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苎麻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虫转基因苎麻的获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以下胚轴切段为外植体的高效苎麻再生体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到苎麻体内,获得了16株独立来源的转化植株.经点杂交分析和PCR-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有 12株苎麻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Bt基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Bt基因导入大豆品种。对132株D1代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5株阳性转化植株。再将获得的5株D1代阳性转化植株的种子放在温箱中发芽,提取DNA进行检测,结果得到2株D2代稳定遗传的阳性转化植株。用X-Glue溶液对转Bt基因132株D1代植株进行检测,结果没有发现阳性反应。另外,本实验还采用荧光制片方法从植物组织结构的角度证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方法导入外源基因的可行性,并提出花粉管通道方法操作的最佳时间为授粉后6-20h。  相似文献   

3.
分株数作为苎麻重要农艺性状,直接影响苎麻的产量。文章综述了苎麻分株的形成、环境因素及植物激素对分株数的影响及调控,以及品种自身对分株数的影响,探讨了苎麻分株力的研究前景,笔者认为苎麻分株的发生、发展和死亡机制需从植株个体内部和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两个方面着手,开展苎麻分株数相关基因、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等基础理论研究,为高产栽培技术及优质苎麻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子房注射法将Bt基因导入超甜玉米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子房注射法将Bt基因导入超甜玉米品种粤甜3号,获得了1株整合有Bt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定名为ZT11,以发芽成苗的植株计算,基因转化效率达9.09%。经PCR和Southernblot分析,证明抗虫基因已经整合在超甜玉米基因组中,并且为单拷贝。T1代植株PCR检测结果表明,Bt基因能够在转基因后代中稳定遗传,基因分离符合1∶1的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5.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cryIA)基因导入大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周思军  李希臣  刘昭军  刘丽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1,20(3):157-162,F003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成功地将Bt基因(cryIA)导入大豆,从发芽5-7天的大豆无菌苗切取子叶节外植体,经农杆菌感染和共培养后,在选择培养基上4周左右出现抗性不定芽,将不定芽转移到芽伸长培养基上,4-6周后再生苗长至2.5-3cm高,再将再生苗切下转入生根培养基,2周左右生根,生根后的再生植株经逐步锻炼移入盆中,所有植株均能正常开花结英,在移栽成活的8株T0植株中有7株PCR检测呈阳性反应;在7个T1株系中有4个株系存在PCR阳性植株,取4个稳定遗传的T1代株系内的阳性植株的叶片提取DNA,用地高辛标记的Bt基因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4个株系均呈现阳性,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内并能传递给后代。  相似文献   

6.
构建含有Bt(cry Ⅰ 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Bt,以大豆子叶节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基因导人大豆品种黑农37中,获得转基因植株.并进行人豆的再生和遗传转化系统优化的研究,以获得较高的转化率.结果表明:在6-BA浓度为1.7 mg·L-1时,丛生芽分化率最高,确定该品种大豆在从生芽分化阶段的草铵膦筛选浓度为3.5 mg·L-1获得转化质粒pCAMBIA3300-Bt的转基因植株,其中T1代PCR阳性植株19株.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对T1代抗性植株进行Bt基因的转录水平的分析,初步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内.  相似文献   

7.
利用基因枪法将Bt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基因枪法将Bt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501和C111.轰击后的幼胚转至附加Bialaphos浓度为10 mg/L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筛选3轮,每轮3周.得到的抗性愈伤组织在不含Bialaphos的分化培养基上进行绿苗分化,501获得了20株转化再生植株,C111获得了10株转化再生植株,PCR鉴定结果表明Bt基因已整合到玉米自交系501和C111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8.
农杆菌介导法将Bt(cryI4)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含有Bt(cryI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Bt,以大豆子叶节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基因导入大豆品种黑农37中,获得转基因植株。并进行大豆的再生和遗传转化系统优化的研究,以获得较高的转化率。结果表明:在6-BA浓度为1.7mg·L^-1时,丛生芽分化率最高。确定该品种大豆在丛生芽分化阶段的草铵膦筛选浓度为3.5mg·L^-1。获得转化质粒pCAMBIA3300-Bt的转基因植株,其中T1代PCR阳性植株19株。采用real—timePCR的方法对T4代抗性植株进行助基因的转录水平的分析,初步证明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内。  相似文献   

