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鹃花叶片物理性状对杜鹃冠网蝽取食偏好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杜鹃花叶片物理性状在杜鹃冠网蝽抗性方面的作用,为杜鹃冠网蝽的综合治理及杜鹃花抗虫育种提供参考。【方法】让杜鹃冠网蝽对8种不同品种杜鹃花进行自由取食选择以确定其取食偏好性,采用物理和生化方法分别测量8种不同杜鹃花品种的叶片厚度、叶面积、叶片长宽比、维管束埋深、茸毛密度、蜡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将测得的数据与杜鹃冠网蝽的取食偏好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杜鹃冠网蝽对不同品种杜鹃花的取食偏好度不同。在取食选择初期(12 h),杜鹃冠网蝽的取食偏好度为:"荒狮子""大红袍""紫蝴蝶""红珊瑚""湘晚""杨贵妃""红月""红宝石";杜鹃冠网蝽取食偏好性与杜鹃花叶背面茸毛密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其他物理性状无显著相关性。在取食选择后期(72 h),杜鹃冠网蝽的取食偏好度为:"荒狮子""湘晚""红宝石""大红袍""紫蝴蝶""红月""红珊瑚""杨贵妃";杜鹃冠网蝽取食偏好性与杜鹃花叶背面茸毛密度、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成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片蜡质含量、叶长宽比、叶厚度、维管束埋深和叶正面茸毛密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所有物理因素中,杜鹃冠网蝽后期的取食选择受杜鹃花叶色(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叶片背面茸毛密度。  相似文献   

2.
对泉州市杜鹃花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泉州市杜鹃花害虫以叶部害虫为主,有杜鹃冠网蝽、温室白粉虱、杜鹃叶蜂、蜗牛、蓟马与蚜虫,其中杜鹃冠网蝽、温室白粉虱与杜鹃叶蜂发生普遍且严重,其次是蜗牛,蓟马与蚜虫则零星发生。该文描述了以上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并总结出一系列有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危害杜鹃花的杜鹃花叶斑病、杜鹃花灰霉病、杜鹃花煤污病、杜鹃花花腐病等病害的发病特点和杜鹃冠网蝽、卵形短须螨、红带网纹蓟马等虫害的形态特征,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杜鹃花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4个杜鹃品种(“胭脂蜜”“杨贵妃”“紫鹤”“泰勒”)为材料,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并统计杜鹃叶片表皮毛的形态、类型与密度差异,同时通过观察杜鹃冠网蝽对以上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行为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品种杜鹃叶片表皮毛与其抵御杜鹃冠网蝽胁迫能力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杜鹃品种叶片上同时存在发状直线毛状体和头状或长筒状腺毛2类表皮毛;不同品种的叶片表皮毛在荧光下呈现深浅不一的红色、黄色、绿色。杜鹃冠网蝽偏向在表皮毛密度相对较小的老叶背面寄生;“泰勒”叶片背面表皮毛最为密集且蓬乱,杜鹃冠网蝽偏好性低;“杨贵妃”叶片背面表皮毛密度较低,其毛状体细软,不受杜鹃冠网蝽偏好;“紫鹤”叶片背面表皮毛直立粗壮,密度显著高于“胭脂蜜”,但较多杜鹃冠网蝽偏好取食“紫鹤”。杜鹃叶片表皮毛对杜鹃冠网蝽寄主选择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表皮毛密集且细柔,不利于杜鹃冠网蝽的附着取食;表皮毛粗壮,则能为杜鹃冠网蝽取食爬行提供支撑。因而,杜鹃的抗虫性与其叶片表皮毛的密度和形态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石河子地区梨冠网蝽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田间消长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室内饲养观察拍照形态特征,定点系统调查田间梨冠网蝽种群消长规律。【结果】4月中旬梨树的发芽时,梨冠网蝽越冬成虫始见于梨树幼叶上,5月底第1代若虫出现,若虫群居为害,受食物限制,成虫转移为害,6月以后世代重叠,7月底至8月为为害高峰期,10月下旬成虫开始寻找越冬场所进行越冬(二、三代田间种群高峰期)。【结论】石河子地区梨冠网蝽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若虫是防治梨冠网蝽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防治杜鹃冠网蝽的理想药剂,选用5种无公害农药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杜鹃冠网蝽的防治效果良好,施药7 d后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但各药剂对杜鹃冠网蝽的防治效果不一,在速效性和持效性方面亦存在差异,40%毒死蜱EC速效性最好,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持效性最好,其次为4.5%高效氯氰菊酯EW和1.8%阿维菌素ME,最差为25 g/L溴氰菊酯。进行杜鹃冠网蝽防治时,应首选40%毒死蜱EC,并注意药剂的轮用和混用。  相似文献   

