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探查性经历、年龄、来源及繁殖成效等因素对发情交配的周期数、间情期的影响,为麝类成功驯养及异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的行为取样方法,观察马麝的交配行为,准确记录发情交配的启动和结束时刻。【结果】兴隆山麝场圈养雌麝的间情期为(12.23±0.52)d(n=22),平均动情次数为(1.88±0.13)次(n=22)。各年龄及年龄组雌麝的间情期无显著差异(P>0.05),但年龄极显著影响动情次数(P<0.01);首次参配雌麝的动情次数[(3.00±0.32)次,n=9]显著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的雌麝[(1.55±0.11)次,n=13]。雌麝的间情期和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野外捕获雌麝的间情期[(12.01±0.66)d,n=16]和动情次数[(1.95±0.15)次,n=16]与驯产雌麝[(12.83±0.75)d,n=6;(1.67±0.23)次,n=6]无显著差异。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的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与翌年繁殖成效有关,翌年繁殖成功的雌麝的动情次数[(1.71±0.16)次,n=7]和间情期[(10.13±2.24)d,n=3]显著地低于翌年空怀雌麝[动情次数:(2.20±0.18)次,n=7;间情期:(13.00±2.00)d,n=7]低。【结论】圈养雌性马麝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受圈群内个体间社会行为及环境因子的影响,雌麝年龄及性经历因素影响雌麝的发情,雌麝的间情期及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翌年繁殖成功雌麝的动情次数和间情期显著低于翌年空怀雌麝。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有效取香率(有成熟麝香生成的雄麝占参与采香雄麝的比例)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在1997-2009年,于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通过识别参与取香的马麝个体,收集产香数据,计算年度及特定亚群的有效取香率,研究圈养马麝来源(野捕、驯养繁殖)、父母来源、取香时间(繁殖季节前和繁殖季节后)及年龄对有效取香率的影响。【结果】甘肃兴隆山圈养马麝的总体有效取香率为90.30%(n=732);因年度间驯养管理方式的差异,圈养马麝的有效取香率存在显著的年度间差异(P<0.05)。马麝个体来源影响其有效取香率,野捕圈养雄麝的有效取香率(93.75%,n=272)极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88.26%,n=460),但雄麝的父母来源对其有效取香率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季节前取香的有效取香率(90.43%,n=208)与繁殖后取香的有效取香率(94.83%,n=312)无显著差异(P>0.05)。圈养马麝的年龄显著影响其有效取香率(P<0.05),1.5岁龄雄麝开始分泌麝香,有效取香率为87.5%(n=96);4.5岁龄雄麝几乎都能产香,有效取香率约为100%(n=100);高峰取香年龄段为1.5~8.5岁龄;9.5岁龄雄麝有效取香率为71.43%(n=28)。【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有效取香率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有效取香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新品种松辽6号为试验材料,在其适宜地区进行3年栽培试验,研究其穗长、穗粒数及千粒重等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分蘖力、穗粒数、结实率。无论是单相关,还是偏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穗长与穗粒数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穗长不等于穗粒数多。初步明确了水稻品种丰产性好主要源于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多、成穗率高、穗粒数多、结实率好、籽粒饱满,对如何选育源库协调,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CIMMYT不同棱型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6个试点共计146品种次不同棱型大麦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的平均产量是六棱〉二棱高秆〉二棱矮秆;有效穗二棱矮秆最高且变异系数(c.v.%)最小,六棱最低但c.v.%较大;穗粒数是二棱矮秆最低且c.v.%最小,六棱大麦最高但c.v.%最大;千粒重最高的是二棱高秆且c.v.%最小,六棱大麦的千粒重最低。3种类型大麦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都是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3因素问的相关性有正有负。偏相关分析同样表明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所有材料、二棱矮秆、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千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g),产量分别增加102.9、68.7、61.8和73.8kg/hm2;同时二棱高秆大麦穗粒数对增产作用也较显著,穗粒数每增加1个单位(1粒),产量增加86.5kv/hm2。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增加均对产量有正向效应,其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在3种大麦类型中都居第1位;二棱矮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只有穗粒数和千粒重相互间是正值其余均为负值,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都为负值。  相似文献   

5.
