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旨在研究母兔妊娠期饲粮蛋氨酸水平对仔兔毛囊发育的影响.选择体重、胎次和历史产毛量相近的健康长毛兔母兔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妊娠期各组分别饲喂蛋氨酸水平为0.51%、0.71%和0.91%的饲粮.测定18胎龄、26胎龄、初生和2月龄时仔兔背部皮肤毛囊密度、直径以及2月龄时毛纤维直径.结果...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究KRT16在长毛兔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功能。本试验选取12只健康的6月龄皖系长毛兔,于剪毛后在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选取背部皮肤采样。通过克隆得到兔KRT16基因的编码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KRT16编码序列(CD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KRT16在毛囊不同时期表达量。在毛囊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 DPC)中过表达和敲低KRT16,探究KRT16对毛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以及对DPC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KRT16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1 431 bp,可编码476个氨基酸,在不同哺乳动物中表现出高度同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毛囊发育周期中,KRT16在毛囊发育周期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水平,在生长期高表达。通过在兔毛乳头细胞中过表达与敲减KRT16,检测毛囊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过表达KRT16后,SFRP2和TGFβ1基因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BCL2、CCND1、EGF、LEF1和CTNNB...  相似文献   

3.
<正>前言 驼毛是骆驼皮肤的衍生物,是由毛囊发育形成的,初级毛囊发育形成粗毛,次级毛囊发育形成绒毛。当驼羔出生后,全身已布满粗毛和绒毛,形成完整的毛被结构。说明毛囊发育在胎儿期就已基本完成,并为生后的被毛生长发育奠定了基础。关于绵羊的毛囊发育和羊毛发育,早已有不少研究报道,而骆驼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则颇感缺乏。为此,我们对双峰驼胎儿期皮肤毛囊、毛及皮脂腺、汗腺、竖毛肌的发生发育进行了初步探讨,目的是为今后双峰驼育种和提高产毛性能,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秦枫  王菁  翟频  潘孝青  杨杰  邵乐  李健  张霞 《畜牧兽医学报》2021,52(9):2545-2552
本试验拟研究LED光照对苏系长毛兔毛品质及皮肤毛囊发育的影响。试验选择3月龄健康、体重相近((2.245±0.296) kg)的50只苏系长毛兔,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LED红光组、LED绿光组、LED蓝光组、黑暗组和对照组(自然光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采用16L∶8D光照制度,光照强度50 lx,试验期73 d。试验末采集毛样测定毛品质,采集血液测定激素指标,采集皮肤组织观察毛囊发育。结果表明:1) LED光照对长毛兔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采食量无显著的影响(P>0.05),但红光组提高了长毛兔的毛产量,高于对照、绿光、黑暗组(P=0.050)。2)红光组显著提高肩胛部的毛纤维长度,比对照组和绿光组长35.36%(P<0.05)。红光组显著降低了粗毛率,显著低于绿光组(P<0.05)。对照组粗毛细度显著小于绿光组和黑暗组(P<0.05),各组间细毛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红光组最细。回潮率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红光组能显著提高血清褪黑激素(MT)、三碘甲状原氨酸(T3)的浓度(P<0.05),黑暗组显著降低催乳素(PRL)的浓度(P<0.05)。4)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红光毛囊群个数最多(16.5),且多为次级毛囊,初级毛囊极少,毛囊分布均匀;对照、蓝光、黑暗组毛囊群结构处于正常水平;绿光组毛囊群个数最少(10.0),毛囊分布不均。LED红光可以促进机体MT的分泌,提高苏系长毛兔皮肤组织毛囊群数和次级毛囊数,进而改善毛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5.
