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防治二代玉米螟幼虫的新技术,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后,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此综合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4.22%,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11.20%,而仅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56.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9.25%.因此,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对玉米螟二代幼虫有控制效果.松毛虫赤眼蜂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的综合防治技术能够减少田间玉米螟一代和二代幼虫数量,在玉米螟多代发生区可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和粮食生产的需要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对农作物危害较大,严重年份产量损失可达20%以上。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安全、无毒、无农药残留等特点,能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改善田园生态环境。文章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连续应用在长春净月区2年,探索最佳的放蜂时期和适用于长春城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可增加玉米产量22.04公斤/亩,增加产值44.08元/亩,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许昌市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在15.33万hm2左右,是全市第一大秋粮作物。玉米螟作为玉米种植期间的常见害虫之一,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影响重大。采用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虽然能够有效控制玉米螟为害,但不利于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总结分析许昌市玉米螟的发生为害特点和发生原因,并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显著提升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还可以有效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频次及数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是昌图县玉米生产上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两代,常年为害产量损失10%以上,并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化学药剂防治玉米螟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农民不易掌握,防治效果较差.昌图县植物保护站从201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田外利用白僵菌封垛、田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探索昌图县玉米螟无害化防控的技术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每g含孢子量100亿,昌图县万浮生物有限公司生产);松毛虫赤眼蜂(西丰县赤眼蜂厂生产).  相似文献   

5.
新疆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玉米螟是新疆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新疆玉米产区玉米螟一年发生二代,以二代危害最重。据统计,亚洲玉米螟为害一般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约10%,严重者达30%以上。目前新疆玉米主要采用3%呋喃丹灌心防治一代亚洲玉米螟,但易造成农药残留和农田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于二代亚洲玉米螟,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燕山丘陵区鲜食玉米田玉米螟发生为害较重的问题,提高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化学农药残留,于2020年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达到81.4%,平均防治效果达到81.9%。研究结果可为本地区鲜食玉米田开展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7,(20)
<正>赤眼蜂的应用是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核心措施,它具有省工、省力、省时间、安全、简单易行、防治效果好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本文根据黑山县2014年~2016年生产实践,简述黑山地区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治效果及注意事项。1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因黑山县是玉米螟为害重灾区,一年发生两代,一般发生年减产15%以上,重灾年减产达30%,近些年,玉米螟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多年来推广颗粒剂防治一代玉米螟收到过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由  相似文献   

8.
侯玉发  许晶  臧连生  王有贤  王彭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728-11729,11742
[目的]评估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对吉林省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在玉米螟幼虫孵化高峰期,田间施用不同剂量的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为对照药剂,在玉米螟蛀茎前和玉米收获前分别调查虫伤株率。[结果]玉米螟蛀茎前,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300~675 ml/hm2处理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处理的虫伤株率不存在显著差异,校正防治效果为79.2%~100%;玉米收获前,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25~675 ml/hm2处理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处理的虫伤株率不存在显著差异,校正防治效果为34.2%~82.8%。[结论]田间应用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防治1代玉米螟的推荐使用剂量为375 ml/hm2,8月初可再喷施1次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以提高对2代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为害果穗、茎秆,造成玉米花叶、果穗秃尖、籽粒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种植产量。试验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防治,均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为害多种农作物,其中,对玉米的为害最大,一年可发生多代,严重影响玉米产量。防治上应贯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最为严重的害虫,采用常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很难控制,利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玉米螟总体防治效果较化学农药防效提高60%左右。文章主要阐述了天津市玉米螟发生规律和5项绿色防控技术。一是农业防治技术;二是物理防治技术;三是利用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四是利用真菌类白僵菌生物防治技术;五是利用细菌微生物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1黄骅市玉米螟发生情况玉米是黄骅市主要的粮食作物,占粮食播种面积60%左右。黄骅市每年都发生玉米螟危害,属玉米螟三代区,春夏玉米均有受害,为害高峰主要有3个时期:第1危害高峰为春玉米心叶期,主要是第1代玉米螟为害;第2危害高峰为春玉米穗期、夏玉米苗期,第2代玉米螟为害;第3危害高峰为夏玉米穗期,第3代玉米螟为害。  相似文献   

13.
防治二代欧洲玉米螟的动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组建防治第二代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uboer)的动态模型。系统分为:玉米螟种群动态;玉米生育期与玉米螟之间的物候关系;玉米螟为害玉米后造成的产量损失;以及经济允许为害水平等四个亚系统。模型以田间第二代卵量增长逻辑蒂斯Logistic曲线为基质,并由全代单株累计幼虫密度,当代卵块及高龄幼虫落在某一玉米生育期的比率,各生育期受高龄幼虫为害后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总和,以及防治效益与消费的比值等八条公式构成。利用这个程序模型,能系统分析玉米螟第二代的发生期、发生量、为害程度和损失,以及预测防治的经济价值,从而作出合理的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14.
:玉米螟学名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又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可使得玉米减产10%~30%,严重者可达50%以上;胡杨河市发生的是亚洲玉米螟。该虫在胡杨河市各垦区均有发生。玉米是新疆主要的粮食和饲用作物,本文通过调查胡杨河市玉米产区玉米螟的习性及为害动态,制定经济,简易,安全,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为本地区有效预防玉米螟的发生和为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玉米螟在我省发生一直很严重。使玉米产量降低,影响农民收入。根据当前推广防治玉米螟方法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试验比较认为,在全面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基础上,应用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效果比较明显。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以虫治虫的一种高薪生物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为害玉米时,除根部很少受害外,其他各部均可钻蛀,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处理无公害防治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为害玉米时,除根部很少受害外,其他各部均可钻蛀,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处理无公害防治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甜高粱玉米螟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甜高粱田内玉米螟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不同药剂对其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甜高粱玉米螟以在1节内或钻过1节为害为主,且主要为害第6~8节。在成熟期,处理1和处理2的株高、生物产量和锤度均显著高于对照,透孔数显著低于对照;处理2的防治效果最好,增产率达18.77%。在天津甜高粱产区,可在心叶末期,用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拌10倍细炉渣撒入心叶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是铁岭市清河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在16万亩左右,2015年全区玉米单产最高已达到900千克/亩以上,平均单产在500千克/亩左右。一、玉米螟的发生与危害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的大敌,一般为害可造成减产10%,严重发生年份减产20%以上,由于玉米螟为害隐蔽,不易被人们发现而忽视,常常形成哑巴灾。多年来,防治玉米螟,特别是二代玉米螟防控技术,一直是当地植保工作的攻关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区为玉米螟三代发生区,历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尤其夏玉米穗期,受第三代玉米螟为害较重.为探索防治玉米螟较理想的农药,在1979年小面积试验的基础上,1980年又在淮阳县郭西三队麦套玉米田,用3%呋喃丹进行防治试验示范.试验于7月17日进行,正是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