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豆成花的光周期诱导研究:Ⅱ顶芽内植物激素及同化物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短日诱导期间,顶芽内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始终比连续光照下的高;在SD诱导的第2天,顶芽中总细胞分列含量1.9倍于CL下的CTK含量;游离氨基酸也一直维持较高含量水平;同化物中,除SDD诱导的2天可溶米如今较高和诱导结束时的蔗糖含量较CL下的高外,其余的测定中CL下的可溶糖、蔗糖及淀粉含量CL下均比SD下的高。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作用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垦农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试验于始花期叶面喷施SODM、CC和DTA-6,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作用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调节剂均提高了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生育后期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较前期明显,增加叶片中蔗糖、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荚期前(R3)增加转化酶活性,结荚期后降低转化酶活性;鼓粒期(R5)大豆各层叶片夜间可溶性糖输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上部、下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加速了大豆各层叶片夜间光合产物的输出,作用效果依次为SODM>DTA-6>CC;植株中层的产量构成因素最大,各处理植株上层的荚数、荚重和粒数与对照间的差异达到1%极显著水平,SODM的中层产量构成各因素与对照间的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3种调节剂对下层产量构成因素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大豆成花的光周期诱导研究:Ⅰ.真叶内植物激素及同化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豆短日(SD)诱导期间,真叶内的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始终比连续光照(CL)下的高;诱导前期叶片内总细胞分裂素(CTK)含量保持较低水平;脱落酸(ABA)则在前期差异不大,后期保持较低水平;短日下生长的真叶内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开后降,含量一直较CL下的高;短日诱导下的真叶内同化物含量(可溶糖、蔗糖及淀粉)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大豆光周期诱导期间,叶片内的某些植物激素及同化物可能协同ZEN发生了与成花转变有关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标记法,将14C-糖和3H-水分别引入到棉茎韧皮部和木质部不同处理中,再用示踪动力学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测定、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同化物在韧皮部中运输时,必须有木质部水的参与,和木质部分离的韧皮部不能单独运输同化物,仅存在同化物和水分的扩散迁移。同化物在韧皮部中以液流形式运输,液流中的水主要来自木质部。同化物向韧皮部的装载,是不伴随水的主动装载过程。同化物在韧皮部中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浓度梯度,是推动同化物由源到库运输的动力来源之一,这与压力流学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生长素对水稻同化物分配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同化物分配是与水稻产量及品质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理过程。生长素可调节水稻同化物分配状况 ,这种调节过程主要是通过调节光合速率、诱导维管组织分化及维管束形成、促进同化物在韧皮部的装载、提高同化物运输速率、促进同化物在子粒中的卸出、增大库容活性以及形成顶端优势等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豫麦66同化物供应及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素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尤其在灌浆中后期,同时增加籽粒WSC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旗叶WSC含量在花后0~28d相对较低,旗叶淀粉含量降低,表明施氮能使营养物质及时外运,促进糖分向籽粒运输,为淀粉合成提供底物供应。在花后25d籽粒淀粉积累速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尤其在接近成熟时籽粒淀粉含量及其淀粉积累速率均增加,显示施氮使库端利用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较强。籽粒淀粉积累速率与灌浆速率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844),增加施氮量两者积累高峰期推迟,且前期慢,后期快。 相似文献
7.
以秦美猕猴桃4a生树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时期生成的^14C-同化物的贮藏动态及再利用规律。结果表明,新梢迅速生长期期和缓长期生成的^14C-同化物主要在地上部,新梢第2次生长高峰期和采果后生成的^14C-同化物主要 根部贮藏。 相似文献
8.
王振林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3)
试验于1933~1984年在土壤有效磷较低(低于10ppm)的田间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促进小麦对氮、磷、钾、钙、铜、锌、錳、鉬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使单株养分吸收量(mg或μg/株)增加;同时施磷也影响到植株体养分含量比率(养分占干物质的%或ppm)的变化,使磷、钙、錳的含量率升高,使氮、钾、铜、锌、鉬的含量率降低。施用磷肥能改善植株的光合性能、促进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9.
10.
以柽柳和柽柳-管花肉苁蓉为试验材料,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13C)研究了管花肉苁蓉对柽柳同化物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管花肉苁蓉促进柽柳光合枝13C同化物生成量提高33.9%。2)单位柽柳干量13C同化物分配量,在光合枝、茎和根分别提高113.0%、81.0%和72.0%;进而促进柽柳13C同化物更多向管花肉苁蓉转移,分配比例为37.6%。3)管花肉苁蓉提高柽柳光合枝叶绿素含量19.0%,光合速率提高20.0%,但单株柽柳干重为7.7 g,比对照降低了25.8%。结果提示:管花肉苁蓉优化了柽柳同化物在器官间的分配,促使更多的同化产物向管花肉苁蓉分配;管花肉苁蓉呼吸可能是导致柽柳-管花肉苁蓉总干重降低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大豆褐纹病的发病规律,褐纹病病菌孢子可以以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水孔、气孔等)方式进行侵入。三种方式侵染的机率均等,但孢子的侵入还要受到叶面湿度持续时间和寄主生育时期等因素的限制。对该病害发生过程的研究表明,越冬病残体(病叶)是初侵染来源之一,而分生孢子侵入叶表至少需要24h的保温条件。潜育期因叶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23~30℃条件下,潜育期为6~4d,病斑扩展速度随温度 相似文献
12.
