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发东海外海拟沙丁鱼资源是国家“七五”期间的重点攻关课题。东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调查船《东力号》为了执行上述任务自1986年起每年春季都要前往东海外海进行海、渔况调查,经过三年来的试捕,已初步查明在济州岛南部海域有个立刻可以利用的同时可获得经济效益的拖网渔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沿海的远东拟沙丁鱼资源呈不断上升趋势,年产量保持在350万吨左右,成为近海主要的捕捞品种。我国机轮围网和群众渔业流网七十年代在黄、渤海兼捕到一定数量的远东拟沙丁鱼,进入八十年代,该资源明显增多。今年4~5月,山东省组织两艘群众渔业流网船,分别携带不同规格的网具,在黄海的大沙、连青石、石岛、青海渔场进行了两个航次的生产性试捕,共投网37次,总渔获量32,500斤,其中远东拟沙丁  相似文献   

3.
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友喜 《海洋渔业》2002,24(3):117-119
本文根据闽东渔场指挥部1982-2002年历次开展的“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探捕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生物学测定资料以及闽东北外海渔场作业的桁杆拖虾和锚张网捕虾作业的生产探捕监测船的渔捞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合近年闽东渔场虾类生产统计资料,对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状况及利用现状进行叙述,探讨和分析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东海外海渔场带鱼延绳钓探捕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开群 《海洋渔业》1992,14(1):16-20
<正> 一、前言福建省转浙钓业生产历史悠久,最高年投产机木钓船520艘,最高年产量3.45万吨。70年代后期起浙江渔场带鱼资源逐年下降,近几年产量均处低水平。为了稳住福建省转浙钓业生产,提高产量和产值,从1985年开始钓带打出外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此1986年省水产厅先后组织4~10艘具有较好通讯设备、大马力的钓船,对东海外海渔场进行带鱼延绳钓生产性探捕。通过三年探捕,初步摸清了东海外海带鱼资源状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开发东海外海和毗邻海区拟沙丁鱼资源,是我国“七五”期间的一项重点攻关项目。最近,东海水产研究所受农牧渔业部水产局科技处的委托,组成了有大连、舟山、江苏、烟台、青岛等八家海洋渔业公司参加的“拟沙丁鱼资源开发利用协作组”,并已把开发东海外海和毗邻海区拟沙丁鱼资源的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要达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拟沙丁鱼资源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保鲜问题,二是港内卸拟沙丁鱼装置的技术改进和打开拟沙丁鱼销售渠道的问题;三是加工和综合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远东拟沙丁鱼是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近年来正处在丰产期.主要产于日本东海岸,我国东海外海及其毗邻海域也有一定的资源量.日本1972年产量为2万吨左右,1976年达到100万吨,1978年上升到200万吨,1981年突破300万吨大关,1983年猛增到400万吨左右.此后,日本的拟沙丁鱼产  相似文献   

7.
一、拟沙丁鱼的试捕工作已开始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机轮灯光围网获得迅速的发展,鲐、鯵鱼渔获量日益增加,从1971年的36,561吨增至1983年的366,467吨,增加了近十倍,占1983年我国海洋渔业渔获量的15%左右,已成为海洋渔业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为了进一步开发东海外海及其毗邻海区的中上层鱼类资源,最近已把拟沙丁鱼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试捕工作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8.
各地信息     
我国自1985年着手开展了远东拟沙丁鱼、鳀鱼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工作,分别由东海和黄海水产研究所主持。一年多来,组织调查船、渔轮和机帆渔船,进行了大量的水文、资源调查、评估以及放流等工作,研究了变水层网具,指挥了渔业生产。远东拟沙丁鱼的开发利用进展较快,取得了初步成效。于今年7月下旬至8月初在大连召开的远东拟沙丁鱼、鳀鱼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总结会上获得的信息,部水产局涂逢俊局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指出该项研究大有希望,并要解决实际问题,从战略眼光对待开发利用,大干1987年,来自科研、生产和行政部门近50位同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9.
<正> 为开发外海鳀鱼资源,缓解鱼粉需求不足,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为主,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鳀鱼资源开发"的研究.三年来运用海洋渔业调查船"北斗号",并组织山东省有关渔业公司生产渔船随同进行试捕,已取得重大进展.经调查和专家评估,黄东海区鳀鱼资源丰富,蕴藏量在280万吨以上,年可捕量约50万吨;并基本探明冬季越冬鳀鱼的密集渔场、洄游规律和分布范围.鳀  相似文献   

10.
东海南部外海鱿鱼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最近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源调查,结合生产统计资料分析,对东海南部外海鱿鱼资源利用现状和开发前景提出几点看法,供参考。一、资源潜力东海南部外海渔场常年受高温、高盐的外海水系所控制,气候条件较复杂,既是台风影响区,又受季风变化制约,渔场底形较复杂,在钓鱼岛西北海域还有涌升流分布,饵料基础丰富。特别适宜于鱿鱼的生殖、索饵和栖息。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对世界各渔区头足类资源评估结果其资源量达300~400万吨,目前世界鱿鱼产量约230万吨,而西北太平洋的鱿鱼产量约占世界总的生产量的2/3,其中东海南部外海是鱿鱼的主要渔场之一,日本、台湾省、港澳地区的拖网,鱿钓作业在该渔场的开发利用已经取得过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管锡弟 《海洋渔业》1985,7(4):187-189
<正> 远东拟沙丁鱼是沿岸性的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日本周围沿海。一般渔场大都形成于日本沿岸至200米等深线水域,距岸30海里以上渔获较少。另外,南库页岛、苏联滨海州沿岸、朝鲜半岛东海岸以及黄海、东海等均有分布。一、渔获量变动简况远东拟沙丁鱼在日本捕捞历史悠久,是围网、流网、定置网具等主要捕捞对象。拟沙丁鱼曾经历几十年乃至一百几十年的资源大变动时期。1930年  相似文献   

