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论直播或移栽,凡越冬期只有4~5片绿叶的苗,都应列为迟发油菜。据田间苗情观察,有的绿叶嫩小,主要是迟播造成的;有的叶大红黄,主要是老苗迟栽造成的;有的株小叶红,新叶滞发,常是苗差、迟栽、干旱、渍涝、病虫害、缺肥、粗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迟发油菜主要表现为:苗势瘦弱,  相似文献   

2.
丰泉 《农家科技》1998,(10):10-10
<正> 不论直播或移栽的油菜,凡是越冬期只有4~5片绿叶的,均应列为迟发油菜。据田间苗情观察:有的绿叶嫩小,主要是迟播造成;有的叶大红黄,主要是老苗迟栽造成;有的株小叶红、新叶滞发,常是苗差、迟栽、干旱、渍涝、病虫害、缺肥、粗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3.
丰泉 《农技服务》1999,(1):18-19
<正> 不论直播或移栽,凡越冬期只有4~5片绿叶的苗,都应列为迟发油菜。据田间苗情观察,有的绿叶嫩小,主要是迟播造成;有的叶大红黄,主要是老苗迟栽造成;有的株小叶红,新叶滞发,常是苗差、迟栽、干旱、渍涝、病虫害、缺肥、粗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4.
不论直播或移栽,凡越冬期只有4片~5片绿叶的苗,都应列为迟发油菜。据田间苗情观察,有的绿叶嫩小,主要是迟播造成;有的叶大红黄,主要是老苗迟栽造成;有的株小叶红,新叶滞发,常是由苗差、迟栽、干旱、渍涝、病虫害、缺肥、粗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迟发油菜主要表现为:苗势瘦弱,体内积累营养少,春后易抽早苔,而且苔细茎矮,总分枝和有效分枝数减少,导致角果数和实粒数下降,严重影响产量。但是,迟发油菜存在着较大的生产潜力,管与不管,粗管与细管,单产的差异几成或成倍。因此,对迟发油菜要巧管、细管,促进其平衡生长,搭…  相似文献   

5.
油菜冬壮是高产的基础,春发则是高产的关键。春发油菜单株绿叶数多,叶面积大,茎秆粗壮,分枝多,干物质积累也多,有利于角果和籽粒的发育。扬油1号于3月10日左右进入抽薹期,4月初始花,4月下旬终花进入角果发育成熟期。从蕾薹期至成熟期是油菜增角、增粒、增重的关键时期。现将此阶段的生育特点、主要形态指标与实现三增夺高产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蕾薹期 1.生长发育特点及其主要形态指标:蕾薹期是油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时期,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油菜免耕板田施用薹肥量与薹前基肥量的多少对油菜生长有明显影响,薹前施肥过多和薹肥过量易导致倒伏减产。薹前施肥量过少和薹肥偏少则会造成油菜早衰而减产。为此油菜施肥应注意稳施基肥和适施薹肥。油菜薹期增施磷钾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开春后,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油菜生长速度加快,陆续进入现蕾、抽薹和开花阶段,根据油菜长势酌情施好薹花肥是夺取油菜优质高产的重要一环. 蕾薹期是油菜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重要阶段,需肥量大.在这一时期如果养分供应充足,油菜的主茎和分枝就长得粗壮,绿叶增多,叶片也大,薹能长得高,是搭好高产架子的关键.但油菜薹肥也不能偏施单一氮素化肥,必须配施钾肥和叶面喷施硼肥相结合,才能增枝、增荚、增粒.这是因为油菜苗期缺钾,一般不表现症状,而一旦进入薹期,植株高大,生长快速,如土壤含钾量低,就会使油菜钾素营养比例失调,出现抽薹以前长势好、抽薹以后落黄快的穷抽薹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湖南油菜主要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等。近年来,油菜根肿病在全省由零星发病到局部蔓延,给油菜生产、扩面、增效带来潜在的威胁。一、菌核病菌核病在湖南省油菜产区普遍发生。在苗期发病较少见,主要以花荚期发病为主,近年来,蕾薹期病害也较常见。1.危害症状(1)蕾薹期感病:油菜薹茎基部形成褐色病斑,后期长满白色絮状菌丝(图1),有的在表面或内部产生黑色菌核。  相似文献   

9.
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应用推广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对9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摘薹与未摘薹的产量、产值及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摘薹后菜子产量比未摘薹平均增12.52%,总产值比未摘薹平均增124.08%,初步分析油菜摘薹后二次分枝及每角粒数普遍增加是菜子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供试品种中,中油112菜薹、菜子产量高,菜薹口感甜脆爽口,可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品种推广应用;天下农3号菜薹产量及总产值高,浙油28菜薹口感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突出,菜子增产潜力大,二者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  相似文献   

