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1选育过程漳丰8号系漳州市农科所于1995年早季用本所选育的两个稳定品系漳丰矮与巨丰稻杂交;同年晚季种植F1代,表现群体整齐、株叶形态好。1996年早季种植F2代,群体分离大,选择综合性状好、丰产性好、米质较好的单株。F3代后采用系谱法选择,并在南靖船场稻瘟病重病区进行抗性筛  相似文献   

2.
对漳丰8号的株型特征和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水稻品种漳丰8号的生物学特征是根系发达,株高100cm左右,茎秆粗壮抗倒伏,冠层叶挺直,分蘖力较强。群体繁茂而不荫蔽。其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总量多;库容量大,即单位面积具有较多的总粒数和较大的粒重;经济系数高,器官输出率和表观转变率高。并从库源关系的角度,探讨高产水稻育种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籼稻高产品种漳丰8号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漳丰8号的生物学特性,干物质的分配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水稻品种漳丰8号的生物学特征是根系发达,株高100cm左右,茎秆粗壮抗倒伏,冠层叶挺直,分蘖力较强,群体繁茂而不荫蔽,其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总量多,库容量大,经济系数高,器官输出率和表观转变率高,并从库源关系的角度,探讨高产水稻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福建自贸区的挂牌成立为两岸的贸易交流、产业对接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为创新漳台农业合作机制提供了新的机遇。该文深入总结和分析了漳台农业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漳台农业产业链的深度对接、促进漳台农业协会的交流互动、加强漳台金融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漳台农业合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漳台休闲农业合作和交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漳台民俗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对漳台民俗文化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漳州各地区的文化比较优势,提出具有文化特征的漳台休闲农业合作和交流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泉漳三市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台商投资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于一体,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为了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福建省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厦泉漳三个城市的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本文对厦泉漳城市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厦泉漳参与城市联盟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两岸关系的缓和,为漳台农业合作交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总结了漳台农业合作的现状与成效,深入分析了漳台农业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漳州对台农业合作水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丰富福建省毛木耳栽培品种,提高福建毛木耳生产品质,比较分析新引自台湾的褐色毛木耳与福建毛木耳主栽品种(漳耳43-28)的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褐木耳的蛋白质、还原糖、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漳耳43-28,E/P值、Fe含量显著低于漳耳43-28(P0.05)。两种木耳的脂肪、灰分、膳食纤维、能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木耳均至少含18种氨基酸,褐木耳的单一氨基酸含量(除胱氨酸外)、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甜味类氨基酸、酸味类氨基酸、苦味类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硫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均显著高于漳耳43-28(P0.05);褐木耳的AAS、CS和SRCAA营养价值评价均高于漳耳43-28。说明漳耳43-28和褐木耳的营养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褐木耳营养价值优于漳耳43-28。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6,(1):27-29
对山西杏鲍菇主要菌株的栽培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P528和漳杏1号在菌丝特性和生育期特性等方面的表现优于其他供试菌株,且P528略优于漳杏1号,但差异不显著;从2个菌株在第1潮产率和子实体形态等方面来看,漳杏1号优于P528,即漳杏1号适合于工厂化栽培,而P528适合于季节性栽培。  相似文献   

10.
以厦漳泉地区为例,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对2013-2015年厦漳泉3个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分析厦漳泉地区在协同创新中的获益情况。结果认为,促进创新资源在厦漳泉城市间的自由流动,提高厦门、泉州两市对漳州的创新辐射范围,促进城市之间协同创新;构建城市协同创新的机制,以机制体制创新创造城市协同发展的创新氛围;完善厦漳泉地区创新产业链条,对优化城市间创新资源的配置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分子育种研究室筛选的水稻新抗源"海选E32"、常规感病品种"湛A"不育系和"七丝软占"、中抗品种"特青"为试验材料,通过牙签接种法,在室内温室和室外大田对各水稻品系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选E32"对纹枯病综合抗性达到中抗水平以上,但抗性表达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超级稻“中优752”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中优752"是利用优质不育系"中9A"与本所自育的强恢复系"752"配制而成的中晚籼迟熟组合。该组合具有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制种产量高和株型理想等特点,适宜在长江流域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3.
对旱稻新品种"1587"2002、2003年参加全国旱稻区域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株叶型好、熟期早、适应性广、产量高、抗旱性较强、米质优,两年平均产量较巴西陆稻增产33 8%。  相似文献   

