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更好适应国内春作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需求,选育适宜华北地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2019—2020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进行国家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中,‘YL1106-67’产量最高,产量54810 kg/hm2;‘晋12-13-9’产量47760 kg/hm2,居第2位;‘中薯928’产量46035 kg/hm2,居第3位;3个品种均较对照‘紫花白’增产,增产率分别为26.32%、10%、6.12%,‘YL1106-67’产量与对照‘紫花白’相比差异极显著;‘晋12-13-9’、‘中薯928’与对照‘紫花白’相比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认为,‘YL1106-67’和‘中薯928’是非常适宜华北地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育高产稳产、抗旱节水、多抗广适的突破性小麦品种,以高产品种‘临麦2号’为母本,以高产抗旱品种‘烟农19’为父本,采用系谱法聚合二者优异农艺性状,通过多点多生态鉴定与评价,育成小麦新品种‘济麦262’。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抗逆性好,农艺性状优异,水旱兼用。在2010—2011年度济南和蒙阴水浇地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较对照‘济麦22’增产2.87%和9.41%,均居第一位;在2012—2013年度山东省旱地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较对照‘鲁麦21’增产9.74%,是近10年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旱地小麦。该品种籽大饱满,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粉白度等品质指标优于对照品种‘鲁麦21’;抗干热风,中抗条锈病;株高67.2 cm,后期叶片功能期长,落黄佳,长方形穗,穗粒数37.5粒,千粒重44.7 g,白粒,粉质。‘济麦262’于2016年2通过山东省审定,适宜在无浇灌条件的旱肥地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种植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早佳’西瓜为接穗,并以接穗实生苗为对照,比较分析7个葫芦砧木嫁接对‘早佳’嫁接成活率及定植后植株生长、果实性状、产量和田间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砧木的嫁接成活率均在93%以上,与接穗亲和性良好。与对照相比,7个砧木嫁接均促进了接穗雌花早开,对果实性状和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砧木‘京欣砧1号’和‘火神’嫁接增强了植株长势,且田间发病率较低,砧木‘火神’嫁接的西瓜植株田间发病率最低(21.67%),‘京欣砧1号’次之(30.00%)。综合评价认为,砧木‘京欣砧1号’和‘火神’与接穗的嫁接亲和性良好,植株生长势强,单瓜质量增加,果实与接穗原有的外观形状和品质较为接近,田间发病率较低,且产量提高在20%以上,可作为西瓜嫁接栽培中葫芦砧木选择的参考品种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小麦的品质,确定小麦品种的优良品质性状,进而选育出更为优质的小麦品种。本研究以35个小麦品种为试材,对蛋白质含量、降落值、湿面筋含量等8个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降落值与蛋白质,湿面筋与蛋白质,降落值与湿面筋,稳定性与降落值,弱化度与吸水率呈极显著相关;稳定性与蛋白质,弱化度与降落值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5个小麦品种在遗传距离3水平上可聚为4个大类。类群Ⅰ为‘中涡18’;‘远育17’、‘太麦2号’、‘乐麦Z0708’、‘淮师0812’和‘良源508’聚为类群Ⅱ:‘荃麦102099’、‘HS44’和‘安1211’聚为类群Ⅲ:类群Ⅳ共有26个小麦品种,其中包括保‘丰1269’、‘华成870’、‘皖科101547’、‘民得利2号’、‘龙麦一号’、‘鉴20651’、‘亳麦0610’、‘金丹6166’、‘安农1203’、‘保丰2018’、‘JM-1’、‘王家坝1110’、‘安农大0622’、‘GR123’、‘安1243’、‘绿雨9号’、‘皖麦4308’、‘阜0652’、‘皖麦52’、‘蜀鑫麦318’、‘宿11037’、‘豪麦56’、‘阜100’、‘中麦1023’、‘诺丰568’和‘奥特麦1号’。通过本次实验,为选育优质小麦品种和杂交组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乌龙茶风味品质和内含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化合物定量分析、多元统计学等方法比较‘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永春佛手’乌龙茶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探讨茶树品种对乌龙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永春佛手’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铁观音’和‘水仙’品种为对照,三者均加工制成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对不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筛选,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MS)对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不同品种乌龙茶间差异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相比于同一香型的对照品种乌龙茶,‘永春佛手’具有相对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和咖啡碱含量在清香型和浓香型的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陈香型中均以‘永春佛手’乌龙茶含量最高,没食子酸含量在3种香型中均呈现‘水仙’>‘永春佛手’>‘铁观音’。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化合物表型具有明显差异。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中,‘永春佛手’与对照品种乌龙茶间的差异化合物分别为50、59、47个,其中共同差异化合物有23个,包括14个黄酮(醇)糖苷、5个儿茶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个脂类、1个生物碱、1个有机酸和1个氨基酸类化合物。进一步对茶叶中常见的20个黄酮(醇)糖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永春佛手’乌龙茶中14个黄酮(醇)糖苷组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乌龙茶,其含量是相同香型‘铁观音’品种乌龙茶的1.4—14.6倍,是‘水仙’品种乌龙茶的1.3—18.0倍。在定量的4类黄酮(醇)糖苷中,槲皮素糖苷均为主要的黄酮(醇)糖苷组分,含量高于山柰酚糖苷、杨梅素糖苷和芹菜素糖苷。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并未显著增强茶汤的涩味。【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不同品种制作的乌龙茶进行化合物表征。‘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按照相同工艺制成的乌龙茶具有较为明显的化学成分差异,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差异最为显著,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是‘永春佛手’乌龙茶在化学成分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有望作为判别指标用于乌龙茶制作品种的判别。  相似文献   

6.
