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栽杉代数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林不同连栽代数林林下植被生物量、营养元素及养分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总生物量、草本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均高于2代的和1代的。林下植被层的N、P2O5、K2O、Fe、Mn、Cu、Zn营养元素含量均随连栽代数增加而下降;同一林分林下植被层中,草本层上述各营养元素含量高于灌木层的。不同栽杉代数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积累量大小顺序均为N〉K2O〉CaO,MgO〉P2O 相似文献
2.
3.
短周期尾巨桉连栽林分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东门林场3.6年生尾巨桉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连栽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3代>1代>2代,不同代数尾巨桉器官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干材>干皮>根蔸>粗根>光枝>叶>枯枝>叶枝>吸收根>细根,地上与地下部分的比例分别为84.48%~84.75%和15.25%~15.52%;不同代数林分乔木层生产力为3代>1代>2代,连栽对尾巨桉林分生产力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6.
一代杉木人工林(29年生)林分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对 2 9年生的一代杉木人工林采伐时的林分生物量积累和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试验区 2 9年生杉木最大木、平均木和最小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率大小顺序均为 :干 >根 >皮 >枝 >叶 ,并且干和皮器官的分配比率均较为接近 ;林分中不同径阶杉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率差异不是太大 (除了最大木的叶比率略小、枝的比率较大外 ) ,用平均木的各器官生物量来估计林分各器官生物量总量完全能满足精度要求 ;密度对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较大 ;叶、干生物量及其分配比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枝、皮生物量分配比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地被物生物量基本上是随着林分地位指数的提高、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降低而增加的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根据103块标准地材料,并利用其103株平均木解析木,分析了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及不同器官生物量间的相互关系。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探讨了生物量与胸径,树高及树干生物量与材积的回归关系,求出了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及肥力的研究结果表明,33年生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性养分供应量增加,土壤腐殖质中HA/FA值,E4值上升,E4/E6值变小,土壤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其比值增加,土壤腐殖质活化度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促进了模式林分中杉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吉水三种造林模式林分生物量及生长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湿地松、杉木是我国南方广为种植的针叶用材树种,多年来众多的科学家对它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湿地松林及杉木林的林分生产力、林分生物量进行研究,评价林分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对福建南亚热带不同杉木混交林幼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混交类型中,杉木×巨尾桉、杉木×米老排两混交类型具有较高生产力,依次为6.46t·hm(-2)·a*(-1)和5·79t·hm2·a(-1),是值得南亚热带林区推广的两种针阔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层水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林下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以期为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策略及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幼龄阶段、中龄阶段、近熟阶段枯落物储量分别为5.37、15.50、23.31 t·hm-2;同一林分不同层次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差异明显;枯落物吸水速度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30 min内吸水速度最快,枯落物吸水速度与其浸泡时间相关性极高;随着林龄的增加,单位面积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呈增长趋势,幼龄阶段、中龄阶段、近熟阶段分别为76.93、91.76、108.16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相当于水深为6.14、8.04、9.39 mm。 相似文献
12.
杉木林生产力与森林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森林生产力与森林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本文就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与森林类型、林分密度、森林体积指数、叶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密度、枝叶指数、枝叶比等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杉木林生产力与森林结构指标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3.
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收集闽北杉木人工林248块标准地资料,应用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方法建立了可变间伐间隔期的闽北杉木人工林种群密度决策模型.决策模型模拟表明该模型既反映闽北杉木人工林的种群密度,又符合杉木生长的一般规律,可应用于指导闽北杉木人工林的抚育间伐等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4.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林分水源涵养功能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南平溪后70年生杉木丰产林(山坡、山洼和32年“青年林”(山坡)及杉木林的前身杂木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为时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杂木林林褥层的饱和持水量分别是杉木“青年林”和丰产林(山坡和山洼)的5.3倍、3.3倍和6.5倍,杂木林土壤层(10~40cm)饱和持水量分别比“青年林”和丰产林(山坡和山洼)高14.94%、13.81%和17.15%。杂木林林分总持水量分别比“青年林”和丰产林(山坡和山洼)高15.06%、13.73%和16.40%。杂木林表层(10~20cm)土壤初渗值和稳渗值分别是“青年林”和丰产林(山坡和山洼)的1.16倍、2.32倍和1.78倍。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林分水源涵养的功能下降,地上部分各水文层的持水作用随时间发生转移,表明其水源涵养功能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杉代数杉木林C库与C吸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福建南平市王台镇溪后村安曹下及邓窠的不同代数杉木林C库和C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1代杉木林C库总量为251.165t/hm2,分别为2代(193.471t/hm2)和3代(161.716t/hm2)的1.29倍和1.55倍,其中活植物体和死生物体C贮量分别占72.91%和27.09%。而林下植被碳贮量随着连载代数的增加而增加,3代林分别为2代林、1代林的2.33倍和3.67倍。1代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的C贮量为2.799t/hm2,是2代和3代的1.09倍和1.52倍。1代杉木林土壤的C贮量分别是2代和3代的1.09倍和1.19倍。1代、2代和3代杉木林土壤有机碳贮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代杉木林乔木层C当年净固定量为7.653t/hm2,分别是2代和3代的1.46倍和1.9倍。1代杉木林C年归还总量(凋落物量)是1.25t/(hm2·a),分别是2代和3代的1.1倍和1.34倍。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杉木天然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杉木天然林土壤肥力的研究及溪后杉木速生丰产林土壤肥力比较,结果表明:①杉阔天然林和杉木天然林土壤肥力均较高,天然林能培肥土壤,杉阔天然林的培肥地力的能力比杉木天然纯林好;②武夷山天然林土壤肥力远较溪后安曹下杉木丰产林为高,这与两者起源不同有关,人为干扰无疑加剧森林生态系统大量营养元素损失;③留阔植杉(栽杉保阔)及选择合适阔叶树作为杉木伴生树种营造针阔叶混交林,是杉木产区维持林地地力的良好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7.
青钱柳杉木混交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玉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1):46-50
在西芹林场选择有代表性的青钱柳、杉木混交林A、B两种和杉木纯林,进行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1)混交林中青钱柳平均木单株生物量各器官分配比例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2)不同林分生物量大小顺序为青钱柳杉木混交林A>杉木纯林>青钱柳杉木混交林B,三种林分各部分生物量分配比例均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3)青钱柳平均木的连年生物量、平均生物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至今仍未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