用3个大豆品种播种于温室和大田,以研究自子叶细胞分化初期至生理成熟阶段,改变源-库比率对于叶细胞数、籽粒生长速率和粒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子叶中的细胞数目是制约粒大小的重要因素,同化物的供应水平与子叶分化的细胞数目呈正相关。文中还讨论了在粒重线性增长时期,同化物的供应水平对细胞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鉴定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马汇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88,(2)
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接种等系列试验和大量的田间试验,得出大豆根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等多种病原菌侵染所致,各种病原菌在生物学特性上略有差异。致病力以立枯丝核菌略强,田间症状特征主要由不同病原菌侵染决定。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室内控制培养和室外人工接种的方法较为系统地探讨丁黑龙江省密虎地区大豆灰斑病初侵染来源与病菌侵染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放置于仓库和地表堆积病残体比埋入地下病残体产孢量多。随着时间的顺延,越冬后病残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也逐渐下降。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2~35℃,最适温度20~25℃;在24℃温度条件下,病菌孢子置于相对湿度90%环境中6 h才能萌发,在水滴小萌发率最高;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3~9,最适pH6~7;光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在13~30℃范围内病菌均能侵入寄主发病,在最适温度21~25℃范围内保湿6~8 h病菌即可顺利完成侵入寄主过程。在15~20℃温度范围内,病菌在寄主叶片潜育期为4~15d,荚部潜育期17~24d,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籽粒感病率越高。大豆植株体代谢旺盛的叶片和大于1cm的荚最易感病,而幼嫩和老化组织不易感病。 相似文献
15.
大豆灰斑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1989年利用室内和室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密山虎林地区大豆灰斑病的再侵染条件,初步结果表明大豆叶片病斑在温度24℃左右,日保湿润16h以上最利于病菌产孢。病菌孢子在温度22℃条件下生命力6~11d,高温环境不利于病菌孢子存活。大豆成林期叶部发病程度取决于日平均气温高于18℃、日最低温度高于12℃及日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或有降雨量多于0.1mm的气象条件出现的日数。大豆籽粒发病率与大豆开花后20~35d之间的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温度、日平均湿度≥20℃且日平均相对湿度≥85%的天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柑桔体细胞杂种的叶片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4个组合的柑桔体细胞杂种及对应亲本为试材,比较了体细胞杂种与亲本在单叶面积大,叶片表皮气孔特征及叶片横截面结构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4个组合的柑桔体细胞杂种,仅粗柠檬+哈姆林甜橙叶片面积大于双亲,FV,CV,KV叶面积均介于双亲之间。4个组合的柑桔体细胞杂种单位叶面积内气孔数较亲本少,但气孔长度和横径较亲本增大;叶片横截面结构中,就单一组织层的厚度而言体细胞杂种较双亲或亲本之一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17.
爆裂型玉米抽雄后期叶序列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长、宽及干物重从倒1叶开始依次递升、至果穗叶层达到峰值后,再缓慢下降。叶绿素含量各叶位虽有一定的差异,但无明显规律;分析叶绿素a及b的比值,果穗叶层最低。就叶片内叶肉细胞环数而言,低叶位和高叶位的叶片低环数的叶肉细胞比例相对较高,而高环数的叶肉细胞比例较低,果穗叶层六环以上的叶肉细胞比例较高;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具同样规律。 相似文献
18.
多效唑对大豆生长发育中碳氮代谢动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多效唑对大豆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还原糖、蔗糖、粗淀粉含量,全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的作用。根据测定的结果,分析并讨论了多效唑对于大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C—N代谢动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效唑由于能够有效地影响大豆的上述生理效应,调节好大豆植株内的C—N代谢,减少大豆花、荚的脱落,增加籽粒数和单株粒重,从而促进了大豆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水稻群体叶面积动态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试验以杂交中籼稻汕优63和中粳稻盐粳2号为材料,通过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栽插密度,研究群体叶面积消长动态和株型、产量形成的关系。主要结果:1.方程(公式见影像原文)可以描述群体叶面积动态过程,根据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LAI大小及其生长动态变化,可以分为5种叶面积动态类型,Ⅳ型是最合理的叶面积动态类型。2.在合理群体叶面积动态条件下,合理株型为倒2、3叶较长且挺立,倒4、5叶较短,抽穗期单茎茎鞘重高。3.在较大的LAI基础上提高单茎茎鞘重,并协调抽穗期的LAI和单茎茎鞘重是超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大豆杂种F2代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亲本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14个优良的大豆进行杂交,配成16个组合,所得F2代进行发要种优势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2代各性状普遍呈负向优势,百粒重呈正向优势,F2代分离广泛,类型丰富,且存在较大的超亲分离,F2代主茎分枝数与高新(HP)、低亲(LP)及中亲值(MP)均呈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HP、LP及MP,百粒重与HP和MP都 呈显著正相关。F2代的单株粒重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