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14CO2示踪研究小麦叶片早衰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初步表明,早衰性品系的上部三张叶片绿色面积和叶色消退比正常品种为快,约早4~8天。14C 标记指出,在开花期穗及上部三张叶片的14C 同化物分配为:45%运向茎杆等供继续生长之用;30~35%运向籽粒;20~25%自存。开花后10天约76~81%运向籽粒;11~16%自存;运向茎杆等只占7%。在此期间,早衰性品系分配到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采用花前14C-同位素标记旗叶的方法, 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产物转运及14C同化物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冬小麦成熟期14C-同化物主要分配在茎鞘中, 其分配率为44.31%~60.96%; 其次在籽粒中, 分配率为31.81%~40.67%; 其中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茎鞘、叶片中的分配率高于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 表明成熟时大穗型品种有更多的同化物滞留在茎鞘和叶片中。施氮量对14C-同化物分配率有影响, 在施氮量36 g m-2处理的茎鞘中分配率下降, 而籽粒中的分配率增加, 表明增施氮肥促进花前同化物向籽粒中分配。随着籽粒灌浆进程, 光合产物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率逐渐下降, 在籽粒中的分配率逐渐增加, 表明营养器官的同化物逐渐向籽粒转运。小麦籽粒的同化物有34.94%来自花前贮藏物质的转运, 65.06%来自开花后同化量, 但不同品种、不同氮素水平处理之间有较大差异。施氮量36 g m-2处理的花前转运量、转运率、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均下降, 但花后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以及单穗粒重均增加; 其中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198的花后贡献率分别为77.84%和56.29%, 表明兰考矮早八花后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大于豫麦49-198。两品种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施氮量36 g m-2处理高于18 g m-2处理, 并且大穗型品种的增产幅度大于多穗型品种, 表明增施氮肥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增产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鲁麦22达到9000kg/hm2的超高产需依靠一定数量的分蘖穗,分蘖穗约占总穗数的50%左右。鲁麦22最大分蘖数和鲁麦14相近,但分蘖成穗率显著低于鲁麦14;不同蘖位分蘖的成穗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拔节期主茎14C同化物只有2.25%~6.07%向分蘖转移,存留在主茎的14C同化物有10.46%~12.72%转移到籽粒中去;成穗分蘖14C同化物输出的  相似文献   

4.
千斤高粱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淮滨 《作物学报》1984,10(2):87-94
1979~1982年对两个杂交种亩产千斤水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梁总干物质生产中开花前约占43%,开花后约占57%。籽粒产量主要依赖开花后光合作用的净同化率所同化,开花前提供约12~33%。同时观察到高梁生长后期茎叶干重多有回升。群体生长率的动态变化呈双峰曲线,其消长过程与产量形成关系  相似文献   

5.
鲁麦22达到9000kg/hm2的超高产需依靠一定数量的分蘖穗,分蘖穗约占总穗数的50%左右。鲁麦22最大分蘖数和鲁麦14相近,但分蘖成穗率显著低于鲁麦14;不同蘖位分蘖的成穗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拔节期主茎14C同化物只有2.25%~6.07%向分蘖转移,存留在主茎的14C同化物有10.46%~12.72%转移到籽粒中去;成穗分蘖14C同化物输出的  相似文献   

6.
衰老是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但叶片,尤其是功能叶,早衰将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因此,研究叶片早衰的分子生理机制对培育耐早衰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60Co-γ辐射诱变旱稻Monolaya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叶片早衰突变体ospls7,本文对其形态、叶片衰老生理特征、茎节细胞特性以及衰老性状遗传与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大田条件下,突变体ospls7叶片早衰性状始于三至四叶期幼苗,主要表现为:叶尖及中上部叶边缘黄色褐化并最终枯萎,成熟期穗长和各茎节长度均极显著短于野生型对照,最终导致植株矮化。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突变体茎节细胞变短。叶片衰老生理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孕穗期突变体ospls7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叶绿素总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极显著降低,致使其叶片中H2O2大量累积并引起丙二醛含量急剧增加。同时,孕穗期突变体ospls7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内源ABA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qRT-PCR结果证实ABA大量累积的原因在于ABA合成基因OsNCED3和OsAAO3显著上调,而其代谢基因OsABA8ox2和OsABA8ox3则显著下调。遗传分析结果表...  相似文献   

