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已知与编码核糖体蛋白L41 (RPL41)的CD399094相似的基因序列在黄曲霉敏感品种发育中种皮中上调表达.从花生黄曲霉抗性品种J11中克隆了相似基因.通过分析比较来自开放数据库中黄曲霉抗性和敏感品种花生发育中种子表达的RPL41序列,并对黄曲霉抗性和敏感品种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和部位及叶片用荧光定量PCR做进一步的分...  相似文献   

2.
前期研究证明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在花生黄曲霉敏感品种中上调表达.本研究对花生黄曲霉抗性品种和易感品种发育种子表达的GSK3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定量PCR的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在抗性品系中,GSK3β基因在小果时期上调表达.由于GSK3β是油菜类甾醇信号传导的负调控因子,在细胞延长中起着抑制作用.因此推测GSK3β...  相似文献   

3.
利用RIL群体创造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油花生新种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协同提高抗青枯病花生品种的黄曲霉抗性及含油量是我国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远杂9102×中花5号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近交系群体(RIL),通过黄曲霉抗性、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含油量测试,表明黄曲霉抗性受2对连锁并具累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含油量受2对具抑制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RIL群体的黄曲霉抗性和含油量变异远远超过双亲的差异,表明它们均具有通过互补产生超亲性状的潜力。获得了抗黄曲霉或抗青枯病的高油后代家系18份,其中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高油新种质1份(J091)。农艺性状和SSR分析结果表明,18份后代材料具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优良,具有重要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对花生未知的DOFH10基因进行研究,根据DOF转录调控因子DOF (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GW391728的c DNA序列,采用引物对s162-a1469和引物s30-a1469用PCR方法在花生16个品种中进行克隆比较,并进一步对DOFH10在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对其一级结构酶切位点、三维空间结构、蛋白质表达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引物对s162-a1469在5个品种中克隆得到2类DOFH10基因A和B类。它们分别与野生花生染色体A03上的XM_016100960. 2和野生花生染色体B03上的XM_016334585. 2序列完全相同。用引物s30-a1469从所有16个品种中得到相同的B类DOFH10基因,包括6个多粒果实品种。A类基因在4个多粒果实品种和1个2粒果实品种中存在。序列比对表明,A和B类DOFH10基因是不同基因编码的,它们分别位于家培花生的A和B基因组。B类DOFH10在DOF保守序列区域与野生花生染色体B01上编码网格蛋白集装相关蛋白XP_016199412. 2的一段基因剪辑后的RNA序列完全相同,DOFH10蛋白上多个肉豆蔻酰十四酰修饰位点的分布,这2个结果意味着该蛋白在细胞内的运输可能通过膜系统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表明,DOFH10在发育中子叶专一表达。花生DOFH10基因有A和B等2类,其中B类DOFH10存在于所有家培花生品种中,是必需基因,其蛋白可能通过Clathrin依赖的小泡运输途径运入细胞核。A类DOFH10更多存在于多粒家培花生品种中,可能与果实发育早期细胞分裂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核心种质发挥及评价花生抗黄曲霉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菌极大地限制全世界的花生生产和产业发展,且生产上抗性品种较少,我国花生育种和生产中的抗性资源缺乏,迫切需要发掘抗黄曲霉菌种质。本研究以中国花生核心种质561份和ICRISAT微核心种质155份,鉴定了黄曲霉侵染和产毒抗性,发掘出抗黄曲霉侵染和产毒种质各8份,包括具优良农艺性状的抗黄曲霉产毒种质51002-6。鉴定结果表明,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中抗黄曲霉侵染和产毒种质的频率高于中国花生核心种质;普通型花生资源中抗黄曲霉侵染种质的频率较高,龙生型资源中抗黄曲霉产毒种质的频率较高。根据SSR分析,鉴定出与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中花5号、中花6号、中花12和远杂9102遗传距离较远的抗黄曲霉产毒种质ICG12625和抗侵染种质ICG4750,拓宽了我国花生品种改良的遗传基础。根据抗病基因产物的NBS类型保守域设计简并引物对抗黄曲霉种质的DNA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分析,获得了1条RGA片段。  相似文献   