7.
杜鹃冠网蝽别名拟梨冠网蝽、杜鹃军配虫,各半翅目网蝽科,寄主要是杜鹃与马醉木,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四川、重庆、辽宁、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据调查,近年来杜鹃上该虫的发生很普遍,严重影响了杜鹃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8.
杜鹃冠网蝽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静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35-35,37
为了给杜鹃冠网蝽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选择阿维菌素、吡虫啉等药剂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10%吡虫啉对杜鹃冠网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 d防效分别达97.4%和96.8%。  相似文献   

9.
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对南充市杜鹃花上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南充近郊公园杜鹃上有8种病害,主要为杜鹃饼病和杜鹃叶斑病,其病原分别为日本外担子菌(Exobasidium japonicum)和杜鹃尾孢菌(Cercospora rhododendri Fer.);虫害6种,以杜鹃冠网蝽(Stephanitis pyrioides)、杜鹃三节叶峰(Arge similes)和卵形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为优势种群。根据主要病虫害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杜鹃冠网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鹃冠网蝽(Stephanitis scott.)属半翅目网蝽科昆虫,分布极为广泛,是杜鹃花卉的主要害虫。其寄主植物为杜鹃和马醉木,严重影响了两属花卉的生长繁殖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02~2006年对武汉市园林植物上的网蝽类害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园林植物上的网蝽有9种,其中4种为新记录种,以悬铃木方翅网蝽、梨冠网蝽和杜鹃冠网蝽的发生较多,危害较重,而且危害期长,从4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份,有世代重叠现象,在干旱高温时易暴发成灾;在海棠上梨冠网蝽的药剂防治试验表明,40%毒死蜱乳油对网蝽的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10%吡虫啉乳油的防效次之.0.1%斑蟊素水剂的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2.
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对武汉地区杜鹃花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主要调查了杜鹃山林景区、杜鹃种质资源栽培苗圃、城区道路绿地和住宅绿地中种植的杜鹃(包括毛鹃、东鹃和春鹃)系列品种,并进行了叶芽受害率统计与危害程度评估。结果表明:武汉地区主要病害有杜鹃叶肿病和杜鹃黑斑病,主要虫害有杜鹃冠网蝽、一点钻夜蛾和三节叶蜂;山林景区中杜鹃病虫害较少,栽培苗圃中杜鹃病虫害较多;不同园艺类型的杜鹃受害率差异较大,以毛鹃的受害率最低,春鹃与东鹃病虫害严重;不同园艺品种的春鹃与东鹃受害率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绿盲蝽越冬卵在鲁西棉区的分布,系统调查了棉田周边林木、杂草及棉花秸秆。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鲁西棉区主要分布在棉田周边的林木上,其中杨树是绿盲蝽产越冬卵的主要场所,杨树上越冬卵量占越冬总卵量的90.91%;蚱蝉产卵形成的缝隙是绿盲蝽在杨树上产越冬卵的主要部位,其越冬卵量占杨树上总卵量的69.70%;杨树上越冬卵量与距棉田的距离呈负相关,紧靠棉田、距棉田10、20、50 m处杨树上绿盲蝽越冬卵量分别占杨树上总卵量的42.51%、26.36%、19.77%和11.36%。  相似文献   

