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2003~2007年,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人工投喂、跟踪观察和解剖等方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食物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选择的植物性食物有24科41种,取食部位有植物的花、果实、幼嫩的叶子和茎:动物性食物有蜈蚣目、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4个目的昆虫。  相似文献   

2.
在一起以眼炎、呼吸道症状及腹泻为主症的白颈长尾雉中,高比率分离到奇异变形杆菌。所得分离物具有较相似的药物敏感性,且表现出对小鼠较强的致死性作用及由雏伊莎公鸡人工攻菌造病成功。据此确认,奇异变形杆菌是引起本次白颈长尾雉发病死亡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中国家禽》2008,30(14)
新华网7月7日消息:环境保护部日前正式公布了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4.
笼养白颈长尾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325.00~450.00 g的成年笼养白颈长尾雉为研究对象,对笼养白颈长尾雉(15♂,17♀)的24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按性别分组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测生理生化指标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白颈长尾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结果能为白颈长尾雉疾病诊断、治疗和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种性别的个体倾向于比另一性别的个体扩散到离出生地较远的地方,这种现象称为性别偏倚扩散.性别偏倚扩散现象在脊椎动物中很常见,对种群结构和种群动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一夫一妻制鸟类的扩散模式,然而有关一夫多妻制鸟类的研究和数据还是很少.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多态性DNA微卫星位点(105个个体和7个位点)和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63个个体)来研究白颈长尾雉的性别偏倚扩散模式.传统的观点认为,鸟类中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更具扩散性.与此不同的是,本文中两种遗传标记所得的遗传信息都表明,白颈长尾雉的扩散模式是雄性偏倚的.我们认为,在鸡形目中,不具群集展示行为的一夫多妻制物种更加倾向于雄性偏倚扩散模式.该推论与基于白颈长尾雉一夫多妻的婚配体制所得到的结果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圈养条件下赤斑羚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清 《野生动物》2011,32(5):249-251
2010年6月,在上海动物园繁殖场的赤斑羚饲养区,采用人为观察与摄像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10只圈养赤斑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斑羚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趴卧(43.11%)和采食(38.21%),站立行为(12.40%)次之,运动行为(3.53%)和修饰行为(2.45%)较少,其他行为仅占0.31%,所占比例最低。在活动规律上,赤斑羚一般在7:00左右开始活动,一天中趴卧、采食和站立是主要的3种行为。趴卧行为在11:00~11:55和15:00~15:55处形成波峰,在8:00~8:55和14:00~14:55处形成波谷。在9:00~9:55和14:00~14:55是采食高峰,在11:00~11:55是采食低峰。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均在8:00~8:55形成波峰。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所占比例较少,在一天中分布的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7.
圈养红斑羚冬季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冬季,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5只红斑羚进行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冬季红斑羚有54.17%的时间趴卧休息,其次是摄食行为(22.17%)和站立行为(15.34%),运动行为、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占的比例非常小,分别为5.32%、2.71%和0.29%。卧息行为一天中有2个高峰,分别是7:00之前和摄食之后10:00~13:00时之间,持续时间较长。摄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分别是9:00~10:00时和14:00时以后。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伴随着摄食行为,同样在8:00~9:00时和14:00~15:00时形成了2个高峰,只是运动行为所占比例很小,高峰期不明显。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是随机发生的,分布比较平均。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对3种雉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日活动节律上,3种雉类均为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较高,但活动高峰不完全重叠。(2)3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春、秋和冬季生态位分离主要体现在清晨的活动高峰上,但黄昏时的活动高峰基本无差别。(3)3种雉类夏季的活动时间较其他季节延长、活动频率增加,白颈长尾雉(05:00—07:00和17:00—19:00)和勺鸡(05:00—07:00和14:00—16:00)仍保持早晚2个活动高峰的双峰型,但白鹇则变化为单峰型(09:00)。综上表明,3种雉类各季节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低于全年总体水平,若将采集的全年数据合并分析可能会掩盖季节间的差异。3种雉类的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为保护区在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雉类保护...  相似文献   