6.
以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146份资源为品种,鉴定农艺性状和黄曲霉抗性,用26对SSR引物检测多态性位点,在分析连锁不平衡、群体结构和Kinship的基础上进行关联分析。连锁不平衡的分布显示R2平均值为0.185,表明26对SSR引物扩增的120个位点之间具有较低的连锁不平衡程度。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将146份花生品种分为2个亚群,分别对应疏枝亚种和密枝亚种,与植物学分类和遗传分化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关联分析表明,共有39个位点与10个农艺性状(株高、总分枝数、第一分枝数、小叶宽、结果分枝数、百果重、出仁率、单株生产力、种子长、种子宽)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50%~20.34%,16个SSR位点与黄曲霉侵染病情指数、黄曲霉产毒量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为5.23%~17.19%,与农艺性状、黄曲霉抗性同时相关联的SSR位点有13个。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效应分析表明,10个农艺性状和2个黄曲霉抗性性状共有63个增效等位变异和47个减效等位变异,并发掘了ICG6022等携有优良等位变异的载体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花生NBS-LRR类基因在花生抗病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本研究以花生品种‘Z525’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克隆与RT-PCR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花生叶片中的P9基因。结果表明,获得一个长度为3557 bp的序列,该序列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ORF的长度为3195 bp(93 bp^3287 bp),编码1064个氨基酸(120.4 kD),等电点pI为5.92。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花生中假定的抗性蛋白RPP13-like及花生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和Arachis ipaensis推测的抗病蛋白At3g14460、RPP13-like高度相似;P9蛋白属于NBS-LRR家族,具有典型的NB-ARC和LRR-3两个保守结构域,推测该基因参与花生抗病调控过程。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主要位于叶绿体中,可能少量分布于细胞核中,推测该基因可能主要作为叶绿体蛋白参与细胞的抗氧化、抗衰老等抗逆过程,其次作为转录因子参与转录调控作用。本研究克隆了P9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序列、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花生抗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花生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选育抗叶斑病新种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培育抗花生叶斑病的新种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79266,在变异后代筛选抗叶斑病材料,对选出的5个种质系进行叶斑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并进行抗病种质系与受体DNA差异的SSR多态性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受体品种79266感染叶斑病(包含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病程曲线的线下面积(AUDPC值)为205.3,5个抗病种质系的AUDPC值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其中05D1128的AUDPC值最小,为112.0,感病最轻;收获前7 d调查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发病程度,05D1148对花生褐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17.56%。05D1128对网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31.83%;叶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28与受体品种相比,百果重和百仁重明显提高,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极显著降低。褐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48与受体品种相比,二者所考察农艺性状间无显著差异;采用4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在05D106、05D1128、05D1144、05D1148、05D1172 5个新种质系与受体间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数分别是9,8,5,6和7。因此,利用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提高其对叶斑病的抗性的育种方法是有效的,所选育种质系中05D1148对叶斑病的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可以作为新的花生抗叶斑病种质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孙道杰  冯毅  王辉  闵东红  李学军 《作物学报》2008,34(11):1953-1957
春化基因VRN-B3是小麦开花素基因TaFT,为探索该基因在品种间的保守性及其与小麦开花早晚的关系,根据TaFT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 DQ890162)设计特异PCR引物,扩增了13个品种中该基因的编码区。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发现不同品种间该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存在多态性,序列翻译发现5个品种的表达产物FT蛋白发生变异。利用中国春的非整倍体材料将TaFT基因定位在7BS染色体上。参考品种的冬春性及开花时间,推测冬性品种正常的FT蛋白(同DQ890162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一致)可加速开花,FT蛋白变异则延迟开花;春性品种的FT蛋白变异与否对开花期影响不大,推测TaFT基因的效应可能被春性品种的显性春化基因所掩盖。  相似文献   

10.
孙道杰  冯毅  王辉  闵东红  李学军 《作物学报》2008,34(11):1953-1957
春化基因VRN-B3是小麦开花素基因TaFT,为探索该基因在品种间的保守性及其与小麦开花早晚的关系,根据TaFT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 DQ890162)设计特异PCR引物,扩增了13个品种中该基因的编码区。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发现不同品种间该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存在多态性,序列翻译发现5个品种的表达产物FT蛋白发生变异。利用中国春的非整倍体材料将TaFT基因定位在7BS染色体上。参考品种的冬春性及开花时间,推测冬性品种正常的FT蛋白(同DQ890162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一致)可加速开花,FT蛋白变异则延迟开花;春性品种的FT蛋白变异与否对开花期影响不大,推测TaFT基因的效应可能被春性品种的显性春化基因所掩盖。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基因型对花生胚小叶植株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同类型18个花生品种成熟种子的胚小叶为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及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花生遗传转化和离体诱变等提供培养方法。将胚小叶外植体培养在添加1 mg/L NAA和6 mg/L BAP的诱导培养基上,4周后转移到添加4 mg/L BAP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表明,所有的供试品种芽点诱导率均高于60%,但5大类型间及品种间(62.2%~95.5%)存在显著差异,龙生型平均诱导率最高(87.2%),其次是珍珠豆型(81.5%),多粒型最低(63.1%)。将形成芽点的外植体转移到添加4 mg/L BAP的培养基上后,部分外植体从芽点上分化出不定芽,继续培养不定芽伸长并再生植株。植株再生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最高的是珍珠豆型(83.5%~97.1%),最低是多粒型(14.8%~22.0%)。  相似文献   