14.
2018年5月-2019年12月,对武汉及周边地区杜鹃花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主要调查了杜鹃山林景区、杜鹃种质资源栽培苗圃、部分城区道路和住宅绿地中种植的毛鹃、东鹃和春鹃系列,并进行了顶芽受害率的统计与危害程度的评估。结果表明,武汉地区主要病害有杜鹃叶肿病和杜鹃黑斑病,主要虫害有杜鹃冠网蝽、三节叶蜂、钻夜蛾类等;龟峰山景区为代表的杜鹃自然群落病虫害较少;不同杜鹃的园艺类型的病虫害受害率差异较大,以毛鹃的受害率最低,春鹃与东鹃病虫害严重;不同园艺品种的春鹃与东鹃的受害率也各不相同;分析武汉地区杜鹃主要病虫害的不同分布特点与为害特征差异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病虫害防治与抗病虫杜鹃种质资源培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奚惠敏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7):1191-1193
通过调查和文献整理,明确上海地区网蝽记录7种;将为害柳树的网蝽修正定名为膜肩网蝽;明确上海地区杜鹃网蝽不以成虫和若虫越冬;分析了杜鹃网蝽和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枣园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及其孵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及其孵化规律,为掌握绿盲蝽卵的防治时间、防治地点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取沧县高川乡朴寺村和盐山县城关镇的纯枣园及苹果-梨-枣混合枣园,调查2类枣园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情况,并将越冬卵带回室内饲养观察其孵化规律。【结果】在纯枣园,绿盲蝽卵的越冬场所主要为夏剪剪口、多年生枣股和其他伤口;在杂草、农作物残留物、1年生枣股以及土壤中未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在枣-梨-苹果混合枣园,越冬卵在枣树上分布最多,占总卵量的50.40%,其次为苹果和梨树,越冬卵分别为总卵量的35.29%和14.31%。4月份采集的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率最高,其孵化率达到87%以上,与其他月份采集卵的孵化率有极显著差异;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盛期在4月末至5月初,此时枣芽长度一般为2~3 cm。【结论】绿盲蝽越冬卵主要集中分布在枣树的夏剪剪口和其他伤口,在杂草、农作物残留物1、年生枣股以及土壤中无分布,其孵化盛期在4月末至5月初。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频次比较法、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方程分析了酿酒葡萄园中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并对绿盲蝽越冬卵聚集的原因及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酿酒葡萄园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且越冬卵密度越高,分布越聚集。利用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检验,可以看出绿盲蝽越冬卵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并且聚集度与种群密度有很大的关系。聚集均数(λ)与平均密度(x)线性回归方程为λ=0.931x-0.184 1 (r=0940 5)。绿盲蝽越冬卵在不同密度下,聚集均数λ均小于2,表明酒葡萄园中绿盲蝽越冬卵的种群聚集主要是由环境作用引起。结合田间调查,聚集分布的原因可能受葡萄藤生长势、葡萄冬芽鳞片疏密、种群密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利用绿盲蝽越冬卵空间分布型参数建立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可以确定不同虫口密度下绿盲蝽越冬卵的理论抽样数,为今后准确预测绿盲蝽越冬卵在葡萄园内的密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绿盲蝽越冬卵在酿酒葡萄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相关内容,也为早春酿酒葡萄园中绿盲蝽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有害生物普查发现,随县苗圃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银杏超小卷蛾、大叶黄杨尺蛾、家茸天牛、杜鹃冠网蝽、红叶石楠叶斑病、红叶石楠炭疽病、桂花炭疽病、红花檵木花叶病等8种。  相似文献   

19.
北方茶园绿盲蝽年种群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绿盲蝽严重为害北方茶园的问题,通过目测法、性诱法、剥查法,研究确定绿盲蝽在茶园的年种群动态及越冬产卵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成虫在茶园每年发生5代,从第三代出现世代重叠;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以第四代成虫为主体的绿盲蝽大量回迁茶园。绿盲蝽若虫数量在茶园每年有春季和秋季2个高峰。绿盲蝽越冬卵主要散产于茶树枝条当年剪口的髓部海绵状组织内,卵数占总量的70.74%,其次为茶树花托上,卵数占总量的20.63%。生产上,可以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茶园采用化学药物驱避或物理阻隔,阻止绿盲蝽成虫回迁茶园,以减少越冬卵数量。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北方茶区绿盲蝽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对茶树为害越来越重。绿盲蝽以第一代若虫为害春茶为主,但是不同年份越冬卵孵化期不同,导致绿盲蝽第一代为害期也不同,给有效防治带来了困难。绿盲蝽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文章依据2008年至2017年茶园绿盲蝽越冬卵春季初孵期数据,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建立了茶园绿盲蝽越冬卵春季初孵期预测模型,为不同年份茶园绿盲蝽越冬卵春季初孵期的准确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