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大豆肽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地衣芽孢杆菌发酵生产大豆肽.研究菌株种龄、种子液接种量和摇床速度对多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龄12 h,接种量5%,摇床速度180 r/min最佳.同时,对影响多肽产量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豆粕粉加水量3个主要因素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发现,该菌株发酵产多肽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7℃,发酵时间48 h,加水量94%.优化后该菌株发酵豆粕后的多肽溶液酸性可溶氮含量达到1 384.65μg/mL,水解度DH为23.89%.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豆粕为主要原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益生菌饲料。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对以豆粕为主要原料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筛选,再以接种量、瓶装量、发酵周期和发酵温度等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来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通过试验得出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45%豆粕,35%玉米粉,10%葡萄糖和10%麸皮;最佳发酵条件为:料水比例1∶2,接种量13%,瓶装量75 g/250 mL,发酵周期48 h和发酵温度36℃。  相似文献   

3.
外加酶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水解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的工艺基础上添加外源蛋白酶进行优化,以蛋白质水解度为指标,试验得到酶添加量、接种量、料水比、温度、时间5个单因素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20U/g,接种量1%、料水比1:1.2、温度35℃、发酵时间48h。对5个因素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优化发酵方案为:加酶量50U/g、接种量1.5%、料水比1:1.2、温度35℃、发酵时间48h,发酵豆粕水解度从对照的16.25%提高到37.29%,提高了1.3倍。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以豆粕为原料生产纳豆激酶的条件,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研究豆粕固体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添加麸皮40%、葡萄糖1.8%、尿素1.2%;其他条件为添加硫酸镁0.1%,接种量为5%,裝料量为30%,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纳豆激酶酶活可以达到4 811 IU/g湿豆粕,比优化前提高了1.6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青鱼生长激素基因工程菌在豆粕中的发酵工艺,试验采用L25(56)正交设计探讨温度、pH、培养时间、豆粕质量浓度、接种量和诱导剂质量浓度等6个因素对青鱼生长激素基因工程菌的生长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明显,它们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发酵时间pH接种量发酵温度诱导剂质量浓度豆粕质量浓度,最优发酵组合条件为发酵时间96h、pH7、接种量5%、发酵温度30℃、诱导剂质量浓度1%及豆粕质量浓度6%。确立发酵工艺后进行10L发酵罐发酵,活菌数达到79.6亿CFU/mL,青鱼生长激素表达量占总蛋白的28.4%。  相似文献   

6.
王诚刚  郭芸  赵雯 《饲料研究》2023,(3):102-105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及其对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乳酸菌粉接种量、液料比对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工艺参数,比较最优工艺条件下发酵前后豆粕中各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影响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的因素排序为发酵时间>乳酸菌粉接种量>发酵温度>液料比,最优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2℃、乳酸菌粉接种量1.5%、发酵时间72 h和液料比0.8 L/kg。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后豆粕中粗蛋白含量达49.64%。与发酵前相比,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发酵前(P<0.05),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降解率达97.32%(P<0.05)。研究表明,利用乳酸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可进一步有效改善豆粕营养价值,提高豆粕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试验对1株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5g/L,豆粕粉60g/L,玉米浆8g/L,在接种量为2%的情况下,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4h,所获得活菌数约为5.3×109CFU/mL。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优化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金针菇菌渣的发酵条件,获得适口性较好的微生物饲料.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索枯草芽孢杆菌液发酵金针菇菌渣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接种比例和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有显著影响,一定范围内发酵温度影响不明显;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比例6:10 mL/g、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24 h.最适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豆粕为原料,采用枯草茅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对豆粕进行液态发酵,以接种量、发酵时间、初始pH、温度为因素,水解率为指标,利用L9(3^4)正交试验对不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枯草芽孢杆菌液态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接种量为1O%,pH值为5,40℃培养48h,豆粕的水解率达78.80%。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试验分别利用产α-淀粉酶、蛋白酶、植酸酶以及β-甘露聚糖酶的功能性嗜酸乳杆菌对豆粕进行协同发酵,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菌液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液料比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经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菌液接种量12.3%、发酵时间78.9 h、发酵温度36.8℃、液料比0.9 L/kg。在此条件下发酵豆粕,发酵豆粕的粗蛋白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5.13%,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66.91%,半纤维素含量下降了24.93%,游离氨基酸含量是发酵前的11.62倍,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下降了91.68%,脲酶活性下降了95.67%,植酸含量下降了83.87%,发酵豆粕中的活菌数为1.37×1010 CFU/g。研究表明,该复合菌株发酵模式能够有效增加豆粕的营养成分,去除抗营养因子,从而提高豆粕的利用率,为发酵豆粕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菌酶协同处理豆粕制备饲用小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肽含量为指标研究了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酶解处理豆粕制备饲用小肽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菌酶协同处理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混合菌接种量1.5%、加酶量450 U/g、料水比1∶1.4、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经菌酶协同处理后,小肽含量从11.40 mg/g提高到199.65 mg/g,粗蛋白质含量从47.62%提高到56.72%。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混合发酵去除生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生物发酵法,筛选出3种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有分解破坏作用的微生物菌种进行混合发酵,并对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为:基质为豆粕,通气量为60g干料/500mL广口瓶,料水比为1∶1.0,接种量为酵母菌y-0214%、y-0282%、乳酸菌Lc2%,起始pH自然,起始温度为30℃,发酵72h后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被完全分解除去。  相似文献   

