查表明,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省后,在德宏州4县市冬季甜玉米上均有发生为害,世代重叠严重。5月份以前主要为害冬季甜玉米,平均被害株率和百株虫量分别为4.55%和5.72头。成虫喜产卵于玉米心叶上部正面,1~6龄幼虫可取食为害玉米的生长点、叶片、雄穗和果穗。其中1~3龄幼虫具有聚集为害习性和趋嫩性,常取食幼嫩的心叶叶肉,4~6龄幼虫常啃食叶片和雄穗,咬断生长点,在心叶期和抽雄期形成典型被害状。心叶期和抽雄期玉米被害株率较高,且抽雄期被害株率显著高于苗期和灌浆期。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转cry1Ab/cry2Aj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抗性,采用室内生测和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方法评价了6个转cry1Ab/cry2Aj玉米品系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效果,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Cry1Ab蛋白在各品系主要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转基因玉米各品系雄穗、苞叶、花丝和雌穗48 h后死亡率在90%左右,取食心叶的死亡率在70%左右,96h后大部分幼虫死亡,而取食非转基因玉米的死亡率为3.3%~8.7%;春播和夏播田转基因玉米叶片、茎秆、雌穗基本没有被害,而对照玉米叶片、茎秆、雌穗被害严重,春播和夏播玉米平均每株分别有2.9、2.3头幼虫和蛹,2.8、3.4个蛀孔,隧道长度为7.5、14.2 cm,雌穗被害级别为5.3和5.1;6个转基因玉米品系中Cry1Ab蛋白在心叶、雄穗、花丝、苞叶和雌穗中稳定表达.综合评价认为,转基因玉米各品系在整个生育期内对亚洲玉米螟有很好的抗性,其中N50品系抗虫效果最佳,可以作为抗虫转多基因玉米育种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4.
保护地番茄灰霉病 ,是番茄生长中的主要病害 ,由于受高温、高湿等小气候的影响 ,极易发病 ,蔓延较快 ,特别是栽植过密、通风不良的棚室发病严重。1 症状番茄灰霉病在花期和结果期发病较多 ,但主要为害果实 ,以青果期发生较重 ,病害多数先侵害青果上残留的花瓣、花托和残存的小柱头 ,进而向果实和果柄上蔓延 ,被害部分 ,果皮呈灰白色 ,水浸状、发软 ,最后腐烂 ,后期表面生有灰霉。青果不论大小都可以被害 ,病果一般不脱落 ,失水变成僵果 ,第一穗果被害最重 ,果与果之间可互相侵染引起发病。叶片和叶柄被害时病斑大小不一 ,一般从叶尖开始发…  相似文献   

5.
玉米不同生育期遭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63年在北京防蛾网室的条件下,在盆栽春玉米上分期用人工接种螟卵,試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得出如下的結果: 玉米产量的损失与玉米螟为害当时玉米的生育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在螟虫数量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心叶期(心叶中期、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灌浆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心叶末期孵化的螟虫,其为害所造成的損失又显著较心叶中期为大。心叶期被害的处理,产量較对照区显著減低,但穗期被害的处理,每株平均虫数为3.5—15.1时,产量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接种时期,处理間平均虫数的差异大部分是显著的,但产量間的差异則不显著。玉米受害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远較同一时期不同虫量的影响为明显。虫数与心叶中期和穗期接种的两个处理的产量有显著的負相关,相关系数分別为-0.89和-0.88;虽然产量随着虫数的增加而递減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每株虫数在1—12头的范围內,产量间差异不一定显著。虫数与心叶末期接种的处理的产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供試株数太少的原因。应用迴归方程式計算时,每增加一虫产量的損失,心叶中期为3.17%,穗期为1.84%。接种后被害玉米发育受到影响,心叶期遭受螟害植株高度減低17%。作者等指出心叶末期孵化为害的螟虫影响玉米产量特别严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抽雄时,这批幼虫尚未成熟,大量轉移蛀入茎稈或为害正在成长中的雌穗,妨碍营养物的輸送和雌穗的正常受粉所致。本文試驗所得的結果,初步指出当前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的措施,不仅从減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証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温、湿度及处理时间对麦红吸浆虫老熟幼虫脱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温、湿度对麦红吸浆虫老熟幼虫脱穗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以小麦黄熟期麦红吸浆虫老熟幼虫尚未脱穗的被害麦穗为材料,测定不同温、湿度及处理时间对麦红吸浆虫老熟幼虫脱穗的影响,其中湿度通过PE自封袋加水调节。温度为12~16℃时老熟幼虫脱穗率明显高于其它温度处理,14℃达到峰值24.78%。每袋加水2 mL时脱穗率达39.6%,明显高于其它湿度处理。处理12~36h脱穗率明显增加,处理48h时脱穗率与36h差异不显著。表明在14℃、每袋加水2mL、处理时间为36 h时麦红吸浆虫老熟幼虫最易脱穗活动。  相似文献   

