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6号微型制麦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甘啤6号啤酒大麦的微型制麦工艺.结果表明,适宜甘啤6号的最佳制麦工艺为:浸麦阶段42 h,采用4个浸4断6,最后浸2的浸麦方式,浸麦度达到44%左右,露点率大于85%;发芽阶段120 h,温度采用低一高-低,发芽旺盛期浸麦度不超过49%,发芽后期停止增湿,加大回风量,降低绿麦芽含水量,减少玻璃质的形成,同时防止麦...  相似文献   

2.
用“早熟3号”大麦为原料研究了浸渍和发芽过程中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及制麦工艺条件对麦芽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吸强度在浸麦过程中是逐步提高的,在发芽第4天达到最大值,而后降低。与原来的工艺相比喷淋浸麦及低温发芽(16.5℃)可分别提高α-氨基氮6.7mg/100g和24mg/100g,糖化力10.4W-K和28W-K,无水浸出率1.8%和1.7%。  相似文献   

3.
以国产大麦“苏啤1号”为材料,在144批次的实际制麦中,跟踪测定浸麦度、发芽率、发芽天数、发芽温度、烘干时间、焙焦温度等6个工艺参数,以及糖化时间、色度、浸出率、α-氨基氮、糖化力、粉状率等6项质量指标,应用多变数分析方法研究质量指标与工艺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质量指标受制麦工艺的影响显著,多元决定系数为0.1066%~0.545%;发芽率和发芽温度是影响麦芽质量的主要因子,提高发芽率、降低发芽温度有利于提高麦芽质量;工艺因子间在提高麦芽质量指标上无明显矛盾。  相似文献   

4.
刘聪  安家彦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112-3113
[目的]优化小麦发芽前浸泡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优化,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α-淀粉酶活力。[结果]各因素对小麦发芽前浸泡对α-淀粉酶活力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浸泡温度>浸泡方式>加碱量。小麦发芽前最适浸泡条件为15℃,"浸4断10",加碱(生石灰)量0.015%。[结论]最佳的浸泡条件对发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发芽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力有较大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襄阳市小麦耐湿、抗穗发芽高产稳产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要求,收集湖北全省主栽小麦品种和耐湿、抗穗发芽品种资源,在2011-2013年2个生产年度试验的基础上,筛选、鉴定适合鄂北麦区栽培的小麦耐湿、抗穗发芽高产稳产品种.结果表明,襄麦25和襄麦55两个品种耐渍(湿)、抗穗发芽能力及高产稳产性较强,可以作为鄂北麦区小麦耐湿、抗穗发芽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材料穗发芽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籽粒发芽法和大田穗发芽法,综合评价目前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33份)和选育品系(19份)及对照(2份)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特性在不同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红粒小麦抗穗发芽能力极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大部分红粒小麦休眠期长,较耐穗发芽;白粒小麦总体上休眠期短,不抗穗发芽。材料储存时间对小麦穗发芽有显著影响,随材料储存时间增加,小麦休眠期渐渐解除。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长江中下游麦区54份小麦材料分为4类,第1类抗穗发芽能力强,包括扬麦11、CD-11、扬11-04、华麦5号、扬麦20、镇麦5号共13份材料,全部为红粒小麦;第4类不抗穗发芽,包括扬麦13、扬麦14、镇麦8号、鄂麦18、襄麦25、漯6010、CD-4共17份材料,其中郑麦9023也属于此类,几乎无休眠期,极易发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啤酒麦芽生产的国产化,加速了啤酒大麦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   大麦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经浸麦、发芽、干燥、除根的操作过程,生产上称为制麦。制麦前的大麦须除杂与分级,以 2 2、 2.5、 2.8毫米孔径的筛面将麦粒分成大、中、小三级分开投料,以便浸麦、发芽和麦芽的溶解度均匀一致。操作要点如下:   一、选麦 要求精选后的净麦夹杂物不得超过 0 15%;麦粒的整齐度,即腹径 2 2毫米以上麦粒达 93%以上;精选率一般为 80%~ 90%。   二、浸麦 采取浸水断水交替法,就是在浸麦过…  相似文献   

8.