为了培育烤烟新品种,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满足烟草生产对烤烟新品种的需求,本研究从贵州省石阡县栽种多年的地方烟草品种中系统选育出了优良烤烟新品系‘狮柳烟’。以烤烟主栽品种‘K326’和‘云烟87’作为对照,通过连续三年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品质测试,对‘狮柳烟’的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烟叶外观质量、物理指标、化学成分、感官评吸质量进行评价,并建立其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狮柳烟’平均单株留叶数24片/株,分别比‘K326’、‘云烟87’多3片/株、5片/株;平均单产2233.4 kg/hm2,均价24.47元/kg,产值54434.2元/hm2,上等烟率51.11%,上中等烟率94.81%,经济指标优于‘K326’和‘云烟87’;烟叶颜色为柠檬黄,外观品质较好,化学成分协调性好,感官评吸品质优于对照;SSR分子标记引物PT3024、PT40021可以稳定地在‘狮柳烟’与‘K326’和‘云烟87’之间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因此,‘狮柳烟’产量高、质量优,是一个高产优质烤烟新品系。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淮南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指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适宜泰州地区栽培环境的产量高、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的小麦品种,本文选取近年来通过国审或苏审在江苏地区种植的20个小麦品种进行同田对比试验,对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间农艺性状和实际产量差异显著,其产量变幅在5150~735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6095 kg/hm2。‘华麦8号’、‘宁麦22’和‘扬麦27’实际产量优势明显,其中‘华麦8号’实际产量较其他品种平均值超过1200 kg/hm2,‘华麦8号’和‘扬麦27’的容重均在800 g/L以上。根据田间综合表现,认为‘华麦8号’、‘宁麦22’和‘扬麦27’的丰产性较好,抗倒性、抗病性中等,生育期适中,经济性状突出,可以在泰州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该研究为筛选出适宜泰州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灾害特性,对云南蔗区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发生分布和品种抗性进行调查鉴定,在成熟期称量和测定甘蔗产量、糖分及损失率。结果表明,云南蔗区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有梢腐病、褐条病、锈病3种,梢腐病菌为Fusarium verticillioidesFusarium proliferatum,褐条病菌为Bipolaris setariae,锈病菌为Puccinia kuehnii和Puccinia melanocephala;‘桂糖11-1076’、‘闽糖12-1404’、‘福农09-2201’、‘福农09-71111’、‘桂糖06-1492’、‘桂糖08-1180’、‘云蔗11-1074’、‘桂糖06-2081’、‘桂糖08-1589’、‘粤甘48号’、‘柳城09-15’、‘云蔗05-51’、‘云蔗11-1204’、‘福农07-3206’等新品种高度抗病。梢腐病、褐条病和锈病实测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8.43%、25.6%、24.9%,甘蔗糖分平均降低3.54%、2.82%、3.11%。本研究明确了低纬高原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灾害特性,为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金柑是带皮食用的柑橘类水果,果皮性状不仅关系到消费者口感,也对金柑采后贮藏保鲜产生一定影响。同一遗传背景下的3个金柑品种—‘融安金柑’‘滑皮金柑’及‘脆蜜金柑’果皮差异大。比较3个品种贮藏过程中的内在品质和贮藏特性,并对其果皮进行转录组分析,探讨3个品种金柑果皮差异对其采后特性的影响,旨在为金柑品质调控及采后贮藏保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在商业成熟度采收‘融安金柑’‘滑皮金柑’及‘脆蜜金柑’果实进行贮藏试验,测定贮藏期间果实失水率、可溶性固形物、酸、硬度、剪切力、果皮木质素及纤维素,并对3个品种成熟果皮组织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验证。【结果】采后贮藏分析表明,‘滑皮金柑’失水率高于‘融安金柑’及‘脆蜜金柑’,最早出现果皮皱缩现象,贮藏第99天时,滑皮金柑失水率达38.6%,显著高于‘融安金柑’的5.8%和‘脆蜜金柑’的14.3%。3个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和酸含量在贮藏期总体呈上升趋势,‘脆蜜金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始终高于其他两者,贮藏22 d后,‘滑皮金柑’酸含量迅速下降并持续低于‘脆蜜金柑’和‘融安金柑’。‘脆蜜金柑’和‘滑皮金柑’内在品质优于‘融安金柑’。从结构上来看,‘融安金柑’贮藏过程中变化较大,贮藏第44天时细胞已破损明显。‘滑皮金柑’‘脆蜜金柑’果实硬度、剪切力显著强于‘融安金柑’;‘滑皮金柑’‘脆蜜金柑’果皮木质素含量(A280·g-1)分别为1.41和1.31,显著高于‘融安金柑’木质素含量(1.12),两者在纤维素含量上也显著高于‘融安金柑’。针对果皮的转录组分析表明,‘融安金柑’‘滑皮金柑’及‘脆蜜金柑’果皮在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上存在显著差异,‘滑皮金柑’与‘脆蜜金柑’差异较小,‘融安金柑’与二者差异均较大。基因表达分析显示,‘滑皮金柑’及‘脆蜜金柑’9个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融安金柑’。【结论】3个金柑品种常温条件下可短期贮藏,采后一个月内销售完较为适宜。采后贮藏过程中‘滑皮金柑’因水分散失过快最早失去商品价值,‘脆蜜金柑’外观和内在品质最好。‘脆蜜金柑’果实硬度、剪切力、贮藏性较强与果皮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较高、有色层和白皮层细胞排列紧密密切相关。