7.
灰翅麦茎蜂对不同品种春小麦穗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青海省湟水流域民和、西宁、大通3地田间播种12个春小麦品种以测定灰翅麦茎蜂幼虫蛀茎危害对各品种单株穗粒重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供试春小麦品种被害单株穗粒重显著下降,损失率为9.4%~37.3%。辐阿1号损失率低,显示一定的耐虫性。  相似文献   

8.
棉田玉米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玉米螟卵量与棉花被害株、被害铃关系的研究以及被害所造成产量损失的调查,根据经济阈值推算出以百株卵量表示的防治指标。玉米螟卵量(x)与被害株数(y)、被害铃数(n)呈正相关,关系式第1代为:y=1.49x-0.22,第2代为:y=3.47x+0.21,第3代为:n=3.25x+1.2。被害株损失青铃数,第1代为4.36±0.55只,第2代为3.41±0.30只。但与受害株相邻的健株铃数多于一般健株。用药一次每亩成本150元,防治效果为70%,推算出的防治指标为:第1代百株卵量2.2~2.8块,第2代0.9~1.1块,第3代3.1块。经多点大田验证,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系统调查了安徽省不同地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发现:安徽省全境玉米适生期长,玉米种植结构复杂,北部地区以连片种植夏玉米为主,南部地区以插花式播种春玉米为主。与为害夏玉米的害虫相比,南部春玉米害虫种类更为多样。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全省玉米的主要害虫,其中铜陵地区春玉米苗期受亚洲玉米螟为害最重,被害株率达25.6%。蜗牛在夏玉米穗期和春玉米苗期为害严重,部分田块被害株率达100%。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是春、夏玉米穗期的另一主要害虫,常与亚洲玉米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混合发生,但在淮北地区玉米秸秆中未发现冬后存活的桃蛀螟幼虫。  相似文献   

