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安卅舖位于淠史杭丘陵灌区,1964年省科委和我院在卅鋪公社建立了研究基点。1965年六安地委又决定以这个公社作为低产变高产的綜合样板,并派一批干部长期駐点,我院也增加了一些技术力量。为了加强統一領导,在地委直接領导下,成立了样板工作領导小組。同时选定卅鋪、楊公两个大队作为样板大队荒昀唇浌甯刹亢凸愦笊鐔T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虽然1965年生产上遇到比較严重的自然災害,但两个样板大队仍取得較好的收成,全社粮食产量比1964年增收八万斤,棉花增产幅度更大。1965年卅舖大队粮食亩产五百六十一点五斤,比1964年增产11.6%,皮棉亩产九十二斤,比1964年增产二点二倍多;楊公大队粮食亩产五百二十七斤,比1964年增产11.1%,皮棉亩产九十五点四斤,比1964年增产三点七倍多。有五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超过七百斤,少数丰产田亩产高达千斤以上。有八个生产队皮棉亩产超过百斤,最高的生产队皮棉亩产达一百八十三斤。  相似文献   

2.
貴池县烏沙公社新庄大队第十生产队,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科学实验,钻研植棉技术,积累了麦棉两熟的丰富經驗。从1956—1964年,除1959、1960二年外,其余年份棉花亩产皮棉均达百斤以上,小麦产量亦达百余斤。特别是近两年来,棉花增产十分显著,全队植棉二百一十四亩(占旱地96.8%),1963年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一点五斤,1964年虽然棉花生长后期遇到长期严重的干旱,預計仍可达到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七斤,是我省沿江地区大面积麦套棉的丰产典型。  相似文献   

3.
一、早粳农垦二十号。系北方耐冷性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于1959年引进,1961年起参加試驗,至1963年統計,据全省五个試点八次試驗,产量居首位三次,第二位四次,第四位一次,平均亩产八百一十五点一斤,比有芒早粳、北京粳、宁丰等增产11.8——30.1%,平均增产19.6%。我院自1960年至1964年連續五年試驗,产量居首值二次,第二位三次,平均亩产八百四十三点二斤,比有芒早粳、北京粳增产11.8—28%,平均增产21.6%。1965年参加大田生产,計种植五点四九宙,因栽插过稀,前期灌水较深,蘖肥延迟施用,影响分蘖和穗數,但平均亩  相似文献   

4.
一、我省棉花良种推广及目前退化情况解放初期,我省沿江棉区主要种植德字五三一品种,淮北棉区主要种植斯字二B品种。1952年前东流棉場引进岱字十五号,通过区域試驗,皮棉比德字五三一增产11.25%,1953年試驗增产29.8%,并在东流、貴池等地示范,取得同样結果。1954年沿江棉区开始推广岱字十五号,至1956年全面普及。1956年肖县棉花原种繁育場举行的区域試驗中,岱字十五号比斯字二B增产20%。淮北棉区于1957年开始推广,至1959年全面普及。1959年后,岱字十五号种植面积約占全省棉田面积的95%左右。  相似文献   

5.
凤台县张集公社前崗大队第七生产队,1964年在棉田进行了追施氨水增产效果試驗。其中有一点二亩迫施氨水(折合每亩二十斤,每斤兌水三十五斤),另外有一点五亩未追施作为对照。通过試驗,追施氨水的,亩产皮棉一百零二斤,未追施的,亩产皮棉七十八斤,追施氨水比未追施的增产30.7%,每斤氨水增产皮棉一点一斤;同时,还抑制了棉虫的为害,給棉田追施氨水打开了出路。1964年初,社員对氨水还不熟悉,今年决心在棉田大量使用。棉田怎样追施氨水呢?他們的做法是: 一、开沟深施:氨水是一种很好的液体氮素化肥,容易揮发,如果浇在地面上,不仅降低肥效,而且揮发出来的氨气对棉花植株还有毒害,輕的叶色变黄,重的叶子变干。因此,必須开沟深施,一  相似文献   

6.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学理论,抓路线,促大干,按八字宪法科学种田,1975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粮食亩产比1974年每亩增产123斤,总产比1974年增产727万多斤,6500亩棉花,亩产皮棉82.7斤,超过了纲要。农业要大上、快上,粮、棉要大幅度增产,没有化肥,没有煤,肥源少,怎么  相似文献   