12.
野生花生抗青枯病种质的发掘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花生属5个区组的79份野生花生种质为材料,系统鉴定了野生花生对青枯病的抗性反应,从中发掘高抗青枯病的种质15份,含匍匐区组种质3份、直立区组1份、异形花区组1份、花生区组8份、未命名种质2份,抗病材料频率达到19%,高于栽培种花生资源的抗性频率。通过SSR分析表明,在所获得的抗青枯病野生花生材料中,四倍体野生种A.monticola与栽培种花生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花生区组的二倍体野生种A.duranensis和A.chacoense。根据DNA扩增结果,绘制了抗青枯病种质的指纹图谱,明确了其SSR分子特性。  相似文献   

13.
花生栽培种(Arachis hypogaea)类型间遗传差异的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110对SSR引物分析28份花生栽培种资源(7份多粒型、5份龙生型、8份普通型和8份珍珠豆型)间的遗传差异,其中有46对引物在不同品种间检测出2~9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080~0.869.对28份材料的聚类分析表明,SSR聚类结果与根据形态特征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多粒型品种上存在一定差异.标记pPGSseq15C12在本研究中所有的珍珠豆型品种上均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表明该标记在珍珠豆型与其它类型间扩增片段的差异是由于ATT重复次数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4.
源于大豆EST的花生属(Arachis)同源SSR标记的开发及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拼接394 370条大豆EST共获得82 614条Uni-EST,其中2 082条包含2 191个SSR位点,平均每22.96 kb EST出现1个SSR。二核苷酸重复在大豆EST-SSR中占比例最大(63.5%),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30.9%);AG/CT在SSR基序(motif)中出现频率最高(35.8%),AT/AT (25.4%)次之。2082条SSR-EST共设计引物685对,其中582对在4个大豆品种中得到有效扩增,98对检测出多态性。582对可扩增引物在花生属中的可转移性分析表明,大豆EST-SSR在花生属9大区组间的可转移性有所差异(12.4%~15.7%),匍匐区组最高,大根区组最低,平均为14.2%。79对可转移性同源标记在花生区组中的多态性分析表明,供试SSR有69个在10野生种间检测出多态性,仅5个在22个栽培品种中具多态性。对引物ES-105在大豆和花生区组中的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两个大豆品种间仅SSR位点存在3个AT重复差异,其余序列均一致,而大豆与花生区组间的扩增产物在序列上存在较大差异,花生区组除缺失SSR位点外,侧翼序列也存在频密的插入/缺失和置换。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大豆EST开发花生属同源SSR标记具可行性。作为有功能的分子标记,大豆EST-SSR在花生区组内多态性丰富,可直接用于大豆-花生比较基因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因素对花生总DNA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CTAB方法提取植物DNA中影响DNA产量和质量的诸多因素,以豫花15号花生嫩叶为材料,采用酚氯仿、1 0000 r/min、氯仿、不剪口、氯仿一步、酚氯仿一步、不摇30 min 7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纯化其基因组DNA,并通过外观、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因素对DNA提取质量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得率、蛋白质含量及DNA分子完整性等指数后,总结出酚氯仿纯化豫花15号花生叶片DNA的最适方法.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is one of the major oilseed legumes contributing to food security in Benin. Unfortunately, several constraints hamper its...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在先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从柑桔与枳属间杂种的基因组DNA所获得的类受体激酶(RLK)的候选抗病基因序列,重新设计引物,对柑桔抗溃疡病材料和感病材料开展以PCR扩增为基础的对比分析,其中一对引物‘19h16/DdeI'的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DdeI酶切,揭示了抗性材料(Ichang Papeda,Meiwa kumquat,Maruhi kumquat and Nagami kumquat)和感病材料(Flying Dragon,Valencia orange and Palestine sweetlime)之间的多态性差异,同时,在C.Ichangensis的自交F1代和Palestine sweetlime× Ichang Papeda的杂交F1代群体中也见明显的多态性差异;对这些F1代个体进行溃疡病病原[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Xac)]接种作抗病性表型鉴定,结果表明,该分子标记‘19h16/DdeI'与柑桔溃疡病抗性密切相关;经纯化测序的结果进一步证明,抗性材料PCR扩增产物具有完全一致的序列和DdeI酶切位点,但感病材料缺少这一DdeI酶切位点;染色体步行(primerwalking)在BAC文库的对应单克隆中获得了一个完整的抗病基因序列,与以前获得的2个抗病基因序列‘17o6RLKP'和‘26m19RLKP'相比,‘19h16RLKP'也具有Xa21抗病基因蛋白的所有特征,包括含有一个信号肽、同样数目的亮氨酸重复序列、跨膜域和激酶域等.基于该序列的开放读码框,发展了特异性更强可靠性更高的另一分子标记,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林植芳  彭长连 《作物学报》1999,25(3):284-290
C3植物花生和C4植物甘蔗的光合色素含量、△A505nm、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 ΦPS Ⅱ,qN和qp呈日变化进程。中午前后,甘蔗的qN, qp, Fv/Fm和ΦPS Ⅱ的变幅比花生小,△A505nm的增值比花生大,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仍维持较高水平,而此时花生的qN和qp皆下降。花生和苋菜(C4植物)经甲基紫精(MV)的光氧化处理后,叶片的MDA和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