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理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危害不仅使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2.
该试验通过对14日龄雏鸡灌服不同浓度紫黄散,连续灌服7天,21日龄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制造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理模型,来观察雏鸡免疫器官指数变化差异及血液生化指标动态变化,探讨紫黄散对IBD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A、B和C组免疫器官指数与F组相比有不同水平的显著差异;血液生化指标Ast/Alt中A、B和C组极显著水平(p〈0.01)低于E组,显著高于F(p〈0.05)组。这说明紫黄散对机体免疫有显著增强作用,能显著降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有利于该疾病的防治,提高疫苗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发的一种雏鸡常见传染病。法氏囊是该病毒的靶器官,病变具有特征性,主要表现为法氏囊不同程度的病变损伤。感染雏鸡经剖检后,最显著的特征病变是法氏囊水肿增大到正常的2~5倍,囊壁增厚3~4倍,且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充血,囊的浆膜有一种黄色胶冻样液体,可见纵行条纹。法氏囊的淋巴滤泡坏死或凋亡,雏鸡死亡时法氏囊可能萎缩。20~40日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急性暴发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法氏囊淋巴组织和淋巴细胞坏死,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不仅造成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极易引发其他疫病。耐过鸡的法氏囊组织受损,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常造成免疫失败。由于该病发病快、病程短、死亡高,给养鸡业造成极大危害。笔者现将一起80日龄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例介绍如下,以提醒养殖户做好该病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5.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甘博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严重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热性、免疫抑制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89年,该病的强毒力株在英国流行,造成每周死亡鸡30万只,因此又被称为鸡的"艾滋病"。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养鸡集中的国家和地区,与鸡新城疫、鸡马立克病一起被认为是危害养鸡业的三  相似文献   

6.
正许多养殖户认为鸭、鹅不会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其实并非如此。雏鸭、鹅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接触鸡而感染的,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雏鸭、鹅,发病急、传染快,6~10日可波及全群;防控不力又感染高毒株时,病死率可达60%~70%。近年来雏鸭、鹅发生此病趋多趋重,但养殖户重视不够,造成了很大损失,应予以注意。一、病原和流行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有亚型多种,免疫时疫苗型号不对就会导致免疫失败。该病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家禽集中繁殖时期,加强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10~30日龄肉鸡的一种发病快、致死率高的传染病。近几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不断出现,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流行毒株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超强型毒株,加上免疫方法和免疫程序不合理,导致了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控制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禽类重要免疫抑制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宿主蛋白VDAC1通过增强RNPs复合体的稳定性从而促进聚合酶活性进而增强病毒复制的机制。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侵害3~6周龄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超强毒感染一旦发生,可致雏鸡100%死亡,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IBD列为影响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为了预防鸡IBD的区域性流行,以当地典型发病鸡群的法氏囊为组织源,以蜂胶为佐剂,研制鸡IBD蜂胶囊毒组织灭活苗。室内试验表明,对10日龄AA肉鸡接种后,20、50d血清AGP抗体阳性率和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均达100%;田间试验表明,对6批7~15日龄,3万多只不同品种的雏鸡免疫,未发生一起IBD;常规检验表明,该苗安全、无毒副作用,保存期内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为了检测肉种鸡开产前免疫两不同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性关节炎四联灭活疫苗(ND-IB-IBD-Reo四联苗)后的抗体水平差异,在鸡群20周龄分别用A、B疫苗免疫,免疫后28 d和56 d 用HI检测ND抗体水平和ELISA检测IB、IBD和Reo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免疫后28 d和56 d,B疫苗的IBD和REO抗体效价效价显著高于A疫苗(P﹤0.05),ND和IB的抗体效价虽较A疫苗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B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优于A疫苗,该研究为肉种鸡ND-IB-IBD-Reo四联灭活疫苗的筛选和合理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本实验通过对21日龄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来制造传染性法氏囊病病理模型。14日龄时开始灌服紫锥菊、黄芪提取物合剂(药物混合配比:紫锥菊黄芪比例为1:3),连续灌服7天,观察雏鸡免疫器官指数变化差异及血液生化指标动态变化。试验结果:用药各组免疫器官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水平的显著差异;血液生化指标中Ast/Alt用药各组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这说明紫锥菊、黄芪提取物合剂对机体免疫有显著增强作用,能显著降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从而有利于该疾病的防治,提高疫苗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沂南县某养鸡场于2006年9月从外地购进京白989雏鸡4000只,按照种鸡场推荐的免疫程序对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进行了严格的免疫。鸡群于30日龄出现零星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临诊特征是病鸡呼吸困难、发出罗音、咳嗽、张口呼吸、打喷嚏。本病仅发生于鸡,其他家禽均不感染。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及饲养用具等经消化道感染。现将一起肾病变型  相似文献   

15.
杭柏林  李杰 《科学种养》2011,(10):47-47
鸭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高、淘汰率高,影响增重,同时可导致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失败,使鸭群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现将鸭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临床生产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应用IBD快速检测试纸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T),对不同疫苗免疫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人工感染强毒鸡最早检出IBDV的时间,试纸检测法为感染后36h,琼脂扩散检测法为感染后96h。试纸检出的最低含毒量为800ELD50,ELISA检出的最低含毒量为400ELD50,琼扩检出的最低含毒量为2 5×104ELD50,试纸检出的敏感性比琼扩提高32~64倍。IBD试纸检测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是诊断鸡法氏囊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一、病毒特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双股RNA病毒科,禽双股RNA病毒属,病毒含单层衣壳,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55~65纳米。该病毒能在鸡胚内繁殖,7~8日龄胚做卵黄囊接种,或9~11日龄胚做绒毛尿囊膜或尿囊腔接种,接种后鸡胚通常在感染5天左右死亡,出现胚体发育停滞,水肿及出血。病毒在外界环境较为稳定,圈舍内可长期存  相似文献   

18.
<正>鸡传染性脑脊髓炎(AE)是由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侵害鸡中枢神经系统为特征的传染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该病在易感雏鸡群中的发病率一般为40%~60%,平均死亡率为25%。成年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种蛋出雏率降低。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种鸡和种蛋之后,陆续有该病发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正>传染性法氏囊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及毒株可变异的传染性病毒病。随着养鸡业规模化发展,鸡场间距离较近,但饲养管理及免疫程序各不相同,造成该病泛滥成灾。  相似文献   

20.
在鸡群养殖过程中,通常采用免疫接种来有效防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例如常见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等疾病都是依靠免疫接种来进行防控的.虽然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选择优质的疫苗在免疫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选用正确的免疫途径和操作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随着养鸡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前大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