刘磊  李淑  李福昌 《动物营养学报》2022,(10):6444-6450
毛囊是被毛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毛囊发育是一个生长期、退行期、静止期周期性的循环,其过程受到众多因子或信号通路的调控,其中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EGF)、Shh、Notch等信号对毛囊发育有促进作用,而成纤维生长因子(F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信号促进毛囊进入退行期或静止期。毛囊生长发育受到包括营养物质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C)、矿物元素(铜、锌和碘)对毛囊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家兔毛囊生长发育及其营养调控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家兔毛囊发育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哺乳动物的毛囊是产生被毛的组织,是哺乳动物生后少数具有周期性再生功能的器官之一。文章从哺乳动物毛囊的结构特征、毛囊的形成发育过程、毛乳头结构及其在毛囊发育中的作用、毛囊周期性变化过程与形态变化、调控毛囊形成与发育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深入了解哺乳动物毛囊的发育机制,尤其为指导毛用动物选育及治疗脱毛性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产毛(绒)量是绒毛用羊主要的经济性状,毛(绒)的质量和产量受毛囊发育的影响。众所周知,毛囊控制羊毛(绒)的生长,而毛囊干细胞决定着毛囊形态的发生。因此,文章从绒毛用羊毛囊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鉴定、增殖与分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阐述,为进一步开展毛囊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选育绒毛性状优良的绒毛生产用羊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中卫山羊皮肤毛囊生长发育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卫山羊初生至周岁期间皮肤及毛囊生长发育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卫山羊毛囊群分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三毛囊群约占80.35%:初级毛囊在半岁前全部发育成熟,而次级毛囊至周岁龄前仍在继续发育形成,因此,S/P初生时为3.26,周岁时5.50;毛囊密度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生、1月龄、6月龄、周岁分别为54.50、47.60、39.06、35.74个/毫米~2;皮肤厚度、毛囊内外径及壁厚、毛囊深度及毛球宽度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但性别间差异不显著:表皮层和真皮层所占皮肤厚度的比例在各年龄阶段相对稳定,分别为3.5%和96.5%;毛纤维细度,密度以及绒毛与两型毛之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初生时皮肤厚度是影响周岁龄毛绒密度的决定因素,选择皮肤薄的个体留种有利于品种毛、绒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绵山羊养殖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羊毛按纤维类型可分为同质毛和异质毛,同质毛的特点是被毛由同一类型的羊毛纤维组成,其特点是羊毛的纤维直径、长度、卷曲等外表特征基本相同,异质毛的特点是被毛中兼有绒毛、有髓毛、无卷曲和少卷毛等不同类型的羊毛纤维,其化学、物理性能均不相同。毛囊是控制哺乳动物被毛生长的重要器官,是唯一具有周期性发育并可终生再生的器官,控制着被毛发生发育与自然脱落。毛囊依据其形成时间和结构可分为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和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初级毛囊生长髓质发达的粗毛,次级毛囊产生无髓毛的绒毛。有髓毛较粗长且弯曲少,多用于加工粗纺织品、毛毯、地毯、毡制品;无髓毛直径一般不超40 μm,弯曲多,是毛纺工业的优质原料。毛囊的发育受到不同信号通路和基因的影响,如Wnt信号通路、骨形态发生蛋白质(BMP)信号通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以及角蛋白家族基因、BMPs家族基因、同源异型盒基因(Hox)等。作者对国内外对绵山羊胎儿期皮肤毛囊发育及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以绵山羊被毛产量及改善被毛品质为主要育种目标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安哥拉兔产毛性能以及毛囊发育的影响。试验选取10月龄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的安哥拉兔公兔1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再添加0.25%、0.35%、0.45%的赖氨酸,试验期65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0.25%的赖氨酸显著提高了产毛量、产毛率、饲料转化效率、总毛囊密度和次级毛囊密度(P<0.05)。饲粮添加0.25%的赖氨酸显著增加皮肤中Wnt家族10b蛋白(Wnt10b)、β-连环蛋白(β-catenin)、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基因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0.35%的赖氨酸显著提高了角蛋白相关蛋白(Kap6.1)基因表达量,也显著降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赖氨酸可促进长毛兔皮肤毛囊发育,Wnt10b/β-catenin、TGF-β和Kap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此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1.