9.
笼养大鸨在夏秋季节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记录笼养大鸨在夏秋两季的行为日节律,利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探讨季节对大鸨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年龄组间大鸨行为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鸨行为分配以休息为主(夏70.02%,秋69.52%),其次为游走和理羽。夏秋大鸨行为日节律在静站(F=44.44)和趴卧(F=64.62)两行为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间休息行为(F=315)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5,(12):75-76
选用夏季日最高温度在33℃以上的天气,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圈养的4只成年食火鸡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将其行为谱主要分成:休息、走动、觅食、梳理和其他行为5大类。在行为时间分配上,圈养食火鸡夏季的主要时间用于休息(48.19±13.05)%,其次是走动(30.40±12.35)%、觅食(11.16±14.53)%、梳理(7.01±2.62)%、其他(3.24±1.51)%。休息时间在中午时出现峰值,走动在8:00-8:55出现峰值,觅食在10:00-10:55和16:00-16:55出现峰值,其中觅食与饲养人员投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2017年4月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5只黑帽悬猴(Cebus apella)的行为,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日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圈养黑帽悬猴的主要行为活动为休息(52. 06±1. 03)%、移动(23. 22±0. 58)%、取食(14. 65±0. 69)%、理毛(4. 98±0. 35)%等。雄猴和雌猴的休息、玩耍、乞食和刻板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差异显著。相比于成年黑帽悬猴,幼猴玩耍的时间更长(χ~2=13. 643,P <0. 05),乞食行为所占时间更多(χ~2=4. 057,P <0. 05)。雄猴取食时间先于雌猴和幼猴,在上午和下午投食后均优先取食。周末游客人数比平日显著增加,雌猴和幼猴乞食行为也显著增多,其波动节律具有一致性。针对圈养黑帽悬猴行为管理提出了一些丰容措施和游客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灰雁繁殖期的行为日节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6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徐州睢宁金桥禽业发展有限公司2对繁殖良好的灰雁的繁殖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 H法分析不同性别灰雁繁殖前中后期行为的性别差异,以及相同性别的灰雁在繁殖的不同时期的行为差异。结果显示:灰雁在采食、理羽、静立、趴卧、孵化等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节律性。取食行为多发生在上午和下午的中间时段,孵化多在早晨和傍晚,而中午的大部分时间处于休息状态。孵化期内雌雄个体的行为差异很大,灰雁繁殖时期各种行为所占的比例不仅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而且同一性别个体在不同的繁殖阶段各种行为所占的比例也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成年黄山短尾猴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5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黄山野生猴谷YA1群黄山短尾猴成年个体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系统观察.数据分析显示:黄山短尾猴成年个体日活动行为主要为休息(59.72%)、理毛(17.50%)和觅食(14.82%),其他行为如漫游(5.86%)、玩耍(0.04%)和其他(1.64%)时间花费较少,觅食高峰与投喂时间基本一致.老年组个体比成年组个体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休息(Z=-5.811,P<0.01)和理毛(Z=-4.913,P<0.01),较少时间漫游(Z=-3.989,P<0.01).雄性个体花费较多时间休息(Z=-3.577,P<0.01)而雌性个体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理毛(Z=-3.134,P<0.01).哺乳期雌性漫游行为(Z=-2.9541,P<0.01)低于非哺乳期雌性个体,其他行为(Z=-2.9541,P<0.01)明显高于非哺乳期雌性,而觅食行为(Z=-0.1773,P>0.05)无显著差异性.结果表明人工投喂是导致其行为时间分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09年710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法对海南赤麂(Muntiacus muntjak ni gripes)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964 h的观察。结果表明,海南赤麂将最多的时间用于采食,其次是反刍和卧息,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海南赤麂是以晨昏活动为主的食草动物。性别、年龄和天气均是影响海南赤麂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的因素,在时间分配方面,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反刍和卧息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采食和移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卧息、移动和其他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天气条件对海南赤麂的移动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活动规律方面,不同性别个体的各种行为出现的高峰相似,只是雄性用于卧息的时间较雌性高;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活动规律差异较大,其中成体和亚成体较为接近,而幼体的活动规律则与成体相反;不同天气条件下海南赤麂的活动规律变化较大,其中受天气因素影响变化最大的是采食、反刍和休息。  相似文献   

15.
2010年9月15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10:00,14:0010:00,14: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时和15:0010:00时和15:0016:00时,休息在12:0016:00时,休息在12:0013:00时出现高峰期。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比较,年龄因素对牦牛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2006年8月至2009年5月,对哈尔滨机场内的毛脚鵟分布状况、活动时间及各种行为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哈尔滨机场内毛脚鵟于每年的10月迁来,次年的3月迁走;在场区附近其种群密度高峰期为10月和3月:毛脚鵟日活动节律高峰值出现在每天的7:00、10:00和13:00左右:毛脚鵟日常各种行为中停歇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最高为36.6%;场区内油罐建筑物区域(A区)毛脚鵟活动频繁,需要引起驱鸟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S.cerevisiae in the dairy feed and analyz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cerevisiae fermentation brothe in vitro.5 forage samples and 5 fee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isolate yeast by YPD solid medium.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and 26S rDNA sequence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isolated strains.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cerevisiae strains was tested by cylinder plate method.A total of 12 yeast belonged to 4 specie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including 3 S.cerevisiae (Y1, Y7 and Y11), 4 Debaryomyces hansenii, 3 Cryptococcus flavescens and 2 Torulaspora debrueckii.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the 3 S.cerevisiae fermentation brothe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 E.coli and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were different.Y7 and Y11 fermentation brothe showe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to all the tested pathogens, while Y1 inhibit E.coli alone.This study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probiotics containing S.cerevisiae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用绵羊瘤胃液分别处理嗜热毛壳菌纤维素酶和对照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绵羊瘤胃液处理1h和6h后,嗜热毛壳菌纤维素酶酶活力分别为原活力的88.41%和74.04%,而对照酶酶活力分别为原活力的58.30%和46.64%。从整体来说,嗜热毛壳菌纤维素酶在绵羊瘤胃中稳定性优于对照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