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对中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转型提出新要求、新目标与新路径。本文利用1978—2017年中国农业要素投入、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了农业要素投入变化、农业产出变化和农民收入变化的趋势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耕地面积在1978—2017年出现了两次面积突增、3次面积下降的趋势。②中国农药使用量在1978—2017年经历了数量长期猛增,而后进入零增长、减量投入阶段。③中国农用薄膜使用量在1978—2017年经历了不断上涨,而后转入使用量低增长或零增长阶段。④中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在1978—1995年经历了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1996—2003年化肥施用量走低、2004—2015年化肥施用量回涨、2016—2017年化肥施用量不变4个阶段。⑤中国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量、主要农产品单产和农民人均收入在1978—2017年实现了长期的增长,但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要严格耕地资源保护、减量农业要素投入和发展先进农业技术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78年至2015年中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2016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化肥施用强度并未有实质性下降,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折纯量仍然高达443.53 kg·hm-2,极大超过了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环境造成危害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本研究利用1994—2016年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科学剖析种植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蔬菜、水果面积增加同化肥施用强度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是化肥施用强度高、化肥施用量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作物总面积对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显著正向影响,化肥生产价格对化肥施用量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近10年来,迪庆州的化肥使用总量和使用强度呈上升趋势。自2015年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以来,全州的化肥使用总量和化肥使用强度上升的趋势明显得到遏制,甚至在2015和2017年实现了负增长,全州化肥减量工作成效显著。本文对迪庆州近10年和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以来的化肥使用总量和化肥使用强度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化肥施用时空分异及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贵州省地市(州)为研究区域,采用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模型,分析贵州省1996—2015年间化肥施用的时空分析特征,定量评估化肥施用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确定化肥施用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以中国的化肥施用生态安全阈值250kg/hm-2来看,近20年来,贵州省化肥施用长期处于过量施用状态,施用量呈上升趋势,化肥施用年均增长率达3.5%。2015年贵州省的化肥施用强度为587.98kg/hm-2,是同年全国化肥平均施用强度446.12kg/hm-2的1.32倍,为化肥投入高水平区域。其中,贵州的化肥投入空间差异明显,贵阳的化肥施用强度最高为679kg/hm-2,而黔东南州的化肥施用强度最低为429kg/hm-2,两者化肥施用强度差异达1.58倍。2015年贵州省的化肥施用的环境风险程度为中度风险,但是贵阳市和安顺市处于重度风险。同时,贵州各地区存在重度的氮肥污染环境风险,贵阳市与六盘水市氮肥施用的环境风险指数达严重风险,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认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业化肥施用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加强化肥施用风险管控,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县级2002—2014年化肥施用量及耕地面积年鉴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运用化肥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对水源地化肥投入的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和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02—2014年水源地化肥施用明显过量且逐年增加,净增长214.44 kg·hm~(-2),年平均增长率为3.03%。水源地化肥施用强度是发达国家化肥施用安全标准上线的2.74倍,是全国化肥施用强度平均值的1.50倍,是我国生态县建设化肥施用负荷标准的2.47倍,且区域间存在差异。水源地整体化肥施用的风险指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02年的0.67增至2014年的0.74,增幅为10.45%。多数地区化肥施用风险程度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其中西峡县、城固县、汉滨区和邓州市处于严重风险状态,宁陕县、神农架林区和紫阳县处于安全状态。水源地氮肥施用整体处于中等风险状态,磷肥施用风险整体处于低风险和尚安全状态。