7.
与冬小麦籽粒蛋白质有关的几项生理参数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朱德群  朱遐龄 《作物学报》1991,17(2):135-144
1986—1988年在田间种植7个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于开花、开花后10天、20天和收获各生育期测定茎、叶、穗、粒各部位的氮素含量,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NRA),30厘米耕层内的根干重和根活力。结果表明,开花到开花后10天的根干重、根活力、旗叶 NRA 和旗叶叶氮量(N/LA)都继续上升,并维持较高水平;开花后地上部氮同化量  相似文献   

8.
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ospls3的生理特征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片衰老是作物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功能叶早衰将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叶片早衰的分子与生理机制对于培育耐早衰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0Co辐射诱变籼稻N142,获得叶片早衰突变体ospls3,其叶片早衰始于分蘖期,最先表现为叶尖变褐及叶中上部出现褐色斑点,并向叶基部蔓延而使叶片枯死。生理分析表明,野生型剑叶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倒二叶和倒三叶,而突变体的含量则分别低于野生型且依次显著降低;野生型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O2?含量和H2O2含量基本不变,而突变体的这些活性和含量则依次显著升高;野生型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不显著,而突变体则依次降低。遗传分析表明,ospls3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借助图位克隆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的RM6953与RM28753之间,物理距离为294 kb,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OsPLS3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水分亏缺对小麦灌浆中后期穗部同化物转运的影响,利用14CO2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于2个抗旱性不同小麦品种的盆栽试验,测定中度水分亏缺下小麦穗部光合特性及灌浆中后期碳同化物的转运。结果表明,花后20 d,中度水分亏缺下水地品种郑引1号旗叶和穗部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下降50.2%和19.9%,旱地品种普冰143分别下降33.7%和12.8%,后者显著小于前者。14CO2示踪试验表明,花后15~20 d籽粒中14C-同化物快速积累,花后25 d达到最高值;灌浆中后期(花后15~20 d)穗部苞片中14C-同化物向外快速转运,灌浆末期(25 d)碳同化物已彻底转移。成熟期,中度水分亏缺下小麦籽粒中14C-同化物积累高于正常供水处理,且旱地品种普冰143积累量高于水地品种郑引1号。中度水分亏缺下,郑引1号产量下降36.7%,高于普冰143的23.2%。适度水分亏缺对旱地品种穗部净光合影响较小,并促进了灌浆中后期穗部苞片中碳同化物的向外转运,可能是维持旱作小麦稳产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早衰小麦功能叶片从开花后自叶尖开始失绿坏死,缩短了后期功能叶片的光合时间,降低了光合效率,严重影响其子粒产量。以从小偃54x8602的F8高代品系中分离出的早衰和正常小麦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二者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及生育后期的光合作用,结果表明:早衰小麦的光合能力与同化产物的积累均比正常小麦低。研究早衰小麦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基础,对于理解小麦早衰成因、选育高产小麦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形成及物质生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穗倾角为分类依据,研究了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产量形成和干物质生产特点。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品种平均产量依次降低,成粒率和千粒重较高是直立穗型高产的主要原因;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和表观输出率较高,直立穗型品种较低;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干物重和成熟期干物重明显高于另二种穗型,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和产量的百分比也较高;直立穗型品种上三叶短而宽、上中部叶片直立而下部叶片较平展,半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窄、叶片较平展,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宽、上部叶片平展而中下部叶片较直立;抽穗后直立穗型品种群体中下部透光性能好、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慢、丙二醛含量上升较慢;直立穗型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节水栽培并减少氮肥用量是实现豫北冬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的必然选择,探明限水减氮对冬小麦产量和植株各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和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2009—2010和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河南浚县钜桥进行小麦田间裂区试验,主区设置2个灌溉水平[拔节水(W1)和拔节水+开花水(W2)],副区设置5个氮肥水平[330 kg hm~(–2) (N4,豫北地区小麦生产中常规施氮量)、270 kg hm~(–2) (N3)、210 kg hm~(–2) (N2)、120 kg hm~(–2) (N1)、0 kg hm~(–2) (N0)],测定了籽粒产量和植株各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减量施氮与N4相比,各营养器官向籽粒运转的干物质量均有增加,其中,穗轴+颖壳的干物质运转量增加了323.2%,增幅远高于茎节的24.5%和叶片的4.6%,且穗轴+颖壳的干物质运转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增幅也远高于茎节和叶片。减量施氮处理的叶片干物质运转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倒三叶和倒四叶,分别增加28.7%和201.1%,而茎节干物质运转量的增加主要源于除穗位节外的其他茎节,分别增加21.7%(倒二节)、71.8%(倒三节)、44.5%(倒四节)和31.1%(余节)。与W2相比, W1干物质运转量无显著差异,但干物质运转率略高(24.6%vs. 23.8%),对籽粒贡献率较高(35.1%vs. 30.0%),籽粒产量降低11.2%,水分供应量减少750 m3 hm~(–2)。可见,减量施氮促进了营养器官,尤其是穗轴+颖壳和下层器官(倒三叶、倒四叶、倒三节、倒四节和余节)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提高了对籽粒贡献率,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3.
玉糯一号是山西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于1999年育成的优质杂交一代糯玉米品种。2001—2002年参加山西省特用玉米生产试验,2003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玉糯一号出苗至采收鲜穗90~100天,全生育期为115天。植株高大,叶片浓绿,全株19片叶。植株较紧凑,穗部叶片较平展,穗上部叶片较上冲。雄穗发达,花粉量充足。株高265cm,穗位高120cm,花柱浅黄色。穗长20cm,穗粗5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46粒,穗轴白色,籽粒洁白,硬粒型,表面腊质状,穗型直筒型,排列整齐,商品性好。产量及品质表现玉糯一号1999年测配,2000年组合鉴定评选综…  相似文献   

