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政教育在整个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而具体的主客体、目的性、内容的规定性、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它关乎着能否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要素。文章主要是针对思政教育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对乡村文化振兴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包括许多寓教于人的耕读文化和丰富的耕种知识,其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作为农耕文化依然活跃至今的载体,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留存着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下,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可以将包围城市的农村发展为城市的“精神后花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旅游体验和农耕文化教育实践体验,这有助于厘清城乡发展定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219-22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伟大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之脉,要在充分把握其精神特点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举措,让农耕文化在传承中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传承基础有待夯实、传承意识有待提升、传承机制有待健全等实践难点,要应用好传承载体、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探索有效形式、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5.
徽州农耕文化是古山越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主要体现在徽州的语言、戏曲、民谣、风俗仪式等方面,具有相对封闭、和谐共生、礼制为先、宗族为重、内容多样等特点,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宣泄等社会功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传承徽州农耕文化具有践行文化自信、回归乡土中国、繁荣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的价值。对徽州农耕文化的活态保护要坚持适度性、整体性、创新性等原则,具体的路径包括构建文化保护机制、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建设文化展览场所、利用网络传播文化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拥有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传统风俗、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需要。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在重新审视农耕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探讨总结其传承发展中的现实约束,并提出通过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优化改善传承环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等措施,为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提供可行性路径选择,推动其与现代化发展相衔接,以农耕文化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7.
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独特历史作用的一种传统文化。乡贤文化对发展和繁荣乡村经济、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引领和培育乡风等方面,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要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乡贤文化,为顺利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各项目标任务而凝聚起广泛的人才、文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与力量。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1月24日在华南农业大学隆重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主题进行了跨学科、多角度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新时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教学融入了新的内涵。充分结合乡村振兴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分析理工类院校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痛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体验式课程思政模式:融入乡村振兴理念,改进授课方法;体验式模式参与思政教育;“老带新”模式建立课程思政新模式;开展实践评价及分享报告活动。为同类型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廖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8):262-263,27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通过分析闽西客家文化的内涵及闽西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总结了闽西客家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对改善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大批湮没于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社会关注、挖掘与保护,获得了新生,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依托。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文化价值,促进红色旅游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不仅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改善,而且能帮助民风民貌的改进和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针对融入过程中治理意识薄弱、融合手段单一、管理体系欠佳的问题,我们提出要加强治理理念渗透、实现层次化部署,同时优化德治氛围、促进人文化管理,并且构建层级联动、推动科学化考核,通过各方面促进优秀...  相似文献   

13.
上海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建设主线,当代农耕文化的复兴是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部分。通过梳理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不同时期农耕文化背后的经济、政治背景,归纳整理出上海地区历史上部分重要民俗节庆。研究发现: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流变可分为江南农耕文化传承期、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并行与耦合期、农耕文化的式微期、农耕文化的复兴与转型期等四个阶段,其流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体上体现为农耕社会-半农耕半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过程。上海农耕文化的流变始终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它既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是乡村风俗习惯等精神活动的产物,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其承载着乡土、乡音、乡情等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着凝聚、规范、同化等功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于古朴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拥有着恒久的价值。本文通过探究当前部分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现实、存在困难、建议措施及发展路径,展望乡村文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徐健 《现代农业》2021,(3):97-99
课程思政建设对农业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与学生"学农不懂农""学农不爱农"的矛盾日益突出,其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着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有效途径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程思政,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培养...  相似文献   

18.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253-255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以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例,阐述了民族文化振兴的研究背景和乡村振兴机遇下进行民族文化振兴的必要性,介绍了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振兴瑶族民族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家对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决定》的指引下,沈阳市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但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仍较为滞后,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缺位和活动开展不足、多元文化交织冲击主流价值观、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完善乡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监督监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科学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旨在为科学指导沈阳乡村文化建设提出规划,进一步推动沈阳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