研究区化肥施用负荷过高是由体制、政策、技术、观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种植模式、施肥技术及管理方式是其直接原因,而农业体制和政策是其内在原因。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化肥施用进行"控量增效"管理,如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优化种植结构,加强农民环保意识和农技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技术,普及推广配方施肥及测土施肥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但粮食产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产,甚至出现了多年的减产。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择粮食单产、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受灾面积8项因子,与浙江省近7a来粮食产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后发现:化肥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浙江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其余依次为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和受灾面积。并提出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等建议,以稳定和增加浙江省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肥面源污染环境风险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合理施肥,防治化肥面源污染,对中国化肥施用的环境风险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模型和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计算中国各省区时空维度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评价化肥施用环境风险程度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近25年来在200~300 kg·hm~(-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43 kg·hm~(-2),近15年来的平均值为251 kg·hm~(-2),与国家环保部生态乡镇建设规定的化肥施用强度标准基本吻合;总化肥施用在1994年由环境安全转为低度风险,氮、磷、钾单质化肥施用分别在1988、1999、2008年由环境安全转为低度风险状态;2014年中国总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平均为285 kg·hm~(-2),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指数平均为0.54,氮、磷、钾化肥风险指数平均分别为0.54、0.53、0.49,化肥施用总体处于低度环境风险;2014年西藏等11个省区化肥施用处于环境安全状态,辽宁等16个省区处于低度环境风险状态,河南、海南和天津三省区处于中度环境风险,陕西处于严重环境风险。总之,中国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自1994年进入低度风险状态,并呈现上升的趋势,自2006年以后有所降低。2014年全国各省区的化肥施用环境风险程度总体为低度环境风险,但省区之间差异较大,各类风险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地区化肥使用总量2014年达到最高值,2015年成为本区域化肥使用总量由增量到减量的转折点。化肥使用总量减量最大的是湖北省,以2014年度为基数,2015~2018年分别减少14.4万t、20.3万t、30.4万t和52.5万t,其后依次是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南和上海。化肥使用总量减幅最大的省市是上海,达到17.6%,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和湖南随后。化肥使用强度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减量下降的省份分别是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和浙江省,减量值贡献最大的是湖北省57.4kg/hm^2,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减量幅度最大的是江西省达到13.4%。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增长的有湖南省和上海市,最大增长率为5.8%和9.3%。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化肥使用总量和强度仍然偏高,降低化肥施用总量和强度不会导致作物产量的下降,施肥总量和强度仍有降低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肥投入区域差异及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刘钦普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8):3596-3605
【目的】为了全面认识中国各省区农业化肥使用的区域差异及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准确把握其环境风险程度,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化肥投入的分布特征和环境风险进行分析。【方法】考虑氮磷钾3种化肥不同的环境污染效应,建立带有权重系数的化肥使用环境风险指数计算模型,评价中国化肥投入的环境风险。应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氮磷钾三因子的权重系数。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设定的生态县建设化肥使用强度小于250 kg·hm-2 的标准,按照目前发达国家氮磷钾比例1﹕0.5﹕0.5的施肥实践,确定氮磷钾三元素的环境安全阈值。【结果】目前中国农田化肥使用量平均达到480 kg·hm-2, 大多数省区农田化肥投入过量。其基本趋势是东南投入高,西北投入少。2012年化肥使用强度最大、超过690 kg·hm-2 的前5个省份是福建、广东、河南、湖北、江苏;化肥使用强度低于200 kg·hm-2 的7个省区是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贵州、内蒙古、山西。