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陇南地区地处甘肃省最南端,河流水系众多,清以前丰富的水资源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清民国时期是陇南地区水利大力开发的时期,水渠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主要从水利开发的自然条件、西汉水流域和白龙江流域的水利开发与水资源利用、水利法规及水利建设的不足等方面对清民国时期陇南水利开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凉州区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对实现流域洪水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统一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邱浩 《北京农业》2014,(24):203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水利施工管理而言也应该积极寻求创新发展。基于此,就现有水利管理中不足,包括人员超编,人才结构不合理、水利施工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水利施工工程管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水利施工工程科技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优化人员编制,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明细全责,实现共同管理以市场化原则,加大工程经费投入等建议,以期能够提升工程自身的质量,优化管理效率,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数字水利建设是构建洞庭湖现代水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洞庭湖水利管理、提高洞庭湖治理效益的重要途径。文章文基于"数字流域"和"数字水利"框架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根据洞庭湖水利管理实际需求,分析了洞庭湖数字水利的定位,提出了洞庭湖数字水利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和主要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5.
结合辽宁省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培训工作,从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工作组织实施、严控培训质量、落实普查经费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辽宁省水利普查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总结了辽宁省水利普查培训工作的体会与不足,并对未来水利行业培训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传友 《古今农业》2014,(1):92-103
安丰塘水库为核心的水利社会是中国水利社会史重要类型之一的"库域型"水利社会。本文借鉴水利共同体的理论,利用文献和碑刻资料,考察探讨了明清民国时期安丰塘建立水利秩序的规约、管理组织的建立、日常动员协调的途径、解决内外矛盾纠纷的惯例、地方士绅及豪民的角色、官方干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展示了安丰塘水利社会不同阶层在建立和维护水利秩序中的作用。地方士绅充当了安丰塘水利共同体的代言人角色,在塘务管理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豪强、地棍类人群是安丰塘水利秩序的破坏者,成为地方官府打击的对象。保证地方赋税的收入,是地方官府对安丰塘水利秩序适度干预的根本原因。跨政区州际间的水利纠纷则是安丰塘水利共同体成员的排他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水利改革后,庄浪县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布局更为合理,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健全规章制度、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落实工作经费、改善办公条件、完善社会组织,职能更为明确,服务更为到位。各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全面开展各项工作,运转有序,为全县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对基层水利服务建设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层水利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基础。立足于山东省基层水利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山东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在经费投入、人员构成、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公益性质、理顺管理体制、增加政策支持和优化队伍结构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为山东省基层水利科技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政全书》重视水利建设,力主发展西北水利,强调兴建水利工程必须搞好计划、设计,要合理负担、使用水利经费,要选拔水利管理人才,建立水利管理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做好水利工程劳动力的征集工作。该书注重用水管理,提出要公正裁处水利纠纷,合理分配水利收益,惩处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通过水利信息化系统解决了流域面积广、自然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是水利系统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一系统的组成和它显现出的优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供水利管理单位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郑俊华 《农业考古》2013,(1):128-132
明清以来金衢地区的商业发展使河流运输的价值凸显,这与该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产生冲突.对浙江衢州石室堰的考察表明,此类农商水利冲突是明清以来商业发展背景下,地方水利建设在面对自然环境变化、国家制度变迁、地方社会变动时所衍生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皖江流域劳动人民为发展农业生产,兴建一些著名水利工程,曾为该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受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工程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偏低;由于各种不科学的土地利用和水利兴修方式,水环境日益恶化;水利投资缺乏流域规划,很难持续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无法形成整体防御能力,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步履维艰,故任凭水旱灾害摆布,仍然处于靠天收的局面。该文列举了明清时期大量的皖江流域水利建设方面的历史记载事实,并对负面效应和历史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观点鲜明的见解,以期为当今的水利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流域管理是水利管理近代化的标志之一。大流域机构可以聚集多方利益代表,便于多方融资的流域投资渠道的建立。中国具有流域管理的历史传统,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水利管理机构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但是对于各流域整体性的认知,在清代中叶前,仍仅停留在对上游水土流失的初步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流域下垫面的自然条件在近年来大规模实施水土保持以及水利建设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暴雨天气下产生的流域洪水量也随之改变,但不同区域暴雨洪水实施水利水保措施的影响程度。本文主要结合黄河流域窟野河为具体实例,构建最近邻抽样回归暴雨洪水相关统计模型,探讨分析水利水保措施对流域洪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边丽骅 《农技服务》2014,(6):155-155
我国流域下垫面的自然条件在近年来大规模实施水土保持以及水利建设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暴雨天气下产生的流域洪水量也随之改变.但不同区域暴雨洪水实施水利水保措施的影响程度。本文主要结合黄河流域窟野河为具体实例,构建最近邻抽样回归暴雨洪水相关统计模型.探讨分析水利水保措施对流域洪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怒江流域流经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其泾渭分明春旱秋涝的气候特点,致使农业生产环境变得更加艰难,水利灌溉建设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显重要。明清时期,怒江流域平坝地区民众在长期的治水实践过程中,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办法,或筑堤围堰,加固堤防,蓄水相济;或制定乡约,按粮班水,有条不紊;或堤岸植树,固沙培土;或疏浚河道,清理淤塞;或指定河工,定期巡访,有效地解决了威胁居民安全的水患问题及保证了农田灌溉用水,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缓解了粮食紧缺的矛盾,实为怒江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盛举,惠及后世。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不仅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促进流域水利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人水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工程维修是灌溉管理的基础,也是流域水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保证灌区农业能否获得适时适量灌溉的关键,但是,长期已来,由于工程维修具有量大面广,工程情况复杂,时间性强的特点,因而一直也是水利管理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沟流域水利管理所改革的现状,提出今后在管理和工作方面的几点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0年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水保工程、引水等人类活动的增加,密云水库的入库泥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为了揭示密云水库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密云水库入库泥沙的实际作用,基于降水—产沙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降水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6—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5年,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减沙作用非常显著,减沙贡献率分别为89.45%、78.86%、86.90%和64.36%;降水变化的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0.55%、21.14%、13.10%和35.64%。以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对防治密云水库流域的水土流失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