14.
路梅  张发成  钱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53-17555,17573
[目的]调查金华市主栽水稻品种纹枯病田间发生情况,探讨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其经济闽值。[方法]参照国家水稻纹枯病测报调查规范(GB/T15791—1995)进行病情调查,并测定不同水稻品种的各种产量性状;通过人工接种试验,研究不同接种量下水稻品种——金早47的病丛率、病情指数、水稻产量及产量损失率,并计算其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经济阈值。[结果]金华市现有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性为中抗水平以下,缺乏高抗品种;其中水稻金旱47为中抗,两优培九为中感,协优46则为感病。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育期的抗性表现有所差异,水稻产量的损失随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减弱而加重。孕穗期,金早47的病丛率和产量损失率成线性关系.要将产量损失率控制在7%以下,孕穗期的病情指数必须控制在4.2以下。[结论]明确了金华市水稻主栽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及其经济阈值.为水稻纹枯病的有效、合理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粳稻新品种皖垦糯1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皖垦糯1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抗病性和抗逆性、品质和产量表现,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适时播种和移栽、大田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收获方法等高产栽培技术。[结果]皖垦糯1号是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武育糯16号的变异株中,经过3代系统选育而稳定的常规粳糯稻品种,201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垦糯1号综合性状较好;白叶枯病抗性MR(3级),稻瘟病抗性MR(3级),纹枯病抗性为5级,稻曲病抗性为3级,株高矮、茎秆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综合评价品质达农业部部颁2等优质糯米标准;一般产量9 000~9 750 kg/hm2,高产田块单产可达10 500 kg/hm2以上。[结论]皖垦糯1号具有早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赣早籼53号"属早籼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适合江西及邻省双季稻区种植,是杂交稻秋季制种的前作和避洪救灾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7.
普通野生稻杂交后代抗白叶枯病鉴定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野生稻中发掘优异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材料,拓宽栽培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基础,达到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目的,对合系35与元江普通野生稻远缘杂交后代不同世代的不同株系材料分年度进行了抗白叶枯病能力的鉴定和分析,并调查了后代材料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病能力,获得了一批高抗和中抗材料,为今后定位高抗白叶枯病基因以及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钱光斌  吕孝林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3):234-234,264
皖稻61号从早籼213中系选而成。1992~1994年参加安徽省早籼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750~7500kg/hm2,在推广与应用中产量高、性状稳、繁茂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苗期耐寒性强、抗倒状,米质一般,抗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轻感纹枯病,施肥水平中等。  相似文献   

19.
杂交稻新组合丰优航98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丰优航98是用不育系丰源A与恢复系航98配组选育而成的晚稻中熟组合,具有稳产、高产、适应性广、抗性强、食味好等优点。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8~122 d,单产7560~8085 kg/hm2。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病害是其产量损失的重大威胁,由革兰氏阴性菌稻黄单胞杆菌所引起的白叶枯病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很多弊端,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的培育是世界公认防治该病害最为安全、有效的手段,抗病种质资源鉴定与抗性基因挖掘是抗病品种培育的前提。在自然和人工双重选择压力下,白叶枯病菌不断变异,陆续出现了新型致病变种,主栽品种逐渐失去抗病性,因此发掘和鉴定更多的持久抗病基因显得非常必要。对已克隆的 16 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进行简要归类,并从基因的发现、定位、克隆、作用机制等方面对广谱抗白叶枯病且应用较好的 3 个基因Xa23、Xa7 和 xa5 进行详细阐述,对白叶枯病抗性育种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基因标记育种进行介绍。此外,结合不同白叶枯病基因的自身特性及当前育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白叶枯广谱抗病分子育种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