光合作用是形成产量的基础,一些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技术措施都可以提高产量。果品质量除与树体本身有关外,还与栽培技术密切相关。果品生产中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量。本文将结合果树产量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提高果树产量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土壤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全方位土壤深松打破传统翻地留下坚实的犁底层 ,使 2 0~ 4 0cm土层松散 ,增加深层土壤透水能力。玉米田深松试验 ,可改善深层土壤水分状况 ,提高玉米产量 ,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物指标 ,如根系分布和根活力、地上和地下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养分吸收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影响汤阴县玉米生产的因素,如播种与收获期、种植密度、气象因素以及田间管理,以期为汤阴县的玉米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综述大田生产中影响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气候因素(温度、光照、水分)和栽培因素(移栽、施肥、成熟采收)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阐述烤烟栽培过程中影响烟叶产质量的重要因子,以期为烤烟生产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静  陈杰  杨如松  唐军  黄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476-10478
综述大田生产中影响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气候因素(温度、光照、水分)和栽培因素(移栽、施肥、成熟采收)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阐述烤烟栽培过程中影响烟叶产质量的重要因子,以期为烤烟生产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免耕节水栽培对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湖南省稻草资源丰富、晚稻夏秧干旱严重的特点,开展稻田农业节水栽培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以达到既提高水分利用率、节约灌溉用水、充分利用稻草资源、培肥地力、减少稻草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又确保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来源雌性圈养马麝行为格局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雌性野捕马麝及圈养繁殖马麝的行为进行了取样,比较了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2种来源雌麝的行为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的影响因子的类型、作用方式及作用强度相同,导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雌性野捕及圈养繁殖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的行为格局相似,麝类动物总体行为的刚性较强,可驯化性较差。在交配季节,雌麝的时间分配明显向繁殖活动相关行为倾斜,信息收集行为(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的时间显著增加,摄食及反刍时间减少,亲和性下降,冲突增多。此外,雌麝在交配季节有蹭尾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饲喂制度、圈养活动场面积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紊的影响,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发育。每次行为取样持续时间为5 min,表达强度为(2.169±0.933)s(n=54)。食物形态(精料)及饲料的定时定量等导致圈养马麝的摄食动机受挫,直接引起嗜食异物和刻板舔刮等口部刻板行为的表达。圈养环境下的活动限制则直接导致马麝发育及展现狂奔、往返走、立台、跳墙和搭蹄凝视等运动性刻板行为型。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比较分析表明,兴隆山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持续时间在各月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繁殖季节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14.
Between June 2005 and February 2006, focal sampling and all occurrence behavior recording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captive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at Xinglongshan Musk Deer Farm, Gansu Province, China. Copulation success was used to differentiate individuals into two groups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behavioral comparisons, throughout both mating (rut) and non mating seas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females; however, the reproductive season played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Pooling results across reproductive seasons, 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ies of vigilance and lower frequency of feeding behavior as compared with un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In the non-mating season, un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had higher frequency of self-directed behavior, environment sniffing, and were less aggressive than successful copulating females. Furthermore, females who were successful at copulating also demonstrated tail-pasting behavior; however, this only occurred during the rut seas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improve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musk deer farms through increasing mating success and reducing maintenance costs. Furthermore, variation in behavior may also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copulation success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whereby females can be grouped and separated according to their reproductive history and past reproduction success.  相似文献   

15.
    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行为取样涉及30头雌性马麝(25头成体雌麝,5头亚成体雌麝)和24头雄性马麝(17头成体雄麝,7头亚成体雄麝).记录静卧、站立凝视、运动、摄食、反刍、蹭尾、粪尿标记、环境探究、尾阴探究、亲和、打斗及自我指向行为等12个行为类的发生持续时间,分析年龄和性别对圈齐马麝非交配季节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结果表明,在非交配季节,由于雌麝的哺乳育幼及雌麝和幼麝间的社会行为,雌麝比雄麝展现较少的卧息(P<0.01)和较多的亲和行为(P<0.05);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的育幼需求及伴随的警觉性增加,成体雌麝比亚成体雌麝的摄食时间极显著减少(P<0.01),警觉行为显著增多(P<0.05);相比亚成体雄麝,成体雄麝的蹭尾行为持续时间极显著地增多,打斗行为和尾阴嗅闻行为的持续时间也显著较多(P<0.05).行为比较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各年龄性别组的行为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成年雌麝在哺乳期摄食时间相对较少,其育幼投资策略可能是提高摄食效率和警觉行为表达强度.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引起林麝死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仔麝的心、肺、肝标本的致病性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确认大肠杆菌为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同时,采用常规K-B法(纸片扩散法)对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本研究为今后预防和诊疗林麝大肠杆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了解陕西省林麝脓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2009年对陕西省4市10县的24个养殖场进行林麝脓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27份化脓部位的脓汁样品。经过细菌镜检、培养和鉴定,27份样品中有22份(81.48%)检出化脓隐秘杆菌,2份(7.4%)检出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份(11.1%)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调查结果将对陕西林麝脓肿病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频次较少,但差异不显著,站立凝视、环境探究、冲突行为和运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摄食、反刍行为极显著减少,亲和行为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此外,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麝有蹭尾行为发生。雌麝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同它们繁殖策略和时间、能量投资的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19.
郎冬梅  胡德夫  邹青  王毅花 《特产研究》2011,33(4):40-42,53
本试验运用非损伤的取样方法,结合行为观察,通过酶联免疫法对雌性成年圈养林麝在分娩以后发情期粪便中的孕酮进行了测定,在此期间每2天采集粪样1次。结果显示,用酶联免疫法对林麝粪样中孕酮含量的分析来区别其发情周期中的黄体期和黄体间期是可行的。行为上的发情也是与其粪样中孕酮较低的含量相一致的。通过对5只林麝发情周期粪样孕酮含量的分析结果得出,林麝为季节性多发情动物,平均发情周期(n=10)是21.94d±1.2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