苯丙烷生物合成代谢较弱引起木质素含量差异与‘融安金柑’果皮韧性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生育期适中,适宜在江苏省推广的鲜食大豆,以‘辽鲜2号’和‘苏早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经过多年多点的试验鉴定,最终选育出高产、抗大豆花叶病毒(SMV)鲜食春大豆新品种‘苏奎3号’。2016—201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苏奎3号’年平均鲜荚产量较对照品种‘台湾292’增产18.92%。2018年参加江苏省春播鲜食大豆生产试验,‘苏奎3号’平均每公顷产鲜荚较对照增产16.58%。2019年6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豆20190006)。‘苏奎3号’具有高产以及抗SMV等特点,适宜在江苏各地作春播鲜食大豆种植使用。本文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作一阐述,供相关研究单位及农技推广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豆“症青”的现象在鲁西南大豆产区时有发生,个别年份发生较重,为了探索该现象发生的原因,试验于2019—2020年在济宁市的2个县进行,通过对大豆同一品种不同播期试验和同一品种同一播期不同防治处理试验,来探索温度和点蜂缘蝽对大豆“症青”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2020年的不同播期试验,不同的大豆品种都取得较好的产量;而同一品种同一播期不同的防治处理试验,除产量之间有差异,但也未出现大面积“症青”现象,试验地块的“症青”发生率在0~2%之间。研究结果初步证明:2018年鲁西南地区大豆的“症青”现象的发生与当年开花结荚期的高温重合有关,与点蜂缘蝽的关系不大。建议广大大豆种植户适当推迟夏大豆的播种时间并加强田间管理对大豆的正常生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播期及环境因子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推迟播期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沈农265、丰优2000为材料,分析推迟播期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探讨水稻灌浆结实期的温湿度与稻米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推迟播期对两个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均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产量降低,而两个品种的食味品质均有所改善。稻米品质差的品种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大于品质优的品种。水稻灌浆结实期的日均温与蛋白质含量呈最大显著正相关,与食味值呈最大显著负相关,日均最高温与直链淀粉含量的负相关最大,各温度因子对脂肪含量的影响很小,日均相对湿度与水稻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相对较小。[结论]针对不同水稻的品种,适当地推迟播期和移栽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为再生稻次适宜区种植结构调整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川优6203、宜香优2115和F优498等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四川再生稻次适宜区的隆昌和犍为设置播期试验,通过对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测定,以及米饭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和综合评分等指标的分析,研究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食味品质受生态点、播期、品种及其互作共同调控。(2)在再生稻次适宜区,播期对不同品种食味品质的影响在不同生态点有差异,2年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滋味,以及2018年适口性和综合评分均表现为隆昌生态点显著低于犍为生态点。与常规播期相比,适当推迟播期能使水稻灌浆结实期避开高温胁迫,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改善适口性和滋味,进而提高综合评分,使食味品质更为接近再生稻。(3)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适口性和滋味与抽穗后20 d至成熟阶段的日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以及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评分则与日均最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4)GGE双标图分析表明,隆昌生态点采用第3播期,犍为生态点采用第2、第3播期具有较好的综合评分且稳定性好。【结论】在确保水稻产量基础上,隆昌生态点在第3播期(5月初)进行播种,犍为生态点在第2播期(3月20日至25日)进行播种,可以使水稻灌浆结实期避开高温胁迫,改善杂交籼稻的食味品质,优质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川优6203与适当推迟播期结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气候条件变化下不同熟期高粱品种的最适播期,通过研究中早熟、中晚熟、晚熟三个不同熟期高粱品种的不同播期与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粱不同播期对株高、穗粒重、千粒重、产量的影响显著。中早熟品种最佳播期在5月15日左右、中晚熟和晚熟品种最佳播期在5月5日左右。积温、降水量与播期的关系是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播期对株高的影响是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是最佳播期产量最高,提早和推迟播期产量都表现为减产。