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把大蒜加工成脱水蒜片,既保持了大蒜特殊风味,又贮运方便。其加工方法如下: 1,选料选无腐烂、无病虫害、无严重损伤及疤痕的白皮瓣、无干瘪的大蒜头。  相似文献   

2.
对4种市售黑蒜主要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DPPH法、羟基自由基法和铁还原能力法,分析其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随pH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市售黑蒜的主要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水分、蛋白质、还原糖、总酸、总酚、黄酮和硒含量的最高值较最低值分别高1.4、2.2、1.7、1.9、1.7、1.7、4.1倍,4种黑蒜的糖酸比在8~12范围内。黑蒜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随pH值的升高而下降,在pH7以下抗氧化活性随pH值的升高下降程度较慢,在pH7以上的环境下抗氧化活性下降很快。所以,黑蒜或其再加工时应保持酸性条件,以发挥其抗氧化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黑龙江烟叶的化学成分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硝酸盐,变异系数最小的为还原糖;上部烟叶总植物碱含量处于优质烤烟总植物碱含量范围。通过主成分分析,筛出主成分10种。类胡萝卜素类的挥发性成分总含量为下部>上部>中部,新植二烯和糠醛总含量为上部>中部>下部。  相似文献   

4.
以已醇化3年的福建南平C3F、云南曲靖C3F、贵州黔西南C3F和C4F片烟为材料,连续5年取样,测定片烟在滞库期间常规化学成分(总植物碱、总糖、还原糖、总氮),高级脂肪酸(亚油酸、油酸、亚麻酸、十六酸、十八酸)和多酚化合物(绿原酸、隐绿原酸、莨菪亭、芸香苷)含量,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表明:片烟的总糖、还原糖、亚麻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随着滞库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片烟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在滞库期间逐年下降,且在滞库2~3年后片烟会出现明显的品质下降;比较黔西南C3F和C4F片烟,C3F片烟在滞库4年后的综合得分开始低于滞库前的C4F片烟综合得分,说明滞库时间过长会使得片烟发生品质降级现象;比较南平、曲靖、黔西南的C3F片烟,曲靖片烟较耐贮藏,南平片烟不耐贮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醇化过程中烤烟片烟主要化学成分和中性致香成分在不同醇化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等级间的变化,并对其主要化学成分与中性致香成分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含量随着醇化的进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中性致香成分除新植二烯外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醇化结束和醇化开始的总糖、还原糖、美拉德反应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B2F与C3F的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糖碱比、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也存在显著差异.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总植物碱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新植二烯和中性致香成分总量与总糖、还原糖含量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茶样中的酚类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茶样中的挥发性成分,并以龙井、正山小种和铁观音茶叶作为石榴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对照。结果表明,石榴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总酚含量分别为156.73、137.44和123.10 mg/g,均高于相应的对照;各茶样鞣花酸含量相差不大,均保持在2.11~2.39 mg/g;石榴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儿茶素含量分别为6.02、1.49和7.01 mg/g,均低于相应对照,其中石榴叶红茶的儿茶素含量最低仅为正山小种的26%;从石榴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中分别鉴定出26、33和34种挥发性成分,独有成分分别为3、5和8种。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石榴叶茶的酚类物质含量及挥发性成分影响显著,与绿茶相比石榴叶红茶及乌龙茶的总酚含量均显著减少,涩味减轻;石榴叶红茶和乌龙茶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更多,并具有更丰富的特有成分,从而形成了不同工艺的特有香气类型。  相似文献   

7.
烤烟片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陈化时期安徽和贵州烤烟片烟中的多酚、蛋白质、淀粉以及多酚氧化酶、蛋白酶、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陈化过程中4种供试烟样中多酚、蛋白质、淀粉含量均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持续下降趋势,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呈现出前期升高后期下降的单峰曲线,并在陈化10个月时达到最大值;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及相关酶活性变化与生态区和等级有关;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及相关酶活性变化表明,片烟陈化在18~22个月内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陈化时期安徽和贵州烤烟片烟中的多酚、蛋白质、淀粉以及多酚氧化酶、蛋白酶、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陈化过程中4种供试烟样中多酚、蛋白质、淀粉含量均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持续下降趋势,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呈现出前期升高后期下降的单峰曲线,并在陈化10个月时达到最太值;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及相关酶活性变化与生态区和等级有关;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及相关酶活性变化表明,片烟陈化在18~22个月内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间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差异,为研究云南清甜香烟叶风格特色关键致香成分和低次烟叶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个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9个非典型碎烟为原料,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ATD-GC/MS)分别对2类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典型片烟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作为分析目的,深入挖掘2类烟叶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并找出2种方法分析结果存在的规律性。【结果】运用GC/MS对所制备的11个烟叶样本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包含17种酮类、10种醇类、4种醛类、5种杂环类、2种烯烃类、1种酸类和1种内酯类化合物,典型片烟的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典型碎烟;典型片烟有14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P< 0.05,下同),分别是甲基庚烯酮、2-乙酰基呋喃、4-环戊烯-1, 3-二酮、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环氧化物、桉油烯醇、脱氢二氢-β-紫罗兰酮、3, 4-脱氢-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通过ATD-GC/MS对2类烟叶样本设定的14种重要致香成分进行半定量对比分析,发现典型片烟的成分总含量明显高于各非典型碎烟,而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和3-氧代-α-紫罗兰醇这8种成分在典型片烟中的相对含量也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2种分析方法存在含量显著性差异的致香成分中有7种致香成分一致,包括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结论】通过2种分析方法对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类烟叶间部分挥发性致香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不同年份青砖茶和不同渥堆陈化时间的毛茶为原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年份青砖茶儿茶素及氨基酸等理化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挥发性成分组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不同渥堆时间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青砖茶在储存过程中,游离氨基酸、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非酯型儿茶素EC和C的含量均随着储存年份的增长呈现降低趋势,没食子酸GA的含量则呈现上升的趋势。青砖茶样可溶性糖、挥发性成分雪松醇的含量随着储存年份的延长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而香叶基丙酮、芳樟醇、β-紫罗兰酮和叶绿醇等显著下降。在渥堆过程中,儿茶素呈现出逐步降解趋势,与毛茶相比较12个月后儿茶素含量仅剩余8.61%。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液体培养真菌菌丝体及发酵液的高效分离方法,以不同种属具代表性的真菌菌株(木霉属的棘孢木霉菌、毛壳属的球毛壳菌、核盘菌属的核盘菌、镰刀菌属的尖孢镰刀菌、链格孢属的链格孢菌和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为例,采用高速离心法、减压抽滤法和多层纱布过滤法分别将菌丝体与发酵液分离,比较3种分离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高速离心和减压抽滤法操作步骤多、收集速度慢、耗电、成本高、对某些液体培养菌丝体收集效果差;多层纱布过滤法操作简单、分离速度快,节能、成本低以及收集的菌丝体含水量低,且不影响提取菌丝体的核酸质量。  相似文献   