10.
蕾薹期至花期是油菜(Brassica napus L.)对水分的敏感期,为明确油菜此时期合适的地下水位,给油菜生产的农田排水降渍提供理论依据,在蕾薹期利用测筒装置研究4个不同地下水埋深(0、30、50、70cm)对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0、30和70 cm地下水埋深显著降低了油菜地上部各器官产量;从产量构成因子看,蕾薹期地下水造成油菜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单株角果数的显著下降;0 cm水埋深处理在收获指数、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子粒养分积累比例等指标上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50 cm地下水埋深对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无明显影响。综合考虑产量效应及开沟降渍的生产成本,湖北省稻茬油菜田的适宜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30~50 cm。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油菜摘薹适期研究、大区对比试验、菜薹营养结构分析等以及摘薹次数研究进展概述。试验结果表明,摘薹后,油菜产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比单收菜籽减产菜籽17.7%,但纯收入提高了33.7%,投入产出比约1∶3.5;甘蓝型油菜双低油菜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绿色蔬菜;薹高60 cm时为摘薹最佳时期;摘薹一次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涂义秋 《农家科技》2007,(11):13-13
<正>1.缺硼造成的症状类型。①苗期萎缩。在油菜苗期,新叶生长缓慢,叶片初变暗绿色,叶变小、变脆,叶端反卷,皱缩不平,中下部叶片边缘变成紫色,组织变黄,并逐渐发展扩大形成紫蓝斑。根系少而细短,根颈膨大呈紫色,最后全株枯萎而死,造成油菜缺苗。②薹期萎缩。初薹期叶片皱缩,颜色变暗绿或紫色,薹伸长缓慢甚  相似文献   

13.
油菜前期的早花早薹和后期的二次开花问题一直是影响产量和造成种子经销商与农户发生纠纷的主要问题。要有效防止早花早薹现象,首先要确定最适宜的播种期,如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早花早薹现象,可采取摘薹延开花、中耕控旺长、追肥促生长、摘除早花等措施;预防二次开花现象可采取选择优良品种、适期播种和移栽、科学运筹肥料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早薹早花即油菜在冬季就抽薹开花的现象叫早薹早花,这种早薹早花是一种非正常的表现。因为冬季温度低,所开的花不能正常结果,且抽薹开花消耗了植株体内大量养分,油菜抗寒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冻,导致死株、死蕾和花角脱落,对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早薹早花要针对不同  相似文献   

15.
摘薹方式对油菜群体花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技服务》2019,(8):14-15
为延长油菜花期,促进油菜花、菜两用,以紫色油菜品系R11为研究对象,采取油菜高效轻简化栽培管理措施,进行田间油菜间株摘薹、间行摘薹和不摘薹试验,初步研究不同摘薹方式对油菜的花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摘薹可推迟油菜的生育期、初花期和终花期,提高油菜籽产量;观花期可延长5~7天,产量提高13.53%~18.74%;间行摘薹处理的初花期和终花期均较晚,整体观花期可延长7天,油菜籽亩产量最高,达155.74公斤。  相似文献   

16.
以双低油菜品种华双4号和中双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摘薹的效应以及不同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一菜两用"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摘薹,油菜产量表现明显不同,油菜子产量以12万株/hm2最高,鲜菜薹产量以15万株/hm2最高;不同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条件下,12月23日摘薹、留薹12 cm油菜子和鲜菜薹产量较高,且菜薹品质好,为最佳摘薹组合;双低油菜"一菜两用"产业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油菜平产稳产,显著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7.
试验设置传统种植和打薹处理2种种植方式,在收获后对比2种种植方式的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推广油菜打薹高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打薹与不打薹在株高、单株分枝数、千粒重方面差异显著,在单株角果数、单株籽粒数和产量上差异不显著,打薹处理的产量为113.61 kg/亩,不打薹处理产量为121.82 kg/亩,打薹比不打薹低8.21 kg/亩,打薹处理和不打薹处理油菜产量差距不大。在经济效益上打薹处理能增加菜薹部分附加值,可增加收入449.53元/亩,提高油菜的经济效益,在油菜生产中进行打薹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2022年春季受大风影响,传统种植油菜普遍出现倒伏,经过打薹处理,降低了油菜株高,基本没有出现倒伏,打薹能够明显提高油菜抗倒伏能力,增加抗灾能力,是一种可推广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一、科学施肥1.适当追施磷、钾肥。春季是油菜的快速生长期,也是其需肥高峰期,要根据苗情适时、适量追肥。生长旺盛的田块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适当追施磷、钾肥。对于长势较差和迟播田块,可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2~3千克、氯化钾5千克,以增加分枝、花蕾、每角果子粒数和千粒重。2.适时补施硼肥。硼是油菜生长发育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需求量虽小,但对产量影响极大,且以蕾薹期至初花期需求量最大,缺硼可导致油菜"花而不实"、"实而不果"。因此,生产中应在油菜蕾薹期至初花期,对施硼较少或未施硼的田块及早补施硼肥。笔者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16,(3)
正油菜蕾薹期是从油菜现蕾开始到初花为止的生育阶段,各地区冬油菜区是从1月底2月初至3月上旬,约30天左右。油菜蕾薹期管理重点是促进油菜春发稳长,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争取枝多、角多、粒多,减轻病虫的危害。早施重施薹肥薹肥一是要看苗、看地、看天合理施用,以掌握早发稳长、不早衰、不徒长贪青为原则。春季温度高、雨水多、地力肥沃、腊肥足,油菜长势强,应少施薹肥;气温低、土壤肥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恢复系宁R1为材料,研究了宁R1分期播种的生物学效应和盛薹期摘薹对植株开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种能有效地延迟宁R1的初花期和终花期,但随着播期推迟花期缩短,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下降,植株开花量大幅度减少。而盛薹期摘薹处理不仅能有效地推迟油菜的初花期和终花期,对开花期天数影响较小,且打薹植株的单株开花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因此,盛薹期摘薹是调节油菜花期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效果优于分期播种法。研究还表明打薹油菜分化形成的大量二次分枝是植株增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