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与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与其羽绒性能密切相关。本试验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方法观察成年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用最小二乘均数法对胸、腹和背部羽区的毛囊密度、毛囊直径和S/P值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及性别因素对毛囊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雁鹅羽毛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属有髓毛囊,二者独立发生发育并独立分布。鹅的次级毛囊显微形态结构与初级毛囊基本相似,但次级毛囊的羽嵴于羽髓周围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没有凸出的脊柱状较大嵴突存在。成年雌性雁鹅在其胸、腹、背部羽区的初级和次级毛囊密度均显著高于雄性雁鹅(P<0.05),雁鹅胸、腹部羽区的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均显著高于背部的毛囊密度和S/P值(P<0.05)。次级毛囊直径因性别差异变化较大,雄鹅胸、背部羽区的次级毛囊直径显著大于雌鹅(P<0.05);且雄雌鹅腹部次级毛囊直径均显著小于其背部的次级毛囊直径(P<0.05)。  相似文献   

12.
选取30日龄健康白色獭兔72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皮下埋植10 mg褪黑激素,Ⅲ组埋植20 mg褪黑激素,饲养110 d后屠宰取皮,每组随机选取8张毛皮进行鞣制后测定獭兔皮板和被毛质量,其他做石蜡切片后测定毛囊发育指标。结果显示:Ⅱ组和Ⅲ组埋植褪黑激素后,獭兔初、次级毛囊长度、次级毛囊深度、次级毛囊个数均显著大于Ⅰ组(P<0.05);Ⅲ组獭兔皮张的抗张强度和负荷伸长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獭兔毛密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毛直径显著低于Ⅰ组(P<0.05)。综上所述,獭兔在30 d埋植20 mg褪黑激素可促进毛囊发育,增强皮板强韧度,提高獭兔毛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莱菌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运用最小二乘均数法对胸、腹和背部羽区的毛囊密度、毛囊直径和S/P值的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莱菌鹅羽毛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属有髓毛囊,二者独立发生发育.E24d莱菌鹅胚胎皮肤羽区初级毛囊已完全发育成熟,羽鞘和羽嵴发达.成年鹅的次级毛囊显微形态结构与初级毛囊基本相似,但次级毛囊的羽嵴以髓质为中心向外周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没有凸出的脊柱状羽轴嵴存在.成年莱菌鹅在胸、腹部羽区的次级毛囊密度均显著高于其背部羽区的次级毛囊密度(P<0.05),雌莱菌鹅胸、腹部羽区的S/P值均显著高于背部的S/P值(P<0.05).次级毛囊直径因性别差异变化较大,雌鹅在胸、腹部羽区的次级毛囊直径均显著小于雄鹅(P<0.05).此结果可为绒用鹅品种选育和绒羽性状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羊毛弯曲是影响羊毛品质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毛股弯曲的减少以及毛股由紧实变得蓬松会导致羊毛品质下降,从而影响皮毛价值。毛囊是调控毛发生长的皮肤附属器官,对于毛发弯曲形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羊、小鼠等动物毛发纤维弯曲形成的相关研究以及毛囊发育调控等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介绍了羊毛纤维结构的特点,阐述了毛囊发育相关重要调控信号通路及其对毛发弯曲的影响,最后,基于羊毛弯曲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羊毛弯曲及毛囊发育相关生物学机制进行总结,以期对羊毛弯曲及毛囊发育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对改良羊毛弯曲性状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辽宁绒山羊毛囊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辽宁绒山羊的产绒性能与其皮肤毛囊结构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均数分析,研究了辽宁绒山羊羔羊不同月龄,不同季节毛囊密度和S/P值的变化及出生类型,母羊年龄对毛囊性状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的毛囊群主要是由3个初级毛囊和若干个次级毛囊组成的三毛群,三毛群占毛囊群总数的75%左右。次级毛囊呈楔形群排列在中心初级毛囊和外周初级毛囊中间,随着羔羊月龄的增长,毛囊密度逐渐下降,S/P值逐渐上升,S/P在6月龄达到最大值。成年羊初级毛囊密度季节间变化不大,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4月份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最小,9月份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獭兔在不同月龄毛囊和毛密度的变化,选择1~7月龄的獭兔为研究对象,通过活体取样,Sacpic法染色,对不同阶段切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毛密度在1~3月龄处于平台期,无显著变化(P0.05);4~7月龄毛密度处于一个波形变动期,其中通过切片观察5~7月龄为全休止期;4~6月龄为换毛期。