以普通小麦、四倍体小麦及其各染色体组供体种为母本,与一年生簇毛麦(Haynalida villosa,2n=14)和四倍体多年生簇毛麦(H.hordeacea,2n=14)杂交,研究了小麦属与簇毛麦属的可杂交性。结果表明,乌拉尔图小麦(AA)、拟斯卑尔脱小麦(SS)和节节麦(DD)与一年生簇毛麦的杂交率分别为1.8%、2.4%和82.4%,它们与多年生簇毛麦的杂交率分别为7%、0.8%和38.6%,上述各组合中,除乌拉尔图小麦与两种簇毛麦的组合能产生出正常的种子外,其余四组合所结的种子均不能正常发芽。圆锥小麦与两种簇毛麦的杂交率分别为0.9-8.8%和1.2-19.6%,所结种子大都能正常发芽。圆柱小麦与两种簇毛麦的杂交率分别为1.1%和1.5%,所结种子都不能正常发芽。普通小麦与两簇种毛麦的可杂交性同普通小麦与栽培黑麦的情况相似,它们可能受小麦的同一遗传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温湿度条件对成熟期小麦穗发芽的影响效应,以黑龙江北部麦区的主栽品种龙麦35为试验材料,分别设定3个水平的温度(15、20、25℃)和相对湿度(80%、85%、90%),分析不同温湿度处理对成熟期小麦的穗发芽开始时间、穗发芽率、发芽势、整穗水分变化率和千粒重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小麦穗发芽鉴定和收获管理提供理论参...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芽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优良旱地小麦品种晋麦47号、水地小麦品种舜麦1718的幼芽,研究了发芽期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抗氧化酶活性、蛋白质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旨在比较发芽期不同小麦品种在水分胁迫下抗氧化酶指标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旱地小麦栽培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水分胁迫处理24 h后,晋麦47号的SOD,POD和CAT这3个抗氧化酶活性总和及蛋白质含量都有所增加,增加的百分率均显著高于舜麦1718;2个小麦品种的MDA含量均增加,舜麦1718的MDA含量的增加低于晋麦47号。与旱地小麦晋麦47号不同,水地小麦品种舜麦1718是通过另外途径来抵御水分胁迫危害,由于MDA含量变化率小,质膜的损伤程度减轻,有适合在旱地栽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小种植麦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 400万亩左右,为我国第三大小麦优势产区.但西南麦区小麦籽粒易发生穗发芽及穗萌,给小麦产量及商品性带来不利影响.据统计,小麦穗发芽可导致产量减少8%~15%左右,小麦价格降低10%~20%左右.减少小麦穗发芽、提高其商品性,是小麦减灾防灾的重要技术措施. 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对西南区小麦种植户走访调查发现,小麦品种差异、极端气候、收获时机、晾晒不及时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穗发芽的发生.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可有效减少穗发芽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小麦籽粒蛋白质在制麦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籽粒蛋白质对麦芽品质影响的机理,以皖麦38、扬麦13和小偃6号3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以澳大利亚啤酒大麦品种Stilling为对照,系统分析了参试材料在降温发芽过程中的蛋白质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总氮在制麦过程中变化较小,仅变化了2.09%;可溶性氮在制麦过程中变化较大,制麦前后相比可溶性氮增加了约4.8倍;隆丁区分的高分子氮变化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约为48%),中分子氮变化不大(约为7%),而低分子氮在40%~48%变化。小麦和啤酒大麦在制麦地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差异较大,揭示其制麦工艺应与啤酒大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小麦成熟前后若处于阴雨潮湿的环境中就会引起穗部发芽。穗发芽不仅会降低容重,影响产量,还会降低小麦的制粉品质和烘烤品质。因此,世界各国小麦遗传育种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小麦穗发芽的研究工作。 在我省淮南麦区,小麦成熟期约有三分之一的年份为阴雨天气,有些年份平均2~2.5天就有一个雨日,小麦很容易穗发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穗发芽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动态影响,对大田生产条件下的轻度穗发芽和正常的小麦品种龙麦26进行了面团不同醒发时间的拉伸仪(45、90、135min)和吹泡示功仪(28、45、90、135min)等全面的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当小麦穗发芽程度较轻时,无法通过面粉蛋白、干面筋、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降值、粉质参数和吹泡参数这些品质指标的数值大小来判断被测样品是否为穗发芽小麦或穗发芽的程度。拉伸数据表明穗发芽龙麦26面团最大拉伸阻力在90min时最高,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各阶段的最大阻力均明显低于一般年份龙麦26应有的数值。而正常龙麦26面团最大拉伸阻力在135min时最高,变化趋势为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变高,且各阶段的阻力明显高于穗发芽龙麦26。因此在没有测试降落值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拉伸参数及动态趋势来推测样品可能为穗发芽小麦及穗发芽程度。吹泡数据与拉伸数据的意义有很大差别。穗发芽和正常龙麦26面团的P值和W值变化趋势都是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变低。28min时穗发芽龙麦26的吹泡数据好于正常龙麦26,但90和135min则相反,原因是穗发芽龙麦26面团的下降程度较大。由此说明不同仪器间的品质指标均有着各自的特殊性,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5.