总化肥使用强度最大的福建(908.7 kg·hm-2)是西藏自治区(137.99 kg·hm-2)的6.6倍。氮肥使用强度的区域差异与氮磷钾总肥一致,其中氮肥使用强度最大的广东省(448.5 kg·hm-2)是西藏自治区(62.59 kg·hm-2)的7.2倍;氮磷钾施肥不平衡的现象普遍存在,磷肥使用强度最大的河南省(259.8 kg·hm-2)是最小的贵州省(44.04 kg·hm-2)的6倍;钾肥使用强度最大的福建省(264.73 kg·hm-2)是最低的青海省(30.83 kg·hm-2)的8.6倍,钾肥的使用在青海、西藏、甘肃、贵州等省区明显不足。中国农业化肥使用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较大,仅有西藏、青海、贵州、甘肃和黑龙江5个省区属于尚安全状态,河南、福建、广东和湖北属于重度风险状态,其他省区属于轻度风险和中度风险状态。近10年来,中国的化肥消费量以每年3%的速率增加,高环境风险区域扩大较快。2012年与2005年相比,尚安全的省区减少了3个,重度风险的省区增加了3个,总体环境风险进一步加剧。【结论】中国化肥使用强度大,环境风险高,区域分异明显。其原因有多种,其中土壤条件、施肥技术和管理不当是直接原因,农业政策和经营体制等深层次问题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琅 《乡村科技》2019,(14):107-108
从20世纪80年代,受耕地资源日渐稀缺、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以及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刺激农民投入化肥的积极性等因素影响,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化肥消费总量最大、施用强度最高的国家。化肥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对环境、耕地质量和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相较于农用化肥,有机肥原料是畜禽粪肥经过腐熟后得到的有机产品,相较于化肥具有多种优势。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用有机肥替代农用化肥的使用势在必行。本次调研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根据得到的96份有效问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建设性对策,旨在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60年水稻肥料利用率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60年来广东省在水稻肥料利用率上的研究文献,结果表明,广东省氮、磷、钾肥利用率的均值分别为32.56%、23.17%和44.46%,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氮、磷、钾的肥料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其中氮肥和磷肥利用率在1949—1980年、1980—2000年和2000—2010年3个阶段均呈"高—低—高"趋势变化,但钾肥利用率1980—2000年间为47.69%,高于2000—2010年的39.98%。不同施肥技术下氮肥利用率差异较大,控释肥技术为47.20%,配方施肥技术为36.65%,常规施肥技术为26.18%,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层面来考虑,控释肥技术是目前最优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2.
缓释肥及平衡施肥对干制辣椒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2种缓释肥及平衡推荐施肥对干制辣椒干物质累积、经济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干制辣椒植株干物质累积量、经济产量及果实对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显著增加。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较,平衡推荐施肥、缓释复合肥及脲精施用果实干质量(或经济产量)及对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也均显著增加,其中,经济产量分别增加20.94%、17.5%和14.54%,果实氮的累积吸收量分别增加21.53%、18.46%和13.19%,果实磷的吸收量分别增加14.08%、15.76%和10.44%, 果实钾的吸收量分别增加22.66%、15.73%和16.28%,氮肥的利用率分别提高 5.84、7.14、8.33个百分点,磷肥的利用率分别提高 3.32、3.27、2.47个百分点,但是由于钾的投入量增大,而导致钾肥的利用效率降低,而且氮肥、磷肥总体利用率偏低。同时,平衡推荐施肥及2种缓释肥能减少氮的施用量20%~50%,从而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缓释肥还可以减少施肥次数而显著降低劳动力成本,符合社会节能减排、节本增效和环境保护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施秉县玉米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建立玉米施肥指标体系与施肥模式,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玉米产量效益.[方法]分别在施秉县旱作土中、低肥力水平进行了玉米“3414”肥效试验.[结果]施秉县旱作土区中等肥力水平最佳施肥量N 198.6 kg/hm2,P2O5 146.7 kg/hm2,K2O 191.1 kg/hm2,最佳产量为7 755.6 kg/hm2;低等肥力水平最佳施肥量N 194.3 kg/hm2,P2O5125.4 kg/hm2,K2O 191.9 kg/hm2,最佳产量为7 432.5 kg/hm2.[结论]加强对施秉县中、低肥力水平的旱作土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能大幅度地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东北三省农田化肥氮地下淋溶污染等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我国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为研究对象,统计了东北36个市级行政单元的化肥施用情况,分析了东北三省近10年的化肥施用趋势,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揭示了化肥施用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氮地下淋溶流失系数估算了农田化肥氮地下淋溶流失量,量化了东北三省各行政单元的氮地下淋溶流失强度。