本研究摸清了毛密度的变化趋势、变化阶段、各阶段毛囊群特点,为獭兔取皮时间的确定及提高毛密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2016年5月在甘肃皇城绵羊育种场不同产羔母羊群中,随机选择体质健壮的刚出生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羔12只、含1/2澳血杂种母羔15只作为试验羊只,按生长发育阶段依次分别在出生(1~3d)、2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采集皮肤样品,进行皮肤样品组织切片的制备和组织学观测。结果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含1/2澳血杂种羊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级毛囊数逐渐减少,到18月龄时分别下降为3.48个±0.41个、3.16个±0.44个;次级毛囊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到3月龄断奶时分别达到最高峰(82.49个±19.34个和88.84个±14.05个),而后逐渐下降;毛囊成熟率在出生、3月龄、18月龄分别达49.59%、49.89%,92.40%、93.40%,98.62%、98.39%;毛囊总密度从出生到18月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表面积的增大,单位皮肤面积上的毛囊总密度逐渐降低,到18月龄时每平方毫米皮肤面积上的羊毛密度分别为60.87根±6.21根和64.04根±1.15根。说明甘肃高山细毛羊及其杂种羊在羔羊出生后的100 d内,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发生发育速度较快,到3月龄断奶时成熟毛囊率均达92%以上,到18月龄达98%以上,显示此时毛囊的发生发育将接近于停止;甘肃高山细毛羊导入澳血杂交改良后,明显增加了毛囊密度,提高了产毛量。  相似文献   

18.
基因表达调控是动物被毛生长和发育的决定性因素。microRNA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基因调控元件,在多种哺乳动物皮肤及毛囊中均有表达,并在转录后水平调节皮肤和毛发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从microRNA水平上解析绵羊、山羊及羊驼等被毛生长特点及发生机理,为提高毛用型经济动物的毛发品质和产量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更深入地研究皮肤组织中microRNA的功能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作者主要针对目前已报道的在绵羊、山羊及羊驼等哺乳动物皮肤及毛囊发育中microRNA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褪黑激素(Melatonin,MT)对长毛兔夏季产毛的影响。选择1.5岁左右的皖系长毛兔60只,其中公兔40只,母兔2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皮下埋植0、25、40、55 mg的褪黑激素,经过70 d的养毛期后测定各组产毛量及粗毛和细毛的长度变化差异,分析褪黑激素对长毛兔产毛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兔40 mg埋植组产毛量显著高于埋植前产毛量(P<0.05),55 mg埋植组产毛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产毛量(P<0.05);母兔对照组试验后剪毛量显著低于试验前剪毛量(331.0 g vs 284.8 g,P<0.05),而3个褪黑激素埋植组试验后产毛量下降幅度并不显著(P>0.05)。皮下埋植40 mg或55 mg褪黑激素能够增加皖系长毛兔公兔或母兔的粗毛长度,但对细毛长度和兔毛细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说明长毛兔皮下埋植40 mg和55 mg褪黑激素能够提高公兔夏季产毛量且抑制母兔夏季产毛量的降低,同时增加公、母兔粗毛长度。研究结果可为褪黑激素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并为揭示其对促进长毛兔夏季兔毛生长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水貂皮肤毛囊发育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采集0~6周龄初生的美国短毛黑公水貂的背中部皮肤样品,用HE染色法制备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皮肤毛囊结构及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水貂的皮肤在出生前就已经基本发育完成,初级毛囊、次级毛囊的毛干具有髓质;水貂出生时可见初级毛囊而无次级毛囊,初级毛囊的密度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于4周龄后降低,初级毛囊在水貂4周龄后不再发育或很少发育, 4周龄时可见次级毛囊,次级毛囊随水貂体表的增长毛密度增加,且在水貂出生后大量发育。水貂6周龄时S/P值为2.95±0.23,次级毛囊仍将大量发育。水貂背中部表皮呈先增厚后变薄的变化,真皮随着周龄的增加而增厚;初级毛囊、次级毛囊随周龄的增加而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