对2010年郑州地区收获的257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黑胚率统计,并以发病较重的周麦18和漯麦4-168两个品种为材料,分析了黑胚病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等发芽特性以及苗高、根长、单株质量等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57份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率介于0~54%,其中豫麦35号、百泉41等77个品种的黑胚率低于1%,济程2号的黑胚率最高,达到54%。70%的品种(系)黑胚率低于5%,80%的品种(系)病粒级别较低(0-2级),与往年比较,2010年郑州小麦黑胚率降低。周麦18黑胚率为18.0%,黑胚粒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苗高与单株质量均降低,其中0-1级与2-3级种子间差异极显著;漯麦4-168黑胚率为25.7%,病粒的发芽与幼苗生长指标也降低,但不同病级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从酒糟中提取菲汀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考察酸浓度、酸浸时间、浸提温度、振荡条件、浸提酸种类、中和剂种类对酒槽中菲汀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试验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酸浓度0.8%,酸浸时间6h,浸提温度60℃,盐酸间歇振荡,混合中和剂碱石灰(10%)、NaHCO3(10%)和NaOH(1 mol/L)中和,碱沉条件,pH为6.5.[结论]研究改善了现有的菲汀提取工艺条件,利用废弃的原料来增加燃料乙醇发酵副产物的附加值,使燃料乙醇企业能够良性运转,并可解决国内外对菲汀的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参照农业部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行业标准(NY/T 1739-2009)对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2018-2019年度40份小麦新品系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 发现,黄淮南片广适组和抗赤霉病组等29份半冬性小麦品系穗发芽抗性均为感或高感,未鉴定出抗性品系,且品系间变异系数(11.23%和22.06%)明显低于长江上、中下游区试验组的11份品系(88.09%,45.45%),半冬性品系的穗发芽抗性区分度较低.因此,根据该行业标准,从2019-2020年度128份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参试品系中随机选取25份和18份试验材料,分别设置2、3和4d共3个发芽处理时间,研究不同发芽时间对穗发芽抗性鉴定的影响,并对穗发芽时间进行优化,以确定合适的穗发芽处理时间.结果 表明,和穗发芽3、4d相比(27.44%,13.84%),发芽2d的品系间穗发芽抗性差异明显(高感—高抗),变异系数较大(46.26%,54.89%).进一步对128份品系的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也发现发芽处理2d,各参试组穗发芽抗性变异较大,能够有效区分半冬性品系间抗性水平,与生产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外源脱落酸(ABA)和冠菌素(COR)对小麦籽粒萌芽的影响,探索COR用于防治小麦收获期穗发芽的可行性。[方法]以易穗发芽的白皮小麦品种济麦22和抗穗发芽的红皮小麦品种扬麦16为材料,以不同浓度ABA和COR处理两品种小麦籽粒后进行萌芽,测定萌芽率、芽长以及萌芽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结果]38μmol/L以上浓度的ABA处理和0.05μmol/L以上浓度的COR处理均对两品种籽粒的萌发及芽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OR抑制小麦种子萌发的生物活性约为ABA的200~1 500倍;浓度高于76μmol/L的ABA和0.05μmol/L的COR对两品种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大。[结论]ABA和COR可能通过抑制α-淀粉酶活性来抑制小麦籽粒的萌发和芽的生长;同浓度同一抑制剂处理下,白皮的济麦22萌芽及α-淀粉酶活性受抑制的程度显著高于扬麦16。该研究为COR用作控制大田小麦收获期穗发芽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新麦18为材料,以同量清水为对照,研究了天达-2116不同拌种浓度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素质、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天达-2116处理后,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有所提高,幼苗素质得到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NR含量始终高于对照,其中均以天达-211670倍拌种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节节麦在中国特有小麦系统演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倍体普通小麦是由具有AABB染色体的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节节麦天然杂交然后通过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多倍体。这一起源过程是自然条件下天然发生的,它的发生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即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获得的天然杂交种子在自然条件(没有幼胚培养等)下能够正常发芽出苗。这一条件受节节麦FHSD基因所控制。本研究发现中国节节麦没有FHSD基因,这表明中国产节节麦没有参与中国特有普通小麦的起源与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