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东北化肥施用量呈上升趋势,吉林省化肥施用强度最高,其次是辽宁省和黑龙江省;氮地下淋溶流失强度的平均值为0.314 4 kg·hm-2·a-1,氮地下淋溶高流失强度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的长春市、四平市等地区,原因在于吉林省化肥施用量较高,同时玉米产量高,而玉米相对于其他作物,其氮肥施用量和氮素地下淋溶流失系数均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相关方法可用于区域尺度上的农田氮地下淋溶估算,同时研究结果为我国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和氮素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玉米在我省中高海拨种植最适宜的施肥量及运筹策略。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氮肥、钾肥不同用量和施用时期配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是氯化钾用量、尿素用量、尿素施用时期和氯化钾施用时期;前两个因素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后两个因素差异不明显。最佳处理组合为氯化钾用量15 kg/667m~2、尿素用量40 kg/667m~2、N素不施拨节肥重施穗肥、钾肥三个时期各占1/3。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3414田间肥料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氮、磷、钾3大要素,高、中、低3种土壤肥力,不施肥、氮磷配、氮钾配及磷钾配4种搭配方式,采取4个施肥水平,即0水平=不施肥、1水平=本地最佳施肥量、2水平=本地最佳施肥量×2、3水平=2水平×1.5(过量施肥水平),另加硫酸锌处理,经回归方程计算分析,找出高中低水平田不同产量结构氮、磷、钾的最佳配比,获得最大产量效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武陵山区氮、磷、钾化肥配方施用对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更好地预测和防治白背飞虱,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2008~2010年在重庆市秀山县水稻示范片的配方施肥区和“3414”小区肥效试验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习惯施肥,配方施肥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具有较好控制效果;氮素化肥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有很大促进作用,磷、钾化肥在一定用量内对白背飞虱有促进作用,但达一定用量后,则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有一定抑制作用;3大肥料元素中,氮对白背飞虱种群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通过肥料的合理配施,则能发挥配方施肥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冬油菜的施肥现状及肥料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冬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合理施肥是保证冬油菜产量的重要措施。明确当前冬油菜的施肥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导科学施肥。【方法】 以安徽省冬油菜种植为例,于2017—2018年在全省冬油菜主产区进行农户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肥料品种、肥料用量、施肥方式、种植面积和产量水平。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当前油菜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情况,并以全省冬油菜平均产量和平均施肥量为基准,采用Cate-Nelson方法(十字交叉法)评估冬油菜氮、磷和钾肥施用与油菜产量的关系,以此探索冬油菜种植中施肥增产增效的主要途径。【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油菜种植中均施用了化肥,施用有机肥农户比例为59.0%。全省化学氮、磷和钾肥平均用量为160、63和65 kg·hm-2。总的来说,全省化肥平均用量更加趋于合理化,但是施肥分级结果表明全省依然存在氮、磷和钾肥施肥不足和过量的现象。全省化肥施用方式以人工施肥为主,机械化施肥比例较低。Cate-Nelson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全省仅有23.8%、20.2%和21.0%农户在冬油菜种植中实现了氮、磷、钾肥高产高效。这说明全省冬油菜种植中增产增效还有很大的空间。【结论】 总的来说,安徽省冬油菜种植中化肥平均用量趋于合理化,但是在施肥方式、养分运筹和肥料品种上面还存在问题。在施肥方式上机械化施肥比例不足,仅为38.8%;在养分运筹上,虽然氮肥用量普遍实现了分次施用,但是以施用两次为主,与油菜养分吸收规律不匹配。除此之外,在施肥品种上存在偏施化肥,有机替代和轻简化施肥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9.
研究阿克苏市棉花氮、磷、钾肥利用效率,进而指导阿克苏市棉花科学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以棉花为试验材料,设置氮磷钾、无氮、无磷和无钾4个处理,在收获期对棉花株高、单铃重、产量、含水率、含杂率、收获指数、氮磷钾利用率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全年亩施65kg尿素、20kg重过磷酸钙和20kg硫酸钾能提高阿克苏棉花株高、平均单铃重、产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了含杂率和含水率;棉花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40.4%、 19.1%和 4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