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结合江苏省徐州市山体石质边坡复绿工程设计的实践,成功的将园林景观设计学的原理与恢复生态学理论有机结合,并以此作为设计目标,科学应用了创新设计方法——“山势造型修坡法”、“景观视觉法”、“节水设计法”及“多样化植物配置法”等,并运用以上方法,在徐州龟山、两山口、九里山等宕口石质边坡复绿工程中获得成功,为江苏北部地区山体石质边坡复绿工程设计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采用乔灌草配置模式(复层群落结构为乔木+小乔木+灌木+矮灌木+草本)对广东省顺德区大良街道大睡牛岗和大富山两座滑坡山体石质坡面进行复绿,复绿(1.5~2.0年)后,调查两座滑坡山体石质边坡复绿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特征(复层群落结构、群落数量特征、多样性指数)和周边原生植被对岩质边坡复绿植被的影响,研究两座滑坡山体石质边坡复绿效果.结果表明,两座复绿边坡15个样方共112个物种(草本31种、灌木33种,乔木48种),分属45科96属,其中87种为人工栽植的乔灌草;复绿边坡中的常绿木本:落叶木本为4.3:1;丰富度指数(R0)、Simposon指数(D)、Shanna-Wiener (H’)、Pielou(E)指数为乔木>灌木>草本.大睡牛岗岩质边坡植物种类丰富,群落数量特征、多样化指数、复层植物群落结构和邻近原生植被对复绿边坡的边缘效应影响均优于大富山.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豆科植物在石质边坡生态复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杭徽高速昌昱段石质边坡生态复绿中种植8种豆科植物,2年后测定、比较它们的成活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优势度。[结果]草本豆科植物中白三叶的成活率最高,为8.3%;灌木豆科植物中紫穗槐的成活率最高,为6.0%。草本豆科植物中白三叶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最大,分别为2.7、1.4 g,多变小冠花次之,分别为2.3、1.1 g。灌木豆科植物中紫穗槐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最大,分别为15.2、3.0 g;其次为金雀儿,分别为9.2、1.8 g。白三叶、紫穗槐、金雀儿的优势度较高。[结论]白三叶、多变小冠花、紫穗槐及金雀儿是浙江省石质边坡生态复绿的首选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4.
边坡是近年来道路建设所形成的产物,边坡绿化工程也已成为路桥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本文通过对杭金衢高速公路义乌段边坡的立地条件等因素和当下边坡护坡技术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植物材料选择和播植上,应选择耐瘠薄、耐干旱、抗性强、绿化效果快、养护简便的植物;在复绿方式上,可采用液压喷播法、金属网钢筋或高强塑料网锚播植被法、草块铺植式等。  相似文献   

5.
豆科植物在生态恢复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科植物适生范围广、抗逆性强,在此对其在生态恢复方面从矿区植被恢复、石质边坡生态复绿、保持水土和土地持久生产力恢复等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王志勇  何晖  江淑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237-9238
介绍了安徽省铜黄高速公路462标段石质边坡生物防治体系建植和养护的施工过程,就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提高我国石质边坡防护体系草坪的建植和养护水平。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边坡绿化与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成为重要的出行和货物运输途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成为解决的主要手段。对当前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的主要技术如铺草皮、藤蔓植物法、空心构件与框格梁植草、液力喷播、喷混植生、植生带(袋)的植物配置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从粤北地区京珠高速、韶赣高速、广乐高速、清连高速4条高速公路绿化中乡土植物的选择和绿化配置效果两方面入手,对粤北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边坡、路侧、互通立交区、服务区及收费站、隧道进出口等区域的33种乡土植物使用情况、生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适宜高速公路绿化的乡土植物品种及配置方式,为粤北地区乡土植物在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湖南衡阳采石场的特点及复绿方法选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衡阳市采石场的调查。阐述了采石场高、陡、缺土、缺水、生境恶劣等特点。提出了采石场复绿点、线、面种植复绿的三大类方法,并对各种方法所对应的坡面地质条件作了论述。同时提出了复绿的各种配套措施,包括给排水、植物配置、种植土配置等。  相似文献   