12.
闽东渔场暨闽东北外海渔场鲐Shen鱼类多年各级水产研究部门的探捕调查所得结论,资源为丰富,应如何开发利用,本文资源状况,开发现状及应克服的问题入手,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供大家斟酌。  相似文献   

13.
渔业动态     
<正> 舟山外海深水流 网作业初见成效 为开发利用东海外海的方头鱼、真鲷、黄鲷和金线鱼等名贵性鱼类资源,减轻近海捕捞强度,提高大型机帆船的经济效益,1993年舟山市投资420万元组织岱山县闸口渔业村和普陀区桃花渔业公司21艘马225~250马力木壳机帆船经技术设备改造后,开赴舟外等外海渔场开展深水流网试捕生产,取得了较好成绩。自3月8日至10月底一般单位生产4~6个月计6~10个航次,总产422.99吨,产值538.03万元,平均单产20.14吨计产值25.62万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当前海洋渔业生产没有转机的情况下,1988、1989年夏秋汛,舟渔公司在东海区外海渔场两次进行183.8千瓦渔轮单船拖捕虾生产试验,这在东黄海沿岸各国营渔业公司来说,还是第一次,对于进一步开发利用东黄海外海虾类资源,无疑是有益的尝试。现将183.8千瓦渔轮单拖捕虾的设计和试验生产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鉴于东海中部的上层鱼类和浙江中南部外海以及钓鱼岛渔场的绿鳍马面鲀等鱼类资源尚有生产潜力。因此,1983年浙江省科委、省水产局经研究决定将《群众渔业向外海发展渔船、渔具和渔法的研究》列入省重大科研项目。技术要求:新建两艘外海对钓机帆渔船,春汛进行外海探捕马面鲀,产量250吨;秋汛钓多种经济鱼类和起钓机研制,产量34吨;冬汛参加带鱼生产,产量125吨。在省科委、省水产局领导下,由台州地区水产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岭县水产局、温  相似文献   

16.
<正> 自1985年以来,上海、舟山、大连等海洋渔业公司相继开展远东拟沙丁鱼探捕生产,产量近5万吨,成为我国摘捞中一个新鱼种。但鱼体小,肉质嫩,渔获物极易腐败变质,给保鲜和加工利用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利用拟沙丁鱼,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动物蛋白质,上海市水产学会组织的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于3月中旬在上海举行了大型远东拟沙丁鱼加工利用学术报告会,市水产局及有关生产、供销、工厂和院所的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100余人到会。会上提交了12篇论文,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对五岛对马渔场底鱼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1979年冬季,主要捕捞对象是绿鳍马面鲀。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海域马面鲀等底鱼资源的分布洄游和资源状况,198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向东海所下达了“东海北部及毗邻海区绿鳍马面鲀等底鱼资源调查与探捕”课题。在这之前,东海所和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合作,于1983年12月、1984年12月和1985年1月进行了三个航次的第一阶段调查。本文用这三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域内马面鲀等底鱼(包括部分头足类和上层鱼类)的现存资源量和年可捕量进行估算,供合理利用该渔场资源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沈惠民  倪勇 《海洋渔业》1983,5(5):195-199
东海外海的底鱼资源调查始于1973年初,当时在“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领导下,由东海水产研究所与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协作,组织了3对底拖网渔轮进行为期2年的冬春季调查,目的为寻找新渔场及新资源。调查开始后的第2年即开发利用了东海南部绿鳍马面鲀资源,当年产量即达4.5万吨,从而为底拖网渔业打开了一条出路,渔轮由此跨出了80米等深线进行作业。以后,随着捕捞强度的逐年增加,马面鲀产量也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9.
自从远东拟沙丁鱼在我国开发以来,引起了水产界的广泛重视,但关于其种群研究的文章尚未见到。依作者近几年对黄海区远东拟沙丁鱼的研究,该区远东拟沙丁鱼有两个群体,即一个是产卵群体,一个是索饵群体。本文则是用判别分析和逐步判别的统计学方法研究远东拟沙丁鱼的种群。计算结果表明,这两群标本之间都存在着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性。特别在利用对鱼类种群鉴定起决定作甩的计数性状进行判别时,差异的显著水平更高,其F值为116.93,回判成效为98.65%,证实了黄海远东拟沙丁鱼隶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  相似文献   

20.
我国沿海小黄鱼渔场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渔业捕捞统计资料,描述了该时期小黄鱼渔场空间变化、不同渔场的产量的年间变化,并与近年来小黄鱼渔场的资料做了比较,对小黄鱼的空间分布、渔场变化和各渔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小黄鱼渔场可分为3类,即春季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及江浙沿海;夏季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冬季越冬场渔场,主要集中在黄海中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1974年后渤海区小黄鱼产量明显下降,自1979年后东海小黄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了黄海区的产量。在本文所统计的水域范围内,不同渔场小黄鱼贡献率分布格局显示出两种模式:冬夏(12、1-2月和7-9月)季模式,渔场位置稳定,鱼群密集,产量集中,其中冬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夏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北部近海,这些水域往往是专门捕捞小黄鱼的优质渔场;另一种是春秋季(3-6月和10-11月)模式,以洄游过路鱼群为主要渔获对象,鱼群相对分散,在这些水域,小黄鱼往往是兼捕对象。1971-1982年小黄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