9.
苎麻综合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苎麻主要产品苎麻纤维仅占植株的5%,而90%以上的副产品基本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于1980-1994年与14个单位协作,陆续开展了苎麻综合利用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苎麻叶、根、骨、壳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以中苎2号嫩梢水培扦插苗为材料,在不同浓度氯化钠(NaCl)处理下测定其株高、根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和根的相对电导率,以研究苎麻在盐胁迫下的耐性。结果表明:试验材料在NaCl浓度高于2.0 g/L时全部死亡;在NaCl浓度低于0.8 g/L时,苎麻植株的株高、根长、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植株(未加NaCl处理);在NaCl浓度处于1.2~2.0 g/L时,苎麻植株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株高、根长、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且处理浓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在NaCl浓度低于2.0 g/L时,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苎麻叶片和根系的相对电导率也随之增加,尤其在处理浓度为2.0 g/L时,其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研究表明,低盐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苎麻水培苗的生长;高盐处理致使苎麻株高、根长、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下降,植株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王晓春  王罡  季静  王萍 《大豆科学》2007,26(2):140-143
以大豆品种合丰25的体细胞胚为受体,以Bt基因为目的基因,应用基因枪法进行了遗传转化,经体细胞胚萌发、生根及壮苗培养和卡那霉素选择培养,获得了完整的抗性再生苗,经PCR、PCR-Southern和点杂交分析鉴定,初步证明外源基因Bt已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2.
农杆菌介导法将Bt基因转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尚前  王罡  季静  王萍 《大豆科学》2007,26(1):103-106
以6个品种大豆体细胞胚为受体,以Bt基因为目的基因,应用根癌农杆茵介导法对大豆进行了遗传转化,经体细胞胚萌发、生根及壮苗培养和卡那霉素选择培养,获得了完整的抗性再生苗,经PCR、PCR-Southern和点杂交分析鉴定,初步证明外源基因Bt已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及其抗虫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杨春英  宋建成 《玉米科学》2001,9(1):088-093
本文从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培育及商品化,Bt毒蛋白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的遗传分离与整合、对玉米螟及其它害虫的杀虫效果、对天敌种群数量和玉米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玉米螟对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产生抗性及解决措施、应用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潜在的生态风险性等方面对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Bt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茶树遗传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骆颖颖  梁月荣 《茶叶科学》2000,20(2):141-147
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和BglⅡ从pGA4 71质粒中切取Bt基因并转入载体pCAMBIA2 30 1中 ,构建后的质粒含Bt基因、intron -GUS基因和NPTⅡ基因。将构建后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通过三亲交配法分别导入农杆菌菌株LBA4 4 0 4、EHA10 5、pRi15834中。以茶树叶片、愈伤组织为转化的受体材料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茶树中 ,获得了GUS瞬间表达。以潮霉素作为愈伤组织筛选的选择性试剂 ,效果明显优于卡那霉素 ,适宜浓度为 2 0 μ/ml;以卡那霉素作为茶树叶片材料的筛选试剂 ,50 μ/ml为宜。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杂交组合PA×PB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导入到玉米中。经过双丙胺膦筛选,共获得70株再生植株,其中15株经PCR检测呈阳性,将部分PCR呈阳性的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sb401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bar蛋白试纸条检测结果呈阳性,推测目的蛋白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6.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完近10年,取得重大进:研制出单价Bt和双价Bt/CpTI转基因抗虫棉。已审定的品种正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累计达160khm^2;建立了Bt棉的遗传育种、栽培、良种繁育、抗虫性鉴定、棉铃虫的抗性治理、棉田害虫综合防治以及安全性评估等一整套技术体系;棉花抗病基因工程和棉纤维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也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大麦种子中硫氧还蛋白h的活力,用基因枪法将硫氧还蛋白基因家族中与trxh基因高度同源的trxs基因导入4550块大麦幼胚愈伤组织,经过愈伤组织的诱导、筛选(PPT)和分化,得到49株T0代再生植株,并进行繁殖得到T1、T2代植株。采用PCR、嵌套PCR、酶切PCR产物和PCR-southern杂交多种方法对获得的植物材料进行检测。PCR检测显示,T0及其后代T1、T2代植株中都检测出了PCR阳性个体;嵌套PCR和酶切检测验证了T1、T2代植株中PCR产物与转化的目的片断相符。对转基因大麦籽粒进行了初步的生化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大麦籽粒中硫氧还蛋白h的活性是非转基因籽粒的3.3倍;发芽后水溶蛋白和醇溶蛋白中巯基含量的比率都明显上升,其中水溶蛋白质中巯基含量比率是对照的1.5倍,醇溶蛋白质中巯基含量比率是对照的2倍。以上结果说明trxs基因在转基因大麦中能进行遗传并具有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8.
水稻胡麻斑类似病危害转Bt稻“克螟稻”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田间转Bt稻“克螟稻”稻叶上观测到一种病斑,病斑中心和周围均呈褐色,长椭圆形与稻胡麻斑病类似,平板上分离到的病原菌菌丝呈灰褐色,菌丝有多个隔膜,分生孢子梗成丛,但在PDA培养基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特征与稻胡麻斑病不吻合。从为害级别和严重度上分析克螟稻对胡麻斑类似病的感病程度远远超过其亲本秀水11。克螟稻叶片间发病速率增长迅速,而秀水11叶片间发病速率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已公布的白藜芦醇合酶基因(RS)序列,利用RT-PCR方法从川鄂爬山虎总RNA中获得完整的RS cDNA序列;根据已公布的草莓果实特异性启动子RJ39序列,利用PCR方法从草莓基因组DNA中获得该启动子序列;构建特异性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RJ39-RS-Tnos;在根癌农杆菌介导下,利用叶盘法转化草莓,通过PPT筛选和PCR检测,获得18个转基因株系,对其中7个株系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鉴定,均杂交出条带。  相似文献   

