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村振兴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路径,也是最终目标,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但由于落后的思想束缚、城乡发展的二元格局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多种现实原因,乡村人才振兴有着“止流”受困、“引流”受限、“回流”受阻、“稳流”受制的问题。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必须重视本土人才的存量保持、外来人才的增量提升和乡村人才的质量提高,做好环境留住人才、定向引回人才、多方请进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分类培养人才和科学用好人才。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重点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扎实推进人才振兴。但近年来黑龙江省人才流失问题严重,现有的乡村人才难以有效推动振兴产业建设。本文通过分析查阅近年来黑龙江省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对黑龙江省乡村人才振兴制约因素与路径探析进行研究,针对人才返村就业比例低、乡村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农业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完善人才回流和外部引进机制、强化乡村留才激励制度、构建育才培训机制等对策,解决乡村人才振兴困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农”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此,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我国的乡村人才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何用人才建设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乡村人才的振兴,本文探讨了在当前乡村对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 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措施吸引人才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军伟 《新农业》2022,(9):64-65
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培养、管理、使用好乡村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任务.为切实加强乡村人才培养管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一要确立乡村人才评价标准,树立科学务实人才观;二要自主培养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三要加强教育培训,夯实乡村人才基础;四要健全机制,保障乡村人才工作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湄潭县乡村振兴的做法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8,(6):86-87
为今后贵州省湄潭县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阐述当前贵州省湄潭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做法,总结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乡村人才全面振兴,当前我国乡村人才振兴面临诸多困境,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通过全方位、分类别、分层次、多路径培育乡村人才,才能实现乡村人才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对于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衡、人才引进困难、人才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此,必须坚持“引、育、用、留”多管齐下,从优化环境、发展教育、加强统筹、制度激励等方面持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作为乡村振兴五大战略之首的乡村人才战略是根本性战略,本文将从建设良好平台以吸引人才返乡下乡角 度探讨更有利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方式方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是现今和未来阶段的“三农”工作导向和奋斗目标,是脱贫攻坚战果巩固的措施,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剖析乡村人才现状。高职院校采取创新招生模式和就业渠道、强化三农课程开拓、理论与实践融合、深化校乡合作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1.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应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才要素、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逻辑关系与互动作用,深入探讨乡村人才振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破局进路。当前,乡村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供求矛盾,乡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此,需要积极转变理念、加强育人善用、注重政策调适、促进制度优化,着力打好“组合拳”,突破乡村人才振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北京生态涵养区,其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必须运用差别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促进产业振兴;通过构建教育培训、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体系,推进人才振兴;通过形成构建生态伦理文化与行为规范、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文化振兴;完善生态补偿、建立生态资本与生态服务交易机制,助推生态振兴;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建立独立的村级监督机构,实现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乡贤研究会"首创之地和"新乡贤"概念诞生之地,绍兴市自然也是新乡贤队伍建设的先行之地,已经成为全国乡贤文化之乡和新乡贤队伍建设的标杆。绍兴市的新乡贤队伍建设,肇始于2001年上虞乡贤研究会的成立,在2015年的乡贤政策年臻于高峰。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定位为"村民自治的有益补充"、起"补位和辅助作用"的近2万新乡贤队伍,在乡村经济、文化、公益、自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显现了新乡贤队伍建设流于形式、结构相对失衡,以及党政介入过度、党政机构与新乡贤组织职责和权力边界不清晰等问题。解剖这一领先全国的典型个案,对于其他地区的新乡贤队伍建设和现代乡村振兴,无疑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之举。然而目前在乡村人才使用过程中,存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方面的困境。科技特派员作为一支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能够提升乡村人才的反哺导向力、激发乡村人才的本土培育力、增强乡村人才平台的服务力以及提升乡村人才环境的吸引力。针对乡村人才振兴困境,可以从优化选聘机制、改进育人机制、健全服务机制、强化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战略意涵及重点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充分利用过渡期,抓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政策保障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等关键环节,实现减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最终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基于此,在把握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所包含战略意涵基础上,提出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组织优势与基层积极性、产业发展、异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人才资源、生态扶贫、创新制度体系等重点方向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推进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是新时代首都“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和超大城市,具备首善之区的政治优势、超大城市带动优势、先发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城乡人口的比例优势。当前,北京农村改革发展在城乡之间、乡村内部之间以及与其他地区发展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北京农村改革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是“五重五轻”,一是重战术用力、轻战略谋划,二是重物质投入、轻改革创新,三是重试点安排、轻制度建设,四是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五是重政策制定、轻立法保障。今后,应紧紧抓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超大城市发展规模、疏解非首都功能、村庄形态分化、首善之区标准等特点,实现北京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正确把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客观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统筹推进。安徽省的实践经验表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组织振兴,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因此,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机制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乡村法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德治能力建设等途径,着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得力能干的村民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资产评估需求日益增加。面对农村资产 评估市场需求,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批熟悉农村资产评估法律法规和农村政策、熟练运用人工智 能和信息技术、能够胜任农村多元化、多样性的资产评估人才队伍。农村资产评估人才要具有 创造性,能为农村资产评估进行理论创新、模型构建和方法改进。高校应审时度势设置农村资 产评估课程,增加实务案例教学。加强师资建设,利用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性教学。此外,应通过 网络教学及时传播农村资产评估的前沿性知识。  相似文献   

19.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吸引乡土人才回流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路径。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乡土人才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关系,关注乡土人才回流的重要性,忽略了乡土人才回流的困境和可行性策略。依循勒温场动力理论的内在逻辑,对汨罗市长乐镇的引才案例进行考察,研究得出:乡土人才回流动力不足的内在机理为"双场"交互过程中产生失衡,由此触发了乡土人才回流安全感缺失、认同感弱化、归宿感淡化、成就感不足等问题。建议通过推动乡村产业转型、重塑乡村文化体系、强化乡村公共精神、调整激励机制结构调动乡土人才回流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服务乡村是社会参与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乡愁文化"和"社会理性"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缘由所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了解程度和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在于智力支持且具有文教活动倾向性,但也存在意愿与行动脱节、认知流于表面、能动性不强、缺乏思想引领以及对小微志愿组织的支持缺位等问题。乡愁文化嵌入大学文化、引入激励机制、打造志愿组织"大家庭"、牢守宣传育人"主阵地"、强化智力支持优势、补齐理论技能短板、关爱"小微组织"成长、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等可有效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