14.
采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对冬小麦14C同化物的生产及运转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可显著提高冬小麦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各器官及整株的相对光合速率和同化量,生育前期主要以提高小麦展开叶片和小麦冠层上部的光合速率和同化量为主,生育后期其冠层下部同化量的提高更为明显;那氏778诱导剂浸种提高了冬小麦各营养器官向穗部和根系输入的比例,有利于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为小麦的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棉花叶片早衰的诊断及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利用活体叶片快速、无损害诊断棉花叶片早衰的SPAD差值法和绿色叶面积分级诊断方法,并分析了棉花叶片早衰的数量遗传行为。选用不同叶形和早衰类型的9个棉花品种(系),比较开花当天倒4叶及以后每5 d一次的SPAD值表明, 早衰棉花品种在开花35 d后SPAD值明显降低,因此,将开花后35 d和开花当天倒4叶的SPAD的差值作为诊断棉花叶片早衰的指标。构建持绿亲本33B和早衰亲本CJ463的6个世代(P1、F1、P2、F2、BC1和BC2),用联合尺度检验法对其叶片早衰的数据进行世代均值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叶片早衰主要受加性遗传效应控制,至少是一对加性效应的主基因控制陆地棉叶片早衰遗传,且遗传力较高,说明对持绿材料的早代选择是有效的。总之,用SPAD差值和绿色叶面积分级两种诊断叶片早衰的方法来分析叶片早衰遗传及其与叶面积关系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鲜早白玉米 (原名辽早 1号 ) ,是辽宁省辽阳市农科所育成的一个适合鲜食的白玉米新杂交种。1989年用早舒 512为母本 ,与 C19- 53组配而成。它高产、高抗、综合性状优良。 1999年辽宁省和 2 0 0 0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 生育期 10 5d(辽阳 ) ,自出苗至采鲜穗 80 d。一般 5月 1日出苗 ,7月 18日可采收鲜穗上市。株高 2 18cm,穗位 82 .8cm。株形紧凑。叶片数 19,棒三叶面积为 1975.86cm2。果穗长筒形。花丝粉红色。穗长 2 4 .4 cm,穗行数 10~ 14行 ,行粒数 4 2 .5,千粒重 30 0 g。白轴。籽粒白色。籽粒大 ,硬粒 ,行列整…  相似文献   