7.
1973年以中棉所7号为母本,徐州142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1976年自杂种三代选株,1979年育成.1982年3月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命名为徐棉6号.一、产量表现经多点鉴定,1979年7个试点平均亩产皮棉137.2斤,较对照徐州142每亩增收皮棉18.7斤,增产15.8%.1980年6个试点平均亩产皮棉205.1斤,较对照鲁棉1号原种每亩增收皮棉15斤,增产8.9%.1980年首次参加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全省12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皮棉123.9斤,较对  相似文献   

8.
大渡乡位于举水西岸,年平均温度16.4℃,无霜期约240天,常年降雨量1,200多毫米;大部系砂质土壤,棉田习惯为小麦棉花两熟栽培。全乡耕地9,418亩,其中旱地7,636亩。1956年棉田面积5,689亩。去冬今春已有98.5%的农民入社,并有86.7%的农户加入高级社。 本乡种棉历史很久。1950年前都是种“大毛子”、“绿绒茧”等中棉品种,一般年成亩产皮棉30——40斤。自1950年开始引种岱字棉后,产量逐年提高,如51年平均亩产皮棉41.1斤,52年45.1斤,53年53.2斤,54年全部被洪水淹没,55年平均亩产73.1斤,56年获得亩产101.2斤的大丰收,比55年增产37.3%,较全县平均亩产61斤,增产66%。取得了百斤皮棉的光荣称号。这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上第一年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我县是棉麦两熟制的棉花集中产区。1964年全县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棉麦两熟生产更是获得了持续增产。夏收小麦35万亩,平均亩产达210斤,较1963年增产8.3%;棉花实收26万亩,平均亩产皮棉96.5斤,较1963年增产3.2%。1964年棉花生长季节并不是风调雨顺的。播种时期的阴雨,盛蕾时期的暴雨,初花时期的干旱,  相似文献   

10.
棉花生产传统上惯用早抪、稀植,人工整枝,争取“三桃”,生育期长,病虫危害重,管理繁杂,劳动强度大,投资多,产量不高.为了改革栽培技术,提高棉花单产,几年来,我们和裴村大队科研站,共同进行了棉花高密度化学除草、不中耕试验和大田生产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977年示范种植186亩,平均亩产皮棉114.2斤,其中有14.5亩达168斤。1978年示范种植127亩,平均亩产皮棉131.5斤。较常规种植增产2—3成。前茬油(艹才)平均亩产86斤。高密化除棉田在栽培管理上和常规管理不同,也和过去“万株小棵早打顶”不同。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栽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塑料薄膜在生产上的大量推广应用,一个以地膜覆盖为中心的棉花栽培新体系,正在我省逐步形成和完善。据1983年统计:全省植棉面积84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25斤;其中覆膜棉田33万亩,亩产皮棉160斤,仅这一项全省就增产皮棉20余万担。  相似文献   

12.
<正> 清丰县古城公社东佛店大队,1982年春与地,县农业局、公社农技站签订千亩棉田技术联产承包合同,定产指标亩产皮棉120斤,由于双方严守合同,1982年1000亩棉田,亩产皮棉l75斤,总产17.5万斤,比承包单产每亩增产55斤,全大队向国家交售皮棉16.5万斤,仅棉花就收入43万元.由于棉花丰收,一年还清了国家贷款1.5万元,新打机井5眼,大队搞农业积累2万元.实行  相似文献   

13.
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棉花生产,我县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切实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改进棉花栽培技术,皮棉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72年战胜了低温、阴雨、台风和病虫等自然灾害,在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同时,全县39万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113.8斤,比1971年增长一成多,并涌现了一批高产单位。如大新公社中兴大队亩产皮棉197斤,县委在中兴、团结大队的22亩试验田,亩产皮棉230斤。几年来,通过总结群众经验,对棉花栽培技术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 地面薄膜复盖是棉花栽培上一项新的技术措施,增产效果显著.1980年棉花地膜复盖试验田3.2亩,平均单产皮棉289.8斤,其中沈家大队杨庄五队0.45亩,收皮棉139.8斤,折合亩产310.6斤,1981年地膜复盖棉花12亩,单产都在250斤以上,其中郑庄、杨庄4亩多盖膜棉花,单产皮棉都突破300斤.地膜复盖棉田增产的原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15.
小麦拔节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旺盛时期的重要标志。在此前几天追施拔节肥,能提高产量。例如,1960—1961年我們試驗,品种为南大二四一九,3月20日拔节,在拔节前的3月16日每亩追施硫酸銨十斤、过磷酸鈣二十斤,結果亩产四百六十七点四斤,較不施的亩产四百三十点四斤增产8.6%。1961—1962年試驗,品种为吉利麦,3月19日拔节,于拔节前的3月2日每亩追施硫酸銨十斤,結果亩产三百五十六斤,比不施的亩产三百三十九点六斤增产4.8%。施拔节肥为什么能增产?它对小麦的生育起着怎样的影响?作者就1961—1962年試驗結果来說明这个問題。合肥地区自3月上旬以后,气温逐漸升高,小麦一般都在3月上旬到中旬先后进入拔节期。进入到拔节期,标志着它与前期生  相似文献   

