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伴着巍巍青山,林业老劳模马永顺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人们的心中。如今,在老劳模的家乡小兴安岭伊春林区, 7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孙海军在默默地学习着马永顺,育树如痴,进行着林区的二次创业。在他担任双丰林业局福民经营所营林副所长的 17年时间里,带领职工营造起了 0.733万公顷、 2000多万株人工林,成活率接近 100%,创造了在高寒地区育林的奇迹。 走进福民经营所的施业区,满眼都是成行成片挺拔的人工林,那些早年栽下的落叶松胸径最粗的超过 16厘米,已经可以间伐利用了。职工们说:"孙海军是我们林区'新时期'的马永顺 !" 决不能… 相似文献
2.
登上太仆寺旗永丰乡下皮坊山远眺,脚下是一片绿荫碧海,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3000多亩林地就像绿色的保护神,守卫着7.68平方公里的土地。人道江南风光好,谁知塞外有绿洲!看到这一切,不禁为这里的山水叫好,为这里的人叫好,更为他们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工程和... 相似文献
3.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达科村,自70年代以来,因地制宜,走以林兴村的发展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全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呈现一派兴旺景象。 位于桂西北九万大山腹地的达科村,全村31个村民小组,512户,2529人,总面积4184公顷。70年代以前,该村由于受到政策的约束,村民们面对广阔的宜林荒坡无可奈何,长年累月在人均只有0.5亩的水田上团团转,生活困苦不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吹暖祖国大疆南北,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达科村的出路在哪 相似文献
4.
5.
6.
最近,崇左县那隆镇合卢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光荣称号,这是崇左县那隆镇又一个因造林绿化而获得“千佳村”的村屯。1996年该镇那土内村曾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合卢村是崇左县最边远的山区村屯,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160多户,约900人口。近年来,该村认真贯彻落实崇左县委、县政府“再造一个山上崇左”的战略决策,广泛动员群众植树造林,全村年均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8200人次,占总人口的95.9%。经过多年努力,该村所管辖范围内消灭了荒山,实现了绿化达标,森林覆… 相似文献
7.
踏进“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云南西畴县莲花塘乡香坪山行政村,映入眼帘的是山连着山,树连着树,郁郁葱葱,很难找到一块荒地。 昔日的香坪山村,光山秃岭不见树,水枯地瘦不长粮。每逢雨季下大雨,“山上拉肚于,山下盖被子”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灾难。这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着该村各方面的发展,使其长期处于 相似文献
8.
9.
10.
2012年8月31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公布了2012年“全国生态文化村”名单,广西的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象州县中坪镇河村3个村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相似文献
11.
12.
山西省着手进行大运高速公路“千里绿色走廊”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目前,已完成植树绿化468公里,占适宜绿化里程的74%,植树成活率在90%以上的有146公里,“千里绿色走廊”雏形初现。大运高速公路是建国以来山西省最大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主干线全长666公里,是纵贯山西省的中轴线。该路建成后,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建设“绿色山西”的总体要求出发,确立了营造绿色走廊的科学思路,下大力气抓好绿化工作,塑造“新大运,新山西”的形象。省林业绿化部门编制了“绿色大运”的总体规划方案,从技术规范、业务要求到绿化模式,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大运高速公路绿化带的建设,主要包括主干线绿化、支线环线绿化、连接线绿化、经济林园区绿化、成片生态防护林建设、农田林网建设、旅游景点绿化、村镇厂矿机关学校绿化八项内容。需要采取70多种具体绿化模式,选用50多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植物品种。按照规划,大运公路沿线绿化布局分四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为主林带建设。在两边防护网外侧,分别栽植20米以上的防护林带,形成绿化景观带;第二个层次是速生丰产林基地、经济林园区、观光性林业园区建设。宽林带向外延伸500米,建设干鲜果经济林、丰产林...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组织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掀起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高潮,推动我省国土绿化事业的发展,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绿化委员会联合组织有关单位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江苏绿化千里行”采访活动。 参加这次采访活动的有新华日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江苏绿化》杂志等省级主要新闻单位和专业刊物的记者。采访小组在省绿委办陈才兴主任和省委宣传部陶炳才同志的率领下,历时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塔尔沟村,是一个以回族为主,回、汉、藏、蒙四个民族聚居的山村。该村位于黄河的四级支流塔尔沟流域内。这里属黄土丘陵沟壑区,为该省的半浅半脑山区。过去这里水土流失严重,常受洪水危害,农业产量很低,是一个缺林少柴的穷地方。该村从20世纪50年代开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