10.
浙中城市——金华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开发利用保障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然而多年的开采,许多矿山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与隐患,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与复绿工作迫在眉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岭下镇王溪采石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矿山环境现状调查,确定了PMS技术、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技术、基质型容器苗种植技术、石壁藤本垂直绿化技术、坡脚挡墙回填土绿化技术、客土复垦技术和艺术景观再造技术7项复绿技术,并进行陡峻边坡、缓陡边坡、缓边坡和坡脚迹地分类复绿设计,达到了复绿效果,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同类矿山复绿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佳木斯市园林木本植物的种类及应用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佳木斯市的园林木本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计24科57属85种。乔木植物41种,占所有种的48.24%;灌木植物41种,占所有种的48.24%;藤本植物3种,占所有种的3.53%,乔、灌类植物都比较丰富,藤本比较缺乏。研究可为佳木斯市园林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中30种藤本植物叶片N、P、K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丰富群落生态化学计量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大明山天坪站保存完好的常绿阔叶林中设置20m×20m标准样地80块,共3.2ha,在每个标准样地左下角设置5rex5m的小样方,对藤本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根据重要值,采集30种藤本植物叶片,进行叶片N、P、K含量测定。【结果】叶片N、P、K变化范围分别为3.52-54.71、0.21-3.36、0.48-4.23g/kg。各个化学计量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草质藤本叶片N:K含量均大于木质藤本,P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大明山常绿阔叶林中多数藤本植物是受N或P或N:P的影响,约30%的种类受到N元素限制,而受NP元素限制的植物相对少;草质藤本叶片比木质藤本有更强的N、K元素存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发挥灌木植物在山西退耕还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山西自然地理和天然植被状况入手,对草灌乔特性进行比较,探索在黄土高原开展退耕还林适宜的种植模式。最适模式为以灌木为主,乔木、草本为辅。适当配置抗逆性强的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形成林草搭配、灌乔相间的各种种植模式。发挥灌木植物在贫瘠干旱地区的优势作用,并列出在该区适宜种植的主要灌木植物品种。  相似文献   

14.
以昆明金汁河沿岸植物带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20块样地,采用AHP法及三维绿量换算环境效益的方法对其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昆明金汁河沿岸植物带景观效果较好、绿量值较高的有8个,其特点为,物种丰富,季相变化明显,以自然式配置为主,采用乔木+灌木+草坪的结构模式,植被高低错落,群落梯度格局合理;金汁河沿岸样地景观效果与环境效益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区域环境效益差异明显。评价结果对金汁河进一步改造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广东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的植被和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64种,隶属于30科59属.主要包括禾本科(10种)、菊科(7种)、豆科(5种).全部定居植物中,1~2年生草本植物29种,多年生草本植物13种,木本植物18种,藤本植物4种.风播种子和果实是废弃地上植物繁殖体的主要来源.废弃地植物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单种斑块和小群落,这些小群落组成、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总体水平偏低.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猪屎豆Crotalaris mucronata、艾蒿Artemisia argyi等可在煤矿废弃地上成功定居,并成为这些植被中的优势种,可作为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的优先选用物种.群落存在着由草丛向灌草丛、灌木林演替的趋势;随着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废弃地的坡向和坡度也是影响植物定居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应用荧光素比色法和碱液吸收滴定法,对郑州市不同绿地的FDA(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及微生物呼吸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地表层土壤FDA水解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人工林地>人工草灌地>行道绿地(文化路)>行道绿地(诚信路)>隔离带绿地>人工草坪>人工灌木地>花卉绿地;人工...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佛顶山亚热带植物的多样性和建立有效保护机制,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佛顶山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区系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佛顶山有维管植物429种,隶属于131科273属,生活型普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植物以亚热带分布科和北温带分布属为主;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同群落类型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性不明显,表现出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组成越丰富、优势种越不明显、共优种越多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的特点。样地内树种平均胸径较小,主要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  相似文献   

18.
5种藤本植物的抗寒性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藤本植物在低温胁迫下植株的生理、生化变化,对中华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藤本月季(Rosah ybrida ClimbingRoses)、云南黄馨(Jasminum mesnyi Hance)、扶芳藤(Euonymus ortunei)5种藤本植物在不同低温处理下植物叶片的细胞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胁迫时间的延长,5种植物的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SOD活性增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试验表明,这3种变化指标可用于5种植物叶片的抗寒性测定;在这5种植物中,扶芳藤较抗寒,云南黄馨、藤本月季、中华常春藤抗寒性居中,南蛇藤抗寒性最差.  相似文献   

19.
对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边坡草被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选取人工恢复样地和典型天然样地进行对比调查的方法,分析草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人工修复草被有68种,隶属于24科53属,物种数多于天然草被;草被植物以茎直立型为主,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最丰富;人工恢复种生长良好,迁入的野生种和外来入侵种亦较为丰富;人工恢复区域的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小于天然草被.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路域人工草坡绿化的现状提出不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青檀林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青檀林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共有植物171种,分属68科,131属,以单叶、全缘叶、草质叶为主要特征,在青檀林中,各个层次优势种明显,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其重要值较大;青檀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在3.30-4.49之间,生态优势度在0.05-0.14之间,均匀度在0.56-0.77之间,种间相遇概率在0.87-0.93之间,而且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的垂直地带性变化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