17.
以4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稻桩贮藏同化产物的分配与再生稻腋芽再生率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老桩贮藏同化产物的52%~70%转运到了再生稻体内,其中,穗部占27%以上,茎鞘占14%~26%,叶片占9%左右;老桩贮藏同化产物主要分配在再生稻倒二和倒三节位,两节位总计约占46%~61%;同化产物在再生稻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与腋芽再生率、产量及所有的产量性状均呈正相关;同化产物在任一节位的分配比例与相应节位腋芽再生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1特征特性幼苗深绿色,拱土能力强,株高170~190cm,穗位60cm左右,上部叶片宽大,果穗锥形,穗长13.5cm左右,穗粗4cm,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0g左右,出籽率85.9%。半马齿型,籽粒黄色鲜亮,鲜食嫩甜可口,抗旱性强,适宜密植,一般水肥地亩留苗4500~5000株,作为牧区栽培,亩留苗密度可达  相似文献   

19.
利用小黑麦植株穗的离体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蔗糖浓度对穗粒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花前13天到开花1天。不同浓度的蔗糖供给对穗结实率有不同的影响,随着蔗糖浓度上升,总结实率增加,但蔗糖浓度超过4%,穗结实率开始下降。在0.0~0.5%蔗糖浓度下.上部节间仍有~定的生长。但生长缓慢.不能抽穗。为明确蔗糖对穗粒数的调控的最敏感时期,设置了开花前不同时期降低蔗糖浓度的试验。蔗糖浓度为0.5%和4%2个处理。处理为开花前13~9天、8~4天、3天~开花。结果表明:不论在何时段,用0.5%蔗糖浓度处理,均比正常蔗糖4%处理穗粒数减少,就下降而言开花前13天>3天>8天>0天;穗粒数率最敏感的时期:一是在开花前13—9天,二是开花前3天~开花。  相似文献   

20.
灌浆期模拟粘虫危害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粘虫不同危害程度下玉米"源库"变化特征规律、不同叶位叶片对籽粒贡献率以及虫害对玉米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利民33为试验材料,利用去叶留叶脉的方法对灌浆期粘虫不同危害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粘虫危害后造成"源""库"关系变化,玉米灌浆期不同部位叶以"穗三叶"对玉米籽粒库的贡献率较大,3个品种"穗三叶"平均贡献率达48.08%,其次是"穗三叶"上部2片叶、再次为玉米顶三叶。相关分析表明,粘虫咬食后"源"的减少率与玉米单株生产力减少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危害程度下,"穗三叶"以下叶片吃光(危害较轻)、整株剩顶5片叶(危害较重)、整株剩顶3片叶(危害严重)、整株叶片食完(危害特别严重)分别比对照(未咬食)降低4.22%,26.03%,39.26%,48.82%,粘虫咬食玉米减产幅度可达4.22%~48.82%。对梨树和农安两县市受粘虫危害的30个田间定位点统计,最高减产51.23%,平均减产20.83%,证明粘虫咬食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方差分析进一步证明,不同模拟处理、不同品种以及处理与品种交互作用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另外,粘虫危害可以影响玉米的商品品质,随着玉米源危害程度的加大,玉米籽粒中蛋白和淀粉含量比对照下降幅度较大,分别降低9.73%~15.91%和6.19%~11.11%,而脂肪含量变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