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清时期,随着全国性人口膨胀和封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大量移民辗转来到陕南,从而掀起了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的高潮。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开发的盲动性,致使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影响了陕南的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宜农土地的垦殖基本饱和,人口继续膨胀,人均耕地日益减少,严峻的生存危机迫使人们大量涌入资源丰富、荒而未辟的广大山区,从而掀起山区开发的高潮,山区经济成为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从明清时期陕南地区的人口迁移及其成因的分析,探讨该地区农业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及农业开发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3.
在辽金元农业开发的基础上,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农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西辽河地区乃至边疆地区的稳定,良好的农业开发环境促进了西辽河地区经济繁荣。明清两代非常重视农业,大力支持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给予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加之其他政策的实行、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的栽培和驿站、桥梁的建设等,使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成果颇丰,至清代更加显著。自然灾害等成为制约农业开发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的动力与制约因素做出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有几批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商洛,使商洛成为移民聚居区.移民聚居区的形成给商洛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政治思想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分析其影响对商洛正在进行的移民搬迁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维持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王朝恩威并重,曾在西北、西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经营政策和措施,包括设置军政机构、拓展驿路交通、移民屯垦、茶马互市、改土归流等。这些政策措施总体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尤其在农业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小冰期的概念及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界定关于小冰期的定义学术界有所争议,著名气候学家王绍武先生认为,小冰期的概念是Matthes在1939年提出来的,当时是在广泛的意义上应用这个名词的,即泛指气候最适宜期之后,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的冷期。一直到60年代仍然有人这样理解小冰期。但是,后来愈来愈多的学者把这个意义上的广泛的冷期  相似文献   

7.
于春英 《古今农业》2007,25(4):76-83
人口是区域农业开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近代牡丹江地区国内、国际移民的大量迁入造成了区域人口的大量增长,为牡丹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粮食产量的提高,粮食在满足当地居民需要之后,还被大量外运和投放于农产品加工工业,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和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平  张小谷  张子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86-16688
对鄱阳湖地区明清时期的天然渔业种类进行生物学分类,并考察捕捞渔业、养殖渔业、渔具渔法等状况。结果表明,鄱阳湖周边地区设置有16个河泊所和1个鱼苗厂作为渔业课税机构,主要课税对象为长江、鄱阳湖及附近的湖泊、河流的物产。明代鄱阳湖地区渔业注重渔业资源和生态保护,但至清代中后期鄱阳湖地区渔业资源出现衰退。  相似文献   

9.
明清广东主要外来作物的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明清时期番薯、玉米、花生、烟草在广东的引进和传播情况。并初步论述了这些作物对广东作物栽培制度、肥料应用、药物防虫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10月对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14个样区的藤本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新统计梵净山藤本植物18种,可开发的梵净山常见藤本植物53种;梵净山可开发藤本植物花果期长,海拔分布范围广,适应范围广;梵净山可开发藤本植物在各采样点分布差异较大,其人工栽培育种难度较大;梵净山藤本资源在药用、食用、工业、园林,手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其深入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王小丰 《农业考古》2023,(1):136-143
明清以来,大量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配合着当地传统农具,大面积荒地得到开垦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随着农业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的过程中,移民入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朝廷政策的推行,以及改良后的农具与农业技术的应用,使西辽河地区粮食产量颇丰,奠定了后世农业生产格局。农具的使用带来了经济效益,但由于过度垦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西辽河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在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的同时,必须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本文作者认为采取移民政策可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国外移民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国情,可以采取分层次推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马严  杜远生  曾克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13-10415
对贵州省东北部的梵净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揭示了其旅游价值,并提出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呈现繁荣局面,士大夫群体也不断扩大,全国的道路交通体系亦日渐完善,这使旅游活动进入到一个活跃时期。人们外出旅游通常喜好探寻名山胜水,庐山便是当时人们频繁到访的一座旅游名山。庐山地处长江南岸,东南滨临鄱阳湖,明清时期分属江西九江府德化县和南康府星子县管辖,是我国最为著名的文化名山之一。明清时期,频繁的旅游活动对庐山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范立君  谭玉秀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959-13960
呼兰是清政府在东北最早开禁的地区。1860~1903年,清朝先后开放了蒙古尔山、通肯等地区,关内移民开始大量涌入呼兰地区.土地开发规模迅速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崛起,农产商品率迅速提高,促进了农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朝鲜移民与近代黑龙江地区水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春英 《农业考古》2007,25230(6):27-31
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的重要生产基地。而在水田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朝鲜移民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因此,本文简要探讨一下朝鲜移民迁入黑龙江地区的原因、迁入过程、移民的数量以及水田开发和经营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杨凌地区外来植物的入侵状况,并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从植物来源、生活型及入侵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杨凌地区外来植物共有87种,其原产地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地区,外来植物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杨凌地区的外来植物大多属于有益外来植物和中性外来植物.目前对杨凌地区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其外来植物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应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以保护杨凌地区的环境.如:制定长期监测机制、建立监管制度、对外来植物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宣传培训力度以及建立早期预警预报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引水济运是解决京杭运河通漕问题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各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征,一切引水活动都围绕在“保漕”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情况下,很难兼顾国家运道与地方民生,难免会给农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水源紧张的会通河、卫河、高宝河等河段矛盾最突出.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揭示该区旱灾的发生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历史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1368~1911年)渭南地区的旱灾史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以全区域的特大旱灾为主,明朝崇祯大旱、清朝康雍奇灾和光绪丁戊奇荒等历史极端干旱事件在渭南地区均有较好记录.(2)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年际周期,准11 a、准17 a、准28 a和准84 a的年代际周期以及准181 a和准363 a的百年际尺度周期,分别与厄尔尼诺的2~8 a周期、太阳活动的11 a周期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20~30 a周期相对应.(3)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可能要强于在年代际和百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4)渭南地区旱灾的频次序列与我国同时期冬季温度变化序列总体上较为一致,与该时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基本同向,但不完全同步.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并对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揭示该区旱灾的发生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历史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1368~1911年)渭南地区的旱灾史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以全区域的特大旱灾为主,明朝崇祯大旱、清朝康雍奇灾和光绪丁戊奇荒等历史极端干旱事件在渭南地区均有较好记录。(2)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年际周期,准11 a、准17 a、准28 a和准84 a的年代际周期以及准181 a和准363 a的百年际尺度周期,分别与厄尔尼诺的2~8 a周期、太阳活动的11 a周期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20~30 a周期相对应。(3)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可能要强于在年代际和百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4)渭南地区旱灾的频次序列与我国同时期冬季温度变化序列总体上较为一致,与该时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基本同向,但不完全同步。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并对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