10.
我县改种1季中稻后,稻螟一直以二化螟为优势种,但1983年以来,三化螟数量逐年上升,1987年全县50%的区、乡三化螟比例达80%以上。为了准确估计田间危害程度,经过大量田间观察,一代被害株根据有无枯鞘和羽化孔特征进行鉴别,现提出穗期二化螟与三化螟危害状的3点区别。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Two Triticum aestivum and two T. durum varieties were sprayed at five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ith 0–5 and 1 kg/ha 2,4-D on the same day. The most sensitive stage was that of spike initiation, the most resistant phase followed the completion of spike differentiation, and plants close to caring were again very sensitive. Grain yield reductions of up to 19% with the low dose and 34% with the high dose were observed. The yield reductions at all growth stages were mainly due to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kernels per spikelet. Application of 2,4-D during tillering also reduced the numbers of spikes per plant and spikelets per spike. Malformations of the spikes occurred in some plants of T. aestivum treated at spike initiation, but these spikes did not differ in grain yield from normal spikes from equally treated plants.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1957—1979年间,根据多次田间调查春小麦品种对麦秆蝇抗性机制研究的结果。麦秆蝇有趋向遮荫较差麦田的习性,卵散产,主要产在叶片正面近基部处。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对麦秆蝇的抗性,主要是由此虫产卵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决定的。影响产卵选择性的特性已证明有生育期、叶面茸毛性、叶片宽度及叶片与茎秆间交角。抽穗愈早、叶面茸毛密而长、叶片狭或叶片与茎秆间交角大,则着卵较少。统计分析这些差异都是显著的。此外,有一年的田间调查表明叶色深的品种着卵较少,叶色深浅与着卵量有显著的负相关。但这需要进一步验证。还有,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与幼虫入茎成活率,已证明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品种生育期也起一定的抗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麦对根腐病菌毒素的抗性与电阻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电阻法测定不同抗性的小麦叶组织对麦根腐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ativum)毒素制备物的电阻变化,可以获得与在自然条件下用病原菌孢子接种鉴定一致的结果.它与通常表示膜伤害程度的电解质外渗密切相关,并能与小麦叶片可见的病害症状和小麦品种间的阶段抗病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东北春小麦丛矮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通过重病区的系统调查和流行因素定量测定,明确在灰飞虱是小玫丛矮病最主要的介体,占飞虱种群的95%以上。灰飞得在中肋地区1年发生3代,在麦茬、草根、土缝内越冬,老熟带毒若虫和成虫是次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其数量和带毒率与小麦全矮病发病率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回归求得如下关系:Y=0.1823Z1-5.7418X2-0.03099X3+1.1404X4。病情与小麦受侵洒时期密切相关。田间试验表明,三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春小麦根腐病危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和大田中取样调查等方法,对小麦根腐病在小麦生长不同阶段的危害损失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明确了小麦根腐病苗腐主要影响田间保苗率、幼苗长势及成穗率等而造成产量损失;成株期的叶腐、穗腐则主要影响粒重而造成大幅度减产;同时穗腐又造成小麦籽粒感病,使种子质量下降而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16.
茉莉酸诱导小麦幼苗对麦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茉莉酸可诱导小麦品种郑州891的防御反应,使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的取食行为发生明显改变。尽管此两种蚜虫在正常的小麦相干株上取食的EPG各波型参数出现的次数及历时变化较大,但经茉莉酸诱导后,都再现了NP波次数和历时显著增加、E1与E2波历时明显缩短、首次出现E1波时间显著延长以及口针在细胞间穿刺频率明显升高等变化。这说明茉莉酸诱导后,郑州891的取食适合度降低,其机理与茉莉酸诱导产生挥发性的蚜虫取食拒避剂及诱导维管液营养成份的改变有关。试验还证实;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在其对寄主植物适合度的鉴别中共同起作用;植物适合度不能仅由1-2个EPG波形参数作为指示因子,要视具体情况全面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北小麦白粉病常发区——鄂北麦区进行的2a观察试验表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基础工作是播种期用粉锈宁拌种。轻病年1次拌种即可控病增产;中等发病年,须在拌种基础上,后期再进行粉锈宁喷雾防治1次,遗漏拌种田也可在孕穗期喷雾防治1次补救;重发病年,除拌种田须后期喷雾防治1次外,未拌种田应在孕穗期和扬花期连续进行2次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与条锈病菌不亲和互作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条锈菌同一小种的野生型菌系和弱毒突变菌系,分别接种同一小麦品种的方法,研究了不亲和互作的超微结构特征。在不亲和互作中,条锈菌的胞间菌丝、吸器母细胞和吸器明显受抑。吸器可以在发育早期受抑坏死,也可迟滞至吸器体形成之后坏死。吸器外质膜严重皱褶,并出现孔洞,吸器外间质加宽,沉积大量电子致密物质。侵染位点的小麦叶肉细胞表现与过敏性坏死反应相关联的一系列变化。细胞壁内侧还出现乳突状或颗粒状沉积物等防御结构或物质。  相似文献   

19.
野燕麦、遏兰菜复合群体对小麦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采用二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野燕麦遏兰菜不同密度的复合群体与小麦减产率,穗数减少率,穗粒数减少率等指标函数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野燕麦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遏兰菜密度是次要因子。野燕麦,遏兰菜密度与小麦减产率,穗数减少率,穗粒数减少率在试验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小麦减产率回归方程为:Yy=20.70+6.0913x1+2.1563x2+4.3250x1x2-2.1355x  相似文献   

20.
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年和1963年,分别在信阳和郑州进行三次田间药剂防治小麦条銹病試驗結果表明:在叶面防治效果方面,超过0.5%对氨基苯磺酸10%以上的有0.5%与0.3%“閩农五号”、氟化鈉600倍、1000倍、氟矽酸鈉600倍、1%氨基苯磺酸鈉、1%氨基苯磺酸鋅、1%氨基苯磺酸鎳、0.1%与0.2%氮化鎳、0.2%氟化鎳及0.2%醋酸鎳等12种;超过1—10%或基本上相等的有1%常州氟鋇、1%氨基苯磺酸铁、0.1%与0.2%硫酸鎳四种;其中药效較好而又无药害、比对照增产10—35%的有1%氨基苯磺酸鈉、0.5—1%常州氟鋇、0.3—0.5%“閩农五号”、0.5%氨基苯磺酸铁及0.5%对氨基苯磺酸等;药效尚好而药害輕微、比对照增产10—20%的有1%氨基苯磺酸铁盐、0.5%鋅盐、0.5%鎳盐、0.1%醋酸鎳及氟矽酸鈉600倍等。田間药剂防治的适当时期和次数,根据病情动态和噴药效果分析,在河南省中南部地区建議以小麦的孕穗初、孕穗末或抽穗初、揚花期三次噴药为最好,灌浆以后噴药一般不起作用,如早春气温较高,病情上升迅速,則可在拔节期加噴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