20.
The inclusion of the cry gene in corn may produce direct effects on non-target pests. Our research was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t corn germplasm, expressing the cry1F protein to control the fall armyworm [Spodoptera frugiperda (Noctuidae)], and a non-target pest, the corn leafhopper [Dalbulus maidis (Cicadellidae)]. The aim of this contribution was to elucidate if Bt corn plants have influence on the oviposition preference of the leafhopper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transgenic plant on the hatching rate of egg. Female corn leafhoppers were released in cages each containing two potted plants in the V2 stage: a Bt germplasm and the corresponding isogenic hybrid. Laid eggs were counted and the number of hatched nymphs recorded. D. maidis females oviposited and laid more eggs in Bt plants. The egg hatching rate was negatively affected by the Bt germplasm. In addition,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abundance of D. maidis adults in Bt corn and the corresponding non-Bt isoline. Two corn plots sown with the same germplasms as used in the laboratory bioassays were sampled weekly. In the field, the population of the corn leafhopper was higher in the Bt corn plot than in the non-Bt isoline. Possible hypothese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abundance of the vector in the field are: a) that pleiotropic effects of Bt corn could attract adults; b) the existence of a possible direct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corn leafhopper and the target pest in order to utilize the whorls of corn plants as refuge and feeding sites, so the high populations of the vector could be due to the large supply of healthy whorls in the transgenic plot; and/or c) a differential attack of natural enemies occurring in non-Bt plo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