15.
饲用复合酶固体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动物的消化特点和选择的饲料原料,利用黑曲霉菌种进行固态发酵生产饲用复合酶,试验研究了使发酵产生的各项酶活力达到最高时,固态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成及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固体发酵培养基:麸皮64g、豆粕粉5g、(NH4)2SO41g、稻壳20g、玉米芯粉10g、营养因子C0.4g;最佳发酵条件:接种量0.3%、发酵培养温度30℃、发酵培养时间48h。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优化银杏叶药渣的发酵条件,为银杏叶中物质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以银杏酸降解率、黄酮含量变化率为考察对象,在料液比、接种量、发酵温度的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对银杏叶药渣发酵中的料液比、混合益生菌接种量、发酵时间等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并对指标进行预测。结论表明:在料液比0.13 g/mL,接种量3.5 g/mL,发酵时间15 h条件下,发酵后的银杏酸降解率为35.03%,黄酮含量变化率为140.7%,理论值分别为34.69%、 141.8%,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0.01,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作为银杏叶中物质综合利用和研究开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纳豆芽孢杆菌的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淑丽 《中国饲料》2007,(11):21-23
试验采用PB液体培养基测定纳豆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确定了最佳接种时间为14h。对碳源和氮源分别采用单因子试验,对无机盐和培养条件分别采用L9(34)正交试验,筛出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g/L、豆饼粉20g/L、氯化猛0.1g/L、磷酸氢二钾2g/L、磷酸二氢钾1g/L、硫酸镁1g/L;发酵温度33℃,初始pH值8.0,接种量为7%,250mL三角瓶的装量为40mL,芽孢数量为19.5亿/mL。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丁酸梭菌和嗜酸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为研究对象,以多肽含量为指标,应用响应面法(RSM)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首先对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确定了三个显著性因素,分别是接种量、接种比例和水料比。经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得到最佳发酵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丁酸梭菌与嗜酸乳杆菌的接种比例为1∶1,水料比为0.8∶1,接种量为12.2%,发酵时间为48 h,发酵温度为37℃。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发酵豆粕中多肽含量为9.64%。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分别以芽孢菌类、酵母菌类、乳酸菌类为主,对豆粕进行不同类型的发酵,观察不同种类微生物对豆粕发酵效果的差异。嗜酸乳杆菌进行现场预发酵,发酵液调制到活性菌体数为10~9CFU/mL,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直接用水调制到同样的菌体浓度。豆粕按料水比2:1进行调制,分别在20℃和37℃条件下接种上述微生物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接种芽孢类微生物的发酵豆粕小分子蛋白质含量最高,发酵程度最好,但存在霉菌超标风险;接种乳酸菌类微生物则使发酵豆粕具有特殊的酸香味,有助于提高动物采食量;接种酵母类微生物时需特别注意发酵时间和温度的控制,以免发酵后豆粕酒味过浓,影响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综合试验结果,养殖场现场发酵饲料时应根据固态发酵目的,尽量复配多种益生的微生物,并根据季节和气温条件,严格控制发酵时间,以获取最佳发酵效果。  相似文献   

20.
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单一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菌种分别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时间、pH、温度、接种量和菌种比例进行优化,比较研究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菌种发酵豆粕比用单一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更有利于提高发酵豆粕营养水平,发酵豆粕最优的方案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菌种比例为2∶1,初始pH为7.5,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