12.
应县紫皮大蒜的营养成分及抗病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大蒜种植的第一大国,资源十分丰富。山西省应县的紫皮大蒜在国内久负盛名。所以本文介绍了应县紫皮大蒜的营养成分,并与山东苍山县大蒜作了比较,具有食疗价值;同时分析了大蒜杀菌、抗癌功能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山西省大蒜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腰果梨的主要成分和影响腰果梨营养成分的主要因素,阐述了世界腰果梨加工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新进展,并对腰果梨的加工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对日本革菌摇床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了8种常见植物病原菌和4种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具有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活性。正丁醇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更佳,但对细菌的抑制效果不如乙酸乙酯萃取物。在50 mg.mL-1药液浓度下,乙酸乙酯萃取物能明显抑制西瓜枯萎病菌、苹果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75%以上;正丁醇萃取物对苹果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80%以上。随着浓度的降低,两相萃取物的抑制率均明显减小。日本革菌发酵液中具有抗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5.
凤尾菇发酵液抗细菌组分分离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发酵培养的凤尾菇发酵液为材料,浓缩后经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级萃取,采用薄层层析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数个组分,研究了各组分对供试细菌的抗菌活性,并对部分活性组分进行GC-MS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凤尾菇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硅胶柱洗脱组分Epsc1、2及正丁醇萃取物硅胶柱洗脱组Npsc1、2具有抗菌活性,其中组分Npsc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6.
施用沼液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沼液浸种大蒜24 h后栽种,能促使大蒜出苗,出苗率达94.6%~96.2%,提早出苗2 d;在大蒜生长期追施沼液,蒜薹产量增加10%~18%,蒜头产量增加12%~20%,效益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生产中大蒜施用沼液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利用甘蔗尾叶复合甘蔗糖蜜酒精发酵液生产腐植酸工艺.[方法]以甘蔗尾叶和甘蔗糖蜜酒精发酵液为原料,通过白腐真菌、巨大芽孢杆菌、绿色木酶3种微生物混合发酵生产腐植酸,利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此3种微生物混合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试验得出3种微生物混合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最适培养时间6d,最佳甘蔗糖蜜酒精发酵液锤度为18&#176;Bx、初始pH为6.0,温度31℃,最优液料比为3∶1 ml/g,白腐真菌、巨大芽孢杆菌、绿色木酶3种菌最佳比例1∶1∶2,总接种量12%.其中发酵时间对腐植酸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在最优条件下的腐植酸含量为15.61%,较优化前提高了45.48%.[结论]研究充分利用了甘蔗尾叶及甘蔗糖蜜酒精发酵液中的营养物质,获得了生物活性高的生化腐植酸产品,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菌株Streptomyces S_(96)发酵液的抑菌谱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菌株Streptomyces S96发酵液的抑菌谱及其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发酵液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其中对烟草赤星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抑制作用尤为突出,抑菌圈直径达到60mm以上,对其他供试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6 mm以上;菌株S96发酵液对温度、光照、耐储藏性等方面表现稳定;在pH值1~10范围内,50~120℃处理60 min,其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变化不大,说明该发酵液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很稳定.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链霉菌Streptomyces tz92发酵液的抗真菌谱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菌株Streptomyces tz92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3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圈直径在20mm以上,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52.45 mm;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对温度变化、光照、紫外光以及在碱性条件下都比较稳定,但在强酸环境中不稳定;菌株Streptomyces tz92连续传接10代,抑菌活性仍然稳定.  相似文献   

20.
响应面法优化浸提大蒜抑制大肠杆菌成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定最佳浸提溶剂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浸提法提取大蒜抑制大肠杆菌成分的工艺进行优化.选取酶解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液料比为自变量,大蒜提取物抑菌圈直径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乙酸乙酯为浸提溶剂,浸提法提取大蒜抑菌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116 min,浸提温度15 ℃,浸提时间7.6h,液料比3.9:1(mL:g),该条件下的大蒜提取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61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