积温与产量、降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均呈正相关,但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适应于冀北坝上地区种植荞麦品种的高产性和适应性,以4个苦荞麦和2个甜荞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5年进行定点高产试验,研究6个荞麦品种的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和区域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6个荞麦品种抗逆性均极强,耐旱、耐瘠薄、喜水肥,产量较为稳定;‘美国甜荞麦’是最适宜冀北种植的甜荞品种,产量1078.5 kg/hm2左右,其次为‘日本大粒’970.5 kg/hm2,甜荞麦需辅助授粉提高产量;‘冀苦荞2号’是最适宜冀北种植的苦荞麦品种,产量在2745 kg/hm2左右,其次为‘冀苦荞1号’2442.0 kg/hm2和‘川荞1号’2395.5 kg/hm2;甜荞麦生育期短,是较好的备荒作物,在冀北地区不适宜过早播种;中熟苦荞麦品种在冀北有特殊适应性,‘黑丰1号’因生育期较长,肥力较好的地块易徒长、不结实,种植风险较大。本试验结果得出结论:改进栽培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甜荞麦产量,苦荞麦同甜荞麦一样在冀北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种时期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登海60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播种时期:5月31日(播期1,S1)、6月10日(播期2,S2)、6月20日(播期3,S3)和6月30日(播期4,S4),研究不同年份气候背景下不同时期播种对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不同年份间、不同播种时期夏玉米产量表现不同,2018年夏玉米S3田间产量较高,2019年S1产量最高,并且其产量高于其他年份,2020年S2产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播期。玉米群体产量与积温显著相关,果穗粗与降水显著相关,与日照极显著相关;果穗长与日照显著相关。不同播期对籽粒蛋白质、脂肪及淀粉含量产生影响,对粗纤维含量影响较大,积温与籽粒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显著相关,日照与籽粒淀粉含量显著相关。播期对株高影响相对较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适期播种可有效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2018年S2和S3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水平,尤其S3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本年度其他播期,收获期穗部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高于其他播期。适期播种能够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提高夏玉米对光...  相似文献   

17.
大豆品种及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品种与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最高,达2553.15 kg/hm2,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低;与早中熟大豆品种比较,晚熟品种与早熟马铃薯的生殖共生期较短,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较多,适合套作。播期间产量也有差异,播期为4月30日时产量最高。中晚熟大豆品种的适宜播期为4月30日,播期为5月10日的早熟品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以马铃薯中熟品种克新18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西部农场进行马铃薯不同播期试验,探讨其对马铃薯生长、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宜过早播种,过早易遭受低温,影响壮苗,从而影响产量及品质;黑龙江省马铃暑适宜播期为5月上、中旬,此期播种的产量高,与其它播期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最佳播期为5月6日,最高产量迭49 ...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出适合鲁南地区栽培的功能性稻米品种,本研究以初步筛选的8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品种适宜性调查和小区试验,对不同品种的稻米蛋白质、铁、锌、硒进行了定量检测。调查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特点特性表现正常,虽然品种间性状表现差异较大,但均能适应鲁南地区气候,‘长粒香’株型紧凑,‘水晶1号’、‘大粮糯1号’分蘖能力强,各品种对鲁南地区4种主要病害抗性表现较好。检测结果表明,‘黑香DL-1’功能性元素含量表现最好,‘大粮糯1号’蛋白质和铁含量较高,硒含量较普通品种高,‘水晶1号’可以作为富铁品种栽植,‘水晶2号’和‘越光’可以作为富锌品种栽培,‘长粒香’可以作为富硒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20.
抗逆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的培育及应用是当前棉花生产节水提质增效的关键。‘衡棉1670’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中早熟陆地棉品种资源材料‘衡棉210’为母本,以‘衡棉4号’为父本杂交,后代多年南繁北育,经旱棚盐池鉴定选择,在枯黄萎病混生重病地、不防治棉铃虫的高压胁迫下,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择育成。其突出表现为抗枯黄萎病、丰产优质、耐盐抗旱节水,适宜在河北省及黄河流域同类生态春播棉区推广种植,2019年8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棉20190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