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耦合作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价模型计算土地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2年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度差异不大,耦合协调度由中度失调走向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15个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8—2017年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2010年两者指数水平都较低;第二阶段,2011—2014年两者指数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第三阶段,2015—2017年两者指数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且两者的耦合度从极度失调向优质协调转变。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在某方面来讲存在失调状况,但是随着两者的调节,逐渐趋向于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失调的原因,指出两者关系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外在制度与内在基础的共同作用,并据此提出协调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耦合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对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影响,以江苏省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并利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而后通过熵值法、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计算模型,对泰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研究。结果显示,泰州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泰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期前期不协调变得越来越耦合协调,且主要表现为土地滞后型,未来泰州市可能存在建成区内住房、交通、医疗等拥挤的风险。最后,提出了促进泰州市城市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6—2019年安徽省16个城市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测算结果,考察三者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土地城镇化主要依赖土地、人口、固定资产等要素投入驱动;人口城镇化主要通过产业承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等措施驱动;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三者发展趋势基本同步,趋于良好协调发展,但城市差异呈扩大趋势;2019年16个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显著。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互影响,同时,协调发展度受国家政策与城市间不平衡发展影响,可通过差别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巩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位、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等措施切实推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伴随着经济社会升级与转型,中国步入高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阶段,不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发生了变化,而且土地城镇化速度也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两者之间失衡和不协调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以位于鄱阳湖滨湖区与长江岸带的湖口县为研究区,探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迁移规律.[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研究分析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特征以及迁移规律.[结果](1)湖口县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总体呈现东北-西南方向递减趋势,而土地城镇化总体呈现西-东方向递减趋势;(2)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总体上呈现东北部良好均衡型-中部初级均衡型-西南部严重失衡型或中度失衡型的演变规律;(3)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为西北中度协调-东北勉强协调-西南轻度失调的趋势;(4)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发展主轴保持在西南-东北方向,2009—2012年耦合协调度质心向东北偏移了353.22 m,而2012—2016年向西北偏移了45.42 m.[结论]当前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土地城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发展,但二者在空间上存在耦合协调关系,为进一步有序协调两者关系,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现二者和谐发展.尤其湖口县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口沿线,协调国土空间开发与土地城镇化对于响应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土地城镇化及其影响机制,利用地理空间统计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进行分析,并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对城市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差异显著;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2)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分权化等因素均显著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此外,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均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然而,经济全球化下的各类因素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土地城镇化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陕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00—2013年陕西省城镇化由土地城镇化滞后型发展到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协调度由"基本协调"转变为"较协调"。  相似文献   

8.
从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入手,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3-2011年咸宁市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熵值法计算咸宁市2003-2011年的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研究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咸宁市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二者发展不协调,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由失调衰退阶段逐步向协调发展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甘肃省2000—2015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镇化指数对比来看,甘肃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2)甘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失调阶段(2000—2005年)、过渡阶段(2006—2008年)、协调阶段(2009—2015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失调衰退土地滞后型发展为优质协调发展土地滞后型。  相似文献   

10.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否协调,是判断新型城镇化发展健康与否的关键要素。根据城镇化内涵,建立长春市2006~2015年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06~2015年,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连续上涨;2008~2010年,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率与人口城镇化相比明显加快,且于同年赶超人口城镇化指数,发展类型由土地滞后型变为人口滞后型;2010年以后,两者的增长速率接近且总体相对平稳,协调发展程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调衰退进展为2015年的中度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以期为长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与土利用集约利用密切相关。以湖北省鄂州市"多规合一"为契机,研究了2001-2013年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二者的交互耦合作用机制,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构建了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将其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三大阶段9类状态。研究表明,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彼此作用,相互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由拮抗期经磨合期向协调期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最后,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评价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五大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TOPSIS模型分别评价2007-2016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综合评分,在此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两者耦合协调度及演变。结果发现:2007-2016年五大城市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均呈上升趋势,城市群间差别较小;二者耦合协调度由中度失调向基本协调转变,整体达到基本协调水平,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可见,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深化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促进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良好协调发展,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例,构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测度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整体表现为下游地区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好于上游与中游地区,同时全域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均处于不同等级阶段的失调状态,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总体协调发展程度较弱。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基于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安徽省2000—2018年城镇化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安徽省城镇化和土地生态安全发展水平在2000—2018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现阶段属于土地生态安全滞后型;(2)城镇化和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稳步增加,耦合度为拮抗状态,两系统耦合协调类型从极度失调衰退逐渐演变为初级协调发展;(3)预测2019—2023年安徽省城镇化和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在2023年可能达到良好协调发展的水平。为推动安徽省城镇化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建议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保投入、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等。  相似文献   

15.
以分析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关系为基础,依据相关统计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甘肃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两者间的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耦合度从低水平耦合阶段逐渐过度到颉颃阶段,耦合协调度从严重衰退失调发展演变为初级协调发展.甘肃省农业现代化低水平一直是制约两者耦合协调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注重社会保障服务质量的均等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作用,不能偏重于一方的发展或是交替的阶段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综合水平,分析其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综合水平分别处于上升趋势,总体呈现“中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分布格局,其中城市化指数10 a间共增长0.070 8,森林生态承载力指数10 a间共增长0.057 9。②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协调关系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度值从0.532 9上升到0.614 4,经历了从“低度协调”过渡到“中度协调”阶段,整体协同作用初显效果,但城市化发展滞后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③区域内各省(市)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呈递减趋势,呈现“良好协调-城市发展型”“中度协调-绿色发展型”“低度协调-绿色发展型”“中度失协调-绿色发展型”的空间分布趋势。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的森林生态承载力优先于总体城市化是导致大部分城市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处于中低水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仍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时空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平衡长江经济带农业碳减排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在厘清其1993-2017年农业碳排放与农业增加值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与Tapio脱钩模型探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3-2017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增加值则稳步上升,两者空间分布特征类似但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