16.
<正> 省民航局和周口地区农科所、西华县棉办、华中农学院、河南省棉办、周口地区棉办和国营黄泛区农场协作,在我省西华县棉区成功地进行了飞机喷硼试验并取得成功。结果表明:棉田使用飞机喷洒4%硼砂水溶液每亩5市斤,含硼砂0.2斤,(每架次装80斤硼砂加水1920斤),平均亩产皮棉125.3斤,比对照每亩皮棉110斤,增产15.3斤,增产率13.9%,达显著水平。棉花品质也有所改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两年棉花飞机喷硼共增收皮棉65366.4斤,纯增收入129028.7元,为投资的12倍,达到了既增产又增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区于1983年开始进行棉花双膜(地膜加营养钵育苗)栽培试验。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至1986年全区已发展到25万多亩,使我区棉花生产又迈向一个新阶段。一、双膜栽培的优点 1 增产显著据1983—1986年全区34点次不同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结果,双膜栽培亩产皮棉88.6—120.5公斤,平均98.2公斤;直播地膜覆盖亩产皮棉80.7—105.5公斤,平均88.7公斤;营养钵育苗移栽亩产皮棉76.8—92.5公斤,平均84.6公斤;直播亩产皮棉52.6—89.4公斤。平均75.2公斤。双膜栽培平均比直播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和直播分别增产10.7%、16.1%和30.6%。 2.皮棉品质好双膜栽培棉花烂桃  相似文献   

18.
怀宁县叶祠公社,在以阶级斗爭为綱、以生产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开展了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贯彻执行了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羣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在连年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全面丰收。1965年粮食预计总产三百三十九万斤,平均亩产一千零七十一斤,比1964年分别增长29.7%和30%;棉花总产可达三万六千斤,平均亩产皮棉九十斤,比1964年增长285.2%和69.8%;油菜籽总产九万斤,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七斤,比1964年增长51.4%;生猪饲养量一千六百四十三头,比1964年增长33.4%,基本上达到两亩地一头猪;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1965年丰收的特点是:季季丰收、项项丰收、全年丰收,粮、棉、油的产量不仅超过了历史上最高一年,而且还创造了许多高额丰产典型,有十四亩零七厘三季连作,亩产高达一千八百斤;有二百亩双季晚稻破天荒赶上或超过了早稻。其中有四亩二分五高产尖子,亩产达一千九百二十斤(内有双晚农垦五十八,亩产一千一百二十斤),有二十五亩五花籽油莱亩产达到二百四十七斤。由于1965年农业生产全面增产,对国家贡献也越来越大。三千六百八十五亩耕地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八十二万斤,比1964年增长25.6%;皮棉三万五千九百四十四斤,比1964年增长285.2%;油菜籽二万三千斤,比1964年增长15%;生猪三百九十头,比1964年增长一倍多,还提供了很多的鸡、鸭、蛋、菜等等。集体经济也不断地巩固与发展。1965年集体提留的儲备粮十五万七千斤,比1964年增长249%,提留儲备基金一万一千元,比1964年增长19.4%,提留来年的生产费用也有很大增加。一年来,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结果,是党的领导的结果,是实行“革命种田”“科学种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硼是棉花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元素。在缺硼棉田及时施硼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改善棉花品质的作用。1983年,由民航广州管理局、民航河南省局、周口地区农科所、西华县棉办等单位协作,在西华县进行了棉花飞机喷硼试验,共飞行十二架次。棉田喷硼面积6255亩,在伏旱严重的情况下,获得亩产皮棉142.6斤,比对照增产20.4斤,  相似文献   

20.
盐城市地膜棉栽培是从1981年小面积试种开始.1982年在全市各县大面积试验示范种植.1983年推广种植26.8万亩,占棉田铺地面积的7%.其中两熟地膜棉22.4万亩,亩产皮棉112.9斤,比露地棉89斤增产23.9斤,增26.85%.三年来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棉花栽培